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明朝首辅排名 明朝人物任命公示

导语:《明朝首辅排名 明朝人物任命公示》是一篇探讨明朝时期首辅的文章。通过对明朝历任首辅的排名和任命公示的研究,揭示了明朝政治体制中首辅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文章将深入探讨明朝时期的政治格局,展示了不同首辅对国家政策和历史走向的影响。

目录导航:

  1. 明朝首辅排名
  2. 明代历任首辅和锦衣卫指挥使姓名及任职时间
  3. 中国明代百大名臣
  4. 朱佑樘时期名臣
  5. 明代名臣传
  6. 洪武朝宰相
  7. 明英宗朝的吏部侍郎
明朝首辅排名

在明朝78位首辅中选择最有影响力的10位:

No.1 张居正

若论能力和历史功绩,张居正绝对能排明朝所有首辅中第一位,后世学者更是尊其为大明王朝续命五十年!万历皇帝在位之初年幼,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掌管一切军政大事,对内他力行改革,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使明朝国库充裕,打造了万历新政;对外他任用戚继光、殷正茂等名将平定边疆。

No.2 杨士奇

在明朝内阁首辅中,杨士奇任期是最长的,高达21年,先后历经五朝,乃是缔造大明盛世“仁宣之治”的重要成员。杨士奇勤政爱民,执政期间谏言停止对外用兵,与民休息,明代国力也在他任期内达到了鼎盛。明史评价,明称贤相,必首三杨,而杨士奇作为三杨之首,自然是明朝最有能力的首辅之一。

No.3 张璁

在明朝78位首辅中,张璁能排第三,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他是嘉靖皇帝时首辅,当时明朝社会贫富差距大,土地兼并严重,天下额田减半,他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力主改革,坚决清理庄田,相对地缓和及消除了土地兼并的冲突和百年积弊,使社会秩序趋向稳定,为明王朝统治的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

No.4 高拱

高拱于嘉靖末年入阁,于隆庆时期,在徐阶和李春芳之后,成为内阁首辅。高拱跟张居正一样都比较强势,他任首辅期间,朝廷基本都是他的人,不过高拱善于用人,选用了一批文臣武将,使得隆庆朝吏治焕然一新。不仅如此,高拱还解决了大明王朝与蒙古之间的边患问题,促成隆庆和议,息明塞五十年之烽烟。

No.5 杨廷和

在明朝一众首辅中,杨廷和也是非常亮眼的一个,他执政时,正德皇帝朱厚照长期不理朝政,所以朝政大权实际掌握在杨廷和手上。之后迎立新君,在新君未到之前,杨廷和总揽朝政一个多月,铲除姜彬等奸佞,改革了武宗时期的诸多弊政。在政治上,他拨乱反正、平反冤案,选拔人才,裁汰冗官、冗兵;在经济上,减免税赋,缓和阶级矛盾,恢复发展农业生产。

No.6 刘健

刘健,史学家称为明代第二首辅,辅佐明孝宗“弘治中兴”,其能力在明朝首辅中排在前列,他历仕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为四朝元老,入阁十九年,任首辅八年,对明朝中叶弘治、正德两朝政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刘健是一个很强的谏官,因为其意见的准确性极高,所以明孝宗无不纳。

No.7 徐阶

徐阶在嘉靖后期至隆庆初年任内阁首辅,其政治水平属于整个大明的巅峰,在明朝十大首辅可排第七位。徐阶的功绩是任首辅期间,革除严嵩弊政,大力恢复明朝的政府职能,选拔人才,拨乱反正,把威权和福祉归还皇帝,把政务归还政府各部门,使在严嵩时期即将没落的大明王朝恢复了生机,为之后的隆庆万历新政打好基础。

No.8 王家屏

明朝首辅78位,王家屏可以说是最正派的,他称得上是天下文官祖。王家屏公道正派,推诚秉公,每议事秉正持法,不亢不随,是明朝后期难得的良臣。王家屏不仅品德高尚,气节高古,而且能力也极强,在争国本事件中,始终坚持原则和自己的立场,但其在民生政治方面,建树一般,所以排名居后。

No.9 李廷机

在明朝十大首辅中,李廷机是排的上名号的清官贤相,他推行廉政,关注民生,立志于减少苛捐杂税,鼓励商家发展经济,甚至把全部家财都捐赠了出来,而这一行为,无疑惹怒了东林党,他们上奏换掉李廷机,成天写奏折、泼口水,导致李廷机5年写了123封辞呈,万历皇帝都懒得批复,最后还是李廷机索性自己把自己解雇,两袖清风的回到老家,万历竟然也没有追究。

No.10 叶向高

叶向高,万历、天启年间两度出任内阁辅臣,他也是明朝唯一一个两次出任首辅的大臣。叶向高有“独相”的称呼,不过这个独并不是把控朝政,而是由于其他内阁大臣不理朝事,阁务仅靠叶向高一人主持达7年之久!

