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子孙 孙中山子孙后代现在在干什么?孙中山有多少子女后代?

导语:孙中山这个人去大家应该是都不陌生的了,一生为中国国民主义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且自己的生活也是非常的美满幸福,子孙后代非常的多,如今孙中山已经离开很多年,但是他的子女后代却还在,他们都在干什么也是大家比较

孙中山这个人去大家应该是都不陌生的了,一生为中国国民主义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且自己的生活也是非常的美满幸福,子孙后代非常的多,如今孙中山已经离开很多年,但是他的子女后代却还在,他们都在干什么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  孙中山子孙后代现在在干什么?  王弘之先生解放后一直在上海工作,退休前为上海金融专科学校副教授,现为享有终身荣誉的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王弘之先生与李云霞结婚生有二子一女,两子是王志雄、王志纮,一女是王志玲。近些年来,王弘之先生经常参加外祖父孙中山先生的纪念活动。1996年,王弘之夫妇还应邀赴北京参加外祖父诞辰130周年纪念活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王蕙女士1947年去台湾与税兰洲结婚,生三子税力耕、税道耕和税儒耕。1998年,税兰洲在台湾去世。  子孙科:爱读书的国民党高官  孙科是中国现代政坛上既特殊又复杂的人物,孙中山先生惟一的儿子,其母为孙中山先生的原配夫人卢慕贞。字建华,号哲生。青年时代的孙科曾留学美国,留学期间,遵照父亲孙中山的嘱咐主修文科,兼理科。1916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次年回国,到广州大元帅府任秘书。1921年,出任广州市市长兼治河督办。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孙科主持广州特别党部工作。1925年7月任广州国民政府委员。1927年3月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武汉国民政府常务委员等职。  1928年至1949年,孙科历任国民政府委员、铁道部长、考试院长、立法院长、行政院长以及国民政府副主席等职。1949年3月辞去行政院长职务后,旅居香港、法国、美国等地,1964年到台湾,曾任“总统府”高级咨议、考试院长。1973年9月病逝于台北。  少年时代的孙科,受孙中山先生的影响,便投身到反对清廷的斗争之中。其后又协助父亲孙中山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孙中山去逝后,孙科追随蒋介石,坚持反共政治立场,成为中共中央1948宣布的43名国民党的头等战犯中的第13名。  异域的求学生涯  孙科1891年10月20日出生在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广东香山县翠亨村。1894年,父亲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失败,4岁的孙科就随着父母漂洋过海,逃到了檀香山。那时的檀香山还没有学校,父亲为了中国革命到处奔波,教育孩子的任务当然就落到母亲卢慕贞的身上。卢慕贞尽管文化程度不高,但她像所有的传统中国妇女一样,望子成龙,于是亲自教儿子读《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唐诗三百首》等书,还教儿子临摹字帖。7岁的孙科进入伯父孙眉办的私塾读了四五年书,在这里,他熟读了四书五经及《昭明文选》等一批中国古典名著。在母亲的严格督促之下,他刻苦学习,从小就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国学基础。  1901年,孙科在檀香山离开了伯父开办的私塾,进入美制小学。