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魏征在唐朝是宰相吗 唐朝宰相同一时间有几个

导语:唐朝时期,魏征曾担任宰相一职。在唐朝,宰相是国家最高行政职位,负责决策和管理国家大事。同时期,唐朝宰相的数量不是固定的,会根据实际需要而变化。本文将介绍魏征在唐朝的宰相身份以及唐朝宰相的数量变化情况。

目录导航:

  1. 魏征在唐朝是宰相吗
  2. 唐太宗时期的两任宰相合称什么
  3. 狄仁杰同时期的宰相
  4.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中只有三个宰相
  5. 中书令唐朝首席宰相
  6. 唐宋八大家哪三个是政治家
  7. 宰相开始分权的时间
  8. 李显时期唐朝五大宰相
魏征在唐朝是宰相吗

魏征,唐朝宰相,又名魏徵,字玄成,唐代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与史学家,以直言进谏著称,辅佐李世民创建贞观之治,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钜鹿郡(河北省)人。都说时势造英雄,在隋唐之间的时间觑隙里成长起来的一群人演绎着属于他们的传奇人生。他们经历着兵荒马乱、烽火连月的动荡不安,却创造出百业俱兴,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而魏征就是其中一位,生于隋末,长于唐初,盛名于大唐的他可谓风光一世,赚尽了风头。

魏征早年跟随李密,投身瓦岗起义军,后来在李建成身侧做太子洗马。无奈魏征几易其主都始终无法充分发挥其才识。其主李密时,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不被采纳;其主李建成时,建议将李世民调离到别处的谏言也不被认可。历史巨大的年轮将时间精准地推到玄武门事变面前。若无玄武门事变,魏征和李世民的交集也不过初相识这般如此,他或许终其一生平淡简单专心于文史,在文学思想领域更有建树。然而李世民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任命魏征为詹事主簿后任谏议大夫。魏征一路高升最后官至宰相。

素来以直言进谏,耿直不阿的形象示人的魏征有很多称号。他不畏权贵,犯言直谏,板着一张脸直面正义,太宗亲切称他为“羊鼻公”;他鞠躬尽瘁,体恤民情,和唐太宗李世民一起开辟了“贞观之治”之盛世,世人敬称他为“一代名相”。

李世民为打消大臣们的猜忌,保全皇太子李承乾,任命晚年的魏征为太子太师。居庙堂之高就要尽力辅佐君王,并体察民间疾苦,魏征为李世民、为大唐奉献了一生的精力。劳累成疾的魏征死后,其妻裴氏按其遗愿从简举行葬礼。

魏征是宰相。魏徵,现作“魏征”(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贞观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 。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大业十三年(617年),魏徵在武阳郡丞元宝藏帐下为官。

元宝藏起兵响应瓦岗李密,元宝藏给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徵所写,李密见魏徵非常有文才,于是召见魏徵,魏徵献上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但李密不用。

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登上帝位,任命魏徵为尚书左丞。

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于卧榻召见魏徵询问得失,魏徵直言不讳,前后上谏两百多事,李世民全然接纳。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 同年入凌烟阁。扩展资料:魏徵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

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李世民问魏徵:“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

魏徵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

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

舜帝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欢兜都不能蒙蔽他。

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因受贿被下臣侮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

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况得以反映上来。”

魏征是侍中,负责门下省事务,职同宰相。

魏征,字玄成,在唐朝时是宰相,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 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唐太宗时期的两任宰相合称什么

合称“房谋杜断”。

这两人是唐太宗的两个得力宰相,“房”是“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杜”是“尚书右仆射”杜如晦。那时,唐朝开国未久,许多规章典法,都是他们两人商量制订的。人们把他们两人并称为“房、杜”。 《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说: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房、杜二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所以叫做“房谋杜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而又各有特色。在当时看来,房、杜二人同心辅政,是合作得非常协调的,所以人们称赞他们“笙磬同音,惟房与杜”。

狄仁杰同时期的宰相

同时期的宰相有:

来俊臣, 张汤, 张谏之, 姚崇。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政治家、武周时期的宰相。

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张柬之

张柬之(625年-706年),字孟将,汉族,唐朝襄州襄阳人。唐朝名相,诗人。张柬之中进士后任清源丞。689年以贤良征试,擢为监察御史。后出任合州、蜀州刺史、荆州长史等职。狄仁杰向武则天举荐,武则天提升为洛州司马。不数日,狄仁杰再荐之,称其"可为宰相,非司马也。"遂得以升为秋官侍郎,过了一段时间又得姚崇推荐,于是升任宰相。

有 来俊臣 张汤 宰相张谏之 姚崇,平南侯 薛青麟 阿史那舍—— 步真,外国 吉利可汗 贺鲁。

狄仁杰同时期的宰相有好几位,下面列举一下其中的几位。

娄师德长寿元年(692年),娄师德回朝,任夏官侍郎,次年拜相。

李昭徳武周建立后以凤阁侍郎之职拜相,加授同平章事。

张柬之得到宰相狄仁杰举荐,迁洛州司马。狄仁杰再荐之,拜刑部侍郎。再得姚崇推荐,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

