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明朝秦王财产 一个藩王有多少兵马

导语:明朝秦王的财产很丰厚,拥有大批兵马。据记载,他的兵力达到了数万人,成为当时的强大势力之一。

目录导航:

  1. 明朝秦王财产
  2. 西楚复国哪来的兵马
  3. 康熙三大藩王是谁
  4. 明朝辈分最大的藩王
  5. 清朝总兵管多少兵
  6. 东汉刘显皇帝
  7. 明初宁王封地
明朝秦王财产

朱樉有1.9万兵马

朱樉的宗国王城在西安,西安古属秦域,又是汉唐故都,雄霸天下。朱樉作为嫡次子被册封为明朝第一位藩王。

秦王封号在诸王中最为尊贵,“天下山川,惟秦中号为险固”。朱樉作为秦王,节制数万兵马,与北京燕王、大同代王等号称“塞王”,负责拱卫明朝西北疆域,洪武十一年他前往西安就国,号称“天下第一亲藩”,秦王府也修的最为宏伟壮观。

西楚复国哪来的兵马

全都是离阳王朝故意留下的。

西楚复国这件事,是离阳王朝和曹长卿联手推动的,而且双方心知肚明。

离阳王朝想要国祚绵延,有几个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首先是吏治,背后是庞杂的胥吏集团和门阀,张巨鹿改革科举打破了门阀垄断。其次,皇亲国戚,国之蛀虫,最后也没解决。第三,外患,北莽虎视中原,但是倒在了北凉手上。最后,藩镇林立,藩王势大。解决的办法就是西楚复国,让各大藩王不得不出兵勤王,把精锐打的一干二净,成为真正的富贵闲人。

对于曹长卿乃至部分西楚遗民来说,他们不是不明白复国无望,但还是义无反顾的去做了,大概只是求个心安。

康熙三大藩王是谁

三藩王是: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

1、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辽东广宁前屯卫中后所(今辽宁绥中)人,锦州总兵吴襄之子,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

吴三桂在崇祯末年降清,曾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后晋封为平西亲王。其于1673年因不满朝廷撤藩而叛清,发动“三藩之乱”。

2、尚可喜(1604-1676年),字元吉,号震阳,祖籍山西洪洞,后至河北衡水,明万历四年(1576年)其祖父尚继官举家迁往辽东海州(今辽宁海城)。尚可喜戎马一生,身经百战,转战数万里,为清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清代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康熙年间,晋封为平南亲王。

3、耿精忠(1644年—1682年),辽东盖州卫人(今营口盖州),清朝靖南王,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下诏撤“三藩”,耿精忠反,自称总统兵马大将军,蓄发恢复衣冠,与吴三桂合兵入江西,被清军镇压,遂降,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三藩之乱彻底平息,康熙帝即诏将耿精忠凌迟处死。

清朝初年三藩,是指三个割据一方的汉族藩王。清军在进入山海关后,由于自身八旗兵兵力不足和中国地域的广大,利用投降的汉军和汉军将领,作为攻击李自成大顺军和南明的先锋。

全国统一后,三藩却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拥有过大的兵权、财权和地方政治影响力。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与清廷分庭抗礼,成为了清王朝内部的极大不安定因素。所以,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年轻的康熙皇帝做出撤藩的决定,战争爆发。而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清军攻入云贵省城昆明,吴世璠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结束。

三大藩王是指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

三藩的形成要追溯到清朝初期。清军利用李自农起义之机入关,占领了北京,可是,由于八旗兵力不足,只得依靠明朝的降将与南明朝廷及农民起义军对抗。吴三桂等人为清朝立下大功,因而被封为王。

清朝消灭南明政权、平定各地起义军之后,把八旗兵放在北方,驻守京城及其他重要城池,派吴三桂等人去南方驻守,吴三桂被派到云南驻守,耿精忠被派到福建驻守,尚可喜被派到广东驻守,他们三个人被称为“三藩”。

吴三桂是三个藩王中势力最大的一个,他拥有数万精兵,还有一万二千名绿营兵,除此之外,吴三桂还有数万士兵,总兵力达到十万,军队的将领是吴三桂的心腹,只听从吴三桂一人调遣。