这是一所由天主教主办的圣东尼学校,从此,他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在这所学校里,孙科同学的年龄一般都只有六七岁,而年长且已懂事的他比其他同学显然要用功多了。由于他读书很用功,总以优异的成绩跳级,所以,原为八年制的小学,他只用了4年的时间就毕业了。  1906年,孙科考入檀香山四年制的美式中学——圣路易士学院。学校离家较远,孙科毅然离开了母亲,住校读书。从此开始了他独立的生活。  檀香山,给少年孙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在那里孙科除了读书外,每逢星期天或放学后的时间,他还经常到伯父的牧场去养马和牛。那时,孙科总喜欢逗着那些牲口玩,六七岁的他就学会了骑马。孙科学骑马时很勇敢,骑马时马背上既没有鞍子,也没有缰绳,只是在马头上系上一根绳子充当缰绳,他便纵身跃上马背,那马就在草场上狂奔不止。就这样,由于马难以控制,以致多次从马背上摔下来。有一次,孙科骑马时不慎从马背上翻下来,头被撞破了,血直流,他也不吭声,还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他怕大人知道后,再也不让他学骑马了。  1912年6月,孙科同妹妹孙和孙婉一同赴美留学。美国的加州大学入学条件很严,除考试一般课程外,还要求学生必须懂得德语、法语、拉丁语和希腊语。这年8月,孙科参加加州大学的入学考试时,感到德语、法语和拉丁语是没问题的,惟独希腊语的考试没有把握。如果希腊语考试不及格,孙科进入加州大学就无望了。为此他十分着急,这个难题还是蒋梦麟帮助他解决的。蒋梦麟告诉孙科说,希腊语和汉语对于美国来说都算外语,如果能说服校方,用汉语代替希腊语,这个难题就可以解决了。于是孙科在蒋梦麟的陪同下,找到加州大学东方语教授傅兰雅。傅兰雅曾到过中国,在中国担任过江南制造局的教习,当孙科把用汉语代替希腊语的道理讲给傅兰雅听了后,或许是出于他对中国的一种特殊感情,以及孙科父亲孙中山领导的反清斗争的一种同情和敬意,他二话没说,便欣然同意了孙科的要求。在此同时,傅兰雅还用英语问了许多有关四书五经中的内容,从小就熟读四书五经的孙科对他所提的问题都一一作了准确的回答,傅兰雅非常满意,当即发给孙科一张汉语考试及格证书,使得孙科顺利地进入加州大学学习。  那时,孙科的父亲孙中山为国事日夜操劳奔波,常常被弄得焦头烂额,他得知儿子顺利进入加州大学学习的消息后感到十分欣慰。他特别嘱咐儿子要文理并重。因此,孙科根据父亲的要求主修文科,兼修理科。在留学美国期间,孙科牢记父亲的谆谆教导,勤奋好学,各科成绩都很好。1916年,孙科在加州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考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主修政治、经济及财会,另外还选修了新闻学。1917年6月,孙科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便获取商科硕士学位。  一生爱读书  孙科自幼在父亲孙中山的关心、督促之下,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孙科早在檀香山读书时,孙中山先生就曾经从英国给他寄了一套“人人文库”丛书。这是一套一百多册的英语文学书籍,该丛书收录的都是英、美等国著名作家的小说、剧本。在信中孙中山还告诫儿子:“你要使英文进步,单靠学校的课本是不够的,必须多阅读文学名著,久而久之,自然会有进步。”  1912年,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孙科与父亲得以有一段短暂的相聚时间。在这期间,孙中山与儿子孙科谈话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读书。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孙科在南京政府任职期间,其寓所还挂着一幅自书的“养浩然之气,读有用书”的得意书法作品,以告诫自己,公务虽忙,仍要不忘读书。  孙科在美学习期间,曾对文学很感兴趣,特别喜欢读莎士比亚的作品,而父亲孙中山反复嘱咐他要多读一些和国计民生有关的论著。有一次,孙中山来到旧金山,看到孙科房间里摆满了莎士比亚的名著,就对他说:“你不要在这些书上多费精力,因为它对今日中国没有很大的用处。