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宕昌县的历史 南宋甘肃巩昌府的历史

导语:宕昌县位于甘肃省,历史悠久。在南宋时期,宕昌县曾是巩昌府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巩昌府是南宋时期的一个重要行政区域,对于宕昌县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录导航:

  1. 宕昌县的历史
  2. 云姓的十大名人
  3. 陇西的由来及历史
  4. 云姓史上最出名的人物
  5. 平川的来历
  6. 定西通渭城隍爷是谁人
宕昌县历史

宕昌历史悠久,早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13]

夏:宕昌为雍州之地,古西戎世居地。 [13]

商、西周:宕昌为羌人居地。公元前十一世纪中期宕昌羌随周武王灭商。 [13]

战国:秦在今宕昌、舟曲一带建羌道,属陇西郡。 [13]

秦、西汉:羌道仍属陇西郡。 [13]

东汉:光武帝初年羌道改属武都郡。 [13]

三国:蜀汉建兴七年(公元229年)羌道属益州武都郡。

魏晋元四年(公元263年),魏灭蜀,原属蜀国辖地分梁,益二州,武都郡入梁州。 [13]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羌道县废,地属武都郡。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羌人梁勤建宕昌国,东西千里,南北八百里,有人口十万余众。[13]

宕昌县城一角 [14]

南北朝: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公元583年),宕昌国归附北魏。北周武帝天和元年(公元566年),北周大将田弘灭宕昌国。以其地为宕州,设宕州总管府,辖宕昌、甘松二郡,宕昌郡领阳宕、和戎二县,甘松郡领怀道县。 [13]

隋: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宕昌、甘松二郡,以州统县。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废宕州总管府。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阳宕为良恭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宕州为宕昌郡。 [13]

唐: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宕昌郡为宕州,并署基城县(今理川),属岷州。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秦州总管府,辖秦、渭、岷、洮、迭、文、武、成、康、兰、宕、扶十二州。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宕州属岷州总管府。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成州潭水县改隶宕州,后省入良恭县。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和戎县省入怀道县。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21年),改基成县为祐川县(今理川)。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置陇石节度使,宕州属之。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宕州为怀道郡,领怀道,良恭二县。肃宗至德三年(公元758年),怀道郡复改宕州。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宕州陷入吐蕃。 [13]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

北宋:太宗建隆二年(公元962年),合良恭,大潭2县为大潭县,隶秦州。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王韶收复岷、宕二州。南宋:理宗瑞平三年(公元1236年),岷州、宕州、叠州、阶州、文州十八番族降蒙古汗国。 [13]

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设西固城军民千户所。惠宗至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改置西固番汉军民千户所,属阶州。 [13]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将傅友德兵至,西固千户韩文举众归附。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设西固军民千户所,属巩昌府。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建岷州卫于祐川,设岷州为指挥使司,属巩昌府。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改为西固城军民守御千户所,隶陕西都司,翌年,西固千户所归岷州卫军民指挥使司直辖。 [13]

官鹅沟秋景

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撤西固军民守御千户所,归并阶州,设州同分辖。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西固番人慕化,编民为里,设抚夷同知,隶巩昌府。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裁西固抚夷同知,仍设州同,隶阶州。 [13]

中华民国: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阶州西固分州改为西固县,隶属陇南道(旋改渭川道)。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7月,废道,西固县划归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治岷县)。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西固县划入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治武都),直至1949年。 [13]

哈达铺长征纪念雕塑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2月9日,西固县全境解放,西固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武都专区。

1954年6月,经政务院批准西固县治迁宕昌,11月13日,西固县更名为宕昌县。

1958年4月8日,国务院决定撤销武都专员公署,宕昌县划归天水专员公署。

1958年12月20日,宕昌县和岷县合并,划归定西专区。

1961年12月15日,恢复宕昌县建制,划归武都专区。

1985年5月14日,武都地区更名陇南地区。

2004年,撤地建市,宕昌县归陇南市所辖。 [13]

2014年,城关镇、哈达铺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同年,甘肃省县名“宕昌”审音论证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一致同意将“宕”字的“tàn”音在常用字典词典等汉字工具书中注音予以认可,读“tàn”时注释为“宕昌(tàn chāng),甘肃省县名”。 [15]

云姓的十大名人

主要包含以下十个名人:

一是云泽,二是云布龙,三是云布赫,四是云曙碧,五是云光中,六是云喜顺,七是云巴特,八是云飞,九是云天下,十是云孟克

十大名人如下:

