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古代也有人穿纸质的衣服吗 明朝不仅有还批量生产了

导语:介绍了中国古代纸衣的历史和制作过程,从中可以看出古人用纸制作衣服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文章还提到了纸被和纸衣的流行,以及纸衣的价格和买得起的人群。最后,指出了中国在一次性用品领域的先驱地位。

对于那些对古代纸衣感兴趣的朋友,边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你参考。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是个很棒的女生,懒得做家务。据他们同宿舍的同学说,这个小姐姐当年衣服很多,但除了内衣袜子,几乎从不自己洗衣服。过一会儿,她会把换下来的脏衣服统一打包,快递回家给妈妈洗。然后,家里会定期用快递把她洗干净的衣服送回去。有一次,床边的姐姐跟她开玩笑说:“你在家表达总是很麻烦。直接让你妈给你送纸衣就行了。你可以换一个,过几天直接扔过来保存这个邮件。大家都松了口气……”

不知道送衣服回家的女孩听到这些是什么感受。她是怎么回答宿舍小姐姐的?但是,我想说的是,纸衣这个概念,并不是戏弄别人的小姐姐突然敞开心扉的想法,而是我们的祖先很久以前就把这个想法付诸实践了。

边肖觉得说中国人有用纸做衣服的想法并不奇怪。震惊世界的四大古代发明中,有造纸术!除此之外,纸张本身是由天然植物纤维制成的,似乎总是有一种打断骨骼,用织丝连接肌腱的亲切感。你要说古人没想过用纸做衣服,我就不信了。

最迟在唐朝,中国应该能做出更精致的纸衣。《全唐诗》里有这样一段描写:“云锁木龛,谈影,雪香纸袄不生尘。”似乎不管是材质、款式还是做工,这件小纸大衣都很优雅,让人赞不绝口。

不知怎么的,唐宋时期很多寺庙的和尚似乎都是穿纸衣修行。《疑辩》中记载“苦行僧用纸衣御寒”,宋人叶绍翁在《四朝闻见录》中记载:

转智,不抵制烟火,不吃廖琴,不穿丝棉,永远穿纸衣。

为什么坚持自虐改名为智慧的宋代大师和坚持苦修的唐代僧人选择穿纸衣?这让我想象:我想到喇嘛庙里的祈祷轮,就是把刻在轮上的经书念一遍,把经书的功德积累一遍。那么,大师们穿的纸衣服会不会也是满满的经书呢?每天穿上这样装满经书的衣服十几个小时,相当于你读了多少遍经书,上了多少课,积累了多少功德。我钦佩自己有这样的想象力。

还有更神奇的事情。宋朝不仅有纸衣,还有纸被!陆游曾经给朱写过一首诗:“纸被雪包围,白如狐,软如棉。”看来这种纸被不像货,不仅保暖舒适,还具有观赏性,是一流的上品。朱熹朱福子是大宋朝独一无二的哲学家,陆游陆勋爵也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大文学家。这两个人送的礼物应该不是一般的东西。想必,那张纸床应该是当时文人雅士中非常流行的一件物品。似乎纸衣纸被在当时是一种附庸风雅的时尚。

宋人在《四堂纸谱》中记载了纸衣的制作过程:

我也经常听说纸衣服的制作方法。每100块用核桃和乳香各煮一两块。如果没有,蒸一蒸也挺好的。蒸的话总会洒牛奶香水,让它在阴凉处变得燥热。用箭头表示干的水平体积和铜...最近士大夫也有衣服要征,加里在设定中拒绝风。

从这件纸衣的制作过程来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使用的辅料也很贵。而想想一般的纸,哪一种能经受得住蒸煮?不,只是如果没有化为乌有就很奇怪了。所以,似乎用来做纸衣的纸不是普通的材料,绝对不是廉价的生物。所以,能买得起纸衣的,只能是“接近士大夫”。

而做工复杂、价格昂贵的纸衣,实际上是明代批量生产的。著名作家徐莉在《给吉安老人写信》中记载:

女装都是纸做的,天天换,要干净。江西玉山贡品。

你看,每个县都在给故宫做纸领,这一批规模不小。我觉得如果我那个不爱洗衣服的同学住在明宫,偷东西会很好玩的。这个记录也让我想起了计划经济时代很多人穿的的确良衬衫的假领。专门为制服配置的假领,真的和明宫里的小姐们天天换的纸领很像。

据推测,纸衣价格昂贵,工艺复杂,一天一次的可获得性低,因此在明朝以后慢慢退出历史舞台。19世纪末,美国人才开始探索一次性纸布。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中国人在这个领域的起步至少比西方早1000年。说大一点,这个功劳不仅限于服装领域,我们应该是世界一次性用品发展的真正鼻祖。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33570.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遇见幸福》宋明远是谁?最后结局如何?下一篇:修行人 修行人开天眼的前兆 开天眼有哪些好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