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商朝首次迁都的原因是 商朝重要事件时间地点人物

导语:商朝首次迁都的原因是政治和军事因素的综合作用。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它的首都最初设在河南省商丘市附近的郑州。然而,由于与北方部落的战争频繁,商朝在约公元前1600年将首都迁至安阳,以便更好地应对北方侵略。这次迁都标志着商朝政治中心的转移,对其后的王朝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目录导航:

  1. 商朝首次迁都的原因是
  2. 盘庚迁殷的时期和时间是什么
  3. 商汤灭夏是哪一年
  4. 西周灭商的时间
  5. 封神第一部商王什么时候死
  6. 商周的重要历史事件
  7. 殷商的八百诸侯都有哪些
  8. 商汤伐桀故事简要
  9. 周灭商是哪场战役
商朝首次迁都原因

因为黄河中下游时常发生水患,迫使历代商王不得不为躲避水患而徙其都。

商代都城除殷以外,都紧靠黄河,这是由于当时生产力比较低下,人们不得不依赖于河水进行农业和畜牧业,但黄河又不断泛滥,因而在人们控制自然能力很差的情况下,只有经常躲避泛滥的洪水,到比较安全的地方去生产和生活。如祖乙所都的邢,就是被河水淹没而圮毁的。

商朝自商汤立国以来,首都最开始定在亳,即现在的安徽亳州。后来从第十一任君主仲丁开始,便开启了迁都的历程。其中,共经过了五次迁都,第一次迁都是商朝的第十位君主仲丁继位初年,因为黄河决堤,亳受到了大水冲击,不得已仲丁迁都到了嚣。

因为黄河中下游时常发生水患,迫使历代商王不得不常常为躲避水患而徙其都。

由于生产力比较低下,地力耗竭,不得不另辟新地域,重新垦殖。

因为商朝的内部矛盾比较多,不利于政权的稳定。尤其是商朝不再在实行禅让制,而是实行继承制,所以每一次权力的交接,就很容易导致朝廷内部的不稳定。

盘庚迁殷是发生在商朝中期的一次历史事件。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音bó,今河南商丘)。因为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统治者之间,对王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国家混乱不堪。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商朝的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迁殷以后,盘庚“行汤之政”,商的统治趋于稳定。直到商朝灭亡,共二百七十三年,商不再迁都,社会经济和文化也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局面。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定都在亳(今河南商丘),从成汤建国到帝辛(纣王)灭亡,共传十七世三十一王,历经600多年。这600多年的前300年当中,商五次迁都。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写道:“殷人屡迁,前八而后五。”“前八”是指商朝建立之前,商族就曾八次迁徙;而“后五”则是指到汤建立商朝以后,又经历了五次迁都。这五次迁都,在古书《竹书纪年》中均有记载,分别是:商王仲丁“自亳迁于嚣”、河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

政治改革的需要。由于商王朝时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尚不完善。贵族联合统治实力较大,商王名为君主,其实未必在贵族群臣面前拥有绝对的权力,权力被限制,商王就需要破除这种限制王权的局面,最好的方法就是迁都。这和后来秦孝公迁都咸阳、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一样,更多的是为了摆脱旧势力在国都中的影响,旧贵族由于种种原因滞留在了旧京城,商王通过迁都摆脱了旧势力的影响,于是开拓了一段新的历史。

继承血案的发生。在商代,继承尚未形成完善的制度。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均是得到认可的继承制度。后世的专诸鱼肠剑的故事就是由于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的继承矛盾造成春秋吴国的内乱:公子光是老一辈老大的儿子,吴王僚是老一辈老小的儿子,但是老小却把王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吴王僚,而不是传给小一辈的老大公子光,于是导致继承上的纠纷,双方虽为堂兄弟,也是刀剑相向。商代也时常出现这种继承上的纠纷,于是每个大约五十年,也就是两代人的时间,就会出现继承血案,导致新上台的商王都不愿意再在旧国都继续呆下去(如同明成祖迁都北京一样)于是进行迁都。