1.云定兴 :隋朝人,官至大将军。因纵勇为非,坐罪夺官,与妻子俱没为官奴。

2.云景龙:字良遇。宋朝时许州(今河南省许昌)人。乾道中知慈州、莅政严明,幽枉必达。兴学劝农,谨身节用。

3.云海:宋末元初人,世居陕西省巩昌府(从龙公墓碑上是平昌府)陇昌县王琅琊郡(陇西县今属甘肃省)宋末进士,

4.云肇基:字从龙,号维山,云海之子。宋末进士,于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为当朝征台,授予宣武将军(正三品)

5.云于熙:字时纯,清代文昌(今海南省文昌市)人。少质鲁,苦学。

6.云志达:号石田,琼山(今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人,由拨贡充教习

7.云崇维:字道枢,号定岸。清代水北都一图人。

8.云翔;生于中国大陆,在祖母的慈爱中长大。13岁与弟弟随双亲移居香港,在半工读中度过青春年华,辍学后在IT行业任职了20年,后来他于公开大学获得电脑学位,进入跨国公司发展。

9.云飞:1978年8月27日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毕业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歌唱家,北京歌剧舞剧院独唱演员,星光大道2012年度亚军。

10.云英:唐代女子,相传遇裴航于蓝桥驿,遂结为夫妻,后夫妇俱入玉峰,食丹仙去。

陇西的由来及历史

战国时期

公元前280年(秦昭王二十七年)“使司马错发陇西……拔之。”(《史记·秦本纪》)这是陇西之名首次见于史籍。公元前272年置陇西郡,治所狄道(今临洮县),为陇西建郡之始。谓之陇西,因在陇山(六盘山南段别称,为渭河平原和陇西高原之分界)以西而得名。

秦统一后

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仍置陇西郡,治所未变。辖地相当于现在的兰州市、定西市、天水市、陇南地区一部和临夏一部的总和(《西汉政区地理》)。为当时右拒西羌、左护咸阳之要郡,兵家必争之要地。

两汉时期

实行州、郡、县三级建制,陇西郡(治所仍在狄道)属凉州刺史部。至安帝五年(公元111年),因羌人多次起义,兵入狄道,便移陇西郡治于襄武(今陇西县),又于公元128年还治狄道。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陇西郡治由狄道迁至襄武。 秦、汉时的陇西郡,包括六盘山以西、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期间,朝代虽有更替,辖地虽有增缩,治所虽有移动,可郡名未变,建制未变,治所(基本)未变。也就是说,陇西郡治在狄道,凡492年(实475年)。

魏晋以后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历北宋、南宋和与之并存的金、辽二国,直至元、明、清三朝,近1700年间,在今陇西县境内,一直存二三级政区建置。元时,实行中书省、路、州(府) 、县四级建制,改金国陕西西路巩昌总帅府为巩昌路便宜都总帅府,实行政军合治,统督巩昌、临洮、平凉、庆阳、隆庆(今四川剑阁)五府,秦(天水) 、陇(陇西) 、兰(兰州)、阶(武都)、利(四川广元)、巴(四川巴中)、龙(四川江油)、沔(陕西沔县) 、邠(陕西邠县)等二十七州。明朝实行布政使司、府(州) 、县(州)、三级政区,巩昌府属陕西布政使司,领有三州、十四县。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分陕西为左、右布政使司,以右布政使司驻巩昌,辖巩昌、临洮、平凉、庆阳四府、九州、二十八县。1667年改右布政使司为巩昌布政使司,行一级政区,为首次建省,系甘肃省会之前身

云姓史上最出名的人物

1、云景龙

字良遇。宋朝时许州(今河南省许昌)人。乾道中知慈州、莅政严明,幽枉必达。兴学劝农,谨身节用。强梗肃然,而又不为权势所屈。人心顺服,社会安定。后去官,祖饯者为之流泪。

2、云志达

号石田,琼山(今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人,由拨贡充教习,中乾隆壬午(1762年)副榜,任广宁教谕,调钦州学正,升潮洲府教授。“居官持正不阿,士有屈抑者为伸理,其或不轨于正亦加痛惩,不少假借。”人以此畏而爱之。

3、云海

宋末元初人,世居陕西省巩昌府(从龙公墓碑上是平昌府)陇昌县王琅琊郡(陇西县今属甘肃省)宋末进士,任陕西路总管(相当于专区长官),抚绥有方,兵民悦服。宋亡,不仕。为云氏徙粤(今广东省)琼(今海南省)一世祖。

