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荆浩的传奇人生:退隐不仕,躬耕自给

导语:郝静是我国晚唐至五代著名的山水画家和理论家。他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方山水画,而且被后人尊为北方山水画派的始祖。郝静非常重视“真”在山水画创作中的思考和运用。《碧姬发》中提出的“六经”、“土真”、“四

郝静是我国晚唐至五代著名的山水画家和理论家。他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方山水画,而且被后人尊为北方山水画派的始祖。郝静非常重视“真”在山水画创作中的思考和运用。《碧姬发》中提出的“六经”、“土真”、“四品”、“两病”等理论观点,是古代山水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作,比早期南齐谢赫的“六法说”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通过对太行山旷达雄浑气质的理解,创造了《匡庐图》等多处山川,从而开拓了全景构图和肖像技法,实现了理论与创作实践与毕所倡导的“真”的统一。郝静倡导的写实主义绘画风格对北方山水画派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试图从郝静的历史背景和个人传奇人生出发,结合他的理论著作《文笔》,进一步进入他的山水世界,感受他独特的山水精神。

1.郝静的历史背景——盛唐的覆灭。

郝静生于晚唐,卒于五代和晚唐。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在中国王朝的历史上,有两次崩溃,一次是强大的汉族,一次是唐朝。强大的汉朝之后,中国分为三国、两晋、十六国。东晋至隋朝的时期也叫南北朝。虽然中间有一个短暂的西晋统一,但整个三个半世纪,小朝廷多,战乱频繁。然而,它给了民族精神自我成长的机会。这时,老庄思想成了士人的精神家园。从南北朝到唐代,中国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诗人聚集在权力谱系的核心,思想家则不是生活在朝廷或帝都,而是流亡山林,致力于佛教思想的本土化和与老庄的融合,构建了一套独立于权力话语体系的纯粹人生哲学。高山流水下,茂林竹林旁,有独特的隐士景观。这是中国文化成长过程中最具独立精神的景观,是幽默与机器辩论的哲学,创造了“老庄”的美学风格,在制度化之外,重构了士人精神。王朝可以覆灭,但士人安定下来的精神却不能覆灭,于是开始自觉行动。第二次崩溃是在唐朝以后的五代十国。绘画艺术在对王朝的微弱沉寂之后,以个体行为的方式走上了文学与思想的山水之路,再次开启了山居运动,并以一种独立自由的身份建构了山水画中文人的山水精神。这种行为始于北方山水画的创始人郝静。

第二,郝静传奇般的一生——从仕途上隐退,致力于自给自足。

郝静早年“通晓儒学,通晓历史,擅长文学”。少年时,郝静经常参观济源的“阳台宫”,它是唐代开元道士司马成镇在济源吴王山创建的。济源景区名人足迹多,白居易有诗曰:“济源山水好,老殷久知。.....空山剑立,沁水龙蛇走;挂在弹簧上处于危险之中,毕成把嘴转了过来唐干福元年前后,郝静从家乡来到开封,受到同乡裴秀的关怀。他是唐末的一个小官。裴秀任丞相五年,唐大中罢官十年。他在开封遇到了和尚袁绍,两人志趣相投,袁绍命他住在开封易门沧源水南寺。后元少的名声越来越大,扩大为一个横跨易门山的巨型院落。唐僖宗亲自给这个庭院取名为“双林院”。郝静曾为双林苑画过壁画,双林苑是一座重要的佛教寺庙,显示了他当时的画名。《尝京师双林园宝陀罗家山图》,此画未能传世。根据他的水墨山水画创作精神,可以得出这是一幅人物与山水相结合的水墨作品。受司马成镇的影响,郝静将其与晚年的王维、张骞并列,称赞:“白云尊师好气,各有千秋,用之自如深不可测。”郝静还创作了天台图,显示了吴王山的主峰,这与他早年的生活经历有关。

郝静不仅以其山水画闻名于世,而且擅长刻画人物。《宣和画册》还记载他曾画过《山阴宴兰亭》三幅、《楚王祥遇女神》四幅。清代,李作贤《书画记》记载了郝静《李中访道图》:“山墨笔,人物涂色,兼作兼写。”它还描述了这样一幅画,李中做了一个举手提问的手势,士兵们站了起来,另一边的真人和老虎并肩而行,男孩回忆起了指令,这些指令非常生动。

五代后梁年间,因政局多变而退位,开始了“隐居太行红谷”的修身养性、自给自足的生涯,自称。红古位于开封以北约200英里的临县。临县唐名吕林县,县西太行山绵延180里。它叫林绿山,从北到南叫黄骅、田萍、玉泉、红古、栖霞。山雄伟、深邃、壮丽,历代隐士众多。北宋山水大师郭在《林志》中指出:“太行枕是华,面是林。”人们认为吕林是太行山中最美丽的地方。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中,郝静自学成才,经常画松树风景。他与外界接触不多,但与叶都青莲寺接触较多,并为该寺至少作过两次画。冶都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北部,临县东部。是三国时曹魏的都城。当时的叶都青莲寺沙面是个傻子,在郝静求图,发诗达到目的。诗中写道:“六画坚立,随笔而行。不求万里水,只求两松。树下,剩下岩石,地平线远离峰顶。它靠近岩石潮湿的地方,但却有浓浓的墨和烟。”可以看出,他让郝静画了一幅绿松石画,宋双站在悬崖上为主体,近处是水墨渲染的云和烟,远处是山峰和山谷。不久,郝静把它画成了送给大傻瓜的礼物,并写了一首答诗:“自由地扫,山会先来。笔尖寒细,墨轻云淡。石泉窄,山根横。禅房陈列时,也叫苦空”显然,他对自己的水墨作品还是挺满意的,同时也体现了他隐退的心态——“苦空感”。苦空是佛教语言,认为世间万物皆苦空,正是他对乱世的厌恶之情。两个人不寻常的关系,可以从他们互答的诗句中看出。大禹说:“监狱里建了六幅画,你知道怎么跟着你的笔。”很明显,是关于别的。“六图”既可以解释为六图,也可以解释为一图大长。按照中国的制度,布帛的宽度是两尺两寸,六幅画的宽度是一尺三尺两寸,可能是一幅屏风画。“因此,它是建在监狱里的”意味着它仍然被牢牢地收藏和保存着。造,传“钥匙”,锁,藏。正是因为大禹过去接受过郝静的画,所以才会说出“如何认识国王”,由此可以推断,这六幅画是多年前的。