商朝有一个很特别的现象,就是频繁迁都。商汤建立商朝时都城在亳(今河南商丘),其后经历了五次大规模迁都:中丁迁都于隞(今河南荥阳北敖山南),河亶甲迁都于相(今河南安阳市西),祖乙迁都于邢(今河南温县东),南庚迁都于奄(今山东曲阜旧城东),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盘庚迁都到殷,商朝的都城才基本固定下来。

关于迁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水灾”说,“游牧”“游农”说,“去奢行俭”说和“王位纷争”说。

“水灾”说是从自然灾祸方面去寻求商都屡迁的原因。但这一说法没有十分坚实的材料做基础,推理上也不成立,因为商朝的几个都城全在黄河两岸,而且越迁离河滨越近,如果这种做法是为了躲避水灾,那也太令人难以置信了。

甲骨文是商代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1899年,清代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家中发现了它。1908年,考古学家、文物收藏家罗振玉查访清楚刻有文字的甲骨来自河南安阳殷墟(今河南安阳小屯)。

“游牧”“游农”说是从社会生产方面去探求原因。“游牧”说认为商人在盘庚迁殷之前还属于迁徙无定的游牧民族,到盘庚时才有了初步的农业,由游牧经济转入农业经济,因此有了定居倾向。然而,商代的甲骨文和后世的考古资料证明,商代建立时的经济基础已经是农业了,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

“游农”说认为商代的农业是原始农业,采用“火耕”的方法,就是把树林烧平后,在灰烬上播种。他们既不知道灌溉,也不懂得施肥,一旦土地的自然力耗尽,便需改换耕地,因此不得不经常迁徙。但考古资料证明,商代前后期农业生产工具并未发生重大变化,不可能因农具的进步,突然停止“火耕”。

“去奢行俭”说和“王位纷争”说是从社会政治方面去解释商都屡迁的。“去奢行俭”说认为抑制奢侈,倡导俭朴,借以缓和阶级矛盾,是商都屡迁的原因。这一说法多少有点合理成分。因为《尚书》中《盘庚》三篇是保存下来的商王盘庚迁殷时对臣民的三次演讲词,将迁之时,他曾指责贵族中有贪求财富的乱政官吏;迁都后,他又告诫官吏不要积聚财物,应该施惠于民。但是,奢侈是统治阶级的“通病”。不仅迁殷之时存在,迁殷之后照样存在。为什么后来却不迁了呢?看来这种解释也缺乏说服力。

“王位纷争”说认为商朝前期曾有“九世之乱”,九代商王都因王位传承问题发生过纷争,其直接后果就是商朝王权削弱和贵族势力膨胀。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要削减贵族的实力,就要改变贵族的地利优势,手段就是迁都,这成为商王的战略措施。然而,在盘庚迁殷后,商朝实行了固定的传位继承制度,王位之争减少了,都城也就固定了下来。目前,这种说法被大多数人所认可,也是一个较为合理的观点

先秦《墨子》中就有。汉儒沿袭之,并附会上儒家思想,将其发扬光大。

东汉杜笃《论都赋》中说:“昔盘庚去奢行俭于亳”,荀悦《申鉴》:“盘庚迁殷,革奢即约”。

大概是商王觉得在灯红酒绿的大都市呆了久了,臣下们忘记了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失去了朴素务实的作风,奢靡之风,腐败之风大涨。

故而要将其搬到新地方,重新建设一个都城,让他们体会到先辈们筚路蓝缕的艰辛,找回初心,砥砺前行。

商汤建都在亳,但商朝前期曾先后多次迁都,关于其原因史学界有几种说法:

(1)贵族在旧都太奢侈,迁都是为了节俭;

(2)洪水泛滥,冲毁旧都;

(3)商是游牧民族,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都城也迁来迁去;

(4)商的农业落后,土地肥力耗尽,须迁都换耕地;

