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唐太宗50字介绍 唐太宗对历史说了什么

导语:唐太宗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他在历史上被誉为明君圣主。他提出了“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强调以民为重。唐太宗致力于推行各项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壮大国力,实现国家繁荣。

目录导航:

  1. 唐太宗50字介绍
  2. 以史为镜是李世民说给谁的
  3. 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是什么,试举一例说明
  4. 唐太宗改革的历史作用
  5. 怎么评价唐太宗和秦始皇
唐太宗50字介绍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是一位民族英雄,唐朝的第2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中国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并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国力最强大的大唐帝国,并开创了我国历史上“贞观之治”。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一说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又说钜鹿郡人。 [138] 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649年在位),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李世民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后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他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唐太宗是李世民。李世民是军事家、战略家、诗人,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为人聪明果断,在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被立为皇太子。在同年的八月初九,李世民登入帝位。在贞观二十三年,因病逝世。

李世民在位期间,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唐朝后代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在武德年间,因隋末大乱,导致人口只有两百万户。李世民上任后励精图治、知人善任、整饬吏治,慢慢的使隋末动荡的局面稳定了下来。

李世民还十分重视吏治的清明,派李靖等十三名黜陟大使去考察全国。还亲自选派刺史等地方官,将其功过记录在宫内的屏风上。这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办公效率。在军事上,李世民开疆拓土,征服了高昌、龟兹等国,并与北方地区的民族相处融洽。在李世民二十三年的努力,终于使社会、经济能稳定发展。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649年7月10日),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少年从军,雁门关营救隋汤帝,劝说父亲李渊太原起兵,入主关中建立唐朝,受封秦王,平定薛仁果、刘武周、窦建德,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及手下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后被立太子,同年九月,唐高宗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在位期间年号“贞观,以隋亡为鉴虚怀纳谏,注重吏治,使社会安定,经济复苏,史称“贞观之治”。

以史为镜是李世民说给谁的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现在也有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的,意思一样。

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唐太宗)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 魏徵》 :“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

“以人为镜”。乃指以人为借鉴。即将其成败得失,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

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是什么,试举一例说明

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是“融合”,唐太宗李世民本人就有胡人(少数民族)血统,所以他一向标榜胡汉一家,举例由文城公主远嫁吐蕃就可以证明,事实上,许多名字有“胡”字的事物都是在唐朝引进我国的。

唐太宗是历史上有名的君王,他在位时期的政策主要有以下四点。

1:采取怀柔的政策,唐王朝建立之初,东有稽胡的扰边,西有吐谷浑的威胁,北有突厥的侵袭。李世民即位后,经过三、四年的认真努力,国家的经济实力有了明显的好转,政权得到一定的巩固,便对突厥的骚扰从防御转入反击。但是同时对它周边的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

2:开明友善的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政策,创立了新的羁縻府州制度。亲情的方式协调强化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

3:开明友善的民族关系政策和制度在唐代的长期实施,大大减少了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隔阂,增强了各民族间的广泛互补和血肉融合,实现了多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宏大局面。

4:唐太宗采取开明宽柔与以武拨乱相结合,刚柔并济的民族政策。开明友善的民族关系政策和制度在唐代的长期实施,大大减少了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隔阂,增强了各民族间的广泛互补和血肉融合,实现了多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宏大局面。正是在唐代,中华民族新的代称——“唐人”形成,奠定了现代中华民族的基础。

唐太宗采取开明宽柔与以武拨乱相结合,刚柔并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对它周边的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唐太宗实行了与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和亲的政策,以婚姻亲情的方式协调强化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

1、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族的拥戴,尊他为天可汗。 唐太宗在今新疆地区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分别是安西都护府.

2、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

3、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

唐太宗开明、进步的民族观,决定了唐初民族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为民族团结、进步、融合起到积极的作用.唐王朝的强成为及其强成为的因由,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可供借鉴与汲取的东西.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唐朝的政策是“融合”,唐太宗李世民本人就有胡人(少数民族)血统,所以他一向标榜胡汉一家,这点由文城公主远嫁吐蕃就可以证明,事实上,许多名字有“胡”字的事物都是在唐朝引进我国的.

唐太宗虽然使用了武力镇压,但是好是非常成功,唐太宗打败东西突厥,统一了中国北方.后来有恢复了西域的统治,也是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重新得到了畅通,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和中亚地区的交流,同时在利用战争以军事打击震撼的同时又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改变了当地的风俗习惯,使他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还有的就是和亲政策,如公元640年的文成公主入藏,为经济的发展打开了很多局面,此时唐朝的经济达到了鼎盛的时期

比较成功.唐太宗统治时期,军事力量占有一定优势,另外其实施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对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主要是任命各民族上层首领担任地方长官,不改变原有民族习惯与生活方式.他们职务世袭,代表中央政府对当地进行管理.到太宗晚年,漠北地区各部又相继归附.),西北各部首领都来长安朝见,拥戴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称其为“天可汗”.