强大的军事实力使得清廷对他颇为忌惮,把贵州和云南两省的一切大权全部交给他处理。吴三桂利用这个便利条件,拉拢了很多被朝廷派到云南的文武官员,使他们为自己效命。在经济方面,吴三桂也有很大势力。他将明朝官员沐氏的七百顷庄园据为己有,还派人去辽东做生意,用茶叶换取蒙古的马匹,与西藏互市,这些措施使得吴三桂积累起巨额财富,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势力。

耿精忠和尚可喜也像吴三桂那样,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他们三个藩王把自己的辖区变成了独立的王国,对清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此外,清政府每年还要为“三藩”拨付两千万两的军饷,经济方面面临着很大压力。

因此,康熙一直非常重视“三藩”问题,将其视为与疏通漕运、治理黄河同样重要的国家大事,一直在寻找消灭“三藩”的机会。

明朝辈分最大的藩王

朱幼㙾,大致可能生于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是沈康王朱佶焞嫡长子、沈简王朱模之孙,明太祖朱元璋曾孙。

朱模是朱元璋第二十一子,他出生的时候老朱已经53岁,这也为他们家族的辈分埋下了伏笔。朱模原本的封国是辽东沈阳,所以他的封号是沈王。但是在靖难战争后,他的四哥、永乐皇帝朱棣将朱模的封国改为山西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原本有晋藩庆成王留下的郡王府,山西布政司把它拿过来略作修葺,就改成了朱模的亲王府。

朱幼㙾,大致可能生于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是沈康王朱佶焞嫡长子、沈简王朱模之孙,明太祖朱元璋曾孙。

朱模是朱元璋第二十一子,他出生的时候老朱已经53岁,这也为他们家族的辈分埋下了伏笔。朱模原本的封国是辽东沈阳,所以他的封号是沈王。但是在靖难战争后,他的四哥、永乐皇帝朱棣将朱模的封国改为山西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原本有晋藩庆成王留下的郡王府,山西布政司把它拿过来略作修葺,就改成了朱模的亲王府。

己酉,山西布政司言今年春夏少雨,年谷不登,民力凋敝,宜省徭役。庆成王府第在潞州,王已还太原,其宫室封护如故。请改为沈王府,庶免劳民。从之。—《明太宗实录卷八十三》

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五月朱模去世,享年52岁,赐谥曰简,朝廷给出了“惇厚乐静,谨礼奉法,未尝有过”的评价。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沈简王庶长子武乡王朱佶焞袭封沈王。朱幼㙾是嫡长子,因此他在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八月被册封为沈世子。次年又封东城兵马赵智之女赵氏为沈世子妃。

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九月,沈王朱佶焞去世,享年51岁,赐谥曰康。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七月,沈世子朱幼㙾袭封沈王。

在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的时候,当时尚未袭封的世子朱幼㙾以其父康王“坟所狭隘,无地可立庐舍”的理由,请朝廷在坟外复赐空地数亩。其实沈康王在凤凰山下的墓园占地五十亩,实在不能算小。而且此时的朱幼㙾仅比当朝皇帝英宗朱祁镇高上一辈,人微言轻,自然没人当一回事。只是未曾想到在此后近60年的时间内,无论奉天殿宝座上的主人是谁,沈王朱幼㙾一直在那里,而且辈分越升越高。

奏下工部,覆奏王府造坟地亩已有定制,沈王坟例应地五十亩。若复增益,恐各王府援例不便。上是之,遂不与。—《明英宗实录卷二百八十七》

宗室元老:皇帝的高叔祖

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正月,英宗朱祁镇驾崩。皇太子朱见深继位,是为宪宗。新帝登基,照例普天同庆,沈王朱幼㙾获赐白金三百两、纻丝罗十五表里、纱十五疋、锦三疋、钞二万贯。

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八月,宪宗朱见深驾崩。皇太子朱祐樘继位,是为孝宗。新帝登基,照例普天同庆,沈王朱幼㙾获赐白金三百两、纻丝罗十五表里、纱十五疋、锦三疋、钞二万贯。

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五月,孝宗朱祐樘驾崩。皇太子朱厚照继位,是为武宗。这一次实录上对亲王的具体赏赐数额虽没有记录,但沈王还是朱幼㙾,这一点是不变的。