(5)贵族之间长期争夺王位的斗争

其中洪水泛滥和贵族间政治斗争的说法较为合理。

盘庚迁殷的时期和时间是什么

盘庚迁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历史事件,具体的时间和年代并没有得到确定的记录。根据《史记》和《尚书》等史书记载,盘庚应该是上古时期的人物,他据说是商朝第一代祖先,同时也是黄帝时期的臣子。传说盘庚用青铜制造了九鼎,成为商朝的象征,并带领商族迁徙到商周的都城殷商,奠定了商朝的基础,开创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

虽然盘庚迁殷的确切时间和年代无从考证,但根据史书中所记载的商朝的建立和发展等历史事件,商朝大约存在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之间。其中,商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分别从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和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256年。因此,可以大致推断盘庚迁殷应该发生在商朝的建立和发展之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左右。

商汤灭夏是哪一年

商汤灭夏的时间,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是在公元前1600年。商汤定都亳。夏王朝末期国势日衰,江山开始摇摇欲坠。夏朝最后一任君主夏桀即位后,统治更加残暴。商部落因为畜牧业发展得很快,到了夏朝末年,汤做了首领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商汤看到夏桀的腐败,决心消灭夏朝。夏此时已是众叛亲离,而商汤领导有方,所以夏桀的军队很快被打败,桀也遭到了流放。于是,夏朝就被新建立的商朝代替了。

商汤灭夏是在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指的是公元前1600年商汤带领着商部落灭掉夏朝建立商朝的事件。夏王朝末期国势日衰,江山开始摇摇欲坠。夏朝最后一任君主夏桀即位后,统治更加残暴。商部落因为畜牧业发展得很快,到了夏朝末年,汤做了首领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商汤看到夏桀的腐败,决心消灭夏朝。夏此时已是众叛亲离,而商汤领导有方,所以夏桀的军队很快被打败,桀也遭到了流放。于是,夏朝就被新建立的商朝代替了。

西周灭商的时间

武王伐纣,是指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最终建周灭商的历史事件。

《淮南子.兵略训》记载: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双方在牧野发生激战,联军总共不超过十万人,而纣王的商军有七十万,但联军精神抖擞、士气旺盛,而纣王让奴隶和俘虏们冲在前面,自己的士兵只在后面压阵督战。于是,两军一接触,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纷纷举着戈矛,调转身去,杀向纣王自己的军队。商军的前队倒戈,再加上周军的勇猛冲杀,纣王的军队顿时土崩瓦解,溃不成军。纣王在几个亲信的保护下返身逃进朝歌,商朝灭亡。

西周灭商是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国号为周,定都于镐(陕西长安沣河以东),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成周(河南洛阳),宅兹中国、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制礼作乐,加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

亡国暴君:周幽王

重大事件:幽王死后,申公、鲁公、徐公立前太子易九为申。郭刚寒派另一个太子虞臣带他一起去,于是两国并列立国。夷九为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王朝建立。虞臣于平王二十年(公元前760年)被晋文侯所杀。

西周灭商是公元前1046年。

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1]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立,定都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

西周灭商是公元前1046年

武王伐纣,渭河流域周部落的首领武王姬发,联合各部落讨伐殷商,商王朝灭亡,被周朝所取代。

封神第一部商王什么时候死

《封神演义》是一部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为背景的小说,其中商王是指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商纣王。根据传说,商纣王死于公元前1046年,这也是商朝灭亡的时间。在小说中,商纣王的死亡是封神大战的重要事件之一,标志着封神时代的结束。需要注意的是,《封神演义》是一部虚构的小说作品,其中的人物和事件并非历史事实,而是根据神话传说进行创作。因此,其中的时间线和历史事件与实际历史可能存在差异。

商周的重要历史事件

1商汤灭夏

夏王朝统治了大约四百多年,到了公元前16 世纪,国势日衰,江山开始摇摇欲坠。夏朝最后一任君主夏桀即位后,统治更加残暴。

商部落因为畜牧业发展得很快,到了夏朝末年,汤做了首领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商汤看到夏桀十分腐败,决心消灭夏朝,夏此时已是众叛亲离,而商汤领导有方。所以夏桀的军队很快被打败,桀也遭到了流放,于是夏朝就被新建立的商朝代替了。

