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直接导致三省六部制度崩溃的是什么 促使唐朝崩溃的人物

导语:三省六部制度的崩溃是唐朝衰落的重要原因,而促使唐朝崩溃的人物则包括安禄山、史思明等篡位者和造成政治腐败的宦官集团。

目录导航:

  1. 直接导致三省六部制度崩溃的是什么
  2. 减灶诱敌典故
  3. 表达快要崩溃的诗句
  4. 安史之乱为什么使唐一蹶不振
  5. 唐朝是怎么灭亡的被谁灭的
直接导致三省六部制度崩溃的是什么

直接导致三省六部制度崩溃的是社会的进步。

三省六部制废除于明朝,明朝为增加中央集权,才废除了三省,改为六部制。后来的内阁比三省六部历史为完善。

在唐代中后期,翰林院和枢密院的权力逐渐上升。而与此同时,三省六部的地位却在逐渐的下降。在唐朝前期,国家的大事一般都是由三省的长官集体决定,他们在中枢门下进行决策,决策之后再由皇帝最后拍板。但是在唐代后期,翰林院逐渐掌握了大部分诏令的起草权。中书门下所剩下的权利基本上就是微乎其微了。

等到唐宪宗以后,皇帝如果要决策国家大事一般都是由翰林院进行起草,再由枢密使对外宣布,最后由六部负责执行。唐代前期那种中书起草、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三省制度逐渐瓦解。唐代后期三省宰相逐渐被翰林院和枢密院所取代,实际上是由于皇帝控制翰林学士和枢密使要比控制三省宰相容易一些更适合君主专制的需要。

皇权和相权的斗争是中国封建王朝政治发展的一大线索,

而相权在皇权面前节节败退,宰相制度逐渐消亡是其结果,这便是隐藏在三公到三省的一个主基调,也是三省注定崩溃消失的根据。

减灶诱敌典故

减灶诱敌是一个历史典故,意味着故意降低一个人或组织的地位、实力或战斗力以诱使敌人出击。
这个典故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的韩国割据。
韩国大夫主张采取减灶政策,鼓励老弱妇孺回家,减少人口负担,敌人却认为韩国的政府已经濒临崩溃,遂发动攻击。
总的来说,减灶诱敌是一个历史典故,告诉我们要警惕外敌的阴谋诡计,不要掉入对方设下的陷阱,保持冷静的头脑是很重要的。

公元前341年,魏国派兵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那时候,齐威王已经死了,齐宣王即位并派田忌、孙膑带兵救援韩国。孙膑又使出“围魏救赵”之法,不去救韩,却直接去攻魏国。庞涓得到本国的告急文书,只好退兵赶回去。齐国军队打算还师回齐,但是这一次庞涓却穷追不舍,迫使齐军改变战术,转而寻求全歼魏军的方法。

魏国发动大量兵力,由太子申率领,追击齐军,齐军边打边退。孙膑根据情况采取逐日减灶之法迷惑庞涓。第一天,庞涓察看一下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发现齐军的营盘占了很大的地方,他叫人数了数做饭的炉灶,足够十万人吃饭用的,把庞涓吓得说不出话来。

第二天,庞涓带领大军赶到齐国军队第二回扎营的地方,数了数炉灶,这次却只有供五万人用的了。

第三天,他们追到齐国军队第三回扎营的地方,仔细数了数炉灶,发现只剩了两万人用的了,庞涓这才放了心,笑着说: “我早知道齐军都是胆小鬼。十万大军到了魏国,才三天工夫,就逃散了一大半。”他吩咐魏军没日没夜地按着齐国军队走过的路线追击。

追到了马陵,正是天快黑的时候。马陵道十分狭窄,路旁边都是障碍物,庞涓恨不得一步赶上齐国的军队,就吩咐大军摸黑往前赶路。忽然前面的兵士回来报告说: “前面的路给木头堵住啦!”

庞涓上前一看,果然见道旁的树全被砍倒了,只留下一棵最大的没砍,细细瞧去,那棵树的一面还被刮去了树皮,露出一条树瓤来,上面还影影绰绰地写着几个大字,因为天色昏暗,看不清楚。庞涓叫兵士拿火来照,有几个兵士点起火把来,借着火光一瞧,那树上面写的是: “庞涓死于此树下。”

