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唐朝如何成为鼎盛时代 唐太宗实行藏富于民

导语: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一个明确的官署固然重要,但更根本的是要确立什么样的国策,为国家和社会未来打下什么样的基础。唐太宗即位后不久,君主和臣民就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唐太宗回忆说:我跟魏徵说,乱了之后不容易统治。魏徵不同意我的观点,他认为混乱之后更容易治理国家。就像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一个明确的官署固然重要,但更根本的是要确立什么样的国策,为国家和社会未来打下什么样的基础。唐太宗即位后不久,君主和臣民就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唐太宗回忆说:我跟魏徵说,乱了之后不容易统治。魏徵不同意我的观点,他认为混乱之后更容易治理国家。就像危机一样,每个人都想活下去。如果他们害怕混乱,他们期待稳定。如果他们想要治理,他们将很容易设置。魏徵说的是“饥者易食,渴者易饮”的真理。他还提出了著名的治国原则,即“你跑皇帝,你就是皇帝,你跑国王,你就是国王”。也就是说,统治者对待人民,人民也会对待君主,这是对应的。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如果我们贯彻以德治国的国策,一定会成为一个文明高尚的伟大国家。

在座的大臣们都认为魏徵说的是一个学者的话,按照他的看法,国家将会陷入混乱。但唐太宗听之任之,推之于众,确立了“以德治国”的基本国策,孜孜不倦。其实唐太宗心里并不踏实。他一直觉得,如果他是一个治理国家的好人,要成为一个文明国家需要一百年。所以他做了长期的思想准备。然而,结果出乎他的意料。短短几年,唐朝实现了统治世界。贞观七年,唐太宗在回顾决定国家走向的大辩论时说:“贞观之初,大家意见不一,不可能称帝称王,但魏徵劝我。从它的话来说,不过几年,它赢得了中国的和平,在远方服役。”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谦虚的唐太宗把这一切归功于魏徵,说多亏了“好工人”魏徵,他把自己的“石头”雕成了一块美丽的玉。推善推人,才是真君子。唐太宗的这种表现本身就是绥远德治的典范。

网络映射

隋朝灭亡后,存货足够唐朝使用五六十年

“以德治国”是政治家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怎样才能真正付诸实践而不是粉饰太平?唐太宗为后人树立了好榜样。

唐朝是怎么做到的?魏徵曾向唐太宗简要阐述过治国的核心问题:“你叫什么名字?敬天下为王,敬国护国,爱民,重税,重官。”这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经典表达。政务千头万绪,最根本的是爱民护民。怎么做?两个字:轻税。

无论是把财富集中在国家还是“藏富于民”,唐朝都是吸取了过去的教训。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前途的朝代。短短30多年,结束了几百年的分裂局面,人口翻了一倍多,从成立时的不到400万增加到900万。北修长城,挖九曲大运河从江南到洛阳,再到幽州,绵延数千里,把中原、河北、江南紧紧连在一起,再通到都城长安所在的关中。对外,北平是突厥,南是绥白岳,西是吐谷浑,东是高句丽。隋朝的所作所为,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是必要的。既然如此,大议会隋朝为什么会覆灭?这绝不是杨迪皇帝狩猎流行造成的。

在中国古代,税收基本上是人头税,官员勤于统计户口,本质上是为了增加税收。另一方面,普通人会想尽办法逃避正式户籍。所以古代的户口数量从来就不准确,户口的增减反映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税收纠纷。隋朝在短时间内实现户籍翻倍,不是人口再生产的结果,而是朝廷严格税收政策的产物。隋朝为了增税,还实行小户制,要求子女成年后结婚分居,政府可以增加新的户税。但是孩子分开了,父母就很难安度晚年,这是违背传统道德的。唐太宗曾让臣下检查隋朝留下的仓库。经过隋末唐初的动乱和战乱,这份清册还能供唐朝使用五六十年。也就是说,隋朝38年征收的税收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使用近百年,税率高得惊人。国家建设的大型项目是好是坏,这不仅要看对国家有没有好处,还要看老百姓能不能承受。如果他们超过这个限度,与人民争夺利润,他们将是好的或坏的。唐太宗总结隋朝覆灭的惨痛教训,指出:“谁治理国家,就要把精力集中在别人身上,而不是集中在自己的仓库上。古人云:‘人少,统治者和脚是哪一个。’但是让仓库做好迎接凶年的准备,又何必省吃俭用!继承人如果贤惠,可以保护自己的世界;如果腐败,它会积累更多的仓库,这将有利于它的奢侈和危险的基础。“多么深刻!