2景亳之命

景亳之命是发生在商朝的历史事件。商汤回师西亳(今河南偃师西),与各方诸侯参共同召开了「景亳之命」大会, 会中表明自己是秉承天意征伐夏桀,目的是让百姓脱离暴政与苦难。商汤後来得到3000诸侯的拥护,取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3伊尹放太甲

伊尹为商汤之右相,名挚,是商汤至太甲时期商朝的一位元老。太甲,商汤之孙。《史记.殷本纪》记载:「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

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这个伊尹放太甲的故事在《孟子》、《左传》等书中的记载与此基本相同,可见此故事内容在古代流传很广。不过《竹书纪年》记载的内容不同,其云:「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按此说,则在商朝初年,统治集团内部曾发生了一次争夺王位的斗争。

4伊尹辅政

伊尹名挚,夏末商初人,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贤相。伊尹出生于伊洛河流域的古代有莘国,即今洛阳市嵩县境内。他出身于奴隶家庭,父亲是奴隶主家的厨师,母亲为采桑养蚕的奴隶。

伊尹虽然出身低微,但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因为伊尹的父亲为奴隶主家用厨师,受其父的影响伊尹的烹调技术也很好,但他在当时主要从事于农耕,在农忙之余,伊尹潜心钻研治国之道,有很高的政治抱负。

相传东部的商族势力壮大以后,在商汤统治时期为图灭夏大业四处求贤,商汤曾先后三次聘请伊尹辅政,结果伊尹均没答应。过了一段时间商汤娶有辛氏之女为妻,伊尹以陪嫁奴隶身份来到了商汤身边,因其精通治国之术,且又勤奋好学,知识渊博,很快就得到了商汤的信任,在商部族中被任为重臣。他为商汤灭夏建立商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伊尹在得到商汤信任重用以后,有一次借着向汤讲论烹调技术的机会,劝汤成就一番大业,建立自己的盖世功名。在他的劝说下商汤灭夏的决心才一天天坚定,并采取宽以待人的政治策略整顿内政,与周边其它部族建立十分友好的关系,积极作灭商的准备工作。

由于商族势力一天天壮大,在周围诸方国中影响日隆,引起了夏桀的警惕,夏桀假意召汤入朝,并趁机囚禁了商汤。一时间商部族群龙无首,十分混乱,灭夏大业深受影响。

在此紧急关头尹以其聪明才干站出来稳定了商部族内部事务,并想出一救汤妙计。他下令在商部族中大量寻求美女珠宝,以此来讨好夏桀,让其放松对商族的警惕,同时又重金贿赂夏桀最信任的大臣赵粱,让他在夏桀面前为汤求情说好,最后成功地使夏桀放回了商汤。

为了辅佐商汤完成大业,伊尹还秘密进入夏都斟寻,观察夏桀的内部情况。他利用夏桀举兵讨伐外族之机,结交了已经失宠的桀妃妹喜,通过妹喜大量收集夏朝的内部机密,并将情报及时地报告给商汤,为商汤制定灭夏战略提供了巨大帮助。

在商汤灭掉了夏朝的几个小方国之后,商汤以为灭夏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发动灭夏战争,之时,伊尹政治上非常清醒,建议商汤慢慢来,主张以不向夏桀纳贡之策考察夏朝诸方国的反应。

当夏桀得知商汤竟敢不向夏朝交纳贡赋时,十分震怒,速召九夷之兵讨伐商族,谁知对夏桀的命令九夷之首领竟置若罔闻,没有任何反应。伊尹这时才告诉商汤“灭夏战争是时候啦”!并为商汤制定了周密的行军路线和作战计划,最终帮助商汤灭掉了夏朝。