庞涓大吃一惊,连忙吩咐将士撤退,但是为时已晚,四周突然飞来密集的箭雨。一时间,马陵道两旁杀声震天,到处都是齐国的兵士。

原来这是孙膑设下的计策,诱敌深入。他算准魏兵在这个时辰到达马陵,预先埋伏着一批弓箭手,吩咐他们只等树下有火光,就一齐放箭。庞涓走投无路,只得拔剑自杀。

齐军乘胜大破魏军,把魏国的太子申也俘虏了。

减灶诱敌是一个历史典故 原因是在中国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周赧王听信权臣屠岸贾的建议,下令在晋国全境内减少用火炊煮饭的时间,以此来节约粮食,但是这一决策导致了人民的不满和怨恨。
而齐国国君晏婴则利用这种情绪,在晋国的疑虑和矛盾中,用一场突然的袭击成功地危及了晋国的安全。
因此,减灶诱敌成为了一个有名的历史典故。
延伸内容是减灶诱敌的故事告诉我们,政治家和领袖在做决策的时候,不能只考虑其中的一个方面,而要全面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否则可能会因为一个小小的决策而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减灶诱敌是一个典故。
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韩国和赵国发生战争,韩国将领减灶故意烹饪精致的美食,引起了赵国将领的注意,赵国将领误以为韩国有大量的粮食储备,于是赵国撤退了。
减灶诱敌成为了一个著名的典故,意为利用小巧的手段来迷惑对手。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在行动中,我们应该善用策略,不仅要抱有正面的信念,同时也要善于利用一些小手段来迷惑对手,从而达到我们的目的。

减灶诱敌是一个典故,指战国时期魏国将军田忌在与赵国将军比勒陀之战中,采用了计谋减灶诱敌,最终成功战胜了赵国。
减灶诱敌的具体做法是将田忌的三个好马与赵国的三匹优秀马比赛,但是田忌会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马来比赛,从而使赵国的将军心生疑虑,最后赢得了胜利。
减灶诱敌这个典故表现了田忌运用智慧,善于变通的智谋和对战争环境的洞察力,也反映了在战争中采取变招、出奇制胜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个典故,学会灵活运用策略,深入研究对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表达快要崩溃的诗句

心如刀割因为这个诗句形象地描绘出内心的痛苦感,如同被刀切割一般,表达出了痛苦已经到了一种极致的状态
这个诗句也可以引申到现实生活中,形容遭遇到了巨大的困难或抉择时,内心的悲痛和绝望,已经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

快要崩溃的诗句是“心如刀割,痛苦难忍”。
这句诗句表达了内心痛苦到极点的感受,像是被刀割一样撕心裂肺,无法承受。
这种快要崩溃的状态可能来自生活、工作、情感等各种因素,正如唐诗《静夜思》所写:“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人在静夜思中表达了思乡之情,但同时也透露出了一种孤寂和忧愁,这也是表达快要崩溃的一种方式。

形容快要崩溃的诗句如下:

1、《春尽》

唐代: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译文:惜别伤春连日来酒醉昏昏,醒来之后衣裳上全是酒痕。细水上漂着落花流入另涧,阴云带雨飘入那远处孤村。闲居无聊恨芳时白白流去,异地千里难招来古人精魂。最感激流莺掀转深情厚意,每当清晨还特意飞到西园。

心如焚,烦绝纷扰透骨;泪满川,忧伤愁苦无人晓。

这句诗句表达了快要崩溃的内心感受,其描绘了心灵慢慢地被折磨的过程,表现了当人们的心灵受到不堪承受之重的困扰时,内心所面临的种种痛苦和挣扎。

绝望至极因为快要崩溃时,人会感到无助、绝望和极度的痛苦,仿佛整个世界都要把自己吞噬。
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表达内心的焦虑和痛苦,但一些诗句可以帮助人们表达出这种绝望的感觉,比如“快要崩溃了,我以为荒废的人生终于能修成正果”,“我站在崩溃的边缘,看着一切开始崩塌”,等等。
总之,这种诗句表达了人在痛苦和漫长的压力下,无法承受更多的崩溃的状态。

安史之乱为什么使唐一蹶不振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肃宗害怕再次出现和安禄山一样的人物,由九大节度使率领的唐军居然没有一个统帅,只有一个“观军容使”宦官从中协调,整个军队很难拧成一股绳去战斗,所以唐朝政府的正规军难以快速的结束战斗,唐朝从此一蹶不振。

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内乱之一,这场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等叛军发动的,造成了巨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损失,导致唐朝政治和经济一蹶不振。具体原因如下:

1. 损失巨大的战争: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内战之一,武力冲突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唐朝政府需要消耗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来恢复战争造成的损失。

2. 社会动荡和经济萎缩:安史之乱期间,全国范围内爆发了大规模的叛乱,动荡的社会环境给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带来了致命的打击,这导致了经济的大幅度萎缩。

3. 系统性的问题:安史之乱暴露了唐朝政治制度和社会体系中的严重问题,包括官僚主义、贪污腐败和权力集中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乱亡期间更加显著,从而削弱了唐朝政治和经济的稳定性,这反过来又使得问题更加恶性循环。

综上所述,安史之乱的直接和间接后果导致唐朝政治和经济的一蹶不振,唐朝国家体系的崩溃为后来的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安史之乱直接影响了唐朝的经济,这才使大唐一蹶不振。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的生产受挫,人口锐减,唐朝的税收经济主要靠的是手工业、农业及边疆贸易。

1、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基本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不仅对于唐朝而言。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城南举行一场仪式,仪式结束举起“清君侧,诛杨国忠”的旗帜,正式起兵反唐。安禄山带领号称20万士兵(实际15万)离开幽州浩浩荡荡南下。

