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唐朝人的服装特别 唐朝是圆领还是斜领的时间

导语:唐朝人的服装特别,时而圆领,时而斜领。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繁荣的时代,其服装风格也备受瞩目。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服装的设计和制作上都有独特的特色。

目录导航:

  1. 唐朝人的服装特别
  2. 汉服左衽右衽的区别
  3. 唐代女装的流行样式有哪些
  4. 唐代国家仪式包括哪些
  5. 唐朝男装分类
  6. 魏晋服饰和隋唐服饰区别
唐朝人的服装特别

唐代官吏服饰唐代男子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唐代官吏,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其颜色曾有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绯为色;六品、七品为绿色;八品、九[品为青色。以后稍有变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唐代十分注重与国内外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为此唐人的服饰也出现了自西汉“丝绸之路”以来空前的丰富多彩、瑰丽多姿:袍、襕、襦、衫、贯头衣、裙、披帛……,应有尽有,可谓是百花齐放、色彩纷呈。充分显示出了唐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高涨的鼎盛时期,对以后各朝代及今人的服饰文化之影响非同小可,且源远流长。

在唐代的军臣百姓皆穿袍,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长衫、长袍。当时根据穿着者的身份、地位在款式、色彩、图案上有着严格的区别。一般平民用素色的麻布缝制的狭小袖口的袍子与用考究的绸、丝段缝制的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的肥大袖子的官袍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皇帝的龙袍,又称黄袍。用色不可冒犯,用赤、玄、缥、绛、白、黄六色配置。下属的臣将及大小官吏选用紫、绛、绯、白、蓝等色制成朝服。这些表现出不同官衔等级、阶层地位的服装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的蟒袍,胸前和背后的正方形图案就有沿袭唐代官服的传统。

汉服左衽右衽的区别

左衽和右衽的区别

1、定义不同

右前襟掩向左腋系带,将左襟掩覆于内,称左衽。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

2、代表符号不同

左衽,一般指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右衽是汉服始终保留的特点。因此右衽成为汉族的象征符号之一。

3、意义不同

北方异族崇尚左,衣襟左掩,是为左衽。上古时代,上衣多为交领斜襟,华夏崇尚右,习惯上衣襟右掩,称为右衽。另外,汉族传统习俗,死者之服(寿衣)用左衽,不用布钮,而是使用细布带系死结,以示阴阳有别。

右衽是汉服服装始终保留的特点。因此右衽成为汉族的象征符号。与之相反,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因此左衽用以指受外族的统治。所以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左衽”,即前襟向左掩,与中原的“右衽”不同。它是明初中国古代女性无论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女性所穿的服装。在古代中原,人们崇尚权利,习惯上用权利遮住衣角,即“右衽”,这是汉族的标志之一。宋朝皇帝的圆领长衫、唐朝皇帝的圆领龙袍、明朝皇帝的圆领龙袍、蟒袍都是右衽。

左侧在上,右侧在下叫右衽,反之为左衽。除了对衿、圆领、立领,其余99.99%都是右衽。

唐代女装的流行样式有哪些

有如下几种流行样式:

1、儒裙装。这个衣服分为两个部分,上衣叫儒,而下装叫裙。

2、胡服。它是中原文化与外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3、唐代大袖衫。是中晚唐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

4、慢束罗裙半露胸。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有身份高贵的女人才可以穿。

5、窄衫小袖。

1、儒裙装

这个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个汉服文化。而这个衣服也是分为了两个部分,上衣叫做儒,而下装就叫做裙。所以说结合起来就是襦裙,而这个从字面意思上就能够与当时的儒家思想结合到一起,并且当时的唐朝也算是比较推崇儒家思想,虽然说这个襦裙装在其他的朝代都有,但只有在唐朝的时候发展的样式以及服装品牌最多。而这也是为当时的唐朝女子增添了很多的外貌色彩。

