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九品芝麻官里的翰林是什么意思 明朝翰林学士人物简介

导语:《九品芝麻官》是明代的一部小说,描述了明朝翰林学士的生活。翰林学士是明朝朝廷中最高学位的官员,负责撰写奏章和参与重要决策。小说中通过描写翰林学士们的生活、工作和权力斗争,展现了明代朝廷的官场风貌。

目录导航:

  1. 九品芝麻官里的翰林是什么意思
  2. 在古代翰林是什么意思?跪求
  3. 翰林是跟在皇帝身边的文官吗
  4. 翰林是什么职位
  5. 翰林是什么官
  6. 古时的翰林什么意思
  7. 明清的翰林是不是必须由考中进士的人担任
  8. 明朝中期名相
  9. 翰林是什么官
九品芝麻官里的翰林是什么意思

翰林,是中国古代官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首席翰林学士称承旨。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明代,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实权已相当于丞相。

在古代翰林是什么意思?跪求

官名,民间一般通俗的认为是皇帝的老师,其实并不完全正确。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

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首席翰林学士称承旨。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明代,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实权已相当于丞相。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

翰林是跟在皇帝身边的文官吗

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

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首席翰林学士称承旨。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明代,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实权已相当于丞相。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的言行起居,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

翰林是什么职位

1,古代翰林是专掌内命和记载皇帝言行的官职。

2,翰林,是我国古代学位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

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首席翰林学士称承旨。

3,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明代,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实权已相当于丞相。

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

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

翰林是什么官

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明、清改从进士中选拔。

1,古代翰林是专掌内命和记载皇帝言行的官职。

2,翰林,是我国古代学位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

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首席翰林学士称承旨。

3,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明代,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实权已相当于丞相。

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

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

1.北宋前期的翰林学士无秩品。

2.宋神宗年间,元丰改制后,翰林学士为正式官员,为正三品官员。

3.明朝时期,翰林学士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实权已相当于丞相。

4.翰林在清朝为从二品官员。

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学士,简称翰林。

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

品位为从二品。

在中国历史上,曾长期存在着一个带有浓厚学术色彩的官署——翰林院。尽管其地位在不同朝代有所波动,但性质却无大变化,直至伴随着传统时代的结束而寿终正寝。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是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士人群体。

古时的翰林什么意思

1、谓文翰荟萃之所,犹词坛文苑。

2、指文士。 唐杜甫《宴胡侍御书堂》诗:“翰林名有素,墨客兴无违。”

译文:文士向来以具备修养而闻名,墨客自来推崇无愧于本心,不违背礼法。

3、鸟栖之林。 晋 潘岳 《悼亡诗》之一:“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译文:自从妻子死后自己仿佛林中的鸟儿,原本双宿双飞,一夕之间突然形单影只。

4、官名。指翰林学士。

5、官名。指 唐 宋翰林院官员。

6、官名。指 清 代翰林院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等。

7、指翰林院。 唐韩愈《董公行状》:“﹝ 公 ﹞拜秘书省校书郎,入翰林为学士。”

译文:进入翰林院为学士。

8、地名。徐州户部山上的翰林街。

9、古民居。在徐州户部山。

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

唐代为朝廷撰拟文书的官。唐玄宗设翰林学士,成为皇帝机要秘书,曾为内相。明清设翰林院,掌修国史,记载皇帝起居,草拟制诰。其长官以大臣充任,称“掌院学士”。

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

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首席翰林学士称承旨。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明代,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实权已相当于丞相。

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

明清的翰林是不是必须由考中进士的人担任

是的。翰林是中国古代官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首席翰林学士称承旨。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明代,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实权已相当于丞相。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

明朝中期名相

比较出名的是 嘉靖,万历年间的如: 夏言 杨继盛 高拱 张居正 徐阶 严嵩父子 李春芳 杨一清 张璁 杨慎 徐渭 武将如:戚继光 胡宗宪 俞大猷

还有 如明武宗时期的王守仁 明末 叶向高 孙承宗 孙元化 袁崇焕 祖大寿 等

其实要说到最著名的相国的话,在中国应该是于谦。不因为别的,因为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于谦的故事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宣传对象。从挽救明王朝于大厦将倾之际到最后含冤而死。从语文课的《石灰吟》到历史课,我想只要在大陆上过系统教育的人都应该对于谦有深刻的印象。

但是要说到政绩的话,应该还是张居正。并不是说于谦和孙承宗不出色,而是于谦和孙承宗并不具备张居正的条件。于谦做宰相的时间不长,而且处于一种政治漩涡风起云涌的时刻,最后还在政治斗争中失去了性命,即使他是一位治国的良相,也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施展他的才能。孙承宗也是一样,孙承宗的有名和主要的事迹也都是出现在关于抗击满清的忠君爱国的事迹上,关于他如何施政治国的记载其实并不是太多。他们两位都是处于在内忧外患的时候,挺身而出,事迹英烈的那种,但实际上,他们本身掌握有的权利并不是太大,受到各个方面的掣肘。

