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明镜所以照形出自哪 古代皇帝以什么为镜子

导语:《明镜所以照形》这句话出自《中庸》,意为心灵清明才能正确看待事物。而古代皇帝则以宝玉、明镜等物为镜子,寓意着自身的修养与国家的繁荣息息相关。

目录导航:

  1. 明镜所以照形出自哪
  2. 谁被唐太宗比喻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3. 执镜俑来历
  4. 玻璃镜子在雍正时期的中国出现了吗
  5. 我国古代帝王的一面镜子是什么著作
  6. 魏征直言进谏博得千古君臣相知的美名李世民把他比喻成
  7. 魏征为什么会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8. 唐太宗说魏征是镜子是什么成语
明镜所以照形出自哪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出自西汉韩婴的《韩诗外传》,这句话的原文是:“夫明镜所以照形,往古所以知今。”意思是照镜子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的美丑,看过去的事情可以让我们知道今天的对错。

《韩诗外传》是一部记述中国古代史实、传闻的著作,共十卷。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

这个道理其实来自于人们的生活常识,我们人其实是看不到自己的形象的,但是一照镜子就什么都明白了。同样,我们今天往往不知道自己做出的选择是对是错,但是看看古人在相似的情况下处理相似问题的成和败,也会让我们今天的人得到有益的经验和教训,这种思想就叫做“以史为鉴”,这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思想

~

语出《韩诗外传》卷五 原文是:夫明镜所以照形,往古所以知今。

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袭蹈其所以安存者,则无异乎却行而求逮于前人也。

成语 却行求前 即出于此。

《资治通鉴》第五十二卷 孝顺皇帝下中用了“欲行求前”,和原木希鱼做对应。

谁被唐太宗比喻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魏征。

唐太宗的“镜子”是魏征,这样一个比喻非常恰当,是一位帝王对自己臣子,最中肯的评价。魏征病逝后,唐太宗痛心疾首,对着身边的人讲魏征的离世,少了一面照应自己的镜子。

唐宗汉武都是历史上的明君,他们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开创了一个了不起的盛世。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的君臣关系,更是让众多臣子羡慕不已;魏征的直言敢谏,在历史上非常有名。

一、魏征就是唐太宗的“镜子”镜子在我们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也是每一个家庭必不可少物品。有了镜子以后,我们可以审视自己的容貌和衣装;对于君王来讲,一位敢于正义直言的臣子,就是照应自己言行的镜子。

漫长封建社会中,君王常有“镜子”却不常有,不是所有的君王,都能够容忍自己臣子仗义执言。历史上很多臣子,都为自己的直言,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唐太宗的“镜子”魏征,就是一位幸运的人。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仗义执言,而失去生命,虽然多次让皇帝下不来台,却在皇帝冷静之后,对魏征的直言感动不已。

二、传为佳话的一对君臣关系魏征在世时候,站立于朝堂之上,经常会反驳唐太宗的意见,君臣之间也经常为此产生矛盾。很多时候唐太宗恨不能,将魏征杀之而后快,可当自己冷静下来以后,细想之下觉得魏征说得在理,自己需要这样敢于直言的臣子。

魏征一生谏言无数,在他死后唐太宗还伤心落泪,表示自己痛失了一面映照自己的“镜子”,使得自己再难知晓自己得失。

君王虚心纳谏,臣子冒死进谏,这一对君臣关系,在两人离世后,被后人传为佳话。

历史上的名臣明君虽多,类似这样和睦相处的却不多。魏征这面“镜子”存在,为唐太宗开创大唐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

执镜俑来历

持镜俑是古代中国陶俑中的一种,指的是手持一面或多面镜子的陶俑。这些陶俑一般被制作成女性形象,身穿华丽的服饰和饰品,有时还带有头冠或头饰。持镜俑在古代被认为是守护女性的神祇,也被用于墓葬中,象征着镜子可以帮助死者找到自己的灵魂。

执镜俑是古代中国陪葬文物中的一种。
它们是一种葬于古代中国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的艺术品,也是古代中国陶瓷器物的一大精品。
其制作材料为陶瓷,通常是由数十个零碎的陶片拼接而成。
执镜俑的形态为穿戴盔甲,手持仪器的骑士形象,通常是放置于汉代帝王陵墓或贵族家族墓室的棺椁之中,以保护和守护陵墓。
执镜俑的出现,对于研究古代汉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它不仅是古代中国艺术品中的珍品之一,同时也为考古与历史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1. 执镜俑是中国古代陪葬文物之一,通常出现在汉朝的古墓中,用于陪葬皇帝或贵族。
2. 执镜俑是一种陪葬俑,其形象为身穿华丽服饰,手持鸟形镜子的人形塑像,通常代表了陵墓主人在人间的社会地位和崇高地位。
3. 执镜俑作为中国古代文物的一种,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有着很重要的价值,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玻璃镜子在雍正时期的中国出现了吗

