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郑泰与董卓关系 汉室倾颓,讨伐董卓50字概括

导语:郑泰与董卓关系紧张,汉室倾颓,天下不安。为了拯救国家,讨伐董卓的行动开始展开。许多忠义之士纷纷响应,组成了一支强大的联军。他们誓死除掉董卓,恢复汉室的辉煌。

目录导航:

  1. 郑泰与董卓关系
  2. 汉室倾颓,讨伐董卓50字概括
  3. 董卓为什么要立陈留王刘协为帝
  4. 献帝是谁代离长安
  5. 董卓逼汉献帝退位的目的
郑泰与董卓关系

汉灵帝死,汉少帝刘辩继位,并由大将军何进辅政,何进任命郑泰为尚书侍郎,迁待御史。同时何进密谋诛除宦官,打算召凉州牧董卓入京协助。

郑泰对何进说:“董卓强暴残忍,有无穷野心,若倚重他做朝政大事,将会放任他的凶暴和野心,必定会危害朝廷。你是皇帝的外戚,有辅政大权,应当坚持由自已决断,诛除有罪的人,实在不适合以董卓作为援助。而且事情拖久了就会生变,窦武的事正是前车之鉴。”但何进不接受郑泰的进言,仍请董卓入京,郑泰于是弃官离去。

同年,宦官知道何进的图谋,于是将何进杀死,而及后董卓入京果然作乱,执掌朝政更废立皇帝。郑泰和城门校尉伍琼、董卓长史何颙和尚书周毖被董卓任命去选拔天下名士为官。后郑泰与伍琼、何颙等劝董卓让袁绍担任渤海太守,用以笼络他,但其实是想扶植袁绍作反董卓力量的源头。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袁绍自号车骑将军,作为关东联军的盟主并起兵讨伐董卓,董卓即与众大臣会议,打算领兵对抗讨伐军。当时众臣都不敢反对,而郑泰担心董卓军队兵多,强悍难制,于是出言反对出兵,董卓不悦,郑泰于是再解释反对出兵的原因实在是关东诸将根本无必要劳动大军对付,并指出十点,包括人民安逸已久,已无战意;董卓熟悉军事,名振当时,足以令人慑服和关东诸将全都不是军旅之才,对阵根本不是董卓的对手等,劝说董卓不要出大军。董卓听从,于是让郑泰为将军,统率诸军对抗讨伐军。及后有人向董卓说郑泰智略过人,其实暗中与敌人合谋,给他兵马就是让他交给其同党。董卓于是收回郑泰兵权,改拜议郎。

其后,董卓见关东讨伐军兵多,感到恐惧,于是决心迁都,于三月正式将都城迁至长安。而当时天下大乱,又有饥荒,士大夫很多都不能生活,而因郑泰有钱,每日都举行聚会,借此救济了很多人。后郑泰与荀攸和何颙等合谋暗杀董卓,但秘密泄漏,郑泰从武关逃离长安,投奔后将军袁术,袁术则上表郑泰为扬州刺史。郑泰于上任的路上去世,享年四十一岁。

汉室倾颓,讨伐董卓50字概括

汉室早已倾颓,董卓和关东义军不过是东汉外戚,宦官,士族三者的一种斗争表现,也是东汉百年羌乱关东关西的矛盾集中体现。

党锢之祸,士人衰退;外戚和宦官内斗,董卓是袁家提携之人,袁绍聪明反被聪明误,董卓借董太后名义进宫乱政,窃取神器。关西军阀和关东士族素来不对付。故而双方对峙却不进取,袁绍要的是关东的政治名声,以及士族对朝堂的控制,从未真正想要恢复汉室。

董卓需要关东士族的支持却一直不被待见,故而身死族灭。

东汉末年地方军对抗董卓的战役

董卓讨伐战是东汉末年,各地群雄组织地方军对抗董卓的战役。中平六年(189年),掌政的董卓废少帝刘辩,拥立其弟陈留王刘协为帝,实行恐怖统治。关东各地方群雄见此,以讨董为名起兵,推举袁绍为盟主。虽然曹操出兵,及后到的孙坚夺战,但其他军队只驻军不加援助,而董卓又放弃洛阳,挟天子迁都长安,关东军起了内讧,联军决裂,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

董卓为什么要立陈留王刘协为帝

董卓之所以要立陈留王为帝,主要原因是出于他的政治野心和私人利益考虑。

首先,董卓本人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掌控朝廷的实力,他希望通过扶持一个虚弱的帝王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其次,陈留王刘协是东汉宗室之一,有合法的皇室血统,使得董卓在立这位皇帝时更具合法性,从而避免了其他宗室家族的反对和报复。