2、胡服

这个服饰也是唐朝时期最为兴盛的一件服饰,而在古代的话,如果与外族能够牵扯上的大多都是以胡这个字样来代替,而且在当时的唐朝也是一个民族大团结以及大融合的一个时期。

而在这个时期中外族服饰也都相继的传入唐朝,而中原的文化与这些外族文化相结合的话那这就成为了如今所要说的胡服,这个衣服大多的穿着者都是平民或者是贵族人士,由此也能够见到唐朝民族多样化的一个时期。

3、唐代大袖衫

唐朝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装。腰带形式也深受胡服影响。在此以前,人们的腰饰是以金银铜铁,这时候流行系"蹀躞带",带上有金饰,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带以作系物之用。这种腰带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后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细钗礼衣"。

4、慢束罗裙半露胸

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5、窄衫小袖

隋唐妇女又一新装。窄袖长垂,裙腰高束,这就是隋代所谓“半涂”(长袖),贵族庶民上下通用。唐初窄袖与隋代不同,有圆领、交领、袖至腕、长裙曳地,脚穿弓履或高头履,即唐诗中所谓“小头鞋履窄衣裳”(白居易《上阳人》),与西安和吐鲁番出土的墓画、绢画中的宫廷仕女装扮完全一样。

唐朝是一个非常富强的时期,盛唐服装以绸缎为主,女性妆容艳丽缤纷。唐朝女性由于胖,所穿的衣服搭配也是不一样的,展现出了独一无二的风格。

唐朝女子的穿衣搭配风格

古代的潮流也会更迭,就如同去年的衣服今年过季了一样。唐代历时近300年,流行的服装变化很大,初唐、中唐、晚唐都有不同的风格。

地位越高露的越多

隋初的服饰还比较朴素,基本都是些袍衫和胡服。但自隋炀帝这个随便的皇帝开始,社会风气开放,服饰越来越华丽。唐承隋制,又是中国历代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织造技术强,外国友人多,吃得又好,衣服自然更加开放华丽。

盛唐时期,只有贵族女性才能穿开胸衫,嫔妃公主允许袒露胸部,歌舞妓女也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人,普通老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但从《逢邻女》等诗来看,大明宫的fashion已经成了一种风尚。

当时,贵妇人的礼服多以坦胸、低领、大袖为主,有一种“袒胸装”,领口非常低且大,可以看到乳沟,穿坦领襦裙时通常不着内衣,将胸部坦露以此展示丰满。

初唐、中唐、晚唐各不同

初唐时期,比较流行苗条,服饰比较多元化,并不是一味露胸。

武周时期开始,直到中唐时期,随着社会物质的丰富,审美逐渐开始了细微的变化。以丰满为美,服饰的变化也体现在了领口上。

当然到了晚唐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战乱不断,审美又重新回到清瘦。

可以看出唐代衫子领口往往开得很低,特别是在武周开元前后。 “淡红衫子掩酥胸”、“胸前如雪脸如花”、粉胸半掩疑晴雪”、“慢束罗裙半露胸”等唐诗中的描写能够看出当年的画面。

所以说在剧中服饰和当时的情况还是有少许出入。

唐朝女子服饰演变

据文史资料,唐代女子基本服饰以襦衫、长裙搭配,再辅以半袖短身衣、披帛及带饰等为主要特征。颜色以红色或紫色为多,也有黄、白、青、绿等色,长裙分为花笼裙、百鸟裙、石榴裙、百褶裙等等。

在初唐女子的服饰以窄袖襦衫、长裙为主;盛唐以后衣袖日趋宽大,衣服的领子也出现了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另外还流行过胡服、女着男装。可以说,唐代服饰充分体现了这一时代既保持传统、又兼容并蓄,破除一切束缚、局限,讲究新奇、适体、灵活、轻便、实用、美观,花样层出不穷。