商朝建立以后,伊尹为相,帮助商汤处理朝政。他向商汤主张“居上克明,为下克功”,强调“任官唯贤才,左右惟其人”,并常用夏桀暴虐无道导致政权灭亡的事实提醒商汤,在伊尹的辅佐下商汤才逐渐稳定了自己的统治。

商汤死后,伊尹继续为相,先后辅佐了外丙、仲壬、太甲。据说太甲在统治时暴虐无道,祸害百姓,老臣伊尹为了教化他让其悔过自新,曾将太甲软禁于桐宫三年,最后又把他扶上王位。由此来看,伊尹这位洛阳人为商朝的创立和巩固起了多大的作用啊!

据说伊尹活丁一百多岁,到沃丁统治时才死去,死后葬于西毫,即今偃师市城西10公里处。后人非常尊崇伊尹,称他为中国第一贤相。

5九世之乱

九世之乱是商朝自商王仲丁后,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又屡次迁都,使王朝中衰、诸侯离叛的事件。这一动乱历经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九王,故名“九世之乱”。九世之乱延续近百年,直到盘庚迁殷后才最终结束。

有下面几件

1、商汤灭夏:商汤灭夏指的是公元前1600年商汤带领着商部落灭掉夏朝建立商朝的历史事件,商朝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中这一件是一切的开始也是基础,夏朝最后一任君主夏桀即位后,统治更加残暴,商部落因为畜牧业发展得很快,到了夏朝末年,汤做了首领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商汤看到夏桀十分腐败,决心消灭夏朝。夏此时已是众叛亲离,而商汤领导有方,所以夏桀的军队很快被打败,桀也遭到了流放,于是夏朝就被新建立的商朝代替了。

2、景亳之命:与商朝有关的历史事件中,景亳之命对于商汤灭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商汤回师西亳(今河南偃师西),与各方诸侯参共同召开了「景亳之命」大会,会中表明自己是秉承天意征伐夏桀,目的是让百姓脱离暴政与苦难,用向上天“请命”、“受命”,转而拿“天命”、“帝命”对天下诸侯发号施令,得到3000诸侯的拥护,被众首领推举为盟主,誓师讨伐夏桀。商汤在此告命天下,征伐四方,最终灭夏。

3、伊尹放太甲:伊尹放太甲是商朝有名的历史事件,但所记与传统说法完全不同,一说是伊尹放太甲,《史记》记载商汤死后,汤孙太甲破坏商汤法制,伊尹把他放逐,三年后又接回复位,这个伊尹放太甲的故事在《孟子》、《左传》等书中的记载与此基本相同,可见此故事内容在古代流传很广;另一说太甲杀伊尹,《竹书纪年》中记载伊尹放逐太甲,篡位自立七年;七年后,太甲潜国,杀伊尹。两种描述相差很多,太甲杀伊尹的版本不仅讲伊尹的死提早了十几年,还把他一直以来贤相的形象彻底颠覆。所以对这一历史,史学界至今没有确切的定论。

4、伊尹辅政:伊尹辅政是商朝主要事件,伊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名臣,对商朝的建立、巩固和繁荣都起着重要的影响。他向商汤主张“居上克明,为下克功”,强调“任官唯贤才,左右惟其人”,并常用夏桀暴虐无道导致政权灭亡的事实提醒商汤,在伊尹的辅佐下商汤才逐渐稳定了自己的统治,在伊尹辅佐下商朝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使得商初社会比较稳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商汤死后伊尹继续为相,先后辅佐了外丙、仲壬、太甲。

5、九世之乱:九世之乱是商朝时期十大事件之一,商朝从仲丁开始,商朝一度中衰,王室内部连续发生王位的纷争,商朝前期的兄终弟及王位继承制度遭破坏。当继位之弟死时,弟之子都不肯把王位交还给兄之子,因此造成了废嫡面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混乱局面。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阳甲在位时期,共经历五代、九王,史称九世之乱,九世之乱延续近百年,直到盘庚迁殷后才最终结束,九世之乱使国家衰落,诸侯莫朝。