明朝十大首辅排名

1、张居正张居正可谓明朝最重要的大臣之一了,他在任期间推行新政,一时间朝廷上下颇有中兴的面貌。万历皇帝因为年纪小,对张居正可谓言听计从。但不仅张居正便去世了,万历皇帝亲政后推翻张居正所有举措,改革终以失败告终。

2、解缙

解缙自小就非常聪明,写得一手好字。他在洪武年间便看中了进士,,当时才22岁,真实年轻有为,后来一路升任内阁首辅。但解缙有些恃才傲物,因为学识高,常常直言进谏,引起旁人的记恨和皇帝的厌恶。最终在永乐年间被埋入雪中冻死。虽然下场很惨,但其堪称明朝十大首辅之一了。

3、杨士奇

杨士奇曾经参加《明太祖实录》的编修,他进入官场后先后当过许多官职,最终被任命为内阁首辅。杨士奇在首辅的位子上呆了21年之久,可谓德高望重。他历经五朝,见证了大明王朝从鼎盛走向衰弱。

4、杨廷和

杨廷和在12岁时便考中额巨人,19岁时便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任职,可谓年轻有为。他在正德年间开始进入内阁,其在任期间努力革除弊政,受到朝廷内外的一致赞扬。但不久,嘉靖皇帝即位,新皇帝不喜欢杨廷和,于是随便找个接口便将其降为庶民,不久便去世了。

5、叶向高

叶向高是万历后期的重要辅臣,当时内阁其他辅臣或因去世,或拒绝进入内阁,故叶向高成为最高掌权者,被称为“独相。”天启年间,叶向高二度为相, 但当时阉人当道,叶向高处境十分艰难,他接连上疏请求返乡,之后不久便去世了。虽然他名气不算高,但也足以入选明朝十大首辅之列了。

6、万安

万安是明朝成化年间的内阁首辅,其虽然当上首辅但名声却很差,时常排除异己。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他不禁巴结当时受宠的万贵妃,自称是万贵妃的侄子。其所作所为实在盯人咋舌。

7、李东阳

李东阳小时候非常聪明,被称作神童,后来考中了举人,第三年又考中了进士,由此进入中央做官。弘治年间,李东阳开始进入内阁,先后在内阁首辅上呆了18年。他在任期间颇有政绩,做出了不少的贡献,堪称明朝十大首辅之一了。

8、申时行

申时行也是万历年间的重要辅臣,他曾经在嘉靖年间参加殿试,考中状元。此后进入仕途,先后在翰林院、礼部等地方供职。后来得到张居正的举荐,进入内阁,并最终当上内阁首辅。

9、高拱

高拱是隆庆皇帝时期的重要首辅大臣。在隆庆皇帝还是太子的时候,高拱便是他的老师,因此两人关系亲密。后来隆庆皇帝即位,便任命高拱为首辅。而高拱本人也十分有才能,在任期间做出不少贡献。

10、严嵩

严嵩是明朝著名的奸臣,人人得而诛之。但严嵩却非常善于迎合皇帝,因此深得皇帝喜爱,得以把持朝政20年之久。其在任期间一位剥削民脂民膏,来百姓怨声载道。

明朝第一首辅非张居正莫属,张居正,字成志,生于1558年成化十四年,张居正前后辅佐了三位明朝皇帝,功劳和知名度位居第一,

明朝十大首辅:解缙、杨士奇、万安、李东阳、杨廷和、严嵩、高拱、张居正、申时行、叶向高。首辅成为明朝最位高权重的官,以上这10位是明朝比较出名的首辅人物。

明朝的首辅指首席内阁大学士,称之为“辅臣”,也称“首揆”、“元辅”。首辅主持内阁大政,权力最大,到明中期后,内阁大学士又成实际宰相,首辅有宰相之权而无宰相之名。其排名如下:1、杨士奇;