上以初即位,赐亲王白金、文绮各有差。仍贻诸王书曰:“予奉皇考遗命,缵绍鸿图。念宗室至亲效劳藩屏有年,特具白金、文绮,其表亲亲之意,其亮之。”—《明武宗实录卷二》

其实据笔者的统计,活到明武宗正德朝的太祖曾孙,并不止沈王一人。撇开信息不详细的镇国将军,有名有姓的郡王还有五位:辽府长阳王朱豪㙷(庶人朱贵烚之子、辽简王朱植之孙),韩府襄陵王朱范址(襄陵庄穆王朱冲炑之子、韩宪王朱松之孙),唐府承休王朱芝埌(唐宪王朱琼炟之子、唐定王朱桱之孙),伊府光阳王朱勉坍(伊简王朱颙炔之子、伊厉王朱㰘之孙),以及朱幼㙾的弟弟内丘王朱幼(土字旁+寅)。但是既是太祖曾孙,又是亲王,只有沈王朱幼㙾这独一份。什么概念?当朝皇帝武宗的祖父是宪宗朱见深,宪宗的祖父是宣宗朱瞻基,而沈王是宣宗的堂弟,武宗的高叔祖。

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四月,宁夏庆王府安化王朱寘鐇举兵谋反。自当年汉王朱高煦之乱后,这是八十多年来明朝再一次爆发宗室叛乱。这场叛乱虽然被游击将军仇钺戏剧性的平定,但如何处置安化王,成为武宗面临的一项难题。

开国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更定了《皇明祖训》。老朱打算将此祖训当作“万世所垂”的家法,特意在序言中特意强调了“一字不可改易”。对于宗室犯罪如何惩处,祖训是怎么说的呢?

虽有大罪,亦不加刑;重则降为庶人,轻则当因来朝面谕其非。或遣官谕以祸福,使之自新。—《皇明祖训·法律》

和汉王之乱以后众多被扣上“谋反”帽子的宗室不同,这一次的安化王是真真正正地封锁了黄河,打算和朝廷分庭抗礼。而且安化王之乱带来的一个副作用,是导致了大太监刘瑾的垮台。文官们认为是刘瑾的“改革”导致了这场叛乱,因此必须杀刘瑾以谢天下。实际上本次的改革的幕后主使自然是皇帝朱厚照本人,刘瑾不过是一个台前的执行者。但是安化王这一闹,武宗被迫用处死刘瑾、废除改革措施的办法来平息众怒,他本人对朱寘鐇可谓是恨之入骨。

但是当年汉王公然反叛,武宗的高祖父宣宗也没有下旨将其诛杀。而武宗胸中怒气无处排放,也不想学宣宗那样暗中处死汉王,他要出气,出这口恶气。怎么办?好办,让天下宗室亲王来给朱寘鐇议罪。

丙申,沈王幼㙾、秦王惟焯等各议奏:“寘鐇罪恶,宜并其子孙肆诸市以谢祖宗。”—《明武宗实录卷七十二》

这里为什么把沈王和秦王的名字单独列出来?其实是有讲究的。沈王朱幼㙾我们说过了,是武宗的高叔祖,宗室亲王之中辈分最高之人。首封秦王朱樉,是太祖嫡次子,因此秦藩在明朝一直有“天下第一藩”的身份和地位。尽管秦王朱惟焯的辈分仅仅和武宗相同,在宗室中都排不上号,但是依然可以稳稳地位列亲王名单第二位。

由于沈王和秦王开口,武宗顺势表示自己从谏如流,朱寘鐇不可赦免。看在同是太祖后代的份上,赐自尽。但是对于朱寘鐇的子孙,朱厚照网开一面,只是将他们安置于西内监禁。所谓的西内,位于今故宫西部西安门一侧,在里面居住过的名人有:汉王朱高煦、景泰帝朱祁钰。

上曰:寘鐇图危社稷,得罪祖宗。既天下诸王及群臣皆欲正法。论出于公,朕不敢赦。但念宗支,令自尽,焚弃其尸以示戒。其子孙台溍等五人仍置西内严禁之。—《明武宗实录卷七十二》

