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东汉和帝后是啥 东汉皇帝哪几位

导语: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帝后是指东汉时期的皇帝和皇后,东汉皇帝共有十一位。

目录导航:

  1. 东汉和帝后是啥
  2. 东汉的侯爵顺序
  3. 东汉末年到三国一共有多少皇帝
  4. 东汉的皇姓
  5. 东汉各年号和对应的历史时间
东汉帝后是啥

东汉汉和帝下一代皇帝是汉殇帝刘隆

东汉开国后共有14位皇帝,分别是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汉和帝刘肇、汉殇帝刘隆、汉安帝刘祜、前少帝刘懿、汉顺帝刘保、汉冲帝刘炳、汉质帝刘缵、汉桓帝刘志、汉灵帝刘宏、汉少帝刘辩、汉献帝刘协。

东汉的侯爵顺序

东汉的侯爵分为: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此二十等爵皆可世袭。

东汉侯制与西汉无别,唯侯国较小,大者不过四县、小者有仅食一亭者,东汉末年,曹操在列侯、关内侯下置名号侯十八级,关中侯十七级,关外侯十六级,五大夫侯十五级。以当时蜀、吴两国所辖邑名封之,受爵者无从收取租税,开后世虚封先河。

诸侯:国王;

二十级军功爵位,最高为二十级,最低为一级,自上至下,分别是:列侯、关内侯、大庶长、驷车庶长、大上造、少上造、右更、中更、左更、右庶长、左庶长、五大夫、公乘、公大夫、官大夫、大夫、不更、簪袅、上造、公士。

汉的军功爵位,有些类似于现代的军衔,以现代参照一下,大致上,公士相当于现代军队的下士,上造相当于上士,而不更、簪袅则相当于军士长,再往上,以此类推。

军功爵位的次高级‍,关内侯,无封地,有食户,可以食租税。

军功爵位的最高级,列侯,有封地,列侯的封地为一个县,户数为一万户左右,因此,称为万户侯。需要说明的是,汉帝国皇族诸侯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而嫡长子以外的儿子,则也封为列侯。列侯的具体例子,如,朱虚侯刘章、冠军侯霍去病、博望侯张骞、定远侯班超等等。霍去病的侯爵封地为南阳郡冠军县,张骞的侯爵封地为南阳郡博望县,后来三国刘备火烧博望坡,就在此处。

在东汉时期,列侯又分为县侯、乡侯、内乡侯、亭侯、内亭侯,大致来说,县侯的封地是一个县,乡侯的封地是一个乡,亭侯的封地是一个村;至于内乡侯、内亭侯,意思是都市里的列侯,没有封地,只有食户,可以收租,食租税。

至于关内侯,则仍比列侯低一等。

缴租税的户数,具体是:县侯八千到一万户,乡侯四千到五千户,内乡侯两千户,亭侯五百户,内亭侯三百户一千口,关内侯三百户五百口。

县侯,以县名为封号,但称呼中不必说出“县侯”两字,而是可以直接说“侯”,比如,东汉三国时期的吕布,封为温侯,爵位是县侯,封地是温县,直接称温侯;而乡侯、亭侯,可以以所在县为封号,但必须表明是乡侯、亭侯,比如关羽,由曹操实际掌权的朝廷加封爵位,爵位是亭侯,封地在汉寿县境内,因而称汉寿亭侯。

乡侯、亭侯也有以美称或方位为封号的,比如,诸葛亮封为武乡侯,爵位是乡侯,封号为武,张飞是西乡侯,爵位是乡侯,封号为西,曹魏也有几位西乡侯和武乡侯,以及左乡侯、右乡侯等。至于内乡侯、内亭侯,则都是相应低一等,常常是没有封号的。

别小看乡侯、亭侯,他们的爵位,与县侯同样,都是列侯,是侯爵,是军功爵位中的最高一级,再上面,就是诸侯王一级了,如曹操的魏国国王,而国王再往上就是皇帝了。

曹操将诸侯和军功爵位做了不小的改变,诸侯本来只有国王一级,他增加了公爵一级,他就是先当的魏公,又升级为魏王的。

曹操建立了魏公国,然后又升级为魏王国,后来,曹丕篡汉,汉帝国结束,魏王国升级为魏帝国,取代了汉帝国。曹魏在国王和军功爵位之间,增加了五等爵,即,恢复了周代的公侯伯子男,而军功爵位则被淡化处理了,不但等级下移,降级,并且只剩了几个级别,而且还改了名,已经不再重要了。至此,曹魏建立了新的统一的爵位体系,其主体是,王公侯伯子男。