2、张居正;

3、杨荣;

4、解缙5、商辂;

6、杨廷和;

7、叶向高;

8、徐阶;

9、申时行;

10、李春芳。

首辅排名如下:

1、杨士奇,名寓,字士奇,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他精心辅佐明宣宗励精图治,为仁宣之治立下功劳。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赠太师,谥文贞。

2、张居正。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万历登基后,张居正为首辅。在任内阁首辅10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挽救大明颓势。1582年7月9日卒,年五十八,赠上柱国,谥文忠(后被褫夺)。

3、杨荣。杨荣,字勉仁。明初著名政治家,内阁首辅,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杨荣性警敏通达,善于察言观色,谋而能断,老成持重,擅长谋划边防事务。被比作唐代的姚崇。正统五年,杨荣病逝,年七十,赠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敏。

4、解缙。解缙,字大绅,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预机要事务。一生最大的功绩是亲自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被学术界称为“辑佚古书的渊薮”。解缙因为才学高而好直言被忌惮,永乐十三年冬被埋入雪堆冻死,卒年四十七。

5、商辂。商辂,字弘载,号素庵。明代首辅。仕英宗、代宗、宪宗三朝,历官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太子少保、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时人称“我朝贤佐,商公第一”,卒谥文毅。

6、杨廷和。杨廷和,字介夫。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正德七年(1512年)出任首辅。年革除武宗时弊政为己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积极倡导励行“新政”,对明朝中衰起到一定振治作用。嘉靖三年,因“大礼议”事件与世宗意不合,罢归故里。嘉靖七年,被削职为民。嘉靖八年卒于新都。

7、叶向高。叶向高,字进卿,万历、天启年间,叶向高两度出任内阁首辅大臣。在任期间大败倭寇、驱赶荷兰入侵者。任首辅期间,为明神宗出谋划策,对维护太子正统、遏制魏忠贤的势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卒于明熹宗天启七年。崇祯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8、徐阶。徐阶,字子升。明代名臣,在嘉靖朝后期至隆庆朝初年任内阁首辅。嘉靖四十一年,取代严嵩而为首辅。执政期间,减轻百姓负担,清理盐税。顺利完成嘉靖、隆庆两朝的政治交接,万历十一年病卒,赠太师,谥号文贞。

9、申时行。申时行,字汝默,明代大臣。历任翰林院修撰、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首辅、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他某种程度上的“不作为”使大明帝国的经济和民生得以短暂的休养,继续大明日后的发展。

10、李春芳。李春芳,字子实,明朝内阁首辅。以善写青词得明世宗赏识,隆庆二年,代徐阶为首辅,累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李春芳性恭谨,而清廉过之。与严讷、郭朴、袁炜同有“青词宰相”之称,也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状元宰相。万历十三年,李春芳去世,追赠太师,谥号“文定”。

明代历任首辅和锦衣卫指挥使姓名及任职时间

下面就是有史可查的锦衣卫指挥使:

毛骧

工作时间: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至胡惟庸案后

任职原因:跟随着朱元璋多年,受朱元璋信任离职原因:胡惟庸案后为了平息众怒被朱元璋处死

主要业绩:主持完成了胡惟庸案

蒋瓛

工作时间:胡惟庸案后至蓝玉案后

任职原因:继任前锦衣卫指挥使

离职原因:蓝玉案后,朱元璋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将蒋献处死

主要业绩:主持完成了蓝玉案

宋忠

工作时间:洪武末至怀来之战后公元1399年

任职原因:继任前锦衣卫指挥使

离职原因:怀来之战兵败身死

主要业绩:怀来之战

纪纲

工作时间: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

任职原因:明成祖即位后,利用锦衣卫诛杀建文旧臣

离职原因:意图不轨让太监告发,被明成祖所杀

主要业绩:诛杀建文帝旧臣

赛哈智

工作时间:永乐年间至宣德年间

任职原因:正常升迁

离职原因:正常退休,比较好的待遇

主要业绩:正常工作

刘勉

工作时间:宣德年间至正统初年公元1436年

任职原因:正常升迁

离职原因:正常退休 ,比较好的待遇

主要业绩:正常工作

徐恭

工作时间:正统初年至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

任职原因:正常升迁

离职原因:王振当权,用亲信马顺替代徐恭

主要业绩:正常工作

马顺

工作时间: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至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

