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望匈奴有数千骑 匈奴数千骑兵为何怕李广的一百人?背后显示的汉匈骑兵的优劣

导语:匈奴数千骑兵为何怕李广的一百人?背后显示的汉匈骑兵的优劣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西汉景帝年间,匈奴入侵上郡。 李广正在边郡练兵,景帝派「 ”中贵人”,也就是皇帝亲信宦官来视察。中贵人常年生活在长安,来到边郡有了游猎心

匈奴数千骑兵为何怕李广的一百人?背后显示的汉匈骑兵的优劣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西汉景帝年间,匈奴入侵上郡。 李广正在边郡练兵,景帝派「 ”中贵人”,也就是皇帝亲信宦官来视察。中贵人常年生活在长安,来到边郡有了游猎心思,想要骑马纵横一番。 这时候正值战乱,李广为防意外,派了几十名骑士随身保护中贵人。这位中贵人正玩得高兴,碰到了三个匈奴骑兵,他认为己方人多,收拾三个匈奴骑兵还不是手到擒来? 结果悲剧了,三个匈奴骑兵不仅射伤了宦官本人,还将保护他的数十名汉军骑士射杀殆尽。 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史记·李将军列传》 汉军骑士虽然亡尽,却让中贵人逃回了李广身边。李广听说这事后,断定这三人必定是匈奴中的「 ”射雕者”,一般匈奴兵不会有如此大杀伤力。 射雕者是匈奴军中精锐,骑射技术精湛。若能擒下这三个射雕者,说不定能探听到匈奴内部的一些情况。 李广亲率一百名骑兵,前往追击射雕者。三个射雕者射杀几十名汉军骑士,本人虽没受伤,马却死掉了,也正因如此,他们被李广追上。 李广的目的是生擒,于是他「 ”令其骑张左右翼”,利用骑兵的速度优势,从两侧包围对方,李广自己亲自正面捉拿对方三人。最后李广「 ”杀其二人,生得一人”,一场追逐战告一段落。 还没等李广众人高兴,却发现前方出现了数千匈奴骑兵。数百对数千,仅从人数上看,李广等人也不占优势,更遑论匈奴骑射更为精湛。 哪知道,匈奴大军却「 ”大惊失色”,不仅没有主动攻击,反而采取了防守阵容,他们到山上结阵防御。 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史记·李将军列传》 射雕者三人就能射杀数十人,匈奴大军几千人面对一百人却止步不前,这是为何?难道仅仅因为射雕者太厉害,匈奴普通士兵怕汉军? 射雕者三人面临几十个汉军骑士的主动进攻,不得不反击。 匈奴大军则不同,主帅必须经过一番考虑后,才能决定进攻还是防守。若我们明白匈奴主帅采取防御措施的原因,也就能搞清楚西汉初期,汉军与匈奴之间的作战方式以及彼此的优劣。 晁错的《言兵事疏》 晁错是汉景帝的谋主,景帝时期不少的政治措施,皆出自晁错之手。汉景帝时期面临两大问题:内部诸侯与外部匈奴。晁错不仅有削藩策,也有平匈奴策。 晁错应该是没有带过兵的,他对兵事却有独特的见解。他将自己对匈奴的看法以及解决问题写成《言兵事疏》。 若他是胡说的也就罢了,关键字字在理,尤其为汉武帝时期的卫霍二人改变骑兵战术,提供了借鉴。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想战胜匈奴,首先就得了解匈奴以及汉军与匈奴的差距。《言兵事疏》的一部分内容便是分析敌我厉害。 晁错认为匈奴优势有三: 1、匈奴有地形优势,「 ”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 2、匈奴骑射技艺更强,「 ”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 3、匈奴士兵耐苦能力更强,「 ”风雨疲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 敌方的优势,也是己方劣势。