我们中国人现在是要救国,你要多读一些有关政治、经济和科学的书。”  在美留学期间,孙科还经常收到父亲从各地寄来的各种有关中西文化的书籍。如在国学方面就有《通鉴纪事本末》,王船山的《读通鉴论》等;西方文化方面的就有亨·乔治的《进步与贫困》,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以及《达尔文游记》等。在父亲的帮助下,孙科对政治及科学书籍等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直到晚年,寄居美国期间的孙科,仍然不忘读书。在他看来,远离曾经数十年相伴的政治斗争,终于有机会能静下心来读书,的确其乐无穷。因此,他常以读书自娱。年逾古稀的孙科每天坚持徒步到图书馆看书,有时直到图书馆关门时,经管理员再三催促,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图书馆。  移居美国期间的孙科,虽经济拮据而读书的嗜好不减,其生活主要靠儿女的接济。无钱买书,只能每天购些便宜的报纸、杂志来阅读。据说有一天,孙科从报纸上看到《清史》在台湾出版的消息,一向爱书的他非常高兴,立即写信给从前他任立法院院长时的秘书长梁寒操写信,托他为自己代购一部。所幸《清史》的编纂者得悉此事,为晚年孙科的强烈求知欲所感动,于是赠送了一部《清史》给他。在他的家中,可说到处都是书。孙科一生爱读书的嗜好,在国民政府委员中是出了名的。  父亲的追随者  孙科早年受父亲的影响,就投身到反对腐败的满清专制政权的革命中,协助父亲做过不少有益的工作。1910年,同盟会在檀香山大声周刊社楼上举行加盟大会,并由孙中山先生亲自主持。这时,还在圣路易士学院读书刚满20岁的孙科也加入到同盟会之中,成为父亲的追随者。那时同盟会在檀香山创办了《自由新报》、《大声周刊》,极力倡导反清,鼓吹革命。孙科在读书之余,还担任这两家报纸的地方版和世界新闻专栏的编辑工作。为了办好这两个专栏,孙科广泛搜集清朝统治者入关后虐待、残杀老百姓的血腥史料。他发表的有《扬州十日》、《文字狱》和《禁书》等文章,使广大华侨进一步认清了清代统治者的罪行,大大鼓舞了侨胞们的革命情绪。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大爆发,海外华侨无不欢欣鼓舞,纷纷使用各种方式积极支持这场革命。此时,正在美国加州紧张备考的孙科得到这一消息后,也非常激动。这位年轻的同盟会员立即停止了备考,马上全身投入到革命宣传中去。在那里,他还和自己的同伴一起创办了进步刊物《民国月刊》和《少年中国晨报》,馆址设在唐人街,孙科从学校到报馆,要靠轮船渡海。每天当孙科一来到报馆,总要工作到深夜才返校。1912年1月,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国诞生,工作千头万绪,孙科奉父亲之命回国,协助父亲工作。那时,年轻气盛的孙科,几乎是不分昼夜地在父亲身边工作着。  在留学美国期间,孙科还担任了留美学生会会长,亲自带领留美的一批同学们在旧金山、纽约一带联络华侨,号召他们开展募捐活动。在此同时,孙科还担任同盟会驻美洲总支部长林森的英文秘书和粤语翻译。  1914年,“二次革命”失败后,辛亥革命主要领导人之一的黄兴偕夫人访美,继续宣传讨袁复国的大义,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华侨的热烈欢迎,华侨们还邀请黄兴演讲,但是黄兴不会讲粤语,孙科则随黄兴担任粤语翻译。1917年,孙科携妻儿离开美国回到广州后,又立即投身到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护法运动”之中。  1921年到1926年期间,孙科任广州市长,为广州市政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孙科在任市长期间,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市政建设上,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修建了近26公里的现代道路,街道拓宽了2.5米,新路均铺上了水泥。  