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汉武帝时期很多朝臣都争相自杀这是怎么回事呢

导语:当一个大臣犯了错误,他应该服从法律的判决还是道德上的谴责?汉朝和汉武帝时期,很多朝臣争相自杀。公元前173年,梁的老师贾谊给文帝写了《治安策》,其中一条提到大臣是皇帝身边的人,即使有罪,也不应该像平民一样受辱。部长犯罪了怎么办?贾谊建议,如果是轻罪,大臣要主动穿丧服

当一个大臣犯了错误,他应该服从法律的判决还是道德上的谴责?汉朝和汉武帝时期,很多朝臣争相自杀。

公元前173年,梁的老师贾谊给文帝写了《治安策》,其中一条提到大臣是皇帝身边的人,即使有罪,也不应该像平民一样受辱。部长犯罪了怎么办?贾谊建议,如果是轻罪,大臣要主动穿丧服,拿刀接受处置;如果是大罪,听到判决就应该自杀。这就是所谓的“以诚待人,以礼待人,所以有死无耻”。文帝听从了贾谊的建议。

网络映射

后来,文帝的叔叔赵波犯了死罪,文帝派官员陪他喝酒,劝他自杀,赵波拒绝了;文皇帝派他的大臣们穿着丧服,到他家哭着吊死。赵波自杀了。这种风气流传下来,逐渐成为不成文的规定,其权威性不亚于法律规定。

到汉武帝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大臣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杀,无论是重罪还是轻罪。甚至其他级别较低的官员都是“自杀上瘾者”。汉武帝巡视各地,两个郡守因待客不周仓促自杀。苏武的哥哥和弟弟都是武帝的侍从。有一次哥哥帮忙走路,不小心把车轴弄坏了,被官员弹劾失礼。他立即拔剑自杀;小弟因奉皇上之命未捉到逃犯,服毒而亡。至于犯了死罪而自杀的,或者被皇帝赐死的,更是不计其数。

西汉末年,汉哀帝丞相王甲屡次大闹,逐渐成为艾帝的眼中钉。后来艾帝终于在王甲身上发现了恶意的胡茬,叫他去廷尉受审。

信差到了丞相府,看到一个熟悉的画面:丞相府的成员都在流泪,忙着在那里调毒!药调了,王甲不肯喝。成员们面面相觑。主簿劝道:“我不会面对法官的控诉。这是一代又一代人遵循的传统。你应该割伤自己!”送信的人板着脸在大宅门口等着,像个“丧钟”。主簿又被下毒,王甲将药杯掷于地上,怒曰:“丞相有幸位列三公。如果有一个消极的国家,他应该在街上被杀。他为什么要服毒自杀?”说完,王甲穿戴整齐,在异样的目光中出了门,跟着使者去见廷尉,被捆绑起来,投入监狱。

网络映射

艾帝得知王甲还活着见到廷尉,先是惊讶,继而暴怒。丧帝前,又命另一丞相去廷尉府。信差一到,对方就自杀了。没想到王嘉干这次打破规则了。但这个规矩毕竟是不成文的,艾帝没有办法带走王甲,所以他咬牙切齿,在空之前派出了一批法官阵容,只好给王甲定罪。王甲一直拒不认罪,法官也因为证据不足不敢判决。王甲被关了20多天,直到绝食吐血而死。

虽然严格来说,王甲是自杀的,但王甲敢于面对法官的态度,比其他自杀的官员更像一个真正的战士。这一例外也使得贾谊倡导的“以诚待人,以礼待人”不像传说中的那样“完美”。

其实作为一个优秀的政论家,贾谊提出这个倡议是有他自己的原因的。

贾谊写作前两年,周波入狱。周波打败了国家,统治了朱鲁,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是他因为几个谗言而被捕入狱,受到狱吏的侮辱,不得不行贿保护自己。出狱后,他感叹道:“我曾经指挥过一百万军队。我怎么知道狱卒的荣誉!”另外,当时的文帝还没有废除肉刑,大臣们除了被囚禁之外,还经常被施以刺额、割鼻、剁脚等酷刑。因此,贾坚持儒家“不惩医”的宗旨来讽刺文帝,以此来纠正狱吏的严刑峻法和行政管理的弊端。

网络映射

然而,一个好的起点可能不会产生好的结果。在死刑的执行上,贾谊明显犯了“矫枉过正”的错误。大臣们都犯了罪,是该佩剑认罪还是当场自杀,其实很难把握;即使是完全不犯罪的人,也会被道德感绑架,选择自杀。幸好小何生得早,不然连他都是在生到死,刘邦关在那里关押廷尉的。

显然,贾谊看清了当时监狱的弊端,就是执法者缺乏约束,连最底层的狱吏都敢辱骂你的官员。但是,贾谊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完善法律和监狱管理上。他反而想靠道德约束而不是法律判决,让涉嫌犯罪的大臣不直接面对执法者,而是自己定罪而死。这样,大臣的面子和君主的面子都保住了,但法律的价值何在?公平正义在哪里?

古今中外,无论什么样的法律,都讲究先定罪后量刑。如果省略定罪环节,涉及到面对执法人员,犯罪嫌疑人会直接自杀、饮鸩止渴,岂不是很荒谬?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崇祯皇帝为什么选择吊死煤山也不肯迁都?下一篇:女皇武则天墓千年来没被盗 原来是因为这个!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