玻璃镜子大概是出现了。

因为根据史料记载雍正皇帝是戴眼镜的,而且当时西洋进贡过望远镜之类的。

我觉得都有镜片了,应该会有玻璃镜子吧。

我国古代帝王的一面镜子是什么著作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魏征直言进谏博得千古君臣相知的美名李世民把他比喻成

魏正刚正不阿李世民把它比作镜子经常照照镜子,可以看见自己的模样,也就是知道自己的做法有没有错误,魏征是个千古名臣,而李世民也是个千古帝王,所以才造就了大唐盛世。记得有句话说,把老百姓比做水,把帝王比坐船,水可以载船,也可以副船,所以说,作为帝王,一定要爱护老百姓。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征逝,一鉴亡矣。”

由此可知道他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李世民把他比喻成?

镜子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李世民对魏征的评价非常高

贞观之治时,李世民评价魏征:“尽心於我,献纳忠谠。”意思是说,魏征忠心耿耿,为了国家献出良策,李世民现在的功绩,有一大半是魏征的功劳,魏征不愧为“千古之名臣”。

后来,李世民又说:“当政者应当像尧舜禹学习,做一个明君。自从我重用魏征,天下太平,边境安稳,百姓富足,可见魏征是多么忠益的人。”

贞观19年,李世民亲征边疆,损失惨重,死伤上千,李世民非常懊恼并叹息说:“如果魏征在世的话,他就不会让我去打仗,哪里会损失如此惨重?”

后来魏征病逝,李世民悲痛欲绝,失常对身边的人说:“魏征去世,我就少了一面镜子啊。”并留下传世名言:“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

魏征为什么会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魏征是唐朝时的大臣,在唐太宗时曾任谏议大夫、宰相等职,他敢于向皇帝犯颜直谏,前后共劝谏唐太宗200余次,为唐初社会经济繁荣局面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太宗说魏征是镜子是什么成语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出自《旧唐书 魏征传》,原文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意思是,魏征活着的时候,可以随时指出我(李世民)的每一项决策,是对的还是错的。现在魏征去世了,从此少了一面镜子。这是对魏征最高的评价。

“以人为镜"

有一次魏征激烈进谏,把唐太宗气得半死。太宗皇帝气冲冲地跑回他的寝宫,边走边喊:“会须杀此田舍翁!”长孙皇后见他怒发冲冠暴躁如雷,心里思索——谁能令堂堂天子发怒到如此地步还不被立即处斩?只有魏征办得到。于是长孙皇后去换了套端庄华丽的衣服,走到唐太宗面前,跪下来诚挚地恭贺:恭喜皇上!贺喜皇上!唐太宗本来气得半死,见长孙皇后这番举动,莫名其妙。长孙皇后道:皇上,惟有明主出现,臣子才敢直言不讳。

唐太宗一听转怒为喜:如此,吾明主耳!后来魏征去世了,唐太宗哭得很伤心,他说:我有三面镜子(以前都是铜镜),“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可以把他的衣服、帽子戴好;“以史为镜”,用历史来观照自己的施政,“可以知兴替”,怎么做才可以让朝代兴,怎么做会让朝代败,他可以从历史观照的到;“以人为镜”,用到一个贤良的大臣来劝诫他,“可以明得失”,可以了解到他所有的政策的得跟失,进而去修正。唐太宗说他有这三面镜子,魏征死了,也就坏了一面。

唐太宗说魏征是镜子是以铜为镜的成语。

据《贞观政要》一书所载,唐太宗喜欢一只小鹞子,一日正在玩鸟,魏征来了,太宗怕魏征指责自己,赶紧把小鸟藏在怀里,不让魏征看到。魏征装作没看到,故意留下来与他商谈国事。太宗心里虽为鸟焦急,却也怕暴露,因为他信任、敬畏魏征。等魏征走后,太宗取出怀里的小鹞子一看,小鹞子早已断了气。他回到后宫大发雷霆说:“我非杀掉这个魏征不可!”

皇后知道他说的是气话,问明原因后,上前行大礼说:“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唐朝有魏征这样的后臣子,又有您这样的好皇帝,这是有史以来没有过的好现象,国家兴盛指日可待。”唐太宗听完这话后渐渐平息了怒气。而唐朝在贞观年间推行的“贞观之治”,把唐朝推上了历史的鼎盛时期,真正实现国泰民安,太平盛世。

后来魏征死了,唐太宗哀痛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今魏征不在了,朕就少了了面镜子。”

唐太宗在位时,善于纳谏,魏征就是一个向皇上进谏的人。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此三境,用防之过,今魏征去世,联失一境也。现在多用以人为境,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对提高自己十分有利。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wenming/556108.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悍卒斩天人物介绍 史记与吕氏春秋下一篇:宋代青楼女子的头牌为何如此难当?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