另外巧的是,刘瑾死后,立刻爆发了刘六刘七大起义。这场几乎相当于明末农民战争的预演的大起义,爆发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十月,终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七月,共历时两年。刘六刘七所部转战南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湖广等地,甚至一度逼近京畿,迫使京城九门戒严。

正德六年五月,纵横山西的大盗李华带领着他手下的近千名红裳军,和刘六所部会合。两股义军合流之后声势大振,随即兵锋直指壶关县。壶关县紧邻着潞州东面,可谓是已经杀到了沈王朱幼㙾的家门口。老王爷大为惊恐,赶紧向朝廷求救。

癸未,山西盗李华等起,…与刘六等合掠壸关县之赵村,大肆焚戮。沈王乞师讨之。上切责镇巡官,令军卫有司失事者俱停俸戴罪杀贼。—《明武宗实录卷七十六》

结语:朱幼㙾作为明代最长寿的亲王,虽然并无建树,可也不像一般明朝宗室一样鱼肉乡里,基本可以算是一位贤王。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刘芳亮所部义军攻破潞州,末代沈王朱迥洪被俘,此后不知所终。传承了250多年的沈王一爵,就此化为历史尘埃。

朱权,他被朱棣骗走,一起反朱允炆,朱棣还答应他,事成后平分开下。朱棣当上皇帝后,没有实现诺言。而且,朱权也明白,这也不可能。于是想让他封自己一块好地方,朱棣也不答应,只给他一块偏僻的地方。于是,朱权带着仇恨来到了封地,后代也叛乱后。

清朝总兵管多少兵

清朝最巅峰时期,全国共计83个总兵拥有63万绿营兵,平均下来每个总兵旗下有7590人

,但是真实情况下,总兵所辖的镇大小和重要程度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兵力也不会是平均分配,在比较重要的防守之地,总兵的兵力最高可达两万多,而在一些不重要的镇,总兵只有几百或者几千的兵力。,清朝于全中国设有总兵定员83名,其中,陆路总兵约占70名,水路则为13名,统辖中国十八省614防营约63万兵力。

清朝的总兵相当于集团军军长,清朝于全中国设有总兵定员83名,总兵其中,陆路总兵约占70名,水路则为13名,统辖中国十八省614防营约63万兵力。平均下来统兵人数在8.9千人左右吧!

清朝总兵到底是个多大的官?给大家一个直观的印象,乾隆年间,总兵是正二品大员!

正二品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在我们印象中很大的官比如说总督就是正二品,而巡抚还要低一级,为从二品,足见总兵是个很大的官。

总兵是从明朝开始出现的,但并不作为官职,只是皇帝临时派遣,比如说靖难之役中,朱允炆派遣李景隆统帅大军讨伐朱棣,给他的头衔就是总兵官。到了明朝末期,边疆战事频繁,特别是关外女真人的崛起,朝廷需要时刻派遣武将坐镇,于是总兵逐渐固定为官职,而能当总兵的都是大神,特别是九边重镇的总兵,比如说辽东总兵李如松,麾下关宁铁骑让女真人闻风丧胆,还有驻防过山海关总兵戚继光等等,明末能叫得上名的大将基本都是一方总兵,如吴三桂、祖大寿等等。

满人入关之后,并没有废黜总兵,却开始着手削减总兵权力。顺治年间督察院御史施维翰上奏提出文官节制武官,由总督、巡抚节制提督、总兵;三藩之乱时,左都御史吴典在给康熙的奏折中提出削减总兵实力,推行小镇。“镇”指的是总兵镇守的区域,推行小镇就是把原来总兵镇守的区域划分为几个小区域,均派总兵镇守,于是全国总兵人数从明朝时期的二十余人一下子增加到83人,实力大为削弱。

那么清朝时期总兵统领多少人呢?首先必须清楚,总兵统领的是绿营兵,八旗归属都统,后面会介绍下清朝的兵制,包括将军、都统、提督、总兵之间的关系;清朝巅峰时期全国有614防营共计63万绿营兵,总兵统领兵员从1.5万到数百人不等。

接下来说说清朝的武官体系,在《雍正王朝》中有“抚远大将军”,还有盛京将军,在《武状元苏乞儿》中还有达叔扮演的广州将军(借此缅怀下达叔),此外九门提督、水师提督、都统等等官职,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