唐代女装三件套:裙、衫、帔。上半身带窄袖的为衫,下半身为裙,衫外如围巾一样披挂的则是帔。

唐代国家仪式包括哪些

1、每年元日(正月初一)、冬至(阴历十一月中旬左右)举行的国家庆典,是最受唐朝君臣重视、规模最为盛大、仪式最为隆重的节日活动

2、参加庆典活动的有九品以上京官、地方各州府的朝集使者、参加礼部科举考试的学子以及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和外国政府所遣赴首都长安进行朝贡和友好访问的酋长、使者,最多时可达1万多人。届时还要举行朝贺皇帝的隆重仪式。朝贺礼毕以后,皇帝还要登楼肆赦,发布大赦之令,届时还要举行金鸡大赦

比如唐朝的“叉手礼”,其礼仪流行在唐宋之间,属于后辈对长辈的敬重礼仪,见面时后辈会对前辈,举手双手交叉,掌心朝身体,来做出叉手礼。宋朝文人曾写有一本《事林广记》的古籍,里面描述了叉手礼的过程:

“凡是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握右手拇指,而左手小指需朝着右手腕,左手大拇指朝上,右手四指皆笔直,如右手掩住其胸,收不可太着胸,需稍离二到三寸左右,此乃才为叉手法”。

叉手礼

在唐朝开始流行使用,并且沿袭到宋朝,特别是一些政府机关,上峰高管对底下官员派发任务的时候,下属官员需要行一个叉手礼,然后嘴上要回复一声:“喏”,跟现代的:“是”一样道理。此喏非唯唯诺诺的诺音,正确念法是“惹”。估计是想表达下官也惹了这事情。近期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就出现过这种唐朝的“叉手礼”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观摩一下。

递名刺

唐朝由于经济繁荣,天下太平,子民们之间的人际交往开始频繁。此时有身份的、有职务的唐朝人就会叫人专门制作一种象征自己的身份跟职业的身份牌,叫做“名刺”。而该种重视礼貌的礼仪,一般成为唐朝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很多时候前去别人府邸拜访,下人不认识来者,又不能直接放其进去,于是来访之人就递上一张名刺,让下人传给主人,主人看后就明白,来者是谁了。

另外,有的书生为了让监考官注意自己的文章,于是也会经常给对方递名刺,以便留下深刻印象,让对方多关照自己。话说,当时有一位卢杞的书生,此人为了把自己推广出去,就每天背着几百张名刺混迹各种场所,凡是遇见有权有势之人,就上前跟人家互递名刺,最终通过此方式,结识了一个监考官员,使得他在科举中取得不错的成绩,还以此成为了朝廷命官。看来自古到今,递名片这种礼貌交际方式确实很重要。

另外在唐朝在穿着方面也十分讲究各种礼仪,当时可以说是中华文化较为发达时期,文化跟艺术等领域都比较繁荣昌盛,因此唐朝服饰也非常注重地要体现出传统礼仪。

唐朝男女衣着穿戴礼仪

平时唐朝男子一般都会穿圆领款的袍衫,同常为圆形衣领、袖子跟衣襟拼接。而朝廷的文官们则要穿长到脚部的袍衫,武官们则穿长到膝盖下的袍衫,这跟现代的西服差不多,几乎是人手一件。每当唐朝有什么喜庆节日,或者盛宴,全朝人都会穿着袍衫出席,其包括了皇帝、文武百官、普通百姓等。而如果不穿袍衫,则是一种有失礼仪的表现,很容易被唐朝人看成是异类。

唐朝男装分类

唐文化本身有着开放包容的气质,所以,唐代的男装既继承了传统汉服的灵魂,又充分吸收了胡风等异国风情,最终表现出了独具一格的鲜明特色。

下面,我们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从头饰、上衣、下衣三个方面,说一说唐代男装的基本款式,用另一种方式重温大唐盛世。

一、头饰

孔子说:“二十而冠,三十而立,四十而知天命”,古代男子二十而冠,这里的冠是指行“加冠礼”。冠是一种冠帽,是古代专门供贵族戴的帽子,而身份卑贱的人不能戴冠,只能戴“帻”,就是包裹头发的一块布。

而唐代时期,男子常戴的头饰,是一种被称之为幞头的头巾。关于幞头的由来,五代人马缟曾经在《中华古今注》中记载:

“幞头,本名上巾,亦名折上巾,但以三尺皁罗后裹发,盖庶人之常服,沿之后周武帝裁为四脚,名曰幞头,以至唐侍中马周更与罗代绢,又令中繁前后以象二仪,两边各为三撮,取法三才,百官及士庶为常服。”

而幞头又可以分为四个大类:

1、平头小样

平头小样又称平头巾子,是流行于唐初的一种幞头样式。它一般为扁平形状,头顶的巾子裹得很低,所以才被称为“平头”。

2、武家诸王样

武家诸王样又称武家高巾子,相传为武则天所创。一块头巾,竟然透露出她希望"武姓诸王"凌驾于整个朝局之上的用意,《旧唐书·舆服志》记载:

“武德已来,始有巾子,文官名流,上平头小样者......贵臣内赐高头巾子,呼为武家诸王样。”

武家诸王样的巾子部分较之平头小样有了显著的升高,中间部分则出现了明显的凹陷。在永泰公主墓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人物所戴的就是武家诸王样。

3、英王踣样

英王踣样又称为踣样巾,创始于唐中宗景龙四年。《新唐书·车服志》记载:“至中宗又赐百官英王踣样巾,其制高而踣,帝在藩时冠也。”

英王踣样比武则天的武家诸王样还要高,其中是否有高过武则天家族之深意,我们不得而知。它上面分成左右两瓣,如同两个球。

因为“踣”含有倾覆之意,而且唐中宗就是在此年被自己的老婆和女儿合谋毒死的,因此它被人们认为不详并很快抛弃。而其样式可以从西安羊头镇李爽墓出土的陶俑上一探究竟。

4、官样巾子

官样巾子出现在开元年间,因此又称为“开元内样”,它比英王踣样要高,但不前倾,也没有圆球状物,头部略呈尖型。从名画《虢国夫人出行图》中,我们可以一见官样巾子的模样。

二、上衣

说完了帽子,我们再看看上衣。男子唐装的上衣,分为袍、襦、衫、袄和半臂5种。

1、袍

传统汉服讲究“交领右衽、褒衣广袖”,虽然美观大方,但实用性不足。唐代男装上衣沿袭了这样的特点,因此有一种博袖宽袍,又因为其受到胡风的影响,又产生了另一种窄袖袍,用于日常穿着。

(1)博袖宽袍主要用于礼服,按照领型划分,又有“直领对襟袍”和“交领右衽袍”两类。

“直领对襟袍”多为皇帝和官员们在上朝和举行礼仪大典时穿着的。而“交领右衽袍”穿着时胸前两襟相交叠压,右衽开襟,这种服装官民皆服。在唐代一些文官俑上,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模样。

2)窄袖袍主要分为圆领袍和翻领袍两种。

圆领袍,顾名思义,就是圆领子的窄袖袍。中国传统服饰袍服并非圆领,只有内衣才有圆领。魏晋南北朝以后,圆领袍吸收了胡服的特点,在唐代成为完全普及的服装,而且也是不分等级和性别,人人可穿。

翻领袍,顾名思义,就是领子外翻的窄袖袍。它起源于西北少数民族回纥。随着回纥与唐的经济文化往来密切,翻领袍也成为唐代男装中的一种常见款式,如壁画《职贡图》中,最后一个人身穿的就是翻领窄袖袍。

2、襦

襦对现代人来说是个生僻字。《说文》中说:“襦,短衣也”,史游《急就篇》:“短衣曰襦,自膝以上。”