任职原因:王振亲信,关系提拔

离职原因:土木堡之变后,作为王党余孽被活生生打死在朝堂上

主要业绩:帮助王振铲除异己

卢忠

工作时间: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至景泰年间任职原因:正常升迁

离职原因:金刀案后装疯卖傻,聪明之人

主要业绩:指挥了金刀案

朱骥

工作时间:景泰年间至景泰八年

任职原因:卢忠装疯卖傻,得到朝臣支持继任离职原因:夺门之变后,作为于谦女婿被殃及主要业绩:减轻刑罚,整顿诏狱

逯杲

工作时间: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至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

任职原因:夺门之变后得到曹吉祥推举

离职原因:被准备谋反的曹吉祥的侄子曹钦发现了间谍身份,然后被他们杀害

主要业绩:公然索贿,胡乱治罪

哈铭

工作时间:天顺年间

任职原因:土木之变后保护明英宗有功

离职原因:奉旨出使外藩,

主要业绩:土木之变后保护英宗,跟着皇帝吃苦,皇帝复位后也得到了奖赏

袁彬

工作时间: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至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

任职原因:土木之变后保护英宗有功,封都指挥使佥事,哈铭离职后兼任锦衣卫指挥使

离职原因:寿终 ,跟着皇帝吃苦也得到好的待遇

主要业绩:“土木之变”后保护明英宗,天顺年间剿除石亨,曹吉祥等

门达

工作时间: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至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

任职原因:得到明英宗宠信,挤走袁彬

离职原因:明英宗病逝,门达被问罪贬官

主要业绩:祸乱外廷

万通工作时间:成化年间

任职原因:万贵妃的弟弟,得到万贵妃举荐任职

离职原因:明宪宗病逝,万家失去靠山,被明孝宗贬斥

主要业绩:祸乱外廷

牟斌

工作时间: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至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

任职原因:正常升迁

离职原因:遭到刘瑾记恨,被下狱致死

主要业绩:仁善治狱,保护被刘瑾陷害入狱的朝臣 ,是个有良心的人

石文义

工作时间: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至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

任职原因:因贿赂刘瑾得到升迁

离职原因:刘瑾倒台后被治罪

主要业绩:帮助刘瑾打压并铲除异己

张采

工作时间: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至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

任职原因:因贿赂刘瑾得到升迁

离职原因:刘瑾倒台后被治罪

主要业绩:帮助刘瑾打压并铲除异己(为何有两位指挥使,这个不是很清楚)

钱宁工作时间: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至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

任职原因:跟明武宗睡在同一张床上,认了皇帝做干爹,以皇庶子钱宁身份入主锦衣卫

离职原因:被江彬排斥

主要业绩:诱导明武宗兴建豹房

江彬

工作时间: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至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

任职原因:和明武宗“出入豹房,同卧起而得到宠信,排斥掉钱宁后任职

离职原因:明武宗死后,朝臣弹劾被剐

主要业绩:诱导明武宗干了许多荒唐的事情,严重破坏了皇帝形象

朱宸

工作时间:嘉靖初年

任职原因:江彬被剐后,因为是兴王府的旧人而得到升迁

离职原因:正常退休,比较好的待遇

主要业绩:正常工作

骆安

工作时间:嘉靖初年

任职原因:因为是兴王府的旧人而得到升迁

离职原因:正常退休,比较好的待遇

主要业绩:正常工作

王佐

工作时间:嘉靖中期

任职原因:因为是兴王府的旧人而得到升迁

离职原因:正常退休,比较好的待遇

主要业绩:正常工作

陈寅工作时间:嘉靖中期

任职原因:因为是兴王府的旧人而得到升迁

离职原因:正常退休,比较好的待遇

主要业绩:正常工作

陆炳

工作时间:嘉靖中期至隆庆初年公元1567年

任职原因:嘉靖奶娘的儿子,而且还救过嘉靖的命

离职原因:寿终,比较好的待遇

主要业绩:居官并无过甚之恶迹,并且对士大夫有礼,不曾陷害一人,为朝士所称

刘守有

工作时间:隆庆年间至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

任职原因:因为是名臣子子弟得到升迁

离职原因:太监冯保倒台后,因为贪污被问罪主要业绩:支持张居正改革

骆思恭

工作时间: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至天启四年1624年

任职原因:刘守有倒台后升迁

离职原因:被魏忠贤排斥

主要业绩:万历朝鲜战争和移宫案

田尔耕

工作时间: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至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