在任广州市长期间,孙科还在推行教育、加强城市社会治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除了邀请一些社会名流来“市民大学”讲课外,还亲自在“市民大学”上课,宣讲法律、人文、医学及工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另外还准备为妇女提供育婴、家教、妇女卫生等方面的教育,后因经费困难而被迫放弃。  孙中山先生去世后,孙科在国民党政府中也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  孙科有过两次婚姻。第一次婚姻发生在1912年6月,孙科偕两个妹妹赴美留学,途经檀香山,结识了堂妹陈淑英,并与之结婚。后生有二男二女。二男是孙治平、孙治强;二女是孙穗英、孙穗华。1935年,与自己的机要秘书蓝妮结婚,婚后生有一女,这就是孙穗芬。至于孙科的女儿孙穗芳,则是他婚外与同居女友严蔼娟所生。  长孙孙治平:时刻惦记着祖父  孙治平,中华民国的创建者孙中山先生的嫡长孙,孙科的长子,母亲是前国大代表陈淑英。孙治平与弟弟孙治强都是其父孙科和母亲陈淑英留学美国加州大学期间出生的。孙治平1913年11月16日出生,他出生时,时任临时大总统的祖父孙中山,希望自己亲自创建的新生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就给自己的这位长孙取名“治平”。当然,孙中山也希望自己的孙子未来成人之后也能担当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因此取名“治平”。1915年1月27日,孙中山的第二个孙子在美国出世后,孙中山先生为他的第二个孙子取名为“治强”,显然是他感到治国须先求平安,再求国家强盛,国家强盛了,方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天下无敌,不受欺凌。  孙治平的少年时代与祖父孙中山只相处过短短的一段岁月,那时北伐尚未成功。祖父把全部精力都放在革命事业上,很少时间回家。孙治平、孙治强兄弟只能在星期六或星期日的中午,由父母亲带着一同去探望祖父,一家人只能在午餐时与祖父相处一阵子。据孙治平自己回忆:“我记得,从我6岁开始一直到8岁,祖父母逢周末就会在‘大本营’里跟我们一起吃中饭,我们围着一张方桌坐,祖父坐在上座。祖父是很严肃的,对我们管教很严,我们吃饭都要正襟危坐,祖父问一句我们答一句,祖父不问话我们也不敢随便开口,只听着大人偶然交谈一些时事。”对孙治平印象最深的是祖父常对他讲一些“知难行易”的道理。那时由于他年纪小,有些听不懂,直到长大后,才知道这四个字的真正涵义。  令孙治平先生记忆犹新的是祖父人生弥留之际的情景。当祖父病重期间,孙治平在父亲的带领下北上去探望他。据孙治平先生回忆说,那时祖父已病重住进了协和医院,医生给他动手术,打开胸腔一看,他的肝已经变成黑灰色,已是肝癌的晚期,医生就立即将他的胸腔缝合起来。当孙治平走进病房,叫了一声“公公”,祖父只是吃力地应了声,却没能跟他讲话。此时的孙治平,多么想跟他无限崇敬的祖父讲上几句话,然而一句话也没能讲上,以致遗憾至今。孙治平的童年时代,显然没有经历过他的父辈们那样的艰辛。他自幼饱受中西文化的熏陶,具有丰富的学识。祖父逝世后,孙治平和弟弟孙治强一起进入北京一所海外补习学校学习。这所学校是国民党元老吴稚辉创办的。孙中山去世后,国民政府为了培养一批出国留学预备人员,便派吴稚辉亲自主持这所学校的工作,吴稚辉上任后,专选那些民国老同志的后代,又有志于留学海外的子女进入这所学校学习。因此孙治平兄弟两人自然有机会进入这所“高干”子弟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补校毕业后,孙治平没有马上出国留学,而是先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不久才赴美国留学。他先入纽约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后又进入加州大学研究院,1945年孙治平获加州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  1949年,蒋介石败逃台湾后,孙治平与弟弟孙治强随父亲孙科离开大陆,其后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孙治平才陪同父亲一起返台。