可见,襦就是短袄、短衣的意思,它长不过膝盖,衣身短小,袖子窄小。

既然是短衣,下面就必然有与其搭配的衣物,作为男装来说,其搭配的衣物就是袴和裳。

3、衫

唐代的衫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襕衫,一种是缺胯衫,其穿着人群是不同的。

《新唐书·车服志》记载:“是时士人以棠苎襕衫为上服。”也就是说,襕衫是专供士人、官员穿着的。

而缺胯衫因为两边的摆缝处开叉,所以穿起来行动自如,方便体力劳动,因此是平民百姓甚至士兵经常穿着的衣物。

4、袄

袄是由襦演化而来的,分为长袄和短袄。长袄即亵服,类似于现在家居穿的便服。

而短袄是有内衬的短上衣,是与袴搭配穿的衣服。

穿着短袄,主要是为了行动方便,如清朝袁枚写的《随园随笔》中说:“今之武官,多服缺襟袍子,起於隋文帝征辽,诏武官服缺胯袄子。”这里面提到的缺胯袄子,就是隋唐时期的短袄,主要是为了便于骑马而制。

5、半臂

半臂是一种短袖或者无袖上衣,可内穿,可外穿,及于腰间,有点像今天的“马甲”。

半臂起源于秦代,本来是一种袖子大而短的礼服。唐高祖时,对它进行了改造:“减其袖,谓之半臂”(《事物纪原》)。唐高祖“减其袖”的目的,当然是使它穿起来更加方便,所以半臂在唐朝称为劳动人民的日常工作服。

三、下衣

唐代男装里下衣,主要有裳和袴两种类型。

1、裳

《释名·释衣服》中记载:“上曰衣,下曰裳。”古人将下身穿的衣服称之为裳,古代男女皆穿。

裳在《说文》为“常”的异体字:“常,下裙也。”可以看出,裳是裙子,而不是裤子。人们现在常说的“衣裳”,在古代实际上是两个独立的部分。

不过,对于男装来讲,裳和裙还是略有不同的,裳更多的是起到礼服的作用,而裙则是衣服的基本款。

实际上,除了作为朝服等礼服以外,唐代男子穿裳的情况也是不多见的。《礼宾图》中就是穿裳的唐代官员。

2、袴褶

袴褶最早是指套在腿上的筒子,类似于现在的长筒袜。传入中原以后,为方便骑马,才开始有了裆,还要在袴管膝盖处系扎。

唐代时,因为其轻便灵活的优点,袴褶成为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骑马或者劳作时常穿的衣服。

以上,就是唐代男子日常从上到下所穿着的基本服饰。

魏晋服饰和隋唐服饰区别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装

女子:大多穿着广袖短襦(如:短衣)、 拖地长裙。腰部束以“抱腰” 或“腰袱”,并且用衣带来装饰。

男子 :魏晋以来,社会上盛传的玄学与道、释两教相结合,酝酿出文士的空谈之风。他们崇尚虚无,藐视礼法,放浪形骸、任情不羁。在服饰方面,魏晋时期的男子已很少穿传统的额审议,他们穿宽松的衫子,衫领敞开,袒露胸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装特点可以概括为:紧身、圆领、开叉。



3、隋唐时期的服装

唐朝的女装,是中国服饰史中最为精彩的篇章,是历代的佼佼者。也是中国古代女子着装最为大胆的一种,其造型雍容华贵,妆饰富丽堂皇。服装多用大袖,以表现出婉转、舒展,给人以飘然若仙之感。襦衫广袖,拖地长裙,是唐朝时期的现象。唐代女性着装极其自由,宽袖窄袖,华服胡服,女装男装,皆从其便。因此当时女子还盛行胡服打扮

魏晋服饰和隋唐服饰是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服饰风格,它们之间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

服饰种类:魏晋时期的服饰种类相对较少,以长袍和裙摆为主,而隋唐时期的服饰种类则更加丰富,包括长袍、短裙、裤裙、袖珍等。

服饰图案:魏晋时期的服饰图案以花纹和动物纹为主,而隋唐时期的服饰图案则更加精美,以人物、花鸟和山水等为主题。

服饰颜色:魏晋时期的服饰颜色以素色和浅色为主,而隋唐时期的服饰颜色则更加丰富多彩,以红色、黄色、黑色和白色等为主。

服饰材质:魏晋时期的服饰材质以布料为主,而隋唐时期的服饰材质则更加多样化,包括丝绸、棉布、麻布和铁线等。

服饰风格:魏晋时期的服饰风格相对宽松,以舒适和实用为主,而隋唐时期的服饰风格则更加华丽,以彰显地位和威严为主。
总之,魏晋服饰和隋唐服饰在服饰种类、图案、颜色、材质和风格上存在明显的区别,反映了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和文化风格。