平川的来历

“长征”是平川区政府所在地,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地名,白银市成立后,平川区也成立了,成立平川区的目的是因为原来长征地面有靖远矿务局、靖远火电厂等大型厂矿,流动人口多,矿区治安复杂等原因。

至于“长征火车站”也就是历史遗留名称罢了长征现在发展很快,已经是白银市重要工业基地,有煤炭、发电、陶瓷业等

夏、商、周三代,区境属古雍州地,为羌戎所居。战国后为匈奴所居。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区境为大将蒙恬收复,归北地郡管辖。不足十年,秦末仍为匈奴所居。

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汉得河南地,区境为汉北地郡属地。

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设置安定郡,设祖厉、鹑阴二县,归安定郡管辖。

东汉初年,鹑阴县改鹯阴县,隶武威郡。

三国时,鹯阴县属魏之武威郡。

西晋初年(265),鲜卑族一支秃发氏迁居鹯阴,改称麦田城。西晋末,收复鹯阴县,仍称鹯阴,属武威郡辖地。

东晋成帝咸和四年(329),麦田城为鲜卑另一支乞伏氏所居。

东晋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后,苻坚改鹯阴县为平凉郡,此后,平凉郡先后为前秦、后秦、南凉、大夏、北魏、西魏所据有。沿称平凉郡。

西魏文帝十三年(548),宇文太奉太子西巡,会师平凉郡,遂改称会州。北周时,改会州为会宁防。隋改会宁防为会宁镇。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改会宁镇为西会州。贞观六年(630),废鸣沙之会州,改西会州为会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会州为会宁郡。十六年后,复改为会州。代宗广德元年(763)后区境为吐蕃所据。

宋初,仍置会州。太宗雍熙二年(985),李继迁破会州,焚毁城郭,会州(即鹯阴)从此废除。

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后,李宪筑打罗城(打拉池),形成杨稍沟→打拉池→双铺→狼山→海原的宋、夏边界线,边界线以东归宋管辖,以西为西夏属地。

南宋时,区境为西夏据有。

西夏末主宝义二年(1227),蒙古灭西夏,区境属元巩昌路西宁县。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9年),设迭烈逊巡检司,属军事设置单位,归固原州管辖。巡检司治所在黄湾中村。

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于会州旧址置靖虏卫,迭烈逊巡检司归靖虏卫管辖。成化十年(1474),移迭烈逊巡检司驻打拉池。

清朝初年,改靖虏卫为靖远卫,区境属靖远卫辖地。后改为靖远县,隶巩昌府。

清雍正以后,改卫为县,靖远县辖三滩、九塬、十五营保寨、四十八屯。水泉乡的水泉堡、陡城堡,共和乡的打拉池堡属十五营堡寨之一。种田、复兴乡界分别属马家寨、刘家寨等四寨管辖。

同治十二年(1873),左宗棠奏设海城县丞于打拉池,分会宁、靖远、海原部分地方归其管辖,亦称打拉池分县。

民国以后,区境大部分地方归靖远县,小水村归会宁县管辖。

民国15年(1926),靖远县分东、南、西、北、中五区。宝积、共和、种田、复兴乡属南区,水泉乡属北区。

民国24年(1935),靖远全县实行保甲制,共分四区、18联保、84保、877甲。水泉乡属靖远第一区第四联保,陡城、水泉、黄湾分别为一、二、三保,共管37甲。共和乡、宝积乡为第一区第五联保,分打拉池、周家地二保共30甲。红会及磁窑为第一区第八联保之一保。种田、复兴为第二区第一联保之一保。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在打拉池胜利会师,在水泉、打拉池成立了农会,为白银市境内最早建立的革命政权之一。1949年9月,小水村改归靖远县管辖。区境属靖远县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调整靖远、会宁二县的插花地,将靖远境内的会宁飞地小水村、杨稍村、小芦村划归靖远管辖;将会宁境内的靖远飞地宋家河畔,大、小羊营,红堡子划归会宁管辖。全靖远分7区69乡,复兴、种田乡合为种田乡,属第二区。水泉乡当时分陡城、水泉、黄湾三乡,属第三区。共和、宝积乡属第二区。

1958年,靖远区划再经更改,当时分4个区辖31乡,共有高级农业社372个。

1959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后,撤销区、乡,全县成立20个农村人民公社。区境内设水泉、宝积、共和、种田(包括复兴)4个人民公社。