在台期间,曾任国民党中央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台湾电视公司副董事长,联合发展企业公司董事长等职。  孙治平自1949年离开大陆后,时刻想着祖父孙中山在南京陵墓,一心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回到南京祭拜祖父,以了却自己半个世纪以来的心愿。  2004年3月,孙治平先生以92岁的高龄终于获准回到大陆。3月12日,这一天是全国的植树节,在这个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设的节日里,孙治平先生生平第一次专程到福建泉州市参加了纪念活动,随后又来到了福州。1912年,孙中山先生为了民族大义,辞去了临时大总统之职后南下,在福州住了3天。92年过去了,孙治平先生又来到祖父住过的地方,在这里也住了3天。孙治平先生还对身边的人说:“先祖父在大陆走过的地方,我有生之年也要走一趟。”这次福建之行,给孙治平老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福建比我想像中要发达得多了,泉州高楼大厦很多,大陆变化太大了。”  孙治平先生有过两次婚姻,与前妻谢妙龄离婚后,与张佩霞女士结婚,他们的独生子国雄1943年出生。国雄娶妻白娣,他们一家长期居住在美国大洛杉矶地区。在当地侨界国雄是位很有影响的人物。国雄生有三女一子。三个女儿是孙美玲、孙美兰和孙美莲,儿子孙伟仁。孙治平先生对在10年前才出生的孙子伟仁特别喜欢,老人晚年还经常千里迢迢地到南加州去探望孙儿伟仁,尽享天伦之乐。  三孙女孙穗芳:为祖父皈依佛门  孙穗芳,在孙中山先生的四个孙女中,她排行第三,现任孙中山和平教育基金会主席、夏威夷中国妇女慈善会会长、夏威夷太平洋大学校董。1995年11月获斯里兰卡国际公开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孙穗芳1936年出生在上海外婆家,母亲严蔼娟是父亲孙科同居的女友。母亲在怀他时,父孙科已与蓝妮女士相爱后正式结婚。孙穗芳的童年生活用她自己的话说是不堪回首。在她儿时的记忆中,父母为了她的抚养费时常发生纠葛。孙穗芳从小就没有见过自己的生父,直到她13岁那年,她才去香港认父,此时长得眉清目秀的孙穗芳,极像她的两个姑姑孙娫和孙婉。到了香港,结果没有见到自己多年盼望见到的父亲,只见到她的大祖母卢慕贞。仁慈善良的祖母一见到孙穗芳就泪水满面地抱住她不放,并一心要把她领回孙家。父亲孙科也希望她去美国读书,但此时已改嫁的孙穗芳的母亲坚持不肯,孙穗芳只好又回到了上海外婆家。  身处逆境之中的孙穗芳只有用读书来排遣她内心深处的孤独。由于她聪明伶俐、学习刻苦,高中毕业时成绩考了全校第一名,其后进入同济大学攻读建筑专业。自幼性格倔强的孙穗芳总想寻找一个机会要见到自己的父亲,直到她30岁时,才见到自己的亲生父亲。在见到自己多年来又敬又爱的父亲的那一天,她曾质问父亲,自己长得那么像他,却为何不要她,此时头发已斑白的父亲对女儿的质问没有生气,相反内心有着无比愧疚,孙科顿时觉得自己欠女儿的实在太多了。于是用了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告诉他那多年不见的而又时刻思念的女儿说,自己实在太忙,抽不出身来。其实父亲孙科知道自己已近暮年,将不久于人世,特别想见到自己的这个女儿,于是叫她的大哥孙治平到香港把孙穗芳接到了台湾,与女儿见上了最后一面。  作为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穗芳女士没有能亲自聆听过祖父的教诲,出生时祖父已故去四十余年,但她一直对祖父怀有无比的敬佩之情。出于对祖父的敬仰,9岁时的孙穗芳就开始收集他的照片。她婚后又长期定居祖父年轻时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檀香山,在那里,她听到了许多关于祖父从事革命斗争的故事和动人事迹,更加深了她对祖父的崇敬和亲情,便决心写一本关于祖父的书,把宣扬祖父的思想和事迹作为己任。