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北魏的详细历史 北魏历史事件计

导语: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它的历史事件繁多,包括建立、政治制度、文化发展、社会变迁等方面。其中最著名的历史事件是孝文帝改革、拓跋焘建立北魏、佛教传入北魏、洛阳迁都、魏收编《魏书》等。

目录导航:

  1. 北魏的详细历史
  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前因和后果
  3. 北魏存在多少年
  4. 北魏统一北方先后消灭国家的顺序
  5.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内容或措施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6. 大同北魏历史介绍
北魏的详细历史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永熙三年(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元魏(拓跋魏)宣告结束。

从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12位),享国148年。

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中央集权与民族融合。

因“魏”字具有美好伟大之意并且是“神州上国”之名而定为国号,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又以其皇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

扩展资料:

北魏时期的历史大事:

1、六镇之乱

六镇之乱,又称六镇起义(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北方六镇戍卒和各族人民发起的动乱。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前因和后果

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为了恐固对中原的统治。

内容:1.加强对中原的统治。2.学习文化。3.统一了北方出现民族融合趋势。4.北魏经济发展的需要。

影响:促进民族融合,恐固了北魏统治,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促进北魏封建化。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的政治改革


北魏是十六国之后又一个强国,它的出现形成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北魏是鲜卑建立起来的一个国家,鲜卑是最晚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它身上的汉化程度最弱,在统治前期,尤其是孝文帝统治之前,北魏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的一个国家,北魏开国以来,并不是像大多数人想象中的那么温和平静,它一直残酷地压迫北方其他少数民族,对待汉民族也是采取仇视兼拉拢的态度。

对于其他少数民族来说,鲜卑是后入主,然而态度却非常傲慢,四处树敌,他们以这种方式保持了鲜卑的纯正性,也决定了他们只能依赖自己人,然而北魏政权的建立又意味着他们做不到这一点,运行庞大的国家政权机构,需要大量人手,他们不得不依赖其他人,在众多人口中,占多数的是汉族人口。而北魏却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排斥在外,汉族人口供驱使、奴役、利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奴隶制的影子,封建制度比奴隶制度优越的一点就在于对人的束缚与压迫更少,然而北魏却对封建统治下的人民加深了这种压迫,必然引起强烈的反抗。

北魏与汉族人民既有阶级上的矛盾,也有民族上的矛盾,在压迫过深,阶级矛盾很容易转化为民族矛盾,届时北魏孤立无援,势必会被驱赶出中原。

当时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虽然并有完全排斥汉人,然而却也不肯汉化,孝文帝作为当时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进行深刻的汉化改革,其勇气是可嘉的,其成果是可喜的。

孝文帝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迁居洛阳,迁徙到保守势力更弱的地方实行改革,减少反对势力,随后实行禁用鲜卑语、禁用胡服、胡汉联姻的广泛措施进行深化改革,对于不服从改革的人员进行严厉处罚,保证令行禁止。但是,孝文帝的改革也出现了一个结果,鲜卑内部开始分化成两个集团,一个是保守不愿改革的鲜卑旧部贵族,一个是接受改革的开放派,两者在孝文帝死后快速分化,将北魏分裂成了两个政权,一个是东魏,一个是西魏。对于这种分化出来的结果,是否可以避免?如果可以避免,那么说明是孝文帝改革过于激烈,手段应当缓一些,如果不可避免,那么孝文帝激烈的改革只是催化了这一矛盾与分裂,改革本身没有问题。

从各少数民族进驻中原以后的民族融合可以看出,经历了相当漫长的时间,各民族才逐渐融合,从各民族进驻中原后,无论是被动也好,还是主动也好,都在进行这一过程,尽管十分缓慢,然而孝文帝的改革却如同一道清流,在极短的时间内冲刷着整个北魏,让北魏焕然一新,虽然孝文帝在位的时间不短,然而对于整个历史来说时间还是太短促了,在这么短的时间想要彻底改变鲜卑习俗,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因此,在孝文帝死后,生前潜伏下的矛盾终于爆发,造成了北魏的分裂,但是,孝文帝的改革也有质的改变,从整体历史进程上加快了民族融合以及汉化的过程,如果不是孝文帝,也许还会再经历很长时间才能在不激烈的过度中完成融合这一历史使命。

五代十国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黑暗的朝代,然而他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在这一时期,各少数民族为了成功入主中原,巩固统治,积极主动地汉化或部分汉化,在这一过程中,少数民族自身的特点被消解掉了,对少数民族来说,这也许是一件关系自身存亡的大事,它们为了壮大自身反而让自身消失了,最终,各民族融合成为一体,彼此吸收各民族的优点,为唐王朝的兼容并蓄打下了基础,唐王朝的开放其实也是建立在少数民族的主动融合上。

改革者:鲜卑族皇帝孝文帝(拓跋宏)时间:公元5世纪

原因:(1)鲜卑族统一了黄河流域,需巩固对中原统治;

(2)加快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摆脱落后状态。

性质: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

内容:政治:

①迁都洛阳,加强对中原控制,摆脱旧贵族阻力;

②整顿吏治,防止腐败;

③仿汉制

经济:

①创立均田制,实行租调制;

②采取促进农业发展措施。

文化:学习汉族文化,移风易俗(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与汉通婚等)。

影响:(作用、意义)

①促进了北方经济发展,巩固了鲜卑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②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原因

公元471年(皇兴五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此后,农民起义依旧有增无减,而朝廷残酷的镇压非但没有平息人民的起义,反而激发了更多矛盾和斗争。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

二、主要内容

1、整顿吏治

2、变革税制

3、颁俸禄制

4、改革官制

5、行均田制

6、禁胡语

7、尊孔子

三、影响

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于曹魏时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在西晋时已经变成了从世家大族中选拔官吏的局面,并演化出了士族与庶族两大社会阶层,“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之名言,便出于此。

北魏存在多少年

北魏(386年~557年)是北朝时代位于今日华北地区的第一个王朝。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拓跋鲜卑氏建立,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439年,统一北方。493年起迁都洛阳,皇帝改姓元。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其侄宇文觉,北魏历史正式宣告结束。

北魏统一北方先后消灭国家的顺序

北方的统一,是鲜卑族拓跋氏完成的。

在前期统一之前,拓跋什翼犍在338年建立了代国。376年,苻坚攻代,代国灭亡。386年,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纠合旧部,在漠南重建代国,同年又改名为魏国,史称“北魏”。北魏建立后,先后灭后燕、夏国、北燕、北凉,于439年统一北方,十六国的历史正式结束。北魏在北方推行休养生息、儒学治国的汉化措施,最终使得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都融入了汉族之中。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内容或措施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北魏孝文帝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2、促进了北方经济发展

3、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大同北魏历史介绍

北魏首都山西大同,在北魏时期也被称为平城。

北魏平城,是在秦汉平城县基础上,扩建而成。公元398年七月,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迁都至此。至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在此建都97年。前后历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共六位皇帝。为当时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61756.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如果将元朝历史浓缩为一天,该如何概括?下一篇:1779年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