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北魏时民族关系 北魏与十六国的关系

导语:北魏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复杂多变。北魏与十六国的关系也是其中之一,有时是同盟,有时则是敌对。在这个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与冲突并存,也为后来的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目录导航:

  1. 北魏时民族关系
  2. 五胡十六国与魏晋南北朝的关系
  3. 北魏与曹魏的区别
  4. 魏晋南北朝和五胡十六国是什么关系
  5. 北魏怎么统一十六国
  6. 北魏和魏晋南北朝是什么先后顺序
  7. 两晋十六国结局
  8. 16国是指哪一段时期的历史
北魏民族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割据战乱时期,客观上出现了民族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

曹操统一北方,扩大了北方民族的接触和了解,蜀汉平定南中,吴国招抚山越,都安定了地区民族关系,加速了民族融合。

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大规模内迁至黄河下游,四川、甘肃少数民族在川、陕间移动,有的起义、有的起兵,打击了晋的统治。永嘉年间数以百万计的北方汉民族迁徙到南方,造成南方经济变化和民族关系的变化,使南方经济发展起来。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更迭,北魏鲜卑族"混一戎华"政策,把中国早已形成并正在发展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大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们采取分土定居,改变狩猎游牧为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向以农业为主,他们设太学,重视用儒学培养官僚,重用汉人士人,对北魏法律及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巨大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更以法律形式,加速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让鲜卑族用汉服、汉语、鼓励与汉士人通婚等,本身就具有民族融合、同化的过程。

北魏末年,爆发各民族大起义,这次大起义体现了各民族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在共同斗争中民族关系改善了。加深了民族间的了解,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所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同

化、大融合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自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分崩离析。之后,历三国和西晋的短暂统一,又出现了东晋十六国并立和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在这政权分裂、战乱频仍的三百多年中,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巨大动荡的旋涡之中。与此同时,由于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这一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建立过政权的许多民族都纷纷与汉族融合。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即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的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在北方,史称“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氏、羌等塞外民族纷至沓来,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许多政权。这些民族政权,一般不管哪个民族居统治地位,大都与汉族世族阶级相联合;同时,在政权的组合上又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北方民族徙居中原,纷纷建立政权,一个最为直接的后果是:在中原地区形成了胡汉杂居的局面,为各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些民族在与汉族的长期杂居相处与通婚中,互相依存、互相吸收,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渐渐地,他们与汉族在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逐渐缩小,与汉族逐渐融为一体。如至北魏后期,匈奴、羯、氏、羌等少数民族已不见于史乘,柔然、吐谷浑、敕勒等也与汉族逐渐融合。到隋朝统一黄河流域,从北方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差不多都被汉族融合了,连鲜卑族也最终完成了汉化。当然,在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大背景下,必须要提的重要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建立北魏政权后,为了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他顺应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模仿汉政权建立了封建政治制度,实行了三长制、均田制,改胡姓为汉姓,改胡服为汉服,提倡胡汉联姻。其中均田制的推行,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的转化,对民族融合产生了有力的促进作用。迁都洛阳,更可以直接地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这大大加速了胡汉民族融合。 在南方,自秦汉以来,就有不少华夏或汉族大批进入蛮族区、西南夷及岭南地区。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为了逃避战乱和苛重的税役,或迁往河西陇右,或随晋室南迁而偏居江左,甚至在传统的蛮、俚、僚、爨等族聚居区,也能看到他们的踪迹。与此同时,豫州蛮、荆、雍州蛮向北推移,爨人被征调内地,成为南朝的编户齐民。通过这种双向的、对流式的迁徙杂居,以及不间断的武力征伐、联姻结盟和左郡左县的设置等多种渠道,南方地区汉族的夷化和夷族的汉化现象也日渐普遍。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民族融合加强,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潮流,加速了民族融合和封建化进程。至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采纳了李彪的建议,开始重用汉族士人,极力调和汉士族和鲜卑贵族之间的关系。在鲜卑入主中原后,面对众多的汉士族和汉民众,鲜卑统治者想要收服人心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到了公元494年,孝文帝之所以力排众议迁都,并实行汉化政策,除了仰慕汉族文化、想要易鲜卑风俗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想要维护鲜卑政权,更深层次的来稳固拓跋氏在中原的统治地位。”

五胡十六国与魏晋南北朝的关系

一、“五胡十六国”指的是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它们与东晋同时存在,分别是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其范围大致上涵盖汉地中部、东部、西部,最远可达漠北及西域。

二、时间顺序

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汉献帝禅让,立国号为魏,史称曹魏。公元265年,司马炎篡位建立晋朝,史称“西晋”,西晋是大统一王朝。

西晋后为东晋和五胡十六国,东晋在南方,十六国在北方。东晋、五胡十六国后为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南朝朝代更替为宋、齐、梁、陈,北朝北魏,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被北齐和北周取代。

北魏与曹魏的区别

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自公元386年,拓跋珪称王建国,至534年魏孝武帝兵败逃往长安投奔宇文泰,历经十四帝,凡一百四十九年。

初,建都云中,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398年,迁都于平城(今大同),439年,拓跋焘统一北方。