真正做出用心写祖父的这个决定还是1981年6月的事,那时,孙穗芳在参加了祖母宋庆龄在上海万国公墓的安葬仪式后,又匆匆赶到美国纽约,代表孙家的孙子辈出席了华人华侨在那里举行的对祖母的追悼会,加之父亲孙科早在1973年就离开了人世,而今第二位祖母宋庆龄又已去世,亲人们一个个离去,更勾起了孙穗芳对祖父的无限怀念,从此,下决心写一本关于祖父的书的愿望更加强烈。  孙穗芳回到檀香山后,立即将自己收集到的祖父用广东话和国语进行演讲的录音全部录了下来,从此以后,孙穗芳几乎每天都要仔细地听听祖父的演讲。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那段日子里,孙穗芳曾两次梦见祖父托梦于她,要她将自己的资料整理出来。信仰佛教的孙穗芳女士从那时起,就决心放弃了自己经营正红火的地产生意,放着大把大把的钱也不赚了,开始潜心研究祖父孙中山和他的思想。这一年孙穗芳女士已45岁了。当年她的祖父也是放弃了行医这个赚钱的职业,投身到推翻满清王朝的革命斗争之中。他认为,医生只能救治国人的身体,却救不了国人的思想,救不了国家。而今孙穗芳女士又继承了祖父的义举。当有人再跟她谈什么股票,谈生意赚钱的事时,她已完全不感兴趣,甚至连听也不听。  在孙中山先生的后人里,最有条件写孙中山的应该是他惟一的儿子——孙穗芳的父亲孙科,因为他与孙中山相处时间最长,对孙中山了解最多。但由于种种原因,他没有动笔,他把这个工作留给了女儿孙穗芳,他也希望她来写。为了写好关于祖父的书,孙穗芳女士往返于檀香山和广东之间达30余次,用了近10年的时间,终于在1996年,在佛门之地写出了《我的祖父孙中山先生》一书。其后,她为了编辑一本关于祖父的图片纪念集,还不惜重金收集图片,画册中的两幅孙中山先生的墨宝“博爱”和“天下为公”的原件,就是她用7000美元从一个日本收藏家手里买来的。纪念册共收录了孙中山先生的400多幅照片和200多幅墨宝,其中还有6张照片是父亲孙科送给她的,从未公开发表过。这本纪念集于2001年出版。纪念集中的文字虽然不多,但那一幅幅图片,生动地将孙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革命事业,为国为民的精神充分表达出来了。  为了让世人更多地了解祖父孙中山,孙穗芳还不辞辛劳地在世界许多地方演讲了600多场,其足迹遍及北美、北欧和东南亚等地。  孙穗芳女士虽然长期定居国外,但她时刻心系着祖国,为了祖父孙中山,迄今孙穗芳女士回国已达到100余次。  孙穗芳女士1965年与香港首富王时新之子王守基结婚,婚后生有两子王祖荣和王祖耀。  孙穗芳女士之所以皈依佛门,用她自己的话说:“不单是婚姻不如意,才使我信佛的。而是如何保存弘扬祖父的思想,保存中华文化而深入佛门的。”如今已过花甲的孙穗芳常对人说,她希望自己成为祖父思想的实践者,在海内外做更多的善事。  四孙女孙穗芬:中美贸易的“红娘”  孙穗芬,孙中山先生最小的一个孙女,是孙科与二夫人蓝妮所生。母亲蓝妮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滩交际场上的名人,曾以美貌使众多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拜倒在她的脚下。孙穗芬1938年8月6日在上海出生,自她降临人世之时,就成为这个富有而又充满着爱的大家庭中的每一个长辈的掌上明珠,更是深受外公、外婆及全家人的呵护。  孙穗芬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在教会办的圣心幼儿园和圣心学校读书。而今她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就得益于这一时期教会学校的严格英语训练。  然而,少年时代的孙穗芬也有过不幸。1946年夏季的一天,8岁的孙穗芬在上海就落入母亲蓝妮的友人吴永吉、宋玉树等设下的“调虎离山”之计的圈套之中,遭人绑架。  那天,孙穗芬正在外婆家中和小舅舅蓝业申吃晚饭,家中的电话铃突然响了,那人声称是从香港来的孙穗芬的妈妈蓝妮的朋友,现在正在老正兴饭馆和蓝妮吃饭,他们想看看穗芬,因此蓝妮决定派人来接小穗芬到饭馆去。一会,来接小穗芬的是两个男子汉,并自称是蓝妮的朋友,家中的佣人信以为真,急忙让小穗芬换上了一套新衣服,就乘坐母亲朋友的车来到老正兴饭店,小穗芬却不见妈妈的身影,那两个男人借故便把小穗芬带到了大沪饭店。  小穗芬的母亲蓝妮那天正好和友人在老正兴饭店吃过饭,回到家里,不见女儿穗芬,惊问其故,佣人告知了事情的经过。