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夏季热 古代夏天热吗 最高气温有时会比现在还高但没这么热

导语:  众所周知,因为全球气温变暖,现在的夏天异常的炎热,在古代,二氧化碳的排放远没有现在多,难道古代的夏天没有现在这么热吗?其实不然。  古人形容夏天炎热最出名的一句话,是“七月流火”。此说出自《诗经·国风》中的《七月》一诗,诗歌开头即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表示“七月还很

  众所周知,因为全球气温变暖,现在的夏天异常的炎热,在古代,二氧化碳的排放远没有现在多,难道古代的夏天没有现在这么热吗?其实不然。

  古人形容夏天炎热最出名的一句话,是“七月流火”。此说出自《诗经·国风》中的《七月》一诗,诗歌开头即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表示“七月还很炎热,九月就已秋凉”。

  周代历法中的第一个月与夏历(阴历)不同,是夏历中的十一月份,比夏历正好提前两个月,也就是说“七月流火”,实际是形容夏历的“五月天”。

  相当于现在公元阳历的夏季六七月,从“七月流火”来看,西周时期的夏季气温确实不低,可能比现代要热。

  而史上最热的夏天出现于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从《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第三卷“清代气象记录(上)”中可以看到。

  这一年高温几乎涉及半个中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整个华北地区异常炎热,可以说是超级酷暑。

  当时,北京:“六月丙辰(7月25日)京师威暑。”天津:“苦热,土石皆焦……”河北高邑:“薰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

  山西浮山:“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山东高青:“大旱千里,室内器具俱热,风炙树木向西南辄多死。”

  由此可见,当时的整个华北地区完全进入“烧烤模式”。《续东华录》中使用了“威暑”来记录当时的高温,天气热得像发了威要吃人的老虎,来势凶猛。

  根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研究换算,1743年7月20日至25日下午的气温值,均高于40℃。其中以7月25日的温度值最高,达到了惊人的44.4℃。

  这一极端高温纪录至今未被超过,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和公元1999年夏季,华北先后出现了两次极端高温纪录,分别为42.6℃、42.2℃,低乾隆八年2℃上下。

  据统计,在公元1911年以前的1000年间,中国历史上典型的“炎夏”有19次。遇到如此极端高温天气咋办?宋人释子益的选择是,“北窗一枕黑甜余,细听松风杂流水”,这即是古人“战高温”的一种态度。

  当然,朝廷也会采取相应措施。虽然没有高温预警机制,但官府会让老百姓减少外出和劳作,给受灾人口补助,以帮助大家过夏天。

  在“热灾”发生时,有的朝代还会开展慈善和救济活动,如唐贞元十四年,朝廷便“出太仓粟赈贷”。

  在史上最热的乾隆八年夏天,乾隆皇帝曾命令有关官员采取救助措施,在北京的“街上和城门发放药物”,以减少中暑和死亡。

  我们虽然不能直接体验到古代的温度,但是可以从史料中了解。在唐代的时候,诗人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在了诗歌中,有“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头痛汗盈巾,连宵复达晨”的句子。

  从诗歌中,我们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古代夏天的炎热,古代的夏天像火一样热,人因为闷热,整晚睡不着。

  如果要和现代比较的话,古代虽然有时气温比现代高,却没有现代的热,现代由于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夏天要更加热。

  古代虽然有热死的现象,但是那更多是因为纳凉条件不足,和顶着太阳劳作的结果。古代绿化好,交通工具多是马车,二氧化碳排放少,所以气候环境没有现代恶劣。

  众所周知,因为全球气温变暖,现在的夏天异常的炎热,在古代,二氧化碳的排放远没有现在多,难道古代的夏天没有现在这么热吗?其实不然。

  古人形容夏天炎热最出名的一句话,是“七月流火”。此说出自《诗经·国风》中的《七月》一诗,诗歌开头即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表示“七月还很炎热,九月就已秋凉”。

  周代历法中的第一个月与夏历(阴历)不同,是夏历中的十一月份,比夏历正好提前两个月,也就是说“七月流火”,实际是形容夏历的“五月天”。

  相当于现在公元阳历的夏季六七月,从“七月流火”来看,西周时期的夏季气温确实不低,可能比现代要热。

  而史上最热的夏天出现于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从《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第三卷“清代气象记录(上)”中可以看到。

  这一年高温几乎涉及半个中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整个华北地区异常炎热,可以说是超级酷暑。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一天吃二顿饭的后果 古人一天吃两顿不饿吗 人是铁饭是钢古代吃得少其实有原因下一篇:明朝的皇帝为什么都不长寿 传得最广的说法是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