而张居正不同,张居正比之其他两位最大的一个优势是在于,他是一位真正的手握重权的权相而且还在这个位置上呆了很多年。明神宗小的时候,军国大事一概都由张居正决定。称之为“太上皇”都不为过。所以他做出的改革,想推行的新政,可以很好的上行下达,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生机。但张居正也正是因为这种大权独揽的做法,才触怒了神宗,最终落得身后凄惨的下场。

所以,要说政绩,那必然是张居正无疑。但要说到评价,那就见仁见智了。无人毁谤是庸才。每一个知名的历史人物的背后,都是多面的。

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汉族,幼名张白圭。明代湖广江陵(今属湖北省荆州市)人,时人又称张江陵。明朝名相。他机巧善谋,治世有方:创考成法,整顿吏治,清丈土地,推行“一条鞭法”,治黄整淮,修整边防,功在社稷,垂名后世。主政十年,救了明王朝,而得“救时宰相”之誉。

章溢,龙泉(今浙江省龙泉市)人,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累官御史中丞、赞善大臣、太子赞善大夫。

据说他生下来就声若洪钟,童年时期嶷然庄重,乡井子弟惯有的那种轻佻,在他身上是看不到的。

元至正十二年,天下大乱,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一股流寇从福建犯龙泉,章溢和儿子存仁一起到山中避乱。

存仁没藏好,被流寇所得。

章溢心想,我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一定要保住他的性命,不然我就绝后了。

于是他挺身而出,对流寇说,我儿年幼无知,我愿代之。

流寇素闻他的大名,正想重金求之,让他当他们的军师呢,如今不“劳”而获,自然大喜过望。

流寇马上要他出主意,章溢正色道,你们也有父母妻子,何必做这种灭族之事呢!

流寇大怒,把他绑在柱子上,用刀磨他的肋巴骨,边磨边说,不降者死!

章溢冷笑一声,贪生怕死是人之常情,但我是不可能为不义屈服的!

流寇更怒:你真的不怕死?

章溢说:死有什么可怕的,要杀就杀,要刮就刮,本人没工夫跟你们啰嗦!

流寇“怕”了,一直不敢加害。

晚上,章溢设计骗过看守,寻机逃脱,逃到福建,朱元璋知道后,让人带着五匹帛去召他,起用为佐命勋臣。

心中有义的人,命运不会差。

朱元璋曾专门召见大学士宋濂,问他哪个大臣好,哪个不好,宋濂回答说都不错。

怎么可能都不错,十个手指头还不一般齐呢!

朱元璋不死心,一再追问,宋濂想了想说,好的与臣相交,臣所以知道,不好的即使有,臣也不知道,因为臣没有和不好的打过交道。

自始至终,他没有诋毁一个人。

身在险恶的官场,谁没有几个仇家,即使没有仇家,讨厌之人总有一两个吧,大老板召见他,多好的报复机会啊,可他始终没有对任何人趁机落井下石,这就是所谓的,人品担当吧。

杨荣,福建建安(今建瓯)人,建文二年进士,授翰林编修,历官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

明朝的9位好官:不是很有名,但我们应该要知道

永乐二十二年,杨荣随明成祖朱棣北征鞑靼部阿鲁台。

一天早上,大军从凌霄峰出发,杨荣与学士胡广、金幼孜结伴而行。

到底是文人,行动缓慢的这几人,走着走着就掉队了,然后迷路了。

朱棣见他们没跟上,命宦官回去寻找。

当时已是黄昏时分,宦官找到他们,见他们还在,就不管他们了,策马飞驰而去。

宦官走后,这几个笨蛋,又在山谷中迷了路。

又累又饿,金幼孜从马上坠了下来,胡广竟然不顾而去。

杨荣翻身下马,为他整理马鞍、辔头,然后扶他上马,继续前行。

没走几步,金幼孜又从马上掉了下来。

和他一起坠马的,还有马鞍,而且摔在石头上,摔裂了,没用了。

杨荣就把自己的马让给金幼孜,自己骑他那匹没有马鞍的马。

一个通宵过后,精疲力尽的他们,终于出了山,远远地看到了自己的队伍,快马加鞭,终于在中午时分,追上了中军。

朱棣大喜,慰问良久,对杨荣之义,赞不绝口,杨荣却说,没什么没什么,僚友之分,应该的,应该的。

朱棣说,难道胡广不是僚友吗,为毛他丢下你们不管,自己走了?