蓝妮一听,惊呆了,知道事情不妙。天刚黑,果然来了电话,蓝妮接过电话一听,那人恶狠狠地说道:“孙太太,你小女儿正在我们这儿,你想要回女儿,必须一次付清30万美金。你如果报警,那我们就要‘撕票’啰。”  蓝妮知道家中无论如何也拿不出30万美金,经过与对方的一番讨价还价,对方在电话中答应必须交10万美金,一个也不能少。  蓝妮将这一消息立即通知了丈夫孙科,孙科此时正在南京任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他要求妻子立刻报警,但遭到了妻子的反对。为了女儿,孙科将上海的房产抵押出去,才凑得10万美元,终于将女儿救了回来。  绑匪吴永吉、宋玉树二人确系蓝妮的朋友,吴永吉是上海久大银行经理,此人嗜赌如命,整个家产几乎被他输光。宋玉树也是开银行的,由于那时上海的金融业不景气,他的银行因此停业关门,为此两人狼狈为奸,密谋策划绑架了孙穗芬。  上海解放前,孙穗芬被母亲送到香港。1955年,孙穗芬在香港高中毕业后,由于成绩优异,被美一家教会大学以优厚的待遇录取,并发给她四年留美的奖学金。但是由于在香港拿不到签证,使她的大学梦破灭了。对此,有人问及她在香港为何拿不到签证时,她用风趣而带有讽刺的口吻回答道:“香港的总领馆拒绝签证的理由是,一个漂亮的姑娘独身跑到美国读书,谁知道她哪一天嫁人呢?”  孙穗芬留美不成,成为了一名台湾“中国民航公司”的最年轻的空姐。由于孙穗芬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人又长得非常漂亮,工作起来又是那么充满热情和朝气。她一进航空公司,就特别受人关注,并很快成为美国驾驶员孙康威追求的对象。这名美丽聪慧的空姐和一位英俊潇洒的飞行员很快坠入爱河。此后,孙康威向穗芬求婚,并以极大的诚意专程到香港拜见了未来的岳母大人蓝妮,孙康威凭着自己的诚意,终于在第一次见面后,就博得了蓝妮女士的满心欢喜。  孙穗芬1957年1月在台湾和孙康威结婚。婚后她完全充当了一个合格的贤妻良母的角色,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做家庭主妇,就这样跟随丈夫辗转于美国、日本及泰国,整整度过18年的时光。在这18年里,她抚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孙忠仁、孙忠杰和孙忠伟。在众多人的心目中,那时的孙穗芬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妻子和母亲。  当孙穗芬的三个儿子长大进入学校读书后,孙穗芬总算摆脱了那些繁重的家务劳动的羁绊,在她39岁那年,她决心重返大学校园,于是孙穗芬跨入了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校门。她在那里学习非常刻苦、勤奋,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每门功课的成绩都是A类。在3年的时间里,她获得了秘书和金融两个专业的毕业证书,并荣获华尔街日报奖。因此,一时间,孙穗芬成为美国媒体的新闻人物。华尔街日报奖是由华尔街日报社设立的,它每年一度颁发给全美金融专业毕业生中成绩最优秀者。孙穗芬是第一个获得该奖的亚利桑那大学的女大学生。  大学毕业时,孙穗芬的丈夫孙康威正在约旦工作,她便来到约旦一家美国公司工作。10个月的秘书工作使孙穗芬感到,在这里她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于是准备离开约旦,回美国,重新找工作。刚好这个公司总部有人来约旦调查,得知孙穗芬要辞职,总部人员了解她辞职的原因时,她坦率地告诉他们说:“我这个以学金融为背景的大学毕业生来做秘书工作,总感觉没趣味。因此要辞职。”听了她的意见,这家公司总部来约旦的人员就将孙穗芬推荐回美国总部工作。这是孙穗芬人生第一次不依靠丈夫,壮着胆子,拿着介绍信,独自来到马萨诸塞州总部,担任了管理训练的职务。1985年,孙穗芬开始经商。  1986年,是孙穗芬职业生涯的一大转折点。那时美国商务部公开招聘精通中文的商务领事,她受聘出任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的商务领事。大概因为她是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她到广州任职一事一度成为海内外华人世界的新闻。