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元代瓷器 元代瓷器有什么特别的?

导语:关于元代瓷器,人们印象深刻的,多是“元青花”,尤其在器形、纹饰等方面,继承了唐宋以来的梅瓶、玉壶春瓶、盖罐、葫芦瓶等,也在当下的市场中颇受青睐。但是对于元代瓷器的整体面貌,知之者甚少,那么较之宋明朝,

关于元代瓷器,人们印象深刻的,多是“元青花”,尤其在器形、纹饰等方面,继承了唐宋以来的梅瓶、玉壶春瓶、盖罐、葫芦瓶等,也在当下的市场中颇受青睐。但是对于元代瓷器的整体面貌,知之者甚少,那么较之宋明朝,元代瓷器的独特之处是什么?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的一场关于“元代瓷器”的展览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天蓝釉花口紫斑贴塑兽面双螭耳连座瓶 元 北京市元大都遗址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瓶胎质粗厚,通体施天蓝色乳浊钧釉,口沿、肩部及底座处有紫红色釉斑,釉色艳丽,造型别致。此件钧釉瓷瓶出土于北京后桃园元代居住遗址,出土时原为一对,另一件藏于首都博物馆。因出土地为元代统治阶级居址,因此这对钧釉瓷瓶应是元代皇室用物,对研究当时上层阶级生活史具有一定的意义。

从以上展品可以看出,元代瓷器造型别致,釉色多彩,且以景德镇等地为代表的元代瓷器的生产中心与元大都等行政中心距离甚远,这要归功于元代交通及海外贸易的发达。海外市场的大量需求,使得在统治者偏爱金玉器的背景下,景德镇等地生产大量瓷器,进行外销。

白釉褐彩凤纹大罐 元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元代统治者为蒙古游牧民族,其雄伟浑厚、奔放粗犷的民族特性主导了瓷器形制硕大、古朴厚重的时代风格,因此大罐造型在元代较为流行。该罐口径、底径大小接近,褐彩加黑,外壁构图自上而下分作三层,造型和装饰与1978年鹤壁窑窑址出土的元白釉褐彩凤纹大罐基本一致。

在世界工艺史上,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为东西方制瓷技术的交流产生了很大影响。元代瓷器中,最能体现伊斯兰文化因素的便是元青花瓷器。迄今所见元青花瓷器中,大盘、大碗、高足碗等,明显是带有伊斯兰文化特征的器型。

青花蕉叶花果竹石印花缠枝牡丹纹菱口盘 元代 上海博物馆藏

此盘装饰手法新颖别致,白地青花和青地白花交相辉映,纹饰生动。蓝地白花又称反青花,是将青料涂地,纹饰留白,这种装饰方法以暗衬明,深沉中见亮丽。这类大盘多是元代出口到西亚伊斯兰地区的贸易瓷,根据销往国家的特殊需求而烧制的大盘、大碗、兽耳罐和葫芦瓶等,多为伊斯兰国家穆斯林的饮食器皿和用具。

青花满池娇图菱花口盘 元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典型元青花的装饰以层次丰富、布局严谨、图案满密为特点,相比于中国传统绘画风格,更符合伊斯兰装饰艺术的特点。元青花的装饰主题中,植物纹多为有规律呈蔓延状的花、果、叶、草等图案,明显受到“阿拉伯式花纹”风格的影响。

青花云龙纹罐 元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纹罐为元青花大罐的标准器,器形浑厚凝重,直口短颈, 溜肩圆腹, 腹部下渐收,底微撇。此器形在国内外传世及出土元青花器物上均有迹可循。纹饰分四层,层次清晰,青花发色青翠浓艳,符合进口青料发色特征,腹部主体纹饰绘二龙纹,龙身修长, 头小颈细,与明代瓷器龙纹有所区别。

在宋金时期的工艺基础上,元代瓷器模印成型技术也得到进一步提高。模印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实现复杂器型的成型和印花装饰效果,而且可以减少器物的变形率,规范器物的大小形制,同时有效降低劳动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为元代瓷器丰富的造型奠定了工艺基础。