魏晋时期和隋唐时期都是中国古代的历史时期,两个时期的服饰风格有很大的区别。以下是它们的主要区别:

1. 服饰款式:魏晋时期的服饰以宽松、舒适为主,注重实用性和舒适度;隋唐时期则更加注重华丽和庄重,服饰款式更加多样化,如长袍、短衣、褶皱裙等。

2. 颜色:魏晋时期的服饰以素色为主,如白色、黑色、灰色等;隋唐时期则更加注重色彩的鲜艳和对比,如红、绿、蓝、黄等。

3. 装饰:魏晋时期的服饰装饰比较简洁,多以细节处理为主,如领口、袖口等处的绣花、扣子等;隋唐时期则更加注重装饰的华丽和多样化,如金线绣花、宝石镶嵌、珠片装饰等。

4. 材质:魏晋时期的服饰多采用棉、麻、丝、绸等天然纤维制作,质地轻盈柔软;隋唐时期则更加注重丝绸的使用,质地上乘、光泽度高。

总的来说,魏晋时期的服饰注重实用性和舒适度,而隋唐时期的服饰则更加注重华丽和装饰。

魏晋服饰和隋唐服饰是两个不同时期的服饰风格,它们在款式、颜色、材质和风格上都有很大的区别。

魏晋服饰

魏晋时期(220年-420年)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此时出现了一种被称为“魏晋服饰”的服饰风格。魏晋服饰以宽松、飘逸、舒适为主要特点,服饰款式多样,以长袍、短裙、长裤、短裤、披肩、斗篷等为主,常用素色、浅色系布料制作。服饰上的纹样、图案以山水、花鸟、人物等为主,体现了魏晋时期的文化和艺术风格。

隋唐服饰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此时出现了另一种被称为“隋唐服饰”的服饰风格。隋唐服饰以华丽、富丽、庄重、大气为主要特点,服饰款式丰富多样,以长袍、短裙、长裤、短裤、礼服、军服等为主,常用深色系布料制作。服饰上的纹样、图案以龙、凤、麒麟、鱼等为主,体现了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实力。

总的来说,魏晋服饰和隋唐服饰在款式、颜色、材质和风格上有所差异,反映了两个时期的文化和审美趋向。

魏晋服饰褒衣博带,即宽大袍服与袖子,潇洒飘逸。

隋唐官服是圆领窄袖的袍衫,女子则穿襦裙,短上衣加上长裙,裙腰高的系到腋下,雍容华丽。

魏晋服饰和隋唐服饰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1. 服饰款式:魏晋时期,女子大多穿着广袖短襦(短衣)、拖地长裙,腰部束以“抱腰”或“腰袱”,并用衣带来装饰。男子则穿着宽松的衫子,袒露胸怀。而隋唐时期的女子常穿着襦裙,上襦下裙,或上衣下长裙,并在腰部系有束带。女子的发饰也十分丰富,如“纤”、“髾”等。男子则穿着圆领袍衫,束带,配半臂、蹀躞带等。

2. 服饰色彩:魏晋时期以淡雅为主,隋唐时期则较为浓艳。

3. 服饰风格:魏晋时期的服饰风格追求宽大飘逸,强调内在的修养,注重表现文人的气质。而隋唐时期的服饰则具有雍容华贵的特点,展现出富丽堂皇的风格。

总的来说,魏晋服饰注重飘逸和内在的修养,而隋唐服饰则更注重华贵和外在的表现。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85672.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怎么看雍正王朝之人情世故 雍正历史上真有那么憋屈吗下一篇:泰国的社会制度是怎样的 泰国宪法日历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