香港的《大公报》、《文汇报》,广州的《羊城晚报》以及美国的有关媒体均对此作了报道。1989年,孙穗芬调任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任商务领事。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不久,美国工商界的许多人士对中国的了解还十分有限,两国间的商贸活动还不畅通。孙穗芬到任后,为中美两国的许多商务活动起了牵线搭桥的作用。  美籍著名人士靳羽西就曾这样说,孙穗芬是“中美贸易的红娘”。对此,孙穗芬女士也曾坦言:“我的作用就像一个媒婆。我到中国来,寻找他们到底想要从美国的公司进口什么东西,然后我们再同有兴趣愿向中国出售产品的公司联络,使得需求双方平衡。”  1992年7月,孙穗芬调任美国驻法国巴黎大使馆商务参赞。两年后,她辞去公职,到香港创办了一家咨询公司——香港顺亚顾问有限公司。该公司旨在帮助欧洲和北美的一些公司来华进行投资。如今,孙穗芬女士经常奔波于上海、广州、香港和美国之间,为中美、中欧贸易乐此不疲。  纵观孙穗芬女士经历的从空姐到家庭主妇,到大学生,到职业生涯的传奇人生轨迹,充分展示了她既是一个美国人,也是一个中国人,更是伟大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孙女的风采。  孙中山有多少子女后代?  孙中山先生一生有过三次婚姻四个子女。原配夫人卢慕贞,卢慕贞婚后为孙中山先生生下独子孙科和两个女儿孙延、孙婉。1915年,孙中山与宋庆龄相爱,决定与卢慕贞协议离婚。离婚后,卢慕贞一直居住在澳门孙公馆。令人敬佩的是,卢慕贞与孙中山离婚后一如既往地支持孙中山先生所从事的革命事业。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卢慕贞把自己的养女婿送到孙中山领导的革命队伍中去。  孙中山先生的第二位夫人是宋庆龄。宋庆龄女士自幼生长在一个父母都是教师,又是基督教徒的充满西方文化的家庭之中。1908年,宋庆龄女士与妹妹宋美龄,一同赴美求学。1913年毕业于美国乔治亚州梅肯的魏里斯安女子大学哲学系。毕业回国后任孙中山先生的英文秘书,并与孙中山产生感情,主动表示爱慕之意。1915年10月26日,孙中山与原配夫人卢慕贞离婚后,便与宋庆龄女士在日本东京结婚。1922年,陈炯明叛变,逃亡途中,宋庆龄女士不幸流产,从此再无生育。  另外,孙中山在南洋从事革命时,还结识了一位伴侣陈粹芬女士。陈粹芬女士祖籍福建,1873年生于香港。1891年19岁的陈粹芬经人介绍认识孙中山先生,其后一直追随孙中山10余年,其足迹遍及日本、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在这期间,陈粹芬既照顾孙中山的饮食起居,也为孙中山先生的其他同事做饭、洗衣,还为孙中山印刷宣传品,担任联络员等工作。陈粹芬和孙中山先生分手后仍然受到孙中山先生的儿子孙科等人的敬重,并将其与卢慕贞、宋庆龄两位夫人并称。后人对孙中山的三位伴侣均有昵称。卢慕贞后因长期居住澳门,故被称为“澳门婆”,宋庆龄女士出身于上海,则被称为“上海婆”,而陈粹芬长期追随孙中山漂泊南洋,故昵称为“南洋婆”。在孙家晚辈中,还有称卢慕贞为“婆婆”,称陈粹芬为“二婆”。孙中山先生的儿子孙科就是随孩子们这样称呼陈粹芬的。至于宋庆龄女士在孙家似乎没有被称为“三婆”,但是孙家子孙与她见面时,总是以“grandma”相称。  陈粹芬收了一个养女孙仲英,孙仲英原名苏仲英,到孙家后改姓孙。孙仲英后来和孙中山的长兄孙眉的孙子孙乾结婚,孙仲英婚后又改姓苏。1958年,苏仲英患癌症出世。而陈粹芬于1960年前后过世。  孙中山先生有两个孙子,四个孙女。两个孙子是孙治平和孙治强。四个孙女是孙穗英、孙穗华、孙穗芳和孙穗芬。有四个外孙,这四个外孙都是孙婉所生。孙婉两次婚姻,共生四个孩子。他们是大女儿王蕙、小女儿戴成功和长子王弘之、幼子戴永丰。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历史上张清是什么人物 历史上张清是什么人物下一篇:浙江慈溪职高摸奶门 奇葩!盘点发生的摸乳事件,彰化摸乳巷广为人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