1961年调整社队规模,种田分为种田、复兴两个公社。水泉公社直属县政府管辖,打拉池区设工作委员会。12月,新增东湾区工委,水泉公社归东湾区工委管辖。

1963年撤销大队建制,同时划公社为小公社,恢复区公所体制。

1965年将85个人民公社合并为24个,恢复生产大队建制和城关、宝积两个镇。区境有水泉、共和、宝积、复兴、种田5个人民公社和宝积镇。1983年,5个人民公社一律改称为乡。

1985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恢复白银市,将靖远县的宝积镇和宝积、水泉、共和、种田、复兴5个乡划出设立平川区。

1993年7月乡镇机构调整时,撤消宝积镇建制,从水泉乡析置王家山镇,成立宝积路、电力路和红会路。

1997年4月原共和乡分设为共和与黄峤两个乡。水泉乡析置,设立陡城乡。

2002年9月撤销陡城乡成立陡城镇,红会街道办事处撤办建镇。

2004年9月合并水泉乡和陡城镇,设立水泉镇。

2005年2月乡镇机构改革,撤销红会镇,恢复红会路,在共和乡的基础上组建共和镇,宝积路析置设立兴平路。形成宝积路、红会路、电力路和兴平路4个街道办事处;水泉镇、共和镇和王家山镇3个镇;宝积乡、黄峤乡、种田乡和复兴乡4个乡的建制格局。

2009年10月宝积路街道办事处更名为长征路街道办事处。

平川镇因罗九河、古底河、头哨河三河汇于平坝得名。

平川,隶属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地处宾川县东北部,云岭横断山脉东缘,金沙江南岸云贵高原西南部。山多平地少,为高寒峡谷山区。主要山脉有平顶流山、买你岭岗、五顶山、哨房梁子、磨刀箐头、仰天窝梁子、老熊窝梁子、磨刀石山、罗锅山、羊湾子坪等山脉。境内最高峰五顶山位于平川镇与祥云县交界处,海拔3158米;最低点位于下味口与钟英交界处,海拔1200米。

集镇名。在甘肃省临泽县城西北部、黑河北岸。平川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1250。古为战略要地,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设平川都指挥使于此,筑平川城,以地形平坦得名。产小麦、胡麻、葵花子、红枣。多手工编织芦席。张罗公路经此。

词语分解

平川的解释 广阔平坦之地平川广野详细解释.广阔平坦之地。《古文苑·扬雄<幽州牧箴>》:“荡荡平川,惟 冀 之别。” 章樵 注:“地势平,则川陆皆平。”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一百韵》:“有时惊叠嶂,何处觅平

定西通渭城隍爷是谁人

1985年,定西城隍爷文天祥汉白玉雕像安置到定西西岩古寺

位于甘肃定西市安定区南郊的玉湖公园内,有“文天祥纪念馆”,并有一座汉白玉的文天祥全身雕像。文天祥是江西吉安人,南宋大臣,著名诗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为世人所传诵。然而, 文天祥与定西是什么关系,定西人民为什么会尊崇他为“城隍”呢?

一个传说是,公元1370年明将徐达与元将王保保在定西境内发生激战,曾有一支神兵为明军助战,一夜之间使元军全军覆没,后来人们传说这支神兵便是文天祥的队伍。另一个传说,清康熙四年,闽南诗人、进士许铁堂被朝廷录用为巩昌府安定县(即今定西)知县,赴任途中投宿一客栈,是夜忽得一梦,梦见文天祥相邀一道赴安定县,并告知他也已录为安定县城隍。许铁堂到任后,将此梦广为宣传,并筹集银两扩建城隍庙。从此,文天祥成为定西城隍的化身,受万民朝拜。

看来,定西人民热爱崇敬文天祥在前,许铁堂杜撰了定西城隍为文信国公的神话在后,两者结合,便有了数百年来定西人民祭祀城隍文天祥的盛事。这是全市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庙会,每年农历五月十八连续三天,四面八方的群众都会赶来参加。

摘自:《丝绸之路》2005年08期

通渭城隍

李南晖(清乾隆朝太仆寺正卿)

李南晖:字仲晦,号青峰,又号西海云樵,甘肃省通渭县城关人,生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十二月十八日,七十岁时引疾卸职,回归故居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85423.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明朝,清朝各统治多少年 明朝皇帝和清朝皇帝权力下一篇:02年是光绪多少年 壬寅年历史光绪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