较为著名的宰相有:“一代名相”狄仁杰、“军人宰相”娄师德、“驱驴宰相”王及善、“保皇宰相”李昭德、“裙带宰相”武承嗣、“郡王宰相”张柬之、“酷吏宰相”吉顼、“忠骨宰相”魏元忠、“全能宰相”姚崇、“马屁宰相”杨再思、“模棱宰相”苏味道、“市侩宰相”钟楚客等等。

狄仁杰实在武则天时期担任的宰相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中只有三个宰相

唐朝沿用的是三省六部制,这三省的首脑都是宰相,这样一来最起码就有了三个。而皇帝还是担心他们的权势过大,于是又创造出两个新的官职,一为"同中书门下三品",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这个同的意思就很灵性,就是说跟宰相是拥有相同权利的,这样一来官职多了,人数也就多了。

还有皇帝的随心所欲也让宰相的人数暴增。皇上喜欢瞎整,有时候用些莫名其妙的理由就换人,比如说武则天,她在位22年却足足换了66个宰相,平均下来一年换三个,四个月换一个,这样闹腾人数自然也就多了。

还有后期时局朝政的动荡,很多宰相算是临危受命,但是危机往往是没办法得到很好的解除,这样一来宰相被抓的几率很高,即便不被抓也会被当成办事不利的典型而革职。

总而言之,唐朝统治者想了那么多办法消弱宰相的权力,甚至创造了人数记录,最终还是宰相的权力还是较为庞大。

唐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皇权与相权的争端,采取设立三省六部制以分割宰相的权力。

唐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成为宰相。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尚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六部分理各种征政事务,每部又领四司,计24司。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尚书令位高权大,自隋以来,基本不设

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

从唐太宗开始的这些做法,表明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了,已不限于三省长官;宰相成员增多,既便于集思广议,又使之互相牵制,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这样,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了皇帝大权旁落。

简单来说,三省的首脑都相当于宰相,不过都是叫一些奇怪的名字,他们的职位都不高,最大的时候也只是正二品。

中书令唐朝首席宰相

唐朝中书令为首席宰相,在三省长官中位居第一。宋朝中书令为正一品,仍为首席宰相。元朝中书令地位在左右丞相之上,由皇太子兼任,统辖六部,总掌天下之政。明初以左右丞相为中书省长官,统辖六部,不设地位高于丞相的中书令,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中书省,此后不再设立宰相,以内阁大学士取代中书舍人的职权。

唐宋八大家哪三个是政治家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中国文学史的“唐宋八大家”是: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苏洵:北宋文学家

苏轼:北宋文学家

苏辙:北宋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

曾巩:北宋文学家

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欧阳修、苏轼、王安石三位是政治家。

唐宋八大家"的称谓最早出现于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六先生文集》,因并三苏为一家,所以实际是"八先生文集"。

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0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开来。

唐宋八大家中,政治家有三位,分别是王安石、欧阳修和曾巩。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改革家,他主持了王安石变法,推行了新法,有较大影响;欧阳修既是文学家,又是政治家,曾任宋朝宰相,为政治、文学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曾巩是唐宋时期的大儒,被誉为“程朱之后”,他有朝廷经历,曾担任过秘书郎一职,也曾参与咨议政务。

唐宋八大家中,政治家有三位:王安石、苏洵和苏轼。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改革者,他主持了“新法”变法运动,在经济和财政等方面进行改革,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家实力。

苏洵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官员和文学巨匠,他曾任吴郡太守、咸州知州等职。他以“复古”的思想激发社会正气,在诗歌和散文创作中展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韩愈 欧阳修 王安石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欧阳修,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杰出博学的散文家,宋代散文革新运动的卓越领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由于忧国忧民,刚正直言,欧阳修宦海升沉,历尽艰辛,但是创作却“愈穷则愈工”。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曾封荆国公,后人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散文史上著名的“唐代八大家”之一。

宰相开始分权的时间

宰相开始分权从汉武帝开始。

汉武帝对相权的大力打压,垂拱而天下治,清闲而国运昌,功劳算谁的?你得个宰相的官位便内心有负罪感,我闲坐帝位的内心又当如何呢?相权来源于皇权,西汉宰相职权过重的情况,很快招致皇权的打压。汉武帝一出手就是双管齐下,先是设大司马瓜分相权,接着主导朝官的内外之分,稀释宰相在官僚系统中的影响力。

李显时期唐朝五大宰相

张柬之、敬晖、崔玄暐、桓彦范、袁恕己。号称“五王”。但是,他们被封王没过多久,就遭受了严厉的打击。不但被取消王位,还被贬谪了地方上担任刺史、司马这样的官职。

但是,他们最终连个刺史、司马也没有当稳当,张柬之、崔玄暐两人,在贬谪途中,还没走到目的地,就在巨大的磨难中病死。

敬晖、袁恕己、桓彦范这三个人,则在贬谪的途中被杀害。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94677.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薛讷有多少位夫人?下一篇:古代逻辑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哲学思想中的地位是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