杨荣所做的这件事,确实不大,做起来并不难,可是有些人,就是做不到。

能够区分君子与小人的,往往是看起来一些不起眼的小事。

曹鼐,北直隶宁晋(今河北宁晋)人,明初名臣,曾任内阁首辅,累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

任江西泰和县典史的时候,捕盗时获一女子,漂亮得不得了,曹鼐大为心动。

但他心里清楚,他不能做这种事情,因为他有自己做人的底线。

为了熄灭心中的欲火,他在纸上写“曹鼐不可”四字,写了用火烧掉,烧了又写,然后又烧掉,反复几十次。

就这样折腾了一个晚上,他始终没碰那女子一下——终夕竟不及乱。

给自己设置底线很容易,但能始终坚守底线不逾越的,世上能有几人?

商辂,浙江淳安人,明朝中期名臣,曾任内阁首辅,累官至少保、吏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

商辂为人刚正不阿、宽厚有容,临事果决,时人称“我朝贤佐,商公第一”,然而“夺门之变”后,他却被削籍除名,成化三年才再度入阁。

商辂晚年力请辞官,以少保致仕。

商辂致仕后,大臣刘吉见其子孙多贤,感慨地说,在下与您共事多年,不曾见您笔下妄杀一人,所以您的子孙才能这样啊。

商辂说,不是我没有妄杀一人,实不敢使朝廷妄杀一人。

所谓好官,并非“管”好自己就行了。

明朝的9位好官:不是很有名,但我们应该要知道

罗伦,江西吉安人,家贫好学,成化二年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后来因病辞归,隐于金牛山,开门教学。

想和他交朋友,那可不容易,因为他为人有“洁癖”,不视恶色,不听恶声,不穿恶衣,不吃恶食。

对人子,他开口讲孝,闭口也讲孝,对人臣,他开口讲忠,闭口也讲忠,对当官的,开口讲的是民间疾苦,闭口讲的,也是民间疾苦。

见了好人,爱之若麒麟凤凰,见了恶人,厌恶如同见了贪婪的大猪、残暴的长蛇,见了饥寒冻馁之人,倾家赈之也在所不惜。

总而言之,凡是好事他都要去做,人们对他有什么样的评价,事之成败利钝,己之死生祸福,他一概不顾。

他所交的,也都是豪杰之士,那些人都说,先生的为人,简直如同青天白日。

所谓“完人”,大概就是这样儿的吧。

刘铉,江苏苏州人,永乐中以善书征入翰林,后来中乡试,擢少詹事,赠礼部侍郎。

刘铉生活节俭,工资花不完,就把剩余的工资,分给宗族,还把家里的小米等粮食,拿出来接济贫困的故旧,缺钱的僚友去世了,他还为其操办后事。

他还收养孤儿,抚养他们,教他们学文化,那些孤儿当中,后来有人当了大官。

他手下有个病吏,孤苦无依,他很可怜他,就让他住到家里来。

那人得的是传染病,把他家人都传染了,有人劝他打发走,他没听,而是积极为病人求医问药,后来,那人和他家人的病,都治好了。

一个人混好并不难,难的是,混好后能像阳光一样“普照众生”。

明代宗时期,一位叫杨公翥的官员,有很高的德行。

住在京师时,他的坐骑是一头驴。

邻居是一个老头,老来得子,孩子听不得驴叫,驴一叫,就吓得哇哇大哭,杨公翥就把驴卖了,改为徒步。

有一年下了很久的雨,邻居为了排水,就在墙上挖了个洞,水流到他家,把他家淹了。

家人想找邻居讨说法,杨公翥说,下雨的时候少,天晴的时候多,天晴的时候,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找他干什么呢?

金水河桥建成后,朝廷征召德行高尚者试涉,大臣们第一个推荐的,就是他。

公道自在人心,人心自有公道。

明朝的9位好官:不是很有名,但我们应该要知道

陈献章,广东新会人,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曾在国子监读书,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检讨。

有一年,陈献章从京师回老家,与族弟乘同一艘船。

船到广东阳江时遇到强盗,强盗乘着小艇,拦截了他们的船,将其族弟等人的财物,劫掠而去。

陈献章住在船尾,强盗大概没看到他,他朝强盗大喊,我的行李很值钱,你们把我的行李拿走,把其他人的行李,还给他们吧!

强盗问他是什么人,他说他叫陈献章,强盗愣了一下,随即举手作礼,说,原来是陈先生,我小人不知,惊动了君子,请不要见怪,舟中之人,都是先生之友,我们怎么能要他们的财物!

强盗说完,尽还财物于舟,乘小艇离去。

好的德行,就是金字招牌。

翰林是什么官

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翰林起源于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

明代,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实权已相当于丞相。

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

翰林是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官,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

翰林,是我国古代学位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


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84288.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古代的牛在社会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下一篇:褚遂良的圣教序杯是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