拓跋宏493年起迁都洛阳,大举改革。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北魏建于公元386年,开国皇帝是年仅16岁的拓跋珪,鲜卑人。北魏的建国与曹魏略有相似之处,同时也有很大的区别。曹魏真正的建成时间当是在曹操控制中原地区开始,之后灭掉袁绍,南下荆州(最终控制襄阳等地),再平定西北马超,形成现有的规模。北魏的先祖是鲜卑部落首领拓跋诘汾,后来发展壮大,到了公元338年,19岁的拓跋什翼犍建立了代国,割据于内蒙古中南部一带。公元376年,代国被前秦灭亡,但十几年后前秦在淝水之战后崩溃,拓跋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又复立代国,后改国号为魏,也就是北魏。

曹魏和北魏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两者最后一个国都都在洛阳。两个魏国的建立,区别在于曹操与曹丕之间实现了权力的无缝对接,代国与北魏则属于隔代继立,北魏继承了代国的“历史遗产”。

北魏是鲜卑拓拔氏在西晋东晋时期同时代建立的一个国家,曹魏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以后曹丕在祖业上建立的国家。

魏晋南北朝和五胡十六国是什么关系

五胡十六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组成部分。

1、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可分为三国时期、西晋时期、东晋与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2、五胡十六国,简称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1)该时期自304年刘渊及李雄分别涵盖华北、蜀地、辽东,最远可达漠北及西域。在入侵中原众多游牧民族中,以匈奴、羯、鲜卑、羌及氐为主,统称五胡。(2)他们在这个范围内相继建立许多国家,而北魏史学家崔鸿以其中十六个国家撰写了《十六国春秋》(五凉、四燕、三秦、二赵、一成、一夏,于是后世史学家称这时期为“五胡十六国”。

北魏怎么统一十六国

众所周知,十六国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乱世之一,一直持续了上百年,直到北魏结束这个大分裂的局面。北魏是北朝的开端,曾经历过灭国,后来趁前秦灭亡而得到成功复国,后来经历多位统治者的努力,终于统一了北方大分裂时期。当时十六国末期,北魏凭借天时、地利和人和而灭掉群雄,成就统一霸业。

首先,北魏是鲜卑族所建立的王国。众所周知,十六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分裂的一段时期。当时国家四分五裂,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政权,后人将其中影响力大、具有代表性的十六个国家撰写成书而得名。其中北魏是十六国之一。北魏的前身是代国,是当时北方鲜卑族的拓跋部人们在南迁之时所建立起来的王国,后来被前秦所灭国,直到前秦瓦解之后,拓跋部后代拓跋珪便开始重建代国之路。后来因为拓跋部一直自称其为黄帝的后代,而黄帝在古时候活跃在魏地,故将国号定为魏,史称北魏。

然后,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北魏成就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在北魏统一之前,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经历了近百年的混战,当时的拓跋部刚刚建国,为了扩大势力而采用远交近攻的方法,其次当时东晋也在不断扫平靠近中原的少数民族,给了北魏强大自己的机会。其次当时鲜卑族所居住的地方是匈奴的旧居,残留的匈奴部落和鲜卑族融合起来,给拓跋部后来的扩张确定了强大的战斗力。然后当时经历了长久的动乱,使得游牧民族和中原汉族之间的仇恨加深,但是主体民族还是汉族,而拓跋部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便团结起一切可以使用的力量,重用汉民,平息民族之间的矛盾,使得北方得到统一

最后,拓跋部从最弱小的部落联盟国家到统一十六国乱世的强盛大国,经历了三代皇帝的努力,其统一大业可以说天时、地利以及人和互相配合而形成的。

北魏和魏晋南北朝是什么先后顺序

北朝:十六国,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南朝:东晋,宋,齐,梁,陈。魏晋南北朝“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晋”指的是西晋和东晋,南朝指宋、齐、梁、陈,北朝指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朝代

魏晋南北朝是指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

1,魏始于220年;

2,两晋:西晋265至316,东晋316至420

3,南北朝:420至589 魏前是汉朝,南北朝后是隋朝

朝代顺序:夏商周秦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北魏(386年—557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一说184~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69年大一统(西晋)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常识历史篇。

南北朝是南朝与北朝的合称,北朝的朝代有:北魏,北魏有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然后是北齐取代了东魏,北周取代了西魏, 北周又灭掉了北齐。南朝则比较简略,先后是宋、齐、梁、陈。

两晋十六国结局

两晋都被灭了。。两晋十六国结局是西晋被前赵所灭了,东晋最后被南宋朝统一。这几个国家也是后来宋朝的前身。最后,晋朝司马氏完全覆灭。

16国是指哪一段时期的历史

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该时期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蜀地建立成国(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后称前赵)时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

西晋末年,司马氏诸王为争夺皇权,引发了“八王之乱”。边境地区的众多少数民族趁中原王朝战乱之际大量内迁,其中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纷纷建立割据政权,历史上称为“五胡乱华”。五胡在北方建立的众多割据政权,后世称为“五胡十六国”,其实在十六国中有三个政权,并非少数民族所建立,他们是由汉族人士建立的。

十六国处在晋朝和隋朝的中间,十六国指的是东晋灭亡之后,在中国出现的朝代,最后由杨坚建立的隋朝为终结,大概持续了几百年的时间。该时期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汉地巴蜀建立成国(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后称前赵)时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

十六国时期,汉地江南、荆湘地区有东晋控制,而汉地北部和西南部则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的前凉、成汉、前赵、后赵、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北魏史学家崔鸿取其中十六个国家来代表这段时期,称这时期为"十六国"。范围大致上涵盖汉地中部、东部、西南部、西部,最远可达漠北及西域。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qiwen/565363.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西晋短暂统一的历史教训是什么?下一篇:扶苏如何成为秦朝第二位皇帝?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