战争不能光分析己方不足,也得分析下己方优势,晁错认为汉朝优势有三: 1、平原作战,汉朝车骑占有优势,「 ”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 2、汉朝武器装备更为精良,远程武器有劲弩,近战武器有刀戟,「 ”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 3、汉朝军队精通排兵布阵,这更有利于两军交战,「 ”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 在晁错的第二条优势中,又可将其更细的划分。劲弩射程远,是相对匈奴的弓箭来说,匈奴骑兵冲锋,汉军则可以结阵用弩射击,对方却射不到汉军。汉军的长柄武器戟,则利于近战,也就是所谓的「 ”肉搏战”。 在两汉,还没有出现马鞍和马镫,骑兵若不想从马上摔下来,只得用双腿夹住马腹,这样限制了骑兵的近战能力,毕竟保持不从马上掉落就很不容易了,更何况与人打斗呢。 注:我们一般说的马鞍,指的是「 ”高桥马鞍”,目前在西汉还没有出土类似的文物。《史记》中李广的「 ”下马解鞍”指的是类似坐垫一般的物品,并非我们常说的「 ”高桥马鞍”。 匈奴出色的骑射技术,也是通过练习达到的,并非天生。在很的小时候,他们先用羊来练习骑术,用飞鸟、鼠类等体型较小的动物来练习射术。匈奴骑羊练习,多少算是没有马鞍的一个佐证。 稍微长大些,匈奴改骑马,并用狐兔等稍大些的动物练习射术。 《史记·匈奴列传》 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毌弓,尽为甲骑......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 汉军利用平原地形、利用阵法、装备抵抗匈奴 匈奴自小练习骑射,骑术自然高明,因此他们能「 ”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不被地形影响。汉军骑士通过练习,虽然掌握了一些骑术,平地还好,若一些山涧、河溪之类的地形,被削弱战斗力了。 晁错所说的「 ”中国之马弗与也”,除了匈奴骑术精湛外,还有战马的原因,并非所有的马都能当做战马,汉朝大力发展马政,便是为了培养战马。这就不是本篇探讨的范围了。 到了平原地形,汉军骑士依靠弓弩的射程、铠甲的坚固,抵消匈奴骑射技术的优势,在战场上达到一定的平衡。 这便能解释匈奴大军遇到李广的行为。匈奴以为李广是「 ”诱饵”,这个诱饵的目的是将匈奴大军引到平原地区——汉军的优势地形,然后汉军主力出击,围杀他们。 景帝时期,汉军与匈奴大仗、小仗打了不少,彼此也算熟悉了。匈奴肯定吃过这方面的亏,否则也不会「 ”犹豫”。 从单从战场形势判断,匈奴主帅做出防御姿态,似乎也不无可能。 李广说他们「 ”去大军数十里”,又在这里遇到数千匈奴骑兵,可见他们应该到了汉匈之战的战场。在战场突然见到敌人,肯定先是防御,然后再根据具体形势做出判断——打还是跑。 匈奴看到李广,首先想到的是——有诈,否则汉军派一百个骑兵来战场送死吗? 于是匈奴骑兵「 ”上山陈”,希望利用山上的地形,来抵消汉军骑士装备、人数带来的优势。 李广看到匈奴的所作所为,知道他们在怀疑己方是「 ”诱饵”,他只能将计就计,命令士兵「 ”下马解鞍”,老老实实装一把诱饵。 若李广看到匈奴大军,骑马就跑,恐怕会被「 ”匈奴追射我立尽”。他故作镇定,确实吓住了匈奴。 匈奴看来吃过不小亏,始终不敢贸然进攻,对峙大半天后,到了晚上,匈奴只得退去。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汉军骑兵虽说与匈奴有一定的差距,但这个差距不会太大,否则也不会吓得匈奴不敢进攻。 随着时间推进,这个差距会不断缩小。 匈奴虽然骑射精湛,但面对装备劲弩的汉军步卒,也占不了优势,我们从李陵的战斗过程就能看出来。 李陵的五千步卒先是被三万匈奴骑兵围于浚稽山,他命士兵结阵,「 ”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这是典型的远近搭配战阵。 匈奴看李陵兵少,率军强攻,李陵「 ”千弩俱发”,匈奴「 ”应弦而倒”。匈奴陷于不利境地后,妄图「 ”还走上山”,结果被李陵追上去,杀数千人。 从这里的描述看,匈奴是下马冲击李陵方阵的,否则李陵步兵是不可能追得上骑兵。也许,匈奴攻击人数少的汉军阵地,他们是下马攻击,因为没有马鞍、马镫的支持,骑马近战真的不如下地交战。 