任职原因:得到魏忠贤重用升迁

离职原因:魏忠贤倒台后被治罪处死

主要业绩:帮助魏忠贤排除异己

骆养性

工作时间: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至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

任职原因:骆思恭的儿子,得到崇祯帝的信任和赏识

离职原因:贪污腐败严重,被崇祯帝罢免

主要业绩:勾结宦官,祸乱外廷

吴孟明

工作时间: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至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

任职原因:正常升迁

离职原因:明朝灭亡

主要业绩:大肆收受贿赂,但是很少为害

南明

马銮

工作时间: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至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

任职原因:父亲马士英拥立弘光帝朱由崧

离职原因:弘光帝被俘,不知所终

主要业绩:保护弘光帝逃跑到芜湖

锦衣卫指挥使:李元胤

工作时间:永历二年公元1648年至永历四年公元1650年

任职原因:义父李成栋反清投奔永历帝

离职原因:郁林沦陷,战败自杀

主要业绩:说服李成栋反清投明,诛杀内奸佟养甲

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祥

工作时间:永历四年公元1650年至永历十五年公元1661年

任职原因:李元胤战败自杀

离职原因:咒水之难死于缅甸

主要业绩:不忘明朝,始终反清

虽然它们在人们的眼里权利特别大,但是在皇帝的手下,它们不过是维护权利的工具而已,可见皇帝才是最有权利的人。

中国明代百大名臣

1、张居正

张居正可谓明朝最重要的大臣之一了,他在任期间推行新政,一时间朝廷上下颇有中兴的面貌。万历皇帝因为年纪小,对张居正可谓言听计从。但不仅张居正便去世了,万历皇帝亲政后推翻张居正所有举措,改革终以失败告终。

2、解缙

解缙自小就非常聪明,写得一手好字。他在洪武年间便看中了进士,,当时才22岁,真实年轻有为,后来一路升任内阁首辅。但解缙有些恃才傲物,因为学识高,常常直言进谏,引起旁人的记恨和皇帝的厌恶。最终在永乐年间被埋入雪中冻死。虽然下场很惨,但其堪称明朝十大首辅之一了。

3、杨士奇

杨士奇曾经参加《明太祖实录》的编修,他进入官场后先后当过许多官职,最终被任命为内阁首辅。杨士奇在首辅的位子上呆了21年之久,可谓德高望重。他历经五朝,见证了大明王朝从鼎盛走向衰弱。

朱佑樘时期名臣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明孝宗朱祐樘刚刚继位,对于他的领导班子,他可谓是精挑细选。朱祐樘于成化二十三年九月继位,由于明宪宗朱见深晚期怠政,朝廷上的官员也碌碌无为。明孝宗却是个勤勉的人,一上台自然要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吏治首当其冲。

明孝宗继位之初,台谏官员兴奋无比,开始对朝廷上下官员进行无差别弹劾,被弹劾的官员包括内阁辅臣、六部官员、朝奉官、宦官等。一大批官员主动上书表示要引退,其目的是试探明孝宗的动向。在选择一个合适的吏部尚书之前,明孝宗显然是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和判断来确定自己的领导班子。经过思虑,明孝宗任命刘吉为内阁首辅,前内阁成员万安、尹直被罢免,补入内阁的是徐溥、刘健。明孝宗罢免了吏部尚书李裕,并在一些大臣的推荐下,任命了新的吏部尚书,这个人就是王恕。这个任命,代表了一场吏治改革的开始。

王恕理解明孝宗的心意,他在上任后在自己家的门上写了一句话:“宋人有言,受任于朝者,以馈及门为耻,受任于外者,以苞苴入都为羞。今动曰贽仪,而不羞于人,我宁不自耻哉?”。翻译过来,大体的意思是:宋朝人有一句话,官员收礼送礼都是可耻的。现在的官员,动不动就说表敬意送礼物,人家不觉得我羞耻,难道我自己也不觉得羞耻吗?由此可见王恕的志向,他希望能够改革吏治,干一番大事业。