模印工艺的具体制作流程:塑造出所需的器物造型——脱模成印——将瓷泥片贴在模具内壁拍打紧实——开模后修正模缝线、施釉。

白地褐彩龙凤纹大罐 元代 辽宁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出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罐胎体灰黄粗厚,菊花纹线条均匀挺立,龙纹线条流畅苍劲,画面主次分明,风格质朴豪放。该瓷罐出水于辽宁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中,应是元代磁州窑产品。

孔雀蓝釉云龙纹鼎式炉 元代 江苏省镇江市京口闸遗址出土 镇江博物馆藏

此炉胎体厚重,造型古雅,它的形制来源于早期铜鼎。元代孔雀蓝釉的烧造开创了景德镇窑二次烧造低温色釉的先河,孔雀蓝釉属于低温釉上彩,不及釉下彩牢固且极易剥落,存世量稀有。出于对蓝天的敬仰,元人尚蓝这一民族审美趋向在元代的瓷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青花海水龙纹香炉 元代 江苏省镇江市京口闸遗址出土 镇江博物馆藏

此香炉青花发色淡雅,在制作工艺与绘制风格方面凸显了元青花典型的特征,为供奉所用的礼器。元代大型器物虽多,但此等体量的青花香炉非常难得,烧造难度可想而知,采用分体烧制法,解决了一次烧制难以成型的问题,纹样使用元青花典型的多层绘制的装饰手法。

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元代 1959年南京市江宁县明正统四年沐晟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元代瓷器的牡丹纹,仰俯侧背,极尽变化,部分瓷器上的牡丹纹可能参考了刺绣花样,或为描造刺绣花样的匠人所设计。元代牡丹纹、莲花纹多采用折枝或缠枝的构图方式。缠枝花装饰具有典型的S型特点,和折枝花装饰一样强调对称性,主要汲取了伊斯兰文化艺术特征。

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 元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器物画面用笔粗犷流畅,却生动传神,气势磅礴,尽显龙之霸气。玉壶春瓶又称玉壶赏瓶,始见于宋代,是一种装酒的实用器具。元代时的特点为细颈,瘦腹,风格较为秀巧,造型曲线玲珑,已从宋代的实用酒器逐渐转变为陈设器。

釉里红爵杯 元代 江西省景德镇市落马桥遗址出土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爵”是古代青铜酒器,也是祭祀用的礼器,流行于夏商周时期。釉里红烧制难度大,因为着色剂氧化铜在高温下易挥发,由于窑内温度不易控制故成品率很低,常见有飞红或者发色黯淡的现象。此杯釉色呈正红色说明烧制温度控制得当,体现了工匠制作技术的高超,实属难得。

霁蓝釉爵杯 元代 江西省景德镇市落马桥遗址出土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通体施霁蓝釉,呈宝石蓝色,色调深沉美观。霁蓝釉与釉里红一样都是元代创烧的品种,两者的烧制成功是元代工匠熟练掌握制作颜色釉技术的标志,并为后世烧制各种颜色的瓷器奠定了基础,明清常把霁蓝釉瓷器作为祭器,故也称“祭蓝釉”。

审美观念的表现和转变:

从延续高雅素净到风格华丽奔放

入元后,以青花为代表的釉下彩瓷艺术大放异彩,成为雅俗共赏的流行产品,并风靡海外,“青花”因此成为元朝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符号,开辟了全新的陶瓷艺术风尚。青花的崛起,宣告了古人主流审美从追求素雅莹洁、类玉类冰的婉约态势,转变为追求华丽繁美、敦厚豪迈的奔放意趣,这种审美观念的转变,对明清瓷器的发展产生了甚远影响。

青釉刻花缠枝牡丹凤尾尊 元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尊为龙泉窑典型器形,远销东亚、东非和阿拉伯等国。元代龙泉靑瓷产品较之宋代出现较大改变。大型器物增多,器体变得厚重。在装饰方面,一改宋时典雅无华的风范,除划花、刻花、堆花外,更釆用了印花、堆贴、镂刻等技法。