先从官阶上看,将军、提督、都统都是从一品高官,总兵是正二品,低一级,而抚远大将军并不是常设,只有皇帝派遣时可以任命,比如说康熙任命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平定青海叛乱,得胜回朝之后会自动卸任抚远大将军。

清朝在各地会有驻防将军,乾隆年间根据驻地一共有14位将军,分别是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绥远将军、江宁将军 、成都将军、西安将军、宁夏将军、荆州将军、杭州将军、福州将军、广州将军。其中盛京、吉林、黑龙江、乌里雅苏台、伊犁五大将军的辖区内没有总督和巡抚,故将军是该辖区内的最高军政长官,权力极大,基本上相当于藩王了。

清朝军事体系分为八旗兵和绿营兵,驻防将军和都统是各地八旗兵的最高统帅,在有驻防将军的区域,通常会设立副都统,协助将军管理八旗事务。绿营兵的最高统帅是提督,管理一省或者两省内的绿营兵,如果有水军还会设立水师提督,全国共12个陆路提督和3个水路提督。提督下辖总兵,管理各自军镇内的事务。

八旗、绿营和地方行政体系相互独立,但是从地位上来看,八旗所属的将军、都统为尊,其次是总督、巡抚等地方大员,最后是绿营所属的提督、总兵。

清朝拥有两套军事体系,一套八旗,一套绿营。而总兵,就是绿营体系内的军事长官。

按清朝的绿营军制,一省绿营兵马由提督负责节制,下设镇、协,营、汛,而一镇之最高军事长官,即为总兵,官阶为正二品清朝全国设总兵83名,其中陆路总兵70名。大致来说,平均一省置3至4镇,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军分区或警备区。清朝全国绿营兵力63万,抛去总督直辖的督标、巡抚直辖的抚标和水军,大概还剩50万上下。估算一下,总兵所辖一镇大概有7000人,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师长。但实际上全国诸镇的兵力部署并非平均分配,有的镇辖两三千兵马,有的能达到上万人。

东汉刘显皇帝

刘显,汉朝广戚侯。汉宣帝刘询(刘病已)之曾孙、楚孝王刘嚣之孙、广戚炀侯刘勋之子、汉朝皇太子孺子婴之父

永和七年(351年),后赵皇帝石祗派刘显带领七万士众攻打冉魏政权的邺城,冉魏天王冉闵暗中回到邺城后,带领全部兵马去作战,大败刘显,追击到阳平,斩杀三万余人。刘显畏惧,秘密派出使者请求投降,并请求杀死石祗来作为报效,冉闵整顿师旅而返回。四月,刘显杀死石祗及其丞相乐安王石炳、太宰赵鹿(一作赵庶)等十多人,把石祗的首级送到邺城,并送来人质请求冉闵保全自己的性命。冉闵下令在大路口焚烧了石祗的首级,授予刘显上大将军、大单于、冀州牧的官职。七月,刘显再次率兵攻打邺城,被冉闵击败。刘显返回,在襄国称帝。

永和八年(352年)正月,刘显进攻常山,冉闵留下大将军蒋辅佐太子冉智守卫邺城,自己统率八千骑兵前去救援。刘显的大司马王宁投降冉魏,将枣强县拱手交出。冉闵攻击刘显,将他打败,追击到襄国。刘显的大将军曹伏驹打开城门让冉闵进入,冉闵杀死刘显及其公卿以下的官吏一百多人,焚烧了襄国的宫室,将襄国的百姓迁徙到邺城。

刘显(?-128年),东汉宗室、藩王

逝世日期

128年

谥号

釐王(一作厘王)

爵位

阜阳侯→济南王

所处时代

东汉

本名

刘显

早年受封阜阳侯,永建元年(126年)六月,晋封济南王。在位三年去世,谥号“釐王”(一作“厘王”)

明初宁王封地

大宁

在明初的藩王格局中,宁王朱权确实是个实力强大的人物。封地在大宁的朱权,手里控制8万兵马,仅战车就有6千辆。而最让朱棣眼红的是,朱权控制了精锐的朵颜三卫的骑兵。朱棣看上朱权,宁王的兵力强是一方面,朱权这个人本身就非常有谋略。老爹朱元璋就曾夸过自己善战,老十七善谋。

