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卖官鬻爵”的行为竟然是合法的?古代的捐纳制度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导语:边肖什么时候给你带来了今天的古代捐赠制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和边肖一起看看。捐赠制度,俗称买官衔,被很多人认为是一种腐败,但如果我告诉你,这个制度比中国的科举制度要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很多人不会相信。从战国到清代,捐赠制度一直是政府财政的辅助手段,一度占清代家庭收入

边肖什么时候给你带来了今天的古代捐赠制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和边肖一起看看。

捐赠制度,俗称买官衔,被很多人认为是一种腐败,但如果我告诉你,这个制度比中国的科举制度要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很多人不会相信。从战国到清代,捐赠制度一直是政府财政的辅助手段,一度占清代家庭收入的70%。但到了清末,朝廷逐渐变得依赖捐赠,这也破坏了它的信用。

捐赠制度的起源

公元前242年,秦国发生了一场蝗灾,大量农作物没有收割。为了应对这场巨大的灾难,秦朝实行了“以付出一定的粮食来换取荣誉”的政策,这意味着你将获得一个称号。但从一开始,这些官职是在不扰乱正常官僚体制的情况下授予的,也就是说,捐赠制度起初只是一种“荣耀祖先”的手段,并不构成对官僚体制的改变。

而且秦朝授予的这些官衔比较少,秦朝的官衔总共有20个等级,其中最低的8级是专门为那些同时拥有财力和道德抱负的平民设立的。所以,捐出官职作为交换,只是一种社会荣誉或社会地位。

西汉时期,这些封号甚至可以在商品市场上自由兑换。比如东汉皇帝刘虹,曾经明码标价出售官职,曹操的父亲曹嵩买下了秋微的一个职位,但这个职位也是个伪职位。到了北魏,捐八千石粮就可以获得侯爵爵位,没有实权。

在安史之乱的时候,你可以得到“明静”的身份,也就是知识分子的称号。在宋代,这些捐赠者可以获得一些没有实权的官职,甚至一些没有实权的官职也需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捐赠获得这些头衔。

捐赠的选拔过程叫做:公民选举。这个选拔过程包括需要调查背景、面试和答辩等。明清时期,选拔过程中主观评分降低,明末甚至改为抽签。

所以,自秦朝以来,捐赠制度就是国家通过采取这些虚假的立场,与人民交换利益。虽然明清时期制度有所调整,规则更加复杂,但总体过程与宋朝相似,捐赠带来的利益也在增加。

明代的捐赠制度

明朝朱元璋时期废除了捐赠制度。但“土木保变”后,为了扩充军备,明朝财政赤字十分严重。要知道武备是最贵的钱,朱元璋时期税率以死为限,所以重新开放了捐赠制度,然后越开越广。

1453年,为了缓解饥荒,朝廷下令向灾区捐赠800石粮食的人可以成为进贡学生,也就是说,他们有资格在国子监学习,这样的学生也被称为进贡学生。由于明朝财政收入一直很低,又是一个依靠农业税的朝代,捐赠几乎成了重要的财政收入。明代,捐赠的范围也在扩大。在郑德时期,即使不是儒生的人也可以通过捐赠获得儒生身份。这种捐赠叫做个案监督。而且龚升先生和郭建先生的文凭都有当高官的资格,相当于官方储备,与先秦时期有本质区别。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愿意通过捐款获得官职?明朝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要通过少儿考-县考-官考-大专考-乡考-会考-宫考。如果你出生在竞争激烈的江南地区,往往需要20多年。

明代著名学者文徵明曾做过统计。当时苏州府有1500名学生,也就是考生,三年内只有3.3%的人成功走上仕途,符合我们公务员的录取比例。

正如梁启超所说:“聚百童,杀十余人为活工,救千人为活工,拔百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干举人,拔百人为进士;数百士后,招数十人入翰林。”科举录取比例差距巨大,导致捐赠制度长盛不衰。

许多学生如果想成为龚升,往往要等很多年。当时,向龚升推广学生的过程被称为“获得贡品”,这意味着它需要许多年才能出来。捐赠可以让这些考生跳过从童生到龚升的漫长过程,直接晋升到龚升,这是一条捷径,所以在明朝很受欢迎。

捐赠,不全是为了考试,已经成为科举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社会流动的工具。对于作为社会流动主体的人来说,捐赠本质上和科举是一样的。如果你有更多的经济实力,可以通过捐款成为知府、知府或者更高级别的官员。这样就可以让一部分富人,尤其是富裕的工商业户,有资格参与政治活动,从而扩大统治基础。

捐赠的多种用途

除了处理军需救灾之外,捐赠或入仕还涉及民事选举资格、取消或减轻处罚、晋升和晋升等社会问题。捐赠作为一种社会流动工具,不仅可以促进人才的向上流动,也是对可预见的向下流动的预防措施。当向下流动发生时,捐赠可以用来减少或避免向下流动造成的损失。

