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康熙废立太子背后:从小缺爱、宫斗激烈、外部环境严峻塑造的性格 康熙废立太子背后:从小缺爱、宫斗激烈、外部环境严峻塑造的性格

导语:康熙废太子的背后:从小缺乏爱、宫内争斗激烈、外部环境恶劣所造就的性格。康熙废储的真实原因是康熙担心允礽谋逆篡位,而这也体现了康熙一贯先发制人的性格特征。康熙的性格特点来源于其从小的生长环境,加上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下的心理疲惫和厌倦,尤其是晚年长期陷于抑郁之中。他的猜忌、性情反复、动辄声泪俱下,都是其性格内怯的表现。

康熙废太子的背后:从小缺乏爱,宫内争斗激烈,外部环境恶劣所造就的性格。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正值清朝君臣陶醉于天下承平多年之时,康熙突然宣布废黜皇太子,朝野震惊。储位危机由此暴露于天下,并一直延续至康熙朝结束。与此相伴的,是康熙一生中思想上和精神上最为痛苦的历程。 我们知道康熙朝废储又立储,反反复复,对待这个问题,探究这其中的原因,如同医生进行诊断,必须同时重视病人的口述和化验等手段的检查,方能确定病情。 任何事都事出有因,储君为国之根本。后世很多影视剧把这其中的缘由总是往皇子之间的政治斗争上靠,这是不准确的。我希望从中把握住康熙情感与心理的脉络,然后再来说明其思想基础。 康熙在上谕上罗列允礽的各项罪名,其中包括: 侮辱诸王贝勒大臣官员、专擅威权、纠集党羽、窥伺圣上起居无不探听等等。 我们注意到所谓凌辱殴打诸王大臣属下、淫乱奢侈、巡幸侵扰民间,这都是允礽的一贯作风,康熙不可能到最后才知道,而且这些也不足以动摇允礽的太子地位。这其中大有关系者,当属最后一句「 ”窥伺圣上起居无不探听”。 允礽「 ”每夜逼近寝宫,向内窥视”康熙动静,于是康熙产生允礽欲谋逆篡位之想,以至担心「 ”今日被鸩,明日遇害”。应该说,这才是康熙废除允礽的真实原因,因此突然废储,这也体现了康熙一贯先发制人的性格特征。 康熙对允礽并无证据在手,但又不得不出具废除他的理由。由此可见,所谓「 ”被鸩”、「 ”遇害”云云,都是康熙的想象。事实也是如此,一旦康熙情绪发泄完毕,重新恢复理智,康熙便顿生悔意。而允礽后来之所以能复出,原因即在于此。 那么允礽既然无谋逆之心,何以要窥伺康熙一举一动呢?这就要回到康熙的性情上做文章。 废除允礽的这一年是康熙一生中最担惊受怕的一年,几个大案相继爆发。一念和尚案发生于本年二月,朱三案在四月。康熙早在前一年曾对侍卫透露过朝廷将有大事发生的预感,而这种预感却巧合地成为了来年的事实。 康熙的这种预感,当然不是特异功能,而是一种眼中的心理症状。他时时担心有危机来临,这属于典型的抑郁情绪。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方式和语言在心理上必定是统一的。康熙的抑郁不可能不为他人所察觉,作为高高在上的皇帝也必然会引起他人的恐惧。 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下的允礽,更会增加内心的惶恐不安,显然作为皇太子的允礽十分警敏但又无所适从,才会有夜窥圣上之举。 以上推断,前提是必须对康熙父子的基本人格特点有所了解,尤其是康熙,因为始终是他主导着事情的发展。 一个人的性格养成离不开从小打到的生长环境,康熙也是如此。任何事都事出有因,康熙仅仅因为太子对于自己起居的关注就联想到谋逆,离不开他对于威胁的恐惧性格,而这种性格来自他的成长过程。 康熙生于顺治十一年,其母佟佳氏不为顺治所宠。年仅两岁,即以躲避天花为由随乳母出宫,直至顺治死都未曾被招回宫,足见康熙幼年缺乏关爱。