6、盘庚迁殷:盘庚迁殷是发生在商朝中后期的一次历史事件,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这是商朝历史的一次重大转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同时在统治者之间,对王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有的人说应当父死子继,有的人说应当兄终弟及,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从此,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

7、武丁中兴:商朝大事件中武丁中兴是商朝繁荣强盛的典型代表,盘庚迁都后取得了一定的政绩,使得殷商的国势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好转,但是盘庚之后继位的商王小辛与小乙统治无方,导致商朝的国势一度下滑,到武丁继位的时候国势已经衰微,武丁继位之后决心要振兴国家,武丁也确实做到了,公元前1250年至前1192年的在位59年间国势强盛、政治清明、百姓富庶,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很大的进步,后人称为“武丁盛世"又称“武丁中兴"。

8、神道设教:商纣王在位时横征暴敛、荒淫无道,老百姓怨声载道,诸侯也开始反叛,有人向纣王密告,纣王就把周文王禁在羑里,文王利用这段时间,把伏羲氏的八卦,两两相重,演出六十四卦,将他毕生宝贵的经验,写成卦辞和爻辞。因为内容涉及十分敏感的政治,所以不敢写得明白、清楚,于是又假借新的筮术,以代替原有的占卜,实际上是以神道设教,来避人耳目。表面上看好像有神通的味道,实际上却是推理,如今神道设教已经成为成语,意思是:利用鬼神迷信作为教育手段。

9、孟津观兵:孟津观兵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早的规模较大的阅兵之一,这件事也是商朝主要事件,周武王即位后的第二年,就发动大军,载文王木主,由镐京出发,进入今河南境内,到达古渡孟津,表面上是为了进行军事演习,但实际上是为了试探伐商的可能性,在大会上,周武王举行了誓师仪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孟津之誓”,是一次“诸侯所由用命”的重要会盟,从此,众多的诸侯都听从周的指挥,灭商已有充分的把握。

10、牧野之战:商朝有什么事件是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的,我相信大家都会说是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就是武王伐纣的高潮,武王伐纣的决胜战,这场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钧台之享是夏朝初年发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钧台”是指为上帝群神修建的台坛。“钧台之享”是夏启剿灭有扈氏后,为废除传统的部落禅让制,巩固王权,确立王位世袭。而在都城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召集各地方国首领,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献祭神灵的活动,同时这也是一次重要的方国盟会。这次盟会确立了夏启“共主”地位,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

这是夏朝初年发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钧台”是指为上帝群神修建的台坛。“钧台之享”是夏启剿灭有扈氏后,为废除传统的部落禅让制,巩固王权,确立王位世袭。而在都城阳翟召集各地方国首领,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献祭神灵的活动,同时这也是一次重要的方国盟会。这次盟会确立了夏启“共主”地位,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

殷商的八百诸侯都有哪些

八百诸侯,八百:表示多数,虚指。诸侯:各小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有出军赋与服役义务。此典指周武王不约而与八百诸侯会师,诸侯都说,商纣王可以讨伐。[1]变成成语后,比喻不听从统一领导的“独立王国”很多。

拼音 bā băi zhū hóu

名称 八百诸侯

出处 《史记·殷本纪》

释义

很多不听从统一领导的独立王国

用法 褒义

结构 偏正式

成语资料 注音:bā băi zhū hóu

释义:比喻不听从统一领导的“独立王国”很多。

出处:《史记·殷本纪》:“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

相关故事

周文王死后,子发继位,是为武王。周武王继位时,“殷之叛国”越来越多,商王朝内外交困,由周灭商而王天下的形势已经形成。当时,周的疆域西自甘肃灵台,东至河洛,并且占有长江、汉水、汝河流域广大地区,取得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的优势。在这样的形势下,周武王兴建都邑,在丰水东岸新建镐京,积极做好灭商的准备。