更让朱棣睡不着觉的是,朱权手上拥有重兵,如果身在自己腹侧的朱权倒向朱允炆,自己将死无葬身之地。朱棣造反,名不正言不顺,从这点上讲,建文帝有足够的政治资源可用。朱权不是傻子,当时的朱棣看不到任何胜利的希望,怎肯跟着四哥趟那池子浑水?不过,建文帝削藩,朱权本身也是受害者,他对建文帝也非常不满。

怎么办?朱权干脆两不得罪,你们叔侄俩自己玩泥巴去,我观战。

建文帝还是太幼稚,他重点打击对象是朱棣,却把实锤都砸到诸王头上,逼诸王搞联合。建文帝准备把朱权囚禁在南京,朱权当然不会去,建文帝竟然下诏削掉朱权的三护卫,等于把朱权推到朱棣那里。

朱棣当然不会放过机会,他来大宁找朱权,鼻涕一把泪一把的说:四哥实在被逼到没活路了,才找老十七的,你无论如何都要帮四哥一把。朱棣知道朱权未必会上钩,早就做好动武的准备。他来大宁时还带了一伙亲信,这些人出重金买通了朵颜三卫和大宁卫的将领。会谈结束,朱权为朱棣送行,朱棣一声令下,伏兵杀出,当场劫持朱权。

朱棣把朱权押到北平,逼朱权站在自己一边,许诺只要你配合,事成之后,分一半天下给你。朱权一方面是身在燕营不由己,二是四哥的大饼画得太诱人,一半天下谁不想要?朱权一狠手,和朱棣成为“反贼”。朱权不但为朱棣起草檄文,谋划用兵方略,还把自己的八万人万交由朱棣指挥。

有了朱权的鼎力支持,朱棣最终战胜了建文帝,成为大明皇帝。

接下来就是朱棣兑现承诺的时候了。这怎么可能呢?谁愿意把一半天下分给别人?朱棣绝口不提分天下的事,朱权这时才从梦里醒来,分天下的事,分明就是四哥忽悠自己的把戏。现在朱棣占了主动权,自己打不过,那就干脆要块比较肥的封地吧。朱权想去苏州,可苏州所在的江南是南京的钱粮所出,哪敢给外人?朱棣拒绝朱权的请求,说这样吧,南昌也挺肥,你去南昌吧。当时的江西经济发展不如江南,连充作宁王府的江西布政使司衙门都非常破旧窄小。细胳膊拧不过粗大腿,朱权只好去了南昌。

但朱权的能力还是让朱棣非常忌惮。没多久,朱棣就宣称有人告发朱权巫蛊和诽谤,朱棣派出锦衣卫查访,始终找不到证据,这才饶过朱权。朱权知道四哥想弄死自己,为了避嫌,开始夹着尾巴做人,以免被四哥抓到什么致命的把柄。朱权不再关心时事,开始信奉道教,看戏剧,写写画画,总算平安着陆,一生无恙。

由于宁王被骗,以后的宁王和朱棣一系的皇帝总是不太对付。明武宗朱厚照时,宁王朱宸濠认为老祖被太宗(此时朱棣庙号还是太宗)所骗,太不公平,他应该夺回老祖的天下。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六月,朱宸濠以皇帝荒淫无道,不得民心为由,起兵谋反。

朱宸濠杀掉巡抚孙燧和按察副使许逵,后亲自率领大军渡江东下,准备拿下南京,在祖宗龙兴之地称帝。

朱宸濠的计划并非不可行,但可惜的是,他遇到了王守仁。时任汀赣巡抚、佥都御史的王守仁兴兵勤王,直接拿下朱宸濠的大本营南昌。朱宸濠要回师救南昌,在南昌东北的黄家渡被王守仁一把火,美梦烧个精。朱宸濠和手下全成了俘虏。朱厚照在把朱宸濠当猴耍之后,处死宁王朱宸濠,宣布撤销宁藩。

从此,宁王成为历史。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qiwen/572382.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厦门过年要钱吗?三星堆文物有关联吗?下一篇:五代十国时期,皇帝被称为大王,这是为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