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普宁德安里 这两个地方曾经是普宁的县城,其中一个现在不属于普宁管辖

导语:这两个地方曾经是普宁的县城,其中一个现在不属于普宁管辖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潮阳贵屿历史上曾经是普宁县治所在地,据《普宁县志》载,首县治衙门设于戎水都民舍处,古城初建成于明嘉靖四十二年。至明万历十四年才迁往厚屿。1

这两个地方曾经是普宁的县城,其中一个现在不属于普宁管辖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潮阳贵屿历史上曾经是普宁县治所在地,据《普宁县志》载,首县治衙门设于戎水都民舍处,古城初建成于明嘉靖四十二年。至明万历十四年才迁往厚屿。1949年7月1日,普宁县人民政府在流沙成立,县城改设于流沙,故普宁有二个故城。

潮阳县城:文光塔

一、潮阳县缘何析出三个都设立普宁县

潮阳置县于东晋隆安元年,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明嘉靖年间,随着人口增长和土地开发,潮州府潮阳县西境洋乌、戎水、黄坑三都日渐殷实富足,但三都离县城一百七十余里,“势难遥制,重以山寇屡扰”。

“飞龙人主”:张琏

然而,“张琏起义”才是设立普宁县的真正导火索。嘉靖三十九年,饶平人张琏,在今广东饶平县与福建平和县交界的柏嵩关称帝,改元“造历”,号“飞龙人主”,国号“飞龙”,与明王朝对抗。 面对张琏的起义,朝廷派提督张皋等率大军,会合赣闽二省官兵,对张琏进行正面进剿。嘉靖四十一年九月,朝廷派兵镇压张琏农民起义后,为加强统治,巡按陈联芳、 提督两广都御史张臬上疏建言“宜割三都设县治,以便统驭,取名曰普宁”,朝廷允行乃设。《潮阳县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二年,析潮阳县洋乌、戎水、黄坑三个都建普宁县。

饶平县:飞龙庙

《明世宗实录》对澄海、普宁置县的原由、经过和朝廷的批准时间等均有清晰完整地记载。该《实录》卷五一七记嘉靖四十二年正月事,其中载:“丁未,提督两广都御史张臬、纪功御史段顾言,各条陈广东善后事宜,户部获行三事:潮州海阳之辟望为倭奴入寇门户,宜设一全县以增潮南之藩蓠,应割都图者七;潮阳之戎水,宜设裁减一县,以控扼海丰、惠来、长乐三县之要冲,应割都图者四;……疏上允行,乃设澄海县于辟望所,普宁县于戎水”。嘉靖四十二年正月丁未明朝廷批准析潮阳县西境的洋乌、戎水、黄坑三都地域取“普遍宁谧”之意,首置普宁县,并建筑城郭。

普宁首治:贵屿故城

二、潮阳贵屿曾经是普宁县首治所在地

潮阳贵屿曾经是普宁县治所在地,《普宁县志》与《潮阳县贵屿镇志》均有记载:明嘉靖四十四年,普宁县第一任知县赵钺到任,县署寄设在潮阳县戎水都的民舍。循建筑及称谓等辨踪,普宁首县治的城郭,应在今潮阳贵屿的南安、北林二乡境内,判断的依据有五:其一,今南安学校西侧有“乌门楼”之旧名沿用至今,“乌门楼”即为当时县衙;其二,城墙廓尚存,两乡围墙合拢成一统,周围有城河道,符合古都邑必设城池以资防守之建制;其三,辟六门:东门名“文恬”、西门名“武缜”、南门名“清平”、北门名“乐利”,还有“水门”和“进贤门”。进贤门为官吏出入处,若非县治,何来“进贤”之称;其四,两乡现存文祠、天后庙、关帝宫之称;其五,城外有六通庵、西兴寺、南胜观、北极院,符合县治外“东庵西寺南观北院”之布局。

如今,普宁第一故城遗址风貌犹存,在南安、北林两村境内,尚有一段旧城墙,四周有护城水道,古城城楼虽经几百个春风秋雨,但完好无损,镇内至今尚保留着文祠、关帝宫、双忠公行署、大魁楼、先达祠、湄洲古寨门、东庵、西寺、南观、北院八角楼等一批当年古县治的古建筑,被誉为“露天的古建博览馆”。

三、贵屿和洪阳两地均发现“去思碑”

值得一提的是,在首任普宁县令赵钺离任之后,百姓为感其功绩,在万历元年立“去思碑”,彰显其德,碑文内容为:“父母赵侯,讳钺,号怀泉,福建长汀人。嘉靖乙丑受命知普宁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贵屿。时难民瘼,侯悯之。处官犹家,爱民如子,廉激庶顽,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调留恸震野。爱今勒石志思,媲美甘棠,以永终誉。万历元年癸酉仲冬耆民杨希翼、苏俊德、杨希耿等立”。

“去思碑”是官员离任后,当地百姓怀念这位官员所立的碑记。现该碑嵌于贵屿镇北林村北宫的三山国王庙外墙上,座离地40厘米,高235厘米,宽90厘米,碑身有断折痕,碑额书“去思”二字,是一帧不可多得的明代书法艺术,其碑文堪称一篇出色的古文小品。碑文中既有立碑对象的简介,又道明在嘉靖四十二年从潮阳拆置普宁县,姓赵的来任普宁知县,因县城未建而在贵屿办公。接着进一步阐明立碑缘由是因为这位知县在简陋的环境里处官如家,同情民间疾苦,爱民如子,清廉为政,赢得普宁及潮阳士民爱戴。

无独有, 去年有人发布的文章《普宁第一块去思碑在贵屿,咱大洪阳也有,不过它已……》称:“今天小编接到一位洪阳朋友的报料,说在洪阳镇南门附近有一块残缺不全的去思碑,因为石碑已经不全,没有办法看出来是怀念普宁的那一位官员”。但愿这块“去思碑”,也是当地百姓为讴歌那些“爱民如子、清廉为政”的离职官员而立的碑记吧。同时,也希望能够听到相关部门已经把这一块石碑收藏好的消息。说不定普宁洪阳的这块“去思碑”跟潮阳贵屿的“去思碑”有着某种历史上的关联呢!