安禄山带领的叛军所到之处皆是屠城,使得黄河以北的州郡害怕的纷纷开门投降。这场战乱持续7年3个月,唐朝人口从5500万直线下降至1600万人。大约有85%的中原人在这场动乱中消失。当时的唐朝的经济基本摧毁,中原一代的百姓以纸为衣。造就当时经济重心的南移,从以往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唐以后再也没有朝代在长安建都城。公元762,77岁的唐玄宗和51岁的唐肃宗双双离世,一年后也就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才彻底落下帷幕,但是这才仅仅是大唐衰败的开始。

2、安史之乱持续时间久

安史之乱前前后后加起来持续了8年的时间,皇帝从唐玄宗到唐肃宗再到唐代宗历经三代皇帝才彻底结束,而叛军的首领从安禄山到安庆绪到史思明再到史朝义历经四代,这样时间跨度可谓大得出奇。从唐朝的历史来看,这样长时间的战争,真是少之又少。为什么会呢?首先唐王朝内部腐朽,在开元年间,任用贤士,但到了天宝年后,统治者沉溺于以往取得的成功中,开始听信奸臣的话,使得整个朝堂出现厌恶文士和重用胡人的风气。当时国家处于极度内耗中,无论是兵力还是地方治理都处在混乱当中。

其次,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肃宗害怕再次出现和安禄山一样的人物,由九大节度使率领的唐军居然没有一个统帅,只有一个“观军容使”宦官从中协调,整个军队很难拧成一股绳去战斗,所以唐朝政府的正规军难以快速的结束战斗。

3、安史之乱带来的后果

安史之乱不得不提新疆的影响,当时唐朝处于混乱之中,中亚阿拉伯势力趁机入侵新疆地区,当时信仰佛教的新疆人民逐渐伊斯兰化,直到650年后,明太祖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安史之乱的余波才得以平息。也正因为中亚势力的入侵,河北三镇脱离汉民族掌控,宋朝时面对南下骑兵没有办法的根本原因。

安史之乱后,汉人王朝害怕军队,大力提携文官,使得文武失衡,从宋朝后就没有武官造反的事情,这也是安史之乱的影响,许多开国皇帝坐稳江山后就是屠杀开国功臣。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地方的作用在降低,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也极其的不利。在晚唐时期,就算不断地加强中央集权也没能够结束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导致中国封建两千年的转折点,汉民族由一个积极进取对外处于攻势的民族变为守势。

唐朝是怎么灭亡的被谁灭的

可以说是黄巢,因为“黄巢起义”给唐朝严重的创击

唐朝灭亡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唐朝的农耕经济薄弱,经不起折腾。

唐朝虽说在开元年间进入了盛世。但这个盛世是农业文明的盛世。

农业文明产生盛世其实很简单,只需要有几年十多年的风调雨顺,加上天下安定,粮食生产就能够上去。有了粮食生产,就有盛世的模样。

唐玄宗上台以后,还算励精图治,同时,没有搞过大兴修建,没有开拓过边关,没有怎么动用过军队和北方游牧民族打仗,所以,也就十多年,这样的盛世就出现了。

但是,这样的盛世显然是很薄弱的,经不起折腾的。“安史之乱”爆发后,老百姓就参与打仗了,不可能安心进行农业生产了。同时,因为兵火四起,无论对庄稼,还是对老百姓的不动产,所产生的破坏都是很大的。因此,那种脆薄的繁荣,显然是经不起这样的折腾的。

二、天宝年间盛世已经遭破坏,“安史之乱”是最后一根稻草。

虽然经过开元年间的积累,唐朝进入了盛世。但实际上,从天宝年间开始,唐玄宗就好大喜功,不断地开边。不断聚集兵力,和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开战。实际上,这种战争,已经大大地消耗了唐王朝的国力,已经把开元年间的积蓄,消耗得差不多了。也就是说,社会已经进入崩溃的边缘。而“安史之乱”不过是一根导火线,是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三、“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没有恢复期。

一般来说,封建王朝在经过乱世以后,都会进入一个恢复期。我们也讲过,古代农业社会,只要有一个恢复期,不劳民不扰民,经过一定时间的劳动生产,并且在大量生育人口以后,经济又会得到回复。

但是唐王朝“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下来了,但是国家却并没有进入安定的时期。此后的那些宦官专政、藩镇割据、朋党之争这些,造成了老百姓没有时间安定下来,把自己的精力固定在土地上。同时,好不容易生育的子女,都在战争中被打死了,造成了人口的锐减。没有精力,又没有人口,经济自然不可能搞上去了,盛世自然更不能出现了。

唐朝灭亡原因:

1、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使唐朝丧失大量人口,国家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2、唐朝末年,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能昏君,从他们统治时期开始,唐朝开始走向衰败。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唐朝是907年灭亡的,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历经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后国势复振,末期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62177.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姓和氏的由来和演变 汉人以前有过母系社会吗下一篇:古代高考为何包揽前三?他们的无奈原因是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