在明朝,通往仕途的路一般有三个,第一个是考中科举,第二个是通过保举的方式当官,第三个是成为国子监监生。第三个方式是允许在一定的条件下,捐献钱粮,成为监生,这就是捐监。所谓的一定条件,包括灾荒之时,为国家捐献钱粮等特殊情况。对于一些官宦家庭来讲,捐监跟花钱买官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换了个名义而已。

王恕很快就给向明孝宗上了个奏折,名为《议知府王衡陈言停止纳财充吏奏状》,称“自成化二十一年至弘治元年二月终止,吏典人等纳过粮草等项已到部者,共二千一百五十余名;生员纳过银米以入监者,共六千余名。”王恕把矛头直指第三个仕途之路,即明朝长期存在的捐监问题。

王恕刚刚上任,面临的几个问题是:1.通过捐监成为监生的人,在能力和素质上是否符合朝廷的要求,或者是为官的要求;2.监生太多了,朝廷已经安排不过来。从王恕的奏书可以看出这点,当时从成化二十一年至弘治元年二月的3年时间里,朝廷共有捐监的监生8000多人,朝廷只安排2150多人上任,还有6000多人正等待上任。

处理这6000多个监生就已经让王恕焦头烂额,那么王恕是怎么做的呢?他采取了两条措施:

1.对纳粟为监进行管控。王恕向明孝宗奏议,在一些地区必须严禁捐监行为,避免一些地方官府以灾荒为由,随便接受官宦子弟的捐监。如确实遇到灾荒,地方官府也只能接受百姓的捐监,并在名额上加以限制。

2.对于已在等待上任的监生,吏部组织考核。考核合格的监生等待安排上任,不合格的安排就学,以提高素质。这样一来,6000多名监生就得到安排。不过,王恕此举却翘动了很多人的奶酪。一些没当上官的监生都是花了不少钱,这些投入却白白浪费。再者,这些人大多都是官宦子弟,背后不乏高官,王恕因此得罪的人不少。

处理了监生的问题后,王恕又对第二个仕途之路进行改革,即控制通过保举的方式当官。所谓的保举,即一些官员举荐其他人入官的方式。保举入官在明朝初期曾一度盛行,也确实为明朝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但这种制度使用的时间长了,弊端也逐渐显现。一些外戚、高官或受皇帝宠信的人,为自己谋取私利,借保举制度来提拔自己的亲信、门生或乡邻之人,在朝廷之中形成结党。而那些被保举的人常常在才学、素质等方面并没有达到朝廷的任官要求。对此,王恕提出了三个建议:

1.官员不得向皇帝乞职。成化年间,一些与皇帝比较亲近的人,包括外戚、宦官或其他官员等,经常会直接向明宪宗举荐人才,即主动跟明宪宗要官。明宪宗同意之后,又绕过朝廷,通过中旨直接任命官员,这就是成化朝比较常见的朝奉官。这些由皇帝个人喜好任命的官员不经过考核,其品性、才学通常会存在问题。最主要的是,越过吏部任命官员,违反了国家律法。王恕认为,如需要举荐人才,应到吏部举荐。

2.所有保举的官员必须参与吏部的考核。吏部应该对保举上来的官员,按照吏部的要求进行考核,通过考核之后才能任命或升迁。如不符合要求的,应该贬职或罢免。

3.推行保举连坐制度。对于保举上来的官员在任职后,如果出现不称职的情况或违法行为,保举人也会受到牵连,并对保举人进行处罚,严重的还要贬职或罢免。

王恕对保举制度的改革得罪了朝廷中很多大臣。明孝宗刚刚继位,就罢免了很多官员,朝廷之上出现权力真空。一些官员正在摩拳擦掌,打算通过各种手段,扶持或提拔自己的亲信官员,却被王恕所阻。

一些言官曾上书向明孝宗,称王恕年迈,不适合担任繁重的职务,应入阁参预政事。这建议看起来是好意,其实是想将王恕赶出吏部,明孝宗说:“我任王恕在吏部为官,自然要听从王恕的建议,何必让他入阁呢?”而后,一些言官就王恕曾提出的“在寒冬酷暑期间暂停御前讲席”的建议弹劾王恕。王恕压力太大,只能以请求辞官,幸亏明孝宗苦苦劝留。王恕也因此和内阁首辅刘吉发生矛盾。刘吉任首辅后,曾对此前弹劾过他的一些官员进行打击,王恕曾上疏极力相救。而对于王恕提拔的一些官员,刘吉也是百般阻挠。

