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分封制是什么 高中历史西周分封制笔记

导语: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一种地方政治制度,通过封建制度来维护王权,控制地方势力,实现中央集权。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后世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目录导航:

  1. 分封制是什么
  2. 根据分封制西周形成了怎样的等级制度
  3. 分封制是高中历史必修几
  4. 分封制和郡县制含义目的及影响是什么
  5.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知识整理
  6. 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7. 西周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
分封制是什么

分封制:是西周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它将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则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义务,并受周王控制。

时间,地区,对象

西周时期分封诸侯的制度。分封制是西周王朝立国的基础。武王灭商以后,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此外,还封纣子武庚禄父。

分封制的大规模实施是在周公摄政和成康时期,目的在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吕氏春秋·观世》谓“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

《荀子·儒效》谓“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谓西周分封“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西周所分封的诸侯国,属于文王子辈的有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鄷、郇等,属于武王、周公子辈的有邗、晋、应、韩、凡、蒋、邢、茅、胙、祭等。

以上这些封国地望多在今关中地区和今黄河中下游一带,是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此外的姬姓诸侯国还有芮、息、随、贾、沈、密、郑、虢、滑、樊等。

除了同姓诸侯国之外,西周时期还分封了不少异姓国,如姜姓的厉、吕、申、向、许;妫姓的陈;嬴姓的江、黄;偃姓的蓼、轸;姒姓的蓼;子姓的宋;曹姓的邾、邹;曼姓的邓等。异姓国里最强大的是齐国,有很大影响的是楚国。诸侯国的分封延续了很长时间,并不都在周初,例如郑国之封就晚至周宣王二十二年。

作用和目的

分封制是西周王朝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是周人对被征服土地和人民实行统治的一种措施,也是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方面的再分配制度。

分封的原则与对象是根据与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功劳的大小(辅佐与同盟)分封,其前提是承认周王的统治,或古帝王之后。在分封中,授民授疆土是分封的核心内容.

根据分封制西周形成了怎样的等级制度

西周建立之初,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并执行相应的义务。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就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表现为受封对象多样。西周时分封的对象主要有: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其中受封的王族最多,尤其是姬姓贵族,史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焉”,地位位置也大都较为优越。但是为了控制战略要地,抵御夷狄部族侵扰,谋求进一步扩大占有地区,又不能不把嫡系姬姓贵族分封到靠近夷狄的地区。周朝为了解决这些重要问题,采用了分封异姓诸侯的办法,如姜姓、任姓、凤姓等贵族。同时为了安抚先代贵族,也对其进行了分封,但土地很少,起象征作用。

其次,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土地与义务是周王与诸侯关系的纽带。分封制的内容主要规定了诸侯的权力与义务。诸侯的权力主要是获得土地和人民,其在封国内拥有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独立性。其义务是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如政治上镇守疆土和朝觐述职,军事上随从作战,经济上交纳贡赋。

第三个特点是层层封授,贵族内部等级森严。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相连,天子分封诸侯,诸侯有权在自己的疆域内进行再分封,其庶子可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应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就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分封制是高中历史必修几

分封制是高一会学到的,高一是政治专题,分封制是政治方面的内容,所以,高一第一学期就会讲到的!这个是老教材内容!现在很多省份已经开始用新教材了,新教材也会涉及到分封制!因为分封制体现的是西周时期国家的管理智慧,所以,无论新旧教材,都会讲分封制!

分封制和郡县制含义目的及影响是什么

郡县制废除了奴隶主旧贵族时代的世袭特权,有利于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形式;废除了分封制,基本上解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对封建中央政权的威胁,既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知识整理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是维护西周封建统治的工具。

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

1、分封制,就是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子弟、功臣、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其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礼乐制是西周文化的主构架,周礼强调要尊崇上天和先祖,同时规定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上下的尊卑关系,不得有所逾越。

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1、分封制的特点就是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

2、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土地管理权、行政权和军权,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3、分封对象多元化,同姓亲族是主体。

4、分布区域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同姓亲族分布在战略要地和富庶地区。

5、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西周分封制是指周朝时期,周王将领土分封给诸侯,以加强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和减少地方争端。这种制度的特点是:

一、分封领土有大小之分,大封地为诸侯,小封地为卿士,以示等级;

二、诸侯必须向周王进贡,并参加周王的宴会和会议,以维持王权;

三、诸侯在领土内拥有自主权,但必须遵守周王的法令,这样可以保持中央集权;

四、诸侯之间可以互相攻伐,但必须得到周王的同意,以维持周朝的稳定。这种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封建时代的重要制度之一。

西周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

西周分封制核心是分封土地。在分封制下所形成的森严的等级制度,“王—诸侯—卿大夫—士”就是层层分封而形成的。

西周实行分封制,它与嫡长子世袭的宗法制紧密结合。 卿大夫在各自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其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这样,根据宗法制和分封制,便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式等级制机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反映了当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分封制的核心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据史书记载,周初分封71国,其中姬姓诸侯国53国,反映出在分封制体制下,周天子主要分封同姓宗族为地方诸侯。

禅让制:尧舜禹时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相传四岳推举舜为尧的继承人,尧对舜三年考核后让舜作自己的助手.尧死后舜继位.后四岳又举治水有功的禹.