人们的捐赠从自身利益的需要出发,已经成为社会互动的产物。清代的捐赠,既可以捐贡生、监生,也可以捐官职,还可以捐高帽、小枝等虚拟封号、印章。他们可以捐诸如下面的官员,下面的官员,下面的武陟参加游击战之类的晋升。他们也可以捐款降级,留任,离职,原头衔,原资本,原羽毛捐款维持或防止降级。可以捐赠分配省、晋升、备案等工作,也可以捐赠弥补原有空缺,支付免试费用,实际给予保障,实际离职,介绍,投稿,检查回避等。名字很多。

捐款可以马上捐赠使用,预约已经先掼;选后可以捐款推广,推广的步伐会加快;当官后可以捐考等。,并且可以提前防止下降;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被处分离职,可以捐款,拓宽康复之路。明清时期,有许多官员利用了这一功能。

捐赠和科举一样,是社会流动的重要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科举。捐赠作为社会流动的工具,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长期有效,其作为社会流动工具的作用仅限于获得生育资格。一旦获得这个资格,科举作为社会流动工具的作用就基本结束了。然而,如果社会流动延伸到人的一生,捐赠作为社会流动的工具,具有终身效力。

防衰防流的能力和科举一样,科举除了“廉价会员制”之外,对社会所有成员开放。但捐赠的庶民性质远比科举宽泛,出生完全靠科举获得。一定的学术能力和经济实力的结合是科举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在捐赠制度下,只要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就可以通过捐赠来获得自己的出生,一时无法筹集到资金的也可以通过借贷的方式进行捐赠。

科举作为社会流动的工具,有着严格的使用条件。我有必要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参加指定的考试,但不是为了捐赠。不管是照顾自己还是照顾别人,不管是死人还是刚出生的婴儿,不管是在老家还是异国他乡,作为社会流动的工具,它都可以满足社会各成员的不同需求,即普通人可以通过出身和官僚获得民事选举的资格,官僚可以利用它尽快提升或阻止地位。

将捐赠与科举制度相结合,进而比较捐赠制度与科举制度的特点,从而形象地再现明清时期捐赠制度与科举制度在中国的作用,是这一制度的又一重要创新。

捐了划算吗

到了清朝,还可以找银行代理人捐钱。他们精通各种衙门的章程,但也要交代理费。清朝时,浙江省的票号主要集中在陕西,集中在北京的龙符寺和东寺牌坊附近。其中浙江的代理商口碑最好,因为从中央到地方,江浙官员最多。

这些捐赠贡品的同学还得等着吏部有空空缺。清朝一个月放一次官,因丁忧虑、疾病等原因离职的,需要人补缺。但这些职位首先考虑的是那些通过正规渠道获得名望的学者或举人,捐赠的进贡学生安排在较低的位置。

清末有很多空白牌。比如光绪20年到32年一共发了43万空白牌,也就是说这时候捐的多了,一张牌的价格是1000多两,比起乾隆时期的3200两已经大大贬值了。当时清朝四品官员的年薪是105两银子,这意味着需要十几年才能恢复原状。如果是合法收入,那肯定是赔本生意。

如果捐官是为了盈利,他一定要寻求租金来收回成本,同时尽可能的寻求推广,因为官越大,回报率越高。也就是说,捐赠制度本身就是腐败诱导的。

康熙时期,为了筹集平定三藩的军费,朝廷开辟了捐赠,史称“毛毅案捐赠”。这时候只限于国子监的一些职位,主要负责国家祭祀等职务,并没有太大的实权。而且乾隆时期,国家财政盈余之后,这个口子又被封了。

咸丰年间,为了解决太平天国的问题,清朝推出了旨在筹集报账的专项捐赠工程。北京郎官以下和地方官道台以下的六个官职都是公开的。这个项目共涉及21个职位,一直持续到光绪五年。

这些捐赠项目就像是一剂强心针。在清廷濒临灭亡的时候,他们提供财政支持,让其勉强过关,既挽救了清廷的统治,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康熙朝毛毅共捐银200多万,捐官500多名,有效地充实了国库。雍正九年,捐银达420万,占户行收入的42%;乾隆年间捐银566万,占户行的39%;嘉庆九年,捐银1083.2万,占户行78%。可见,捐赠逐渐成为清朝不可或缺的财政资源。

同时,捐赠也为社会提供了另一个上升的渠道。在清朝,只有四个渠道,即影印、科举、捐赠和推广。晋升一般需要是省政府下面的助理,这些省政府官员的晋升获得了上升的机会。清代涌现出许多以捐钱发迹的名臣,如雍正时期的李维、田文景、张广思,晚清外交家张茵,以惩治贪官污吏而闻名的岑春煊等。

这些捐官摆脱了学者的僵化思维,在处理实际政务时更加灵活,间接丰富了清朝的人才结构。他们更愿意接受新知识、新思想,推动了晚清的现代化转型。

从政治清明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糟糕的制度,因为它几乎不可避免地导致腐败。但从社会阶层流动和人才结构的改善来看,也是一个很好的制度,可以给一些有能力但不擅长考试的人施展才华的机会,从而实现整个社会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从帮助金融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混合体系。因为各种捐赠本质上都是收费,收费可以解决当下的燃眉之急,但也造成“收费依赖”。法院满足于以较低的成本收取快钱,而不是寻求建立一个合适的金融体系。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铁探》剧情主要讲了什么?主演分别是谁下一篇:《法与爱之网络赌博》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吗?什么时候上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