唐太宗改革的历史作用

唐太宗励精图治,使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基础,是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揭开了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新篇章,加强了同周边各族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怎么评价唐太宗和秦始皇

秦始皇和唐太宗都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统治者,他们都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推进了封建制度的改革,对历史及后世影响深远。


秦始皇被称千古一帝。他首次实现了封建制国家的大一统,建立中央集权的政府。他在国家统一后实行郡县制,结束了自周以来的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他统一度量衡和文字,车同轨,书同文,一个国家有了统一的文化和制度,奠定了整个封建制国家管理的基调。他修建长城,抵御匈奴的入侵,使得当时位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文明有了一道坚固的地理防线,不仅保卫了国土安全,也保全了文化的延续。

同样,秦始皇也在历史上也留下了不为光彩的一面。一统天下之后,秦始皇开始大兴土木,征劳力无数,修建庙宇宫殿,甚至自己的陵墓都耗数十年数万人来修建,劳民伤财,加速了国家的灭亡。秦始皇在位期间,实行严苛的法律,颁布的秦法对人民过于严苛,人民在这样的律法下噤若寒蝉,虽加强了统治,但也使民怨沸腾。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得许多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尽遭焚毁,同时迫害知识分子,禁锢人们的思想。

总之,秦始皇无愧千古一帝,但其施行暴政,加速了秦国的灭亡,也是不容磨灭的一点。


唐太宗被称为一代圣君。他重用人才,整顿吏治,使得唐初朝堂清明,从谏如流。唐太宗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减轻赋税劳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在军事上,唐太宗更是平突厥,征高丽,治理西域,使得唐朝的军事实力大为提高,开拓了唐初的辽阔疆域。在民族关系上,唐太宗更是胸怀宽广,不仅和吐蕃和亲,而且在和各族的战争取得胜利后,“全其部落,顺其土俗”,受到各族人民及首领的尊敬,各族使者纷纷来唐朝拜,被尊“天可汗”,实现了多民族的共同繁荣。

对于唐太宗唯一的争议在于其取得皇位过程中而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及其为掩盖这一历史而修改史书的行为。

不过,唐太宗的一生,文治武功达到顶峰,不仅在国家管理统治方面政绩卓著,而且开创了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各名族的繁荣团结。其无愧一代圣君。

秦始皇开疆拓土,中国现在人口不就是集中在秦朝的区域吗?度量衡和文字的统一就不必说了!

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和杨坚的父亲杨广是姨表兄弟,隋炀帝杨广与唐高祖李渊的外祖父都是独孤信。

都是既得利益集团啊!

他老子觉利益受损,才自己做老大的。李世民继承他老子的事业。

古时皇帝不看史官的记录,但李世民看了,觉得不好,于是重新找了亲信,重新写了一部,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一部。他的后代也不好意思改了。

秦的历史很短,很多历史记录都是汉朝人写的。而关于李世民的事是他自己监制的。

汉朝作为一个新统治者,本应多写秦的缺点,但对秦始皇的评价尚且那么高。

相反,李世民自任监制,怎么写,可想而知了。

(事实:兄长李建成是他亲手射死的,兄弟李元吉的老婆是被他包养了的,亲生老爸是被他自己给逼下台的,魏征死后不久,立马被扣上结党的帽子)

至于书上说的什么事迹,什么功与过,我就不说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受损,就说他不好? 得到好处,就说他好。无它,人之本性使然。


小葵我这样回答:

首先说秦始皇嬴政,他是封建王朝第一个做皇帝的人,统一了六国,统一发行了货币,使得连年战乱受到了平息,为了抵御匈奴人,修筑了万里长城,这是他当时作出的贡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但他后期残暴不仁,焚书坑儒、大建阿房宫、骊山墓等等,使得很多人劳累而死。秦始皇虽然有大功于中国,但同时也为秦朝迅速灭亡埋下了火种。后期的刘邦和项羽起义就是在秦始皇死后发生的事情。

总的来说对后世对他的评价必然是褒贬参半,有丑化也有美化。

在说说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立下赫赫战功,在位时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让各民族融洽相处,北方各族共同尊称为天可汗,他在位的时候是中国最为繁荣的时期,经济量和军事综合能力世界第一,和现在的美国差不多,但李世明也有不光鲜的一面,杀兄逼父做上了皇帝,这为后世对李世民的诟病,但总体来说李世民在为的时期国家和平,百姓歌舞升平,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renwu/582382.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买了结婚戒指还没结婚戒指放哪里 古代姻缘去哪买戒指好呢下一篇:黄河流经内蒙古吗 内蒙古黄河历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