晁错的《言兵事疏》中也曾提到:「 ”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可见匈奴以骑射见长,与汉军交战也是会「 ”下马地斗”的。 李陵依靠军纪严明、排兵布阵、武器犀利,挡住匈奴八万骑兵的进攻长达九天。 若不是最后「 ”弹尽粮绝”,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中,得有李陵一份,哪怕如此,李陵的指挥才能也值得铭记。 从李广、李陵的事迹看出,汉军与匈奴直接交战,不一定处于下风,甚至稍占上风。那么汉军就剩下两个问题了:如何对战匈奴大军和如何找到匈奴大军。 卫青、霍去病新的骑兵战斗方式 对于如何找到匈奴营帐,汉武帝在建元二年,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除了联络西域诸国,共同抗击匈奴外,还建有为将来汉军挺近大漠,充当向导的作用。大家了解下就好。 卫青、霍去病领兵作战的特点有二:长途奔袭、正面冲锋。 之所以采取长途奔袭,是为了消灭匈奴,改变以往汉军只能被动防守的不利局面,正面冲锋是为了发挥汉军骑士装备优势,逼迫匈奴近战搏斗。 正如晁错形容的,汉军正面作战有优势,那就直接刚正面。另外,匈奴能练习一身的骑术,汉军为何不能? 卫青、霍去病能率军长途奔袭,正是汉军骑术变强的明证,否则还没到达目的地,己方战斗力只剩一半,那还打什么?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率骑兵追击刘备,急行一日一夜,被诸葛亮形容为「 ”强弩之末”,可见长途奔袭对骑士身体素质的要求之高。 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元狩四年,汉武帝命令「 ”大将军青、票骑将军去病各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深入大漠,目的是歼灭匈奴,大将军卫青在正面战场上迎战匈奴,而霍去病则采取长途奔袭,负责追击逃奔大漠深处的匈奴。 汉武帝让「 ”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去病”,他也知道长途奔袭太考验骑士的耐力与意志。 正面战场上,卫青面对匈奴主力,先以「 ”武刚车自环为营”,武刚车既能运送补给、士兵,也能用于防护。卫青以武刚车环卫一周,是为了防止匈奴骑兵冲营。 保护好中心营地后,卫青「 ”纵五千骑往当匈奴”,用这五千骑逼匈奴展开近战。 正面五千骑兵迎战匈奴,卫青趁着「 ”大风起,沙砾击面”,双方视线受阻的时候,再派出两翼骑兵,从侧面环绕包围匈奴,其目的还是为了接近匈奴,与其「 ”肉搏”。 卫青依仗汉军骑士装备之利,采取「 ”正奇相合”的战术,在正面战场上击败了匈奴骑兵。 卫青所用的战术,与李广捕杀射雕者如同一辙:正面进攻,两侧迂回。可见,卫青将前辈的战术发扬光大。 至于霍去病,依靠张骞等人,直达左贤王王帐。至于结果,我们大多已经知道了,霍去病大破匈奴,「 ”封狼居胥”而还。 自此一战,匈奴远逃漠北,史书称「 ”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结语 也许正是卫青、霍去病采用「 ”长途奔袭”战术,促进了「 ”高桥马鞍”的出现,毕竟人越缺什么,便越会补足什么。 随着骑术不断发展,「 ”冲锋”渐渐成为骑兵的主要战术,恐怕正是如此,导致马镫的发明。马鞍仅仅让骑士坐得更安稳,却不能保证骑士冲锋的时候不被摔下马去,脚没有借力点,如何能坐稳? 骑士冲锋的时候,常常在想:「 ”我的双脚要是有支撑就好了。”于是马镫出现了。有了马鞍、马镫之后,骑兵才真正成为战场的主宰。而这一切,也许开始于卫青、霍去病的正面冲锋。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许广平跟谁葬在一起 许广平:与鲁迅相爱十年,拒绝原配合葬请求,她自己又葬在哪?下一篇:晋惠公 春秋无义战:晋惠公背信弃义,最终成也秦国,败也秦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