经过几年准备,武王九年(公元前1048年),大会诸侯于孟津(今洛阳北)。前来参加大会的诸侯和部落首领,据说有八百人之多。在大会上,周武王举行誓师仪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盟津之誓”。这是一次“诸侯所由用命”的重要盟会,实际上是灭商的总动员。武王下令将士准备好船只,向黄河对岸进攻,落后者将以军法处置。顷刻间千舟竞发,浪花飞溅,周军迅速到达了对岸。但武王又急令返回,原来武王此战的目的是进行一次渡河战斗演练,同时要借机探明诸侯国的虚实。通过这次演练,武王认为一举灭商的时机还不够成熟,因而引兵暂退。从此,众多的诸侯都听从周的指挥,周也因此确定了盟主的地位。这就是“八百诸侯会盟津”。

就在这个时候,商统治集团内部分崩离析,想挽回商覆灭命运的忠臣贤士皆遭厄运,丞相比干被杀,箕子被囚,微子逃走,少师、太师相继投靠周王,商王身边只剩下一些奸佞小人。而周武王却依靠姜尚、周公旦、召公、毕公的辅佐,势力迅速壮大,积极谋划灭商大计。

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6年),武王亲自带领戎车三百辆、虎贲(勇猛的战士)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聚集于此,还有各地的诸侯军队和庸、蜀等众多的南方部落武装,并通告各地诸侯重新会师于盟津,共同与商决战。大军从盟津渡河,沿河向东进军,于正月甲子清晨到达殷郊牧野,武王再一次举行誓师动员,历数纣王“自绝于天”的种种罪行,宣布执行上天的旨意来讨伐商纣,大大鼓舞了士气。次年二月,两军在牧野会战,商军阵前倒戈,引领周军攻入殷都,纣王见大势已去,自焚身亡。

“八百诸侯会盟津”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今孟津东北,清代立有会盟碑,今天的会盟镇也由此而得名。清《孟津县志》曾评论说:“当天下之要冲,西连关陕,东通曹卫,南北抵京都而达襄楚,可谓形胜之地也。”盟津古渡作为天险成为古洛阳的天然屏障,在中国古代军事地理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小古典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当时殷商号称统领八百诸侯,这其中又有四大诸侯替殷商坐镇东西南北四方,各掌管着二百个小诸侯,他们分别是东伯侯姜桓楚,西伯侯姬昌,北伯侯崇侯虎和南伯侯鄂崇禹。

商汤伐桀故事简要

商汤灭夏指的是公元前1600年商汤带领着商部落灭掉夏朝建立商朝的事件。夏王朝末期国势日衰,江山开始摇摇欲坠。夏朝最后一任君主夏桀即位后,统治更加残暴。商部落因为畜牧业发展得很快,到了夏朝末年,汤做了首领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商汤看到夏桀的腐败,决心消灭夏朝。夏此时已是众叛亲离,而商汤领导有方,所以夏桀的军队很快被打败,桀也遭到了流放。于是,夏朝就被新建立的商朝代替了。

周灭商是哪场战役

牧野之战

周灭商是牧野之战1。周武王率兵入商都,商朝灭亡。这场战役是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最终建周灭商的历史事件。

周武王灭商的主要战役是牧野之战。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带领联军与商纣王的军队在牧野进行了大决战,当时商朝的主力军队在外征战,商纣王仓促武装了大批奴隶和战俘进行迎战,结果这些人在战场上倒戈了,商纣王大败,自己返回朝歌在鹿台自焚身亡。

周灭商是牧野之战,这是在朝歌城外的一处战场,周以少胜多击败了殷商大军,最终商纣王在绝望中自焚,商朝彻底灭绝了。

周灭商的战役发生在公元1046年,当时大周军队在牧野与纣王展开了大战,因为纣大王率领的军队战斗力不强,被大周军队打的大败,此后奠定了商朝的灭亡。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86173.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囧妈母亲扮演者 囧妈预告:沈腾意外造型惊喜客串下一篇:阚清子的经典诗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