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福建商人从国外偷回来的一样东西 清朝人口在五十年里涨了两倍

导语:清代福建商人陈震龙从国外偷带回朱薯,解决中国人口短缺问题,50年间清朝人口翻了三番,成为真正的人口大国。陈震龙引进的朱薯是一大贡献,改善了中国农作物的结构和食谱,使之成为旧社会重要的充饥食品之一。目前,我国仍有1亿多亩朱薯种植面积,年产原粮3000万吨,占世界朱薯总产量的80%。

大家好,我是边肖。今天给大家讲讲清代福建商人的故事。欢迎关注。

太史公司马迁曾在《史记·陆贾列传》中写道:“君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意思是古代统治者试图把实际统治的人民的意志作为天空,而人民把生活的食物作为天空。的确,这句名言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在自然灾害频发、科技不发达的封建时期,人们往往把“粮食”放在首位。毕竟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能生产多少粮食,能养活多少人是肯定的。天气好的时候,人还是能入不敷出的,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就是饥荒难民。

纵观中国古代人口发展史,不难发现,中国人口长期大幅度增长是很难的。即使有短暂的“春天”,最后也因为战争而迅速衰落。面对这样的困境,一个福建商人从国外偷东西,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食”的问题,短短50年间,清朝人口翻了三番!这件事对中国历史影响很大。客观地说,是他的这一举动,让中国躲过了很多天灾人祸,包括抗日战争。让我们来看看这段值得人们敬畏的历史。

此人是福建省长乐县的陈震龙。生于明朝万历年间,是历史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儒家。陈震龙早年受家风影响。他从小读诗,读书,不到20岁就考上了学者,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陈震龙在参加举人考试的路上屡试不爽,最终厌倦了科举考试。他加入了商界,成了一名商人。

当时的福建商人大多选择出海经商。为了谋生,陈震龙还去南洋与其他商人做生意,“在福建省和吕宋之间”正是吕宋之行让陈震龙遇到了一种可以改变中国人口的特殊作物。是朱薯,后来叫红薯,吕宋本地人经常吃。这种作物最高亩产可达4000斤以上,低的时候也有2000斤以上。相对于明代中国每亩只有两三百斤的小麦和水稻来说,无疑是一种超级作物。

后来陈振龙了解到,朱树这种适应性强、产量高、耐旱的作物,结果可以吃,生的和熟的作物没有区别。面对这么好的一茬,陈振龙肯定看在眼里。虽然当时已经转行经商,但内心深处还是有一种传统知识分子的强烈爱国情怀。他认为他的家乡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贫瘠。许多普通人仍在温饱线上挣扎。于是陈震龙决定不顾艰难把这种超级植物带回国内栽培。

但实际上,竹书的产地不是吕宋岛,而是美洲中部的墨西哥和哥伦比亚,然后被西班牙殖民者带到吕宋岛种植。所以当时统治吕宋岛的西班牙,把竹书视为稀有商品,不许任何人带出国。很显然,由于西班牙人的阻挠,不可能把朱叔带到中国来种植,所以他不得不另辟蹊径。最后,经过精心策划,聪明的陈震龙“把土豆藤拧成一根打水绳”,在绳面上涂抹污泥。1593年初夏,他巧妙地躲过了殖民者检查站的检查,“不得不渡海”。航行七天七夜后,于农历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厦门。

陈震龙成功将朱蜀送回国后,朱蜀表现出适应性强、不适宜土地的优良特性,产量高,“亩产数十石,比种子谷好20倍”。此外,“温润可食,水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根,熟食如蜂蜜,味如菱角”,于是迅速在各村传播开来。但是,要说竹书在福建广泛种植,也是源于一次饥荒。陈震龙试种朱树的第二年,闽中又一次大旱,粮食减产,饥民流离。陈震龙见了百感交集,立即让儿子写信给福建巡抚金,声明的朱恕可以救荒。

据清代历史文献《金薯概论》记载,“海外吕宋是按红薯种植的。明朝万历年间,福建人陈震龙买卖土地,得到藤苗,种入中国。值得福建的干旱和饥饿。当甄的经济被金总督白白种下时,收获颇丰,可以补齐一半粮食。到处都种着。”正是在陈振龙和金的推动下,他们帮助福建人民战胜了饥荒,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后来,闽人欣赏金的升官之德,于是将朱恕改名为,又因出自,故俗称红薯。在福州、福清等地,他们修建了供奉金、、陈震龙的神龛。

清朝乾隆年间,朝廷鼓励民间以官方名义种植红薯,乾隆皇帝亲自下令在直隶“广劝种植”。随着政府和公众的积极推广,甘薯迅速在全国各地传播,成为继水稻、小麦和玉米之后的中国第四大粮食作物。正是由于朱恕的推动,中国人口在乾隆六年首次突破一亿,成为一个一亿人口的大国。但是,朱叔带给中国人口的红利并没有结束。之后的50年,中国人口经历了快速增长,到乾隆五十六年,人口爆炸式增长到3亿,成为真正的人口大国!

短短50年间,清朝人口增加了2亿,陈震龙引进的朱恕是一大贡献。要知道从商周到清初近5000年来,中国人口一直徘徊在几千万左右,直到朱蜀出现,中国人口才经历了爆炸式的增长。可以说是陈震龙把红薯引进中国,改善了中国农作物的结构和食谱,使之成为旧社会重要的充饥食品之一。目前,我国仍有1亿多亩朱薯种植面积,年产原粮3000万吨,占世界朱薯总产量的80%。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wenming/37684.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踏歌图 [专家点评] 宋马远 踏歌图下一篇:《带着爸爸去留学》董美玲带来了什么消息 黄小栋是怎么知道自己的身世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