《明史》:时言官多称恕贤且老,不当任剧职,宜置内阁参大政。最后,南京御史吴泰等复言之。帝曰:“朕用蹇义、王直故事,官恕吏部,有谋议未尝不听,何必内阁也。”

对于宦官与外戚趁机保举的官员,王恕也会阻止。例如宦官李兴曾因主持修京城河的桥,向明宪宗提出升潘俊等官员的职位,这事本来已经得到明孝宗的同意,王恕却两次向明孝宗上疏规劝,明宪宗最终采纳了王恕的建议,没有给潘俊等人升官。

上任以后,王恕对捐监和保举两个选官制度进行改革,加大人才选拔和考核的力度,取得一定的成效。王恕掌管吏部前后近5年时间,也提拔了诸多人才,包括周经、李敏、耿裕、彭韶、何乔新、张悦等,都是当时的名臣。只是他也因此得罪了很多朝廷的官员,无奈之下曾多次打算引退,幸亏明孝宗对他万分信任,他对吏治的改革才得以进行。

戴珊(1437-1505)字廷珍,号松厓。江西浮梁人。天顺八年(1464)进士,与刘大夏同年。历官御史,督南畿学政,陕西副使,督学政,正身率教,历浙江按察使、福建左、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南京刑部尚书、左都御史,赠太子太保,谥恭简。

明代名臣传

1、张居正

张居正可谓明朝最重要的大臣之一了,他在任期间推行新政,一时间朝廷上下颇有中兴的面貌。万历皇帝因为年纪小,对张居正可谓言听计从。但不仅张居正便去世了,万历皇帝亲政后推翻张居正所有举措,改革终以失败告终。

2、解缙

解缙自小就非常聪明,写得一手好字。他在洪武年间便看中了进士,,当时才22岁,真实年轻有为,后来一路升任内阁首辅。但解缙有些恃才傲物,因为学识高,常常直言进谏,引起旁人的记恨和皇帝的厌恶。最终在永乐年间被埋入雪中冻死。虽然下场很惨,但其堪称明朝十大首辅之一了。

3、杨士奇

杨士奇曾经参加《明太祖实录》的编修,他进入官场后先后当过许多官职,最终被任命为内阁首辅。杨士奇在首辅的位子上呆了21年之久,可谓德高望重。他历经五朝,见证了大明王朝从鼎盛走向衰弱。

洪武朝宰相

洪武一朝先后总共任命过四位丞相: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这四位宰相除了徐达,其他三人下场均极惨。 洪武宰相难善终 先说说善终的徐达吧。 朱元璋称帝以后任命徐达为中书右丞相,但这个职衔可能只有象征意义,徐达在明朝建立以后更多的是继续带兵清剿北元残余势力。他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答:明洪武元年起到朱元璋病逝,前后共有四位宰相,分别是:

一、李善长: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任命其为中书左丞相,即宰相。

二、徐达:洪武二年公元1368年封为右丞相

三、汪广洋: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被封为右丞相

四、胡惟庸: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被封为右丞相

明英宗朝的吏部侍郎

1. 魏忠贤时期的明英宗朝没有设立过吏部侍郎一职。
2. 在明朝时期,吏部侍郎是官员中的高级职位,负责管理官员的选拔、任命和考核等事务。
但在魏忠贤掌权时期,他篡权专政,改变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取消了吏部侍郎一职。
3. 魏忠贤时期的政治制度变革对明朝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清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王翱。景泰八年(1456年)明英宗复位,次年王翱升任史部侍郎。王翱和大学士李贤尽力辅佐明英宗,英宗对王翱很依重。

吏部侍郎有李贤。

李贤,字原德,邓(今河南邓州)人。宣德八年(1433)进士及第。他曾历经宣宗、英宗、景帝、宪帝四朝,是明代一位重要官员。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81594.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元末明初最关键的海战是哪一场?下一篇:最近申请韩国五年多次签证为什么拒签的这么多 韩国虚假历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