东汉末年到三国一共有多少皇帝

东汉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由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他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王朝,重新恢复由刘氏统治的汉王朝。从公元25年刘秀称帝起到公元220年曹丕代汉止,因国都洛阳在西汉国都长安的东面,史家称此汉朝为东汉,乃为区别于西汉之前汉。东汉又叫后汉,东汉王朝定都洛阳,东汉自光武中兴到汉献帝被废,历14帝,凡196年而亡,其中未满16岁即位的皇帝竟多达9人,占总数的四分之三,并且自和帝之下,皇帝均为幼年即位,这成为除外戚专权、宦官干政外,东汉政治的又一大怪胎。184年爆发了黄巾之乱,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东汉名存实亡,公元190年,又逢“董卓之乱”,皇帝大权旁落……

刘宏

灵帝刘宏(156年——189年),168年—189年在位23年。章帝玄孙,桓帝死无子,刘宏即位。灵帝朝一团污气,宦官把持朝政,称“十常侍”。灵帝常说:“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灵帝之世,民不聊生,买卖官爵,横征暴敛,社会矛盾激化,终于于184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病死,时年33岁,葬于文陵。

刘辩

少帝刘辩(176年——190年),189年在位5个月。灵帝长子,又称为皇子辩或弘农王。在董卓胁迫下自尽,时年仅十五岁,是东汉唯一被废黜的皇帝,葬于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朝代故事:黄巾军起义。

刘协

献帝刘协(181年——234年),190年—220年在位,共30年。灵帝的儿子,即位时9岁,董卓专权,后曹操迎献帝于许昌。公元220年,曹操逝世,曹丕自立为帝,建立魏国,汉朝灭亡,刘协被贬为山阳公。病死,时年54岁,葬于禅陵。朝代故事:孙策霸江东、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刘备入川、濡须之战、关羽走麦城。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东汉时代正式结束,三国时代正式开始。次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

由此,对于魏蜀吴三国来说,各自的君主最终都登基称帝了。在此基础上,就整个三国时期来说,魏蜀吴三方共有11位皇帝,其中曹魏五位,蜀汉两位,东吴四位。

曹丕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历史,建立了曹魏王朝。由此,因为曹操生前没有称帝,所以曹丕成为曹魏的开国皇帝。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文帝,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葬于首阳陵。对于曹丕来说,在位时间只有7年左右,这在三国时期显然不能说是在位时间较长的皇帝。

曹叡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病重,立曹叡为皇太子,即位于洛阳。曹叡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指派尚书陈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编纂史上的重大进步。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于洛阳,时年三十六岁,庙号烈祖,谥号明帝,葬于高平陵。对于魏明帝曹叡来说,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他在位后期后期大兴土木,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这不仅影响到了他的历史评价,也成为其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曹芳

曹芳于青龙三年(235年)被封为齐王,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后继立为帝。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通过诛杀曹爽及其党羽,司马懿彻底掌握了曹魏大权。嘉平六年(254年),司马师将曹芳废为齐王,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司马炎代魏称帝后,改封曹芳为邵陵县公。泰始十年(274年),曹芳病逝,终年四十三岁,谥号为厉公。因此,在曹魏的五位皇帝中,曹芳被迫退位,并且在位期间也没有什么作为。

曹髦

嘉平五年(254年),大将军司马师废除齐王曹芳后,拥立为帝,年号正元。曹髦文才武略,崇拜少康,不满司马氏篡夺曹魏。甘露五年(260年),曹髦亲自讨伐司马昭,为太子舍人成济所弑,年仅十九岁,以王礼葬于洛阳西北。因此,对于曹髦来说,不仅在位时间比较短,还被司马昭的手下弑杀。

曹奂

露五年(260年),高贵乡公曹髦为成济弑杀,司马昭与众臣商议,立曹奂为皇帝,奉魏明帝曹叡之祀。当然,和汉献帝刘协一样,曹奂已经是傀儡皇帝了,所以,司马昭去世后,司马炎建立西晋,取代了曹魏王朝,至于曹奂这位皇帝,自然也只能退位,并将皇帝的宝座禅让给了晋武帝司马炎。曹魏灭亡后,曹奂被降封为陈留王。太安元年(302年),曹奂逝世,享年五十八岁,谥号为元皇帝。

刘备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曹丕篡汉建魏后,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 章武三年(223年)三月,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夏四月二十四日(6月10日),刘备病逝,享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葬惠陵。由此,对于刘备来说,在位时间只有3年左右,从而成为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刘禅

章武三年(223年),后主刘禅继位为帝,年号建兴,信任相父诸葛亮,支持其北伐曹魏。景耀六年(263年),魏国大将军司马昭派钟会和邓艾分兵攻蜀,刘禅投降邓艾,蜀汉灭亡。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刘禅在洛阳去世,享年六十五岁,谥号为思。对于后主刘禅来说,在位时间超过40年,这成为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孙权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孙权于神凤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虽然孙权的寿命比较长,但是,因为称帝的时间相对较长,所以,孙权作为皇帝的时间,却远远比不上后主刘禅。