普宁洪阳:故城原址

四、普宁后任知县刘钝营建“洪阳城”

嘉靖四十四年普宁首任知县赵钺到任,县衙初置于戎水都贵屿村,但因建县后“徭役供乞等项”陡增,朝廷缺乏对新县治的后续财政支援,县治城池迟迟未能修筑。 据《普宁县志》载:明万历三年,方李七姓呈请移县治于黄坑都厚屿地区,并表示“愿舍二家地为县址”,“割居地立衙宇”,知县刘钝出于对经费方面的考虑,放弃了营建戎水都贵屿的临时县治,于厚屿营建城垣,因地处洪山之南,故又称“洪阳城”。万历十年,“洪阳城”开始建城墙,周长2000米左右,高6米,门共四座,称凝和、阜财、迎薰、拱极,其上都有楼。同年,又环城浚溪为濠。是年,洋乌、戎水两都划属潮阳县,普宁县仅存黄坑都,分上社、中社、下社,面积456平方公里。明万历十四年,知县赵献迁县治至厚屿,洪阳自此开始成为普宁县的县治及文化中心,“洪阳城”也因此成为今日普宁的第二故城。

洪阳故城:全景图

“洪阳城”城内东有东关帝庙、龙庆庵,西有孔庙之学署、圣殿,东北有城隍庙、文昌阁等,北门东侧有福慧庵。当时“城高二丈零五寸,周围七百丈,辟四门,门各有楼。四门相去中间,各有敌楼,门左右各有窝铺,绕城浚溪为濠。至于“洪阳城”城外四向建筑布局,即韩文公祠、昆冈书院、雨堂庵和洪山寺,这四址为普宁古八景之三,即昆冈松韵,灵汇甘泉和洪寺幽深,骚人墨客吟迹甚多。

旧县衙前太平桥上的石狮

民国二十三年县长曾友文拆除城恒、辟原城街为中山马路,修百里桥,建中山桥。今故城仅存城基遗址、水关、南门门道。洪阳古城,也称普宁古城,是自万历十四年至1949年363年间普宁的行政中心、文化中心。这三百余年放在历史长河上看似很短暂,但其所涵盖的历史文化遗存却是非常丰富的,是普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嘉靖四十二年,正月,朝廷批准析潮阳县西境洋乌、戎水、黄坑三都地域新置普宁县。

嘉靖四十四年,普宁首任知县赵钺到任,县衙暂寄于贵屿民舍。

万历三年,知县刘钝定于厚屿营建县城,始建普宁县衙、城隍、普宁学宫。

万历十年,开始建城墙,周长2000米左右,高6米,门共四座,称凝和、阜财、迎薰、拱极,其上都有楼。同年,又环城浚溪为濠。

万历十四年,知县赵献迁县治至厚屿,即今洪阳,洪阳自此开始成为普宁县的县治及文化中心。

清顺治十二年,郑成功部将率兵攻破普宁城,将城墙夷为平地,并拆卸官署、学宫瓦木运往揭阳城固防。

顺治十三年,知县张如榜督民夫将城墙修砌如旧。

康熙十三年,四月二十二日,潮州镇总兵刘进忠反清,派部将刘斌占据普宁城,至十六年六月,刘进忠降清,普宁城复归清廷统治。

康熙四十年,安定枚任普宁知县,在任期间,广施德政,深受百姓爱戴。离任后百姓将县衙周边一书斋改建为“安公祠”,塑石像纪念。

雍正五年,蓝鼎元任普宁知县,在任期间破获一批疑案,留下诸多传奇故事。

乾隆七年,知县萧麒趾倡建培风塔于城东。

乾隆八年,知县萧麒趾建昆安书院于城东,并将后楼阁设为韩文公祠。

道光三十年,十月十九日,钦差大臣兼广西巡抚林则徐抱病奉旨往广西赴任,行次普宁,二十二日,于普宁城中文昌阁病逝。

同治十年,潮州镇总兵方耀于城外东部夺地建府“德安里”。

民国九年,于普宁学宫创建普宁县立第一中学。

民国十四年,普宁县第一个共产主义青年团支部在普宁学宫内惠风亭成立,学生方思琼任支部书记。

民国三十三年,12月15日,日本侵略者占领普宁县城,18日日军退去。

民国三十四年,1月28日,普宁县城第二次沦陷, 31日,日军退去。3月8日,普宁县城第三次沦陷。5月7日,侵略军全部退出普宁境。

1949年5月1日,流沙解放。7月1日,普宁县人民政府成立,经中共潮汕地委核准,定县城于流沙。自此,洪阳不再成为县治所在地。

知县普宁潮阳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利群细支 利群有几款细烟 利群细支香烟有几种下一篇:清朝正一品 清朝王爷大还是一品大,清朝王爷大还是正一品官员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