宗法制:从原始社会后期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西周时形成严密的政治制度.核心内容是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保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嫡长子为“太宗”,庶子分封为“小宗”,小服大,借以维护各级“宗子”为中心的宗治统治.

西周分封制:西周初年,统治者把大规模的土地连同居民分赏给王室子弟和功臣,建立西周的属国.这些封地叫诸候,诸候在其封国内,又将大部分土地分封给子弟卿大夫,作为“采邑”.卿大夫再分作为“食地”,此为大分封.利用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建立了天子、诸候、卿大夫之间的严格隶属关系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王权集中.它是我国从方国林立走向专制帝国的必经历史阶段.当然,也导致了长期的诸候争霸战争.

内外服制:商朝在盘庚迁殷后采取的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域分为内服和外服,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式和组织方式.“内”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在此,商王朝直接派官员组织被征服的种族奴隶从事生产,增强了中央王朝的实力,稳定了王朝的统治.“外”指诸候国统治的区域,由王畿以外向四面八方延伸,诸候国和商王是一种君臣关系,受商王命令,外服诸候也有独立性,势力强大超过商朝时会取而代之.

乡遂制度:西贮存器时期的地方基层社会组织.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国的范围指国都及共近邻,划分为若干乡采用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比、闾、族、党、州、乡).边远农村地区衽遂制,即“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赞、五赞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邻、里、赞、鄙、县、遂)分别设“邻长、里胥、赞师、鄙正、县长和遂大夫”.基层行政组织的蓝本.

分封制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作为西周的最高统治者周王与被分封的地方诸候之间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周王直接统治.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被分封的诸侯,接受周王的册封和礼器,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如果诸侯间发生了争执或冲突,则由周王进行调结和处理.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对于不尽义务或反抗的诸侯,周王有权进行处罚乃至征讨.

周武王死后,在周初的大分封中,起了重要作用的人物是周公.史称周公“立七十一国”,其中本家姬姓五十三,奠定了西周的政治格局.

分封制也是一种分级立宗制,不仅仅是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在其封国内也要进行分封,封其子孙或其他贵族为卿大夫,给予一定的土地;卿大夫在其封地内也要分封,封其后代为士,分给采邑;士以下不再分封.关于分封制的内容,周王与地方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最好辅之以具体的实例来说明,如周成王、周康王时期的会盟诸侯;周昭王时期的巡游南方等.

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使西周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加上礼乐制度的制定,协调了贵族中的等级关系,社会得以稳定下来.这些受封的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分布在天下各地,构织起四通八达的统治网络,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周王室分封宗亲贵族的既定制度 ,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利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的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的诸侯国43之间或为同宗共祖的宗亲,或为彼此通婚的姻亲,横向联系也比以前密切很多.从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和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两方面来看,西周分封制在历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

分封制的核心是宗法制,而维系宗法制的基础为嫡长子继承制。

在分封制的系列中,天子、诸侯、卿大夫自上而下构成不同的层级,无论哪一层级,嫡长子(正室妻子所生长子)均是继承者的唯一选择,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儿子则属于分封对象。

周天子处于分封系列的顶点,嫡长子承袭天子之位,其他儿子则被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君嫡长子承袭国君之位,其他儿子则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嫡长子承袭大夫之位,其他儿子则为士。

父子具有血缘关系,受封之地具有地缘特征,用血缘关系维持地缘政治是分封制的实质,即通过分封令自己人分布在各地,代天子守疆固土。

1、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分封给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

2、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

3、被分封诸侯有权在诸侯国内实行再分封,在诸侯国内可设官员,建立武装,征赋役。

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分封制的核心就是封邦建国。

分封制的内容是君主将土地和人民赏赐给功臣、贵族的后代或者宗室的一种手段,然后在各个地区组成诸侯国或者藩地,那么这些诸侯或者藩王在当地就享有了一定的统治权力。 当然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依旧要保证他们随时听候君王的命令,并且要将赋税和产物上交给君王,在君王有需求的时候还要协同君王作战等等,这就是分封制的内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76617.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晋文公为何不攻打齐国?下一篇:20世纪初,法国大革命是怎样影响中国社会变革的 法国小学历史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