此外,陈留王本人并没有太多的政治野心和个人能力,使得董卓可以更容易地掌握皇权,从而实现自己的愿望。总之,董卓立陈留王为帝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并且为自己的政治野心和私人利益谋求更多的利益。

董卓在东汉末年混乱的时期中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势力,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他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多次调兵遣将,对于当时的皇帝汉献帝也是影响巨大。而刘协,即后来的汉灵帝,是当时的汉献帝的堂兄,由于很年轻,被称为陈留王,他和他的母亲何太后都是董卓派出去的人手。

当时的局势混乱,大臣们都对汉献帝没有什么信心,董卓则认为刘协比汉献帝更加适合当皇帝,于是在宴席上杀死了汉献帝的几位宠臣,控制了汉献帝,迫使汉献帝在宴会上下诏立刘协为皇帝。这样,刘协成为了新的皇帝,即汉灵帝。

董卓给刘协立为皇帝,主要是因为他认为刘协更加容易控制,有利于他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然而事实上,董卓这种行为导致了更大的混乱和不稳定,对汉朝的统治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

第一:董卓自认为与刘协“有亲”

众所周知,刘协生母是王美人,其在刘协出生不久便被何皇后毒害。此后,刘协便由汉灵帝之母董太后抚养。正因如此,刘协在当时有一个外号,那便是“董侯”。

由于董卓本人恰巧也姓董,故而董卓自认为自己与董太后是同族之人,那么就与“董侯”刘协存在特定的关联,正如《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刘协)为董太后所养,卓自以与太后同族,有废立意。”

在此情况下,董卓对刘协的认可度迅速提升,故他拥立刘协为帝便是理所应当之事。需要说明的是,这一切只是董卓的一厢情愿,事实上他与董太后和“董侯”刘协并无半点关系。董卓此举,其实是想借此拉高自己的身份而已。

第二:刘协遇事稳重,有帝王之相

洛阳宫变后,汉少帝刘辩与陈留王刘协在当时的表现不可同日而语。根据《后汉书·董卓传》所载:

帝见卓将兵卒至,恐怖涕泣。卓与言,不能辞对;与陈留王语,遂及祸乱之事。

由此可见,刘协相比于刘辩而言,更加稳重和从容。换言之,刘协更具帝王的资质和才能。通过这次对话,董卓无疑认为刘协更加贤能,更适合为帝,即史书中所说的“卓以王为贤”。

需要指出的是,董卓绝非是为东汉前途考虑才拥立较为贤能的刘协为帝,而纯粹是把刘协贤能的这一客观事实当作他擅行废立的理由,以此来堵住群臣之口。因此,究其本质,董卓的目的无非还是为了个人专权!

第三:刘协年纪较小

刘协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故而在洛阳宫变时仅仅才9岁。对于董卓而言,改立刘协为帝,无疑更加利于自己掌控。毕竟,对于军阀而言,皇帝年龄越小便越具有利用价值。

客观地说,与上述两点相比,刘协年纪较小才是促使董卓下定决心拥立刘协的最大动因。而这背后,赤裸裸地显示出董卓意图专权之心是多么的强烈。

基于上述分析,洛阳宫变后,董卓之所以选择拥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其实是经过一番综合的考量。只有拥立刘协,才最大程度符合董卓的利益,才更便于董卓专权!

献帝是谁代离长安

董卓。

汉献帝是一个比较悲惨的皇帝,事实上大多数末代皇帝都挺悲惨。汉献帝本来不是皇帝,由于董卓要显示权威,也是为了避免何太后参政争权,于是废掉了少帝刘辩,扶植陈留王刘协为帝,就是后来的汉献帝。汉献帝从此成为别人手中的傀儡,从董卓到李傕、郭汜;从李傕、郭汜到董承、杨奉、韩暹;最后到曹操。汉朝的政治中心也从洛阳到长安;再从长安回到长安。

董卓逼汉献帝退位的目的

董卓逼迫皇帝退位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威。董卓并没有逼迫汉献帝退位,而是逼迫了汉少帝刘辩退位,并扶持了汉献帝刘协替代汉少帝刘辩成为了东汉皇帝,目的是为了让东汉朝廷知道自己的绝对控制力,就连皇帝都可以由他来决定让谁登基,体现出自己的强大实力,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610955.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西汉时期,以农业为基础的皇帝都有哪些?下一篇:太阳语录暖人心短句 专家驳斥世界末日 称太阳会照常升起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