鉴于此,唐太宗反其道而行之,登基时只剩下400万户左右。按照一个五口之家的最低标准,流失人口近3000万。唐太宗难道不知道隋末的动乱中有一大半的百姓是不能死伤的吗?如果像隋文帝那样派官员到农村挨家挨户搜查,他们都会被发现。但是唐太宗没有这样做,他认可了这个愚蠢的说法,这是“很少糊涂”的。而且他还在法律上限制了孩子的分居,规定孩子分开了父母就要受到惩罚。这不利于税收的增加。说白了就是太宗放水养鱼。什么“以德治国”、“为民储财”,都是国家要盈利的东西,不是叫出来的,是用真金白银做出来的。

网络映射

项羽懂得“仁”,怎么灭亡?

除了让人民休息之外,国家还有什么其他的目的来大幅允许征税吗?对,就是通过富民建设一个可信的社会。古人早就说“仓颉知礼,知荣辱足温饱”。国家要建立和培育文明的文明社会,有礼有耻,不鼓励自私的物欲。

诚信是立国之本,人民离不开信仰,尤其是国家。诚信的建立必须由国家主导和规范。如果国家失信于民,法律不公,那么再优秀的人也会被改造成桀骜不驯的人。孟子曰:“汝若以吾为兄弟姐妹,则吾以汝为中心;你若视我如粪土,那我视你如仇人。”善待下属和人,才是建立诚信关系的途径。

众所周知,唐太宗的一大长处就是善于与人相处。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然而,问题出现了。唐太宗爱才,下属多从敌对阵营叛逃,难免会鱼龙混杂。所以向唐太宗建议,把异己从官员行列中清除。这一次唐太宗大惑不解。持不同政见者是谁?马上过来献计献策,让唐太宗组织一批人装疯卖傻,分别与大臣们接触,引诱他们上钩,可以暴露他们的真面目。当人们谈论它时,唐太宗的脸变得越来越紧。最后他断然拒绝:我不能这样!这样做当然可以曝光异己,但同时也让我违背了对世界的承诺。以后大家都会怀疑我阴谋,没人会说实话。国家如何实现大治理?国君出轨,却希望下属正直。不就是因为源浊水清吗?所以唐太宗郑重宣布:“我要大信天下,不要以诈教俗。”

统治者不相信,往往是因为掌权了,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不诚实的根源在于权力的傲慢。唐太宗看了项羽的故事,叹道:“项羽若入咸阳,秦斗天下,知行仁术,谁能夺其政权?”所以,他活该自己死。

国家的权威不是通过高压和恐吓来建立的,而是通过法律和制度的公平和严格来建立的。当统治者遇到社会问题甚至危机时,他们想不出用严厉的惩罚来震慑他们以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中国有一个不好的传统,就是所谓的“乱世重典”。所谓重典,就是超越法律规定加重刑罚,甚至成为暴力的局面,但风波过后,又是旧病复发,不仅丧失了法律的公信力,也让民众看到了统治者的无能。唐朝提出了“法简可禁,刑轻必罚”的原则。惩罚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人,而是为了禁止恶和违法。所以,处罚不用重,应该是“不遵守就不烦,不苛责,不漏大罪就不奸,这样就简单难犯,可以宽以待人,可以克制”。树立国家威望,不能靠严刑峻法,要靠平时不懈努力,依法办事,遵纪守法,这是国家最基本的诚信。

网络映射

海纳河为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一个国家要想促进社会繁荣,就不应该由工商官员来经营,而应该大力弘扬文化教育,倡导道德文明,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文化、制度和法律环境。特别是在文化建设方面,这不是任何个人或团体可以承担的工作,必须由国家从整体高度来推动。事实上,衡量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不是看经济指标,而是看文化是否繁荣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秦可卿身世之谜 破解红楼梦中秦可卿的真正身世下一篇:历史上芈月与白起没有交集 魏冉是白起的伯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