而早年出水痘,想必也必然会在精神上经受一场惊吓。康熙成年后的孤寂与内心的怯懦,即与此段经历有关。 即位后,康熙方得母子团聚,本有机会弥补些温情,但仅仅两年,其生母便去世,此后便在孝庄皇太后的「 ”庇护”之下。康熙继位纯属偶然,只是因为已经出痘,不会重蹈顺治覆辙,而非孝庄所钟爱。孝庄虽然赐予康熙皇位,而大权始终在孝庄之手。 换言之,康熙自得皇位之日起,即处于孝庄强大的身影之下。四大臣长期骄横跋扈,康熙心灵极受伤害,也只有唯孝庄马首是瞻。 也就是说,康熙的幼年、童年及少年阶段,一直处在某种威胁之中。而缺乏亲情,使得康熙很难信任他人,更难于友善的真诚对待他人。而长期的威胁感和孤立无助,必然加重他内心胆怯却又亟思报复的矛盾心理。 内心怯懦者往往会令自己处于应激之中,夸大危机的程度;而亟思报复的心理则容易趋向冲动,缺乏与危险和平共处的勇气,尤其不敢与应激源作面对面的相持,往往采取心理学上所说的防御性攻击,即所谓的先发制人。 如果我们观察历史,便不难发现这些特征在康熙身上一一具备。 康熙之所以逮治鳌拜,并非因为鳌拜危及康熙,也不是康熙欲有所施展而受制于鳌拜,而是因为康熙不能忍受鳌拜之威权,孝庄又不急于让鳌拜归政。康熙在三藩并撤一事上也是如此。吴三桂等并无威胁清廷的迹象,所谓三藩割据阻碍统一云云,根本无法解释三藩一举并撤。康熙之所以轻率,实出于对形势的估计不足。若从心理学上分析,亦能见康熙夸大危机,不能与之长时间对峙的心理。 其后四十二年处置索额图,四十七年废除允礽,皆为同一心理的体现。一旦正面相持,康熙内怯的心理顿时暴露无遗。 再比如三次亲征噶尔丹,这是康熙生平最喜欢炫耀的得意之事。然而二十九年第一次亲征时,康熙出京晚于裕亲王大军八日。四日后方出古北口一日行程,随即便「 ”患病欠安”,于是应臣下要求,康熙答应暂且回銮。此时六百里之外的乌兰布通之战已经打响,问题是当康熙一旦远离前线,立即便恢复健康,此后史籍上未见康熙此次病情治疗的记载。 这种症状的产生和消失,莫名其妙的生病又不治而愈,恰恰是一种典型的心理变化所导致的生理反应。只要远离噶尔丹这个应激源,所有症状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 与顺治朝相比,就某种意义而言,康熙朝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更为严峻。四辅臣执政、三藩之乱、漠北漠西蒙古的纷乱和侵扰,以及国内的各种反清复明的大案,都需要康熙面对。 一连串的胜利固然令康熙不断产生自豪感与满足感。然而,身心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也必然带来疲惫和厌倦。 尤其是康熙晚年,一旦发现他所陶醉的成功并非如希望的那般现实时,失望、孤寂、空虚便随之而来。对于心理本非豁朗的康熙,就更容易如此。晚年他长期陷于抑郁之中也是源于此。他的猜忌、性情反复、动辄声泪俱下,都是其性格内怯的表现。 康熙废储一事以及对于太子谋害自己的猜想,史料中从未见过任何可信的记载,结合他的生长环境以及他的性格,我们很难排除他身上存在抑郁症状。 他在判断一些事情或者矛盾时,往往不计是非,而先追究其人动机如何,这反映出他的思维特征和内心的紧张。可见帝王心思,也不是让人摸不透的。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shenhua/273007.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2020 2020 大发地产产品线为爱升级下一篇:历史上姓褚的名人都有谁 历史上姓褚的名人都有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