青花凤穿花纹执壶 元代 故宫博物院藏

此壶为江西景德镇窑产品,通体花纹满密,主体凤纹突出,主次纹饰穿插有序,青花色泽浓艳亮丽,是传世元代青花瓷器中呈色纯正之作。

青花龙纹梅瓶 元代 湖北省钟祥市明永乐十三年郢靖王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

此瓶即采用釉下彩技术,青花浓艳,瓶身有元代瓷器基本特征之一的线状火云,为景德镇窑烧制。元代瓷器制造最有代表性的成就是釉下彩技术的广泛应用。所谓釉下彩技术,是在瓷胎上先画出纹饰图案,再施上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经高温烧制。其优点一是由于可以直接在瓷器上进行绘画,利于创作者的艺术发挥,二是绘上去的图案永不褪色。

青花束莲纹匜 元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件青花匜施白釉泛青色,又能见到明显的黑斑,可能是进口青花料和国产料混用的结果。江西景德镇窑产品。匜为宋元时期典型器型,元青花瓷器的匜传世量较少,主要在国内出土。元代的匜多用于酒器,不同于先秦以前作为盥洗器使用。从元代墓葬壁画及墓葬或窖藏的伴出关系来看,匜与玉壶春瓶、盞一般构成酒器组合,从材质和工艺来看,匜也与玉壶春瓶、盏的组合基本保持统一。

虽以华丽奔放的风格为主,但在元代,单色釉瓷大量生产并出口海外,部分器型沿袭旧制,可见在元代人民的日常审美诉求中,仍一定程度上延续着宋金士人阶层欣赏莹洁高雅风格的美学意境。

青釉玉壶春瓶 元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玉壶春瓶是深受元代人们喜爱的一种器形,形制开创于于宋代,多作盛酒器,元代形制基本沿袭宋代,腹部增大,圈足高度降低,使瓶体造型更为丰满、稳健。此瓶为典型的元代瓷器形制,是元代龙泉窑玉壶春瓶中的上乘之作。

元代后期,青花瓷器上出现了一些历史人物故事的装饰题材,具有明显的汉族传统文化特征,透露着儒家文化价值观念。这类题材的兴盛应与元杂剧的成熟和流行有一定关系。元代对这类题材包容或认可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原和蒙元艺术,在文化和审美层面已完成了深层次的交融与发展。

张成款剔红人物圆漆盒 元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不同于宋金时期以花卉、鸟首、几何纹等装饰纹样为主的艺术风格,此类具有完整场景的人物故事图案在元代始盛。而这种场景式人物故事图的流行,同样普及于元代瓷器的装饰方面。

青花昭君出塞纹高足杯 元代 2001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南大街131号军分区窖藏出土 武威市博物馆藏

“昭君出塞”原是描写汉元帝为笼络南匈奴,将一名宫女和亲的故事。后经马致远改编为《汉宫秋》,情节有所变动,以元帝和昭君的爱情悲剧为中心。汉匈和亲所象征的和平友好关系,在元代的特殊背景下,亦有民族共荣的美好愿景,深受大众喜爱。

“海宇会同——元代瓷器文化展”为观众奉上了元瓷器的文化盛餐,在这里,我们了解到元代瓷器的独特风貌,高超的制作工艺及其多元的文化特征。我们相信,随着学术界的深入研究,元瓷器必将越走越远!

海宇会同——元代瓷器文化展相关信息:

展览时间:2019-5-21 - 2019-7-21

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6展厅

开馆时间:09:00-17:00 ;16:00停止入场;16:30观众退场;

地址:北京东城区东长安街16号 天安门广场东侧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史上最倒霉催交椅 史上最倒霉催交椅 被300斤参观者坐塌下一篇:荆浩的传奇人生:退隐不仕,躬耕自给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