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中国和欧洲的历史条件有哪些不同 我国战国时期欧洲是什么阶段

导语:中国和欧洲的历史条件存在许多不同之处。而在我国战国时期,欧洲正处于城邦制度阶段,这是一个以城邦为基本政治单位的社会组织形式。

目录导航:

  1. 中国和欧洲的历史条件有哪些不同
  2. 我国战国时期欧洲是什么阶段
  3. 古代西欧历史
  4. 欧洲文明的演变过程
  5. 战国时期四大文化体系
  6. 欧洲神话起源
中国和欧洲的历史条件有哪些不同

欧洲以前人口分布特点和中国不同,大多居住在山地,河流和森林密集之地缺乏有效文化交流,中国不同多数集中在黄河流域,大流域加上土地肥沃人口增长优势更明显,加上种植技术等原因社会生产力更强,后面加上不断战争融合周边民族文化,血脉形成了强大的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国家一代接一代发展,欧洲相对一直比较封闭,直到罗马帝国出现开始不断征服哪些处在深山,大森林里的蛮族,开始开化吸收现代文明,中间阿拉伯人两地游走传播交流也起到很大重要作用,可是到了后期中国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统治导致了封闭缺乏交流直到被欧洲超越。

答案如下:

中国历史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在中国古代中原地区存在着很多原始部落联盟。是中国原始社会发展的阶段。经历了夏商周完成了奴隶制改造到东周战国时期建立了封建社会制度。

到新中国成立成立了社会主义中国。

而欧洲逐国是在欧洲奴隶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的资本主义国家。

与中国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中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阶段。是奴隶制直接到社会主义制度。

我国战国时期欧洲是什么阶段

中国的春秋战国处于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这一时期的欧洲正处于古希腊文明时期(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146年)。

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中华大地各种学说焕发出勃勃生机的时期,同时期的古希腊文化也高度繁荣。而往西的亚平宁半岛上的古罗马则刚好开始起步,进入比较原始的罗马共和国时期。除此之外的欧洲其他地区(如现在的法国、德国等地区)还处在蒙昧阶段,没有形成像样一点的国家。

战国时期西方处于希腊霸权没落,马其顿崛起的时代。同样也是诸多征战。在西欧还是一片原始风貌。环地中海地区有先进的文明。基本上是青铜时代,主要国家有希腊诸国,马其顿,早期罗马,埃及,波斯等。后来马其顿灭希腊波斯埃及,占据领导,成为横跨三大洲大国,但是很快四分五裂。

具体战斗力上,中国处于几百年的征战中,军队战斗力非西方国家所能比拟,军械上也略强。

中国已进入封建社会,西方仍处于奴隶社会,生产力也不如中国。

我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欧洲处于古希腊时代和古罗马时代。

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主要源头之一,古希腊文明持续了约65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是西方文明最重要和直接的渊源。

古罗马时代指的是公元前510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逐步征服了意大利半岛。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罗马为争夺地中海霸权,掠夺资源与奴隶,同地中海西部强国迦太基进行了三次战争,史称布匿战争。

古代西欧历史

话说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产生了老子、孔子、孟子、墨子、庄子等一批伟大的思想家。那时欧洲的希腊地区不甘寂寞,也产生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一批伟大的思想家。抛开欧洲千年的纷争不说,柏拉图等人为欧洲文明的发展打下了思想的基础,写下了文明的基调。下面,让我们进入正式环节,看一看欧洲古代史。

欧洲现代版图

欧洲那时遍地是大大小小的城邦,这些城邦就像中国的东周列国一样,打打杀杀是它们的日常。城邦混战几百年后,到公元前5世纪时,希腊地区的雅典城邦和斯巴达城邦脱颖而出,成为两个强者。

欧洲文明的演变过程

一、古希腊(公元前1000-前500年)中国周朝

欧洲最早的文明是从古希腊开始的,它不是一个特定的统一的国家,而是一个地区。

古希腊文明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和古风时代。

二、古罗马(前500-元年)战国、秦、汉

上:这五百年的上半段还是希腊人的表演时间。

首先是斯巴达和雅典联手,干废了前来入侵的波斯帝国,打赢了希波战争。

可能是没打过瘾闲的无聊,紧接着便来了个窝里斗,开启了希腊内战:伯罗奔尼撒战争。

三、基督(公元元年-500年)汉、晋、南北朝

耶稣诞生后,他的门徒将基督教传到了欧洲,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的版图达到最大,欧洲基督教的信徒数量也越来越多。

3世纪开始,帝国走向衰落,先是50年间出现24个皇帝,随后四帝共治、爆发内战,君士坦丁大帝重新统一了罗马。

380年,基督教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15年后,帝国正式分裂。

四、穆圣(500-1000年)隋、唐、五代十国

公元570年,穆罕默德诞生。一个世纪之后,穆斯林将影响整个欧洲。

东罗马率先攻占了意大利、西班牙、北非的地盘,7世纪初,穆斯林已经几乎占领了整个阿拉伯半岛。穆罕默德的继承者,四大哈里发,继续进行扩张。

五、中世纪后期(1000-1500年)宋、元、明

1054年,罗马教皇和君士坦丁堡大牧首互相开除对方的教籍,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

六、近代欧洲(1500-2000年)明、清

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瓦解了欧洲天主教会所主导的政教体系。打破了天主教的精神束缚,为资本主义发展和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四大文化体系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出现及各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中,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思想和文化最为灿烂、群星最为闪耀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但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中国思想、文化两千余年。

1.儒家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他的理论的核心是"仁",他主张"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克己复礼"。孔子首创私人教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认为不分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孔子的嫡孙子思 (名孔伋)的弟子,有"亚圣"之称。孟子的主张是复古倒退的,当时许多诸侯都认为不合时宜。他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伦理观是"性本善"。

荀子名况,时人尊他为荀卿。 在政治方面,他主张" 仁义 "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则覆舟"。也哲学方面坚持"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但是,通过学习礼仪,通过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变为圣人,荀子的这种主张,被称为"性恶论"。

是: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江浙文化和巴蜀文化。

中原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化的母体和主干。中原文化以河南为核心,以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

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它主要是指以当今湖北地区为主要辐射地的古代荆楚历史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

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有些还包括小吃,风俗等传统文化。

季羡林先生按照人类历史文化归类的四大体系,分别是:

中国文化体系

印度文化体系

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

欧洲文化体系

但我以为,这四个文化圈至今仍然是世界文化的主流分类,而LZ所说的“古代”四大文化圈,应该是指以四大文明古国地区为中心发展的四大文化圈,其分别为:黄河文明(古中国)、尼罗河文明(古埃及)、两河文明(以古巴比伦为首的各文明形式,今天的伊拉克及周边地区)、印度河文明(古印度)

欧洲神话起源

欧洲神话主要有三大体系:古希腊神话是起源时间最长,也是最为人熟知的神话体系,占星就是来自于这个地方,古罗马神话是在古希腊以后,和古希腊的体系非常相似,基本可以通过转换不同神的名字来与古希腊相通,这一点主要是由于文明无法战胜武力,罗马攻占希腊以后对当地神话加以罗马化和北欧神话。

希腊神话是欧洲最早的人民口头创作,大约产生在公元前十二世纪到公元前八世纪之间。它历经古希腊人数百年口口相传,代代相承,不断地艺术加工,在以后的各种文学、历史、哲学著作中保存下来。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yeshi/601349.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马拉松运动的起源故事 世界上最早举办马拉松的国家下一篇:1999年月球到底发生了什么 如果没有月球,地球会怎么样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