孙亮

建兴元年(252年),十岁的孙亮登基为帝。太平二年(257年),十五岁亲政,但一年后(258年)就被权臣孙綝废为会稽王。永安三年(260年),孙亮再被贬为候官侯,在前往封地途中自杀(一说被毒杀),终年18岁。对于孙亮来说,和曹髦一样,都是死于权臣之手的皇帝。

孙休

太平三年(258年),孙休登基称帝。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孙休在位期间,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促进了东吴的繁荣,也即是三国时期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永安七年(264年),孙休去世,谥号景皇帝,葬于定陵。

孙皓

孙皓作为三国时期吴国末代皇帝(264年—280年在位),是孙权之孙,废太子孙和之子。天纪四年(280年),西晋攻破建康,东吴最后一位皇帝孙皓选择投降,被西晋封为归命侯。太康五年(284年),孙皓在洛阳去世。

东汉的皇姓

东汉的开国皇帝是光武帝刘秀,所以东汉的皇姓是刘姓。

光武帝刘秀属于光复了大汉,定都洛阳。刘秀家出自汉景帝刘启第六子,长沙王刘发之后,刘发是光武帝刘秀与更始帝刘玄五世祖。

刘秀家族虽是汉室宗亲,但是因为汉武帝的推恩令,到他这一代虽然家庭环境不错,但是地位也大不如前了。

刘姓,最早一支刘姓源自尧的后裔刘累,故刘累为刘姓得姓始祖。刘姓望出江苏彭城。

截至2013年,刘姓有人口近7000万,占全国人口的5.34%,在王、李、张之后排第四位。刘姓建立了西汉、后汉、南汉等政权。

据史记《汉书》、《通志·氏族略》和《中国姓氏》所载,刘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

东汉各年号和对应的历史时间

东汉)公元25—220年,共196年

东汉又叫后汉,从公元25年刘秀称帝起至公元220年曹丕代汉止,因国都洛阳在西汉国都长安的东面,史称东汉,东汉共有14个帝王,包括少帝刘懿,

光武帝(刘秀)字文叔(公元前6--57年)。高祖九世孙,先后推翻王莽,刘玄后称帝,在位33年,病死,终年63岁,葬于原陵(今河南省孟津县西长道社)。

明帝(刘庄)初名刘阳(公元28--75年)。光武帝第四子,光武帝死后继位,在位18年,病死,终年48岁,葬于显节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章帝(刘炟)(公元56--88年)。明帝第五子,明帝死后继位,在位13年,病死,葬于敬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和帝(刘肇)(公元79--105年)。章帝第四子,章帝死后继位,在位17年,病死,终年27岁,葬于慎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邓太后(邓绥)(公元81--121年)。和帝皇后,和帝死后,执政16年,病死,终年41岁,葬于和帝慎陵之侧。

殇帝(刘隆)(公元105--106年)。和帝幼子,和帝死后继位,在位不足1年,病死,终年两岁,为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皇帝,葬于康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安帝(刘祜)(公元94--125年)。章帝孙,刘庆子,殇帝死后继位,在位19年,于南下巡游途中病死,终年32岁,葬于恭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少帝(刘懿)(公元?--125年)。章帝孙,安帝死后继位,在位不足1年,病死,葬处不明。

顺帝(刘保)(公元115--144年)。安帝子,少帝死后被宦官拥立为帝,在位19年,病死,终年31岁,葬于宪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25里处,一说在洛阳市西)。

梁太后(梁纳)(公元106--150年)。顺帝皇后,顺帝死后执政6年,病死,终年45岁,葬于顺帝宪陵之侧。

冲帝(刘炳)(公元143--145年)。顺帝子,顺帝死后继位,在位不足半年,病死,终年3岁,葬于怀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25里处,一说为洛阳市西北)。

质帝(刘缵)(公元138--146年)。章帝玄孙,冲帝死后,被梁太后和梁翼迎立为帝,在位不足1年,被梁翼毒死,终年9岁,葬于静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桓帝(刘志)(公元132--167年)。章帝曾孙,质帝被毒死后,由梁翼迎立为帝,在位21年,病死,终年36岁,葬于宣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灵帝(刘宏)(公元166--189年)。章帝玄孙,刘苌子,桓帝死后,窦后立他为帝,在位22年,病死,终年34岁,葬于文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

少帝(刘辩)(公元175--189年)。灵帝死后继位,在位不足半年,被董卓废黜,后被毒杀,终年15岁,葬于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

献帝(刘协)字伯和(公元181--234年)。灵帝第三子,少帝弟,少帝被废后继位,在位31年,被曹丕废黜,后病死,终年54岁,葬于禅陵(今河南省修武县北小风村)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82226.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请问三国之后即西晋至隋统一之间的历史是什么 西晋末年统一南北的皇帝下一篇:蒙古大汗汗位等级 蒙古大汗兼任元朝皇帝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