第三,分析《碧》所蕴含的山水精神。

1.“画面真实”理论所蕴含的景观精神。

“真实”是郝静“文风”的核心观点,所谓“真实”是对象的本质特征。他说:“画家,画也是,衡量对象,取其真。”也就是说,事物的美是客观存在的,艺术家只有通过“度”,即深刻的观察和品味,才能获得自己的真实。如果不理解这个要求,只能得到“形似”——“得其形,留其息”。而“真”就是“充满气质”。作为两个对立的概念,“真”和“像”被提出。可以看出,“形似”相当于没有空气的单纯骨架,“真”相当于形神兼备,神韵生动。就山水画而言,他认为“山川意象伴有气势”。画家不仅要表现出山峰、山脉、山脊等不同的地貌特征,还要把山川描绘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浩瀚的空之间相互联系,也就是所谓的:“上面的山峰和山脉虽然不一样,但它们的下岗山是相连的,覆盖着森林的果实,它们隐隐有远有近。”郝静将前人在人物画领域的理论成果延伸到山水画领域,发展成“画真”理论。郝静隐居后,其思想由儒入道是必然的。他对“真”的理解不可避免地带有老庄的烙印。《庄子·渔父》说:“真人真事。”他还说:“真正的人,所以不容易接受天堂。所以圣人贵真,不分风俗。”所以,“真”与真诚、天真、幼稚、精神、本质有着内在的联系。郝静第一次诞生了“富于气质”并清晰地区分了“真实”与“相似”。

从“真实”的要求出发,他反复用“真实”来衡量自己创作的得失。比如《六要素》中谈到“风景”时,解释为“机构时间,寻美创真”;谈“四品”中的“奇”,解释为“不可预知,与真实场景不同或好”;他在评论前代画家时,评论了张协的《金石为开》、王维的《巧写形象,动真思》、项内容《释怀不扭曲元气象》;最后他说:“我希望儿子勤快一点,但是忘了他的字和墨,有个真实的场景。”。文中提到的真理场景、真理思想、真理要素、真理创造,显然包含了两个要素:外教的创造、中师的收获、心源。真景——自然的形与神、气与质;真思真元--画家内心的真情与主观精神。主观与客观相结合,才能谈得上创造真理——创造一个形神兼备、气质勃发、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六精”理论所蕴含的山水精神。

郝静的“六法”是气、韵、思、景、笔、墨,显然是对谢赫“六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六法”产生于人物画繁荣的时代,而“六法”则是随着山水画的兴起而产生的。简单比较一下,“云起”分解为“气”和“运”;“思维”大致相当于“商业区位”;“景物”大致相当于“物的象形”和“色随类”;“笔”是“骨法用笔”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增加了“墨”,这是晚唐五代水墨山水画兴起而引起的新的理论总结,也是“文风”中最具时代性的观点。

郝静是第一个提出“散漫的魅力”、“山水的形象,彼此的气势”的人。而且评论山水画家,首要的标准是有没有韵味。比如张震“魅力十足”,王维“魅力高清”。郝静使用的“神韵”概念有两层含义。一个是指画面墨如何表现魅力,一个是指整个画面形象的魅力。《六经》分别阐述气和韵是前者的意思。“生气了,心就跟着剧本走,就不会迷茫”,就是说画家会用自己的心指挥笔,做到理解与表达的主客观统一,得心应手,不迷茫,不犹豫。笔往何处去,是心所携,即气所生。这和张彦远称赞吴道子的话有些相似:“守神,专其一,结合自然之作,与生之笔。对所谓“先存笔,画最好”,所谓“不凝手,不凝心”。总之,气势贯通一气呵成。至于“韵”,郝静解释为“藏迹,备器”。直译为隐藏笔墨痕迹,用不同的风格表现事物的状态。也就是说,笔墨是为了塑造形象而存在的,笔墨之美并非游离于形象之外,会产生韵味。郝静认为,艺术家只有在一心一意、无私奉献、用笔带精神、用墨带韵的创作心态下,才是最佳选择。这种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其实所谓的笔只是主导精神,墨柔主导韵脚,笔墨的魅力来自郝静。

郝静指出,最重要的是“明确对象的来源”。比如树木的生长是由“性”决定的,松树的魅力应该是“如君子之德”;柏树是“动人而屈服,繁复而不华丽,以章举节,以日转文”。景观的魅力主要是基于“气势,遮住了林泉,依稀远近”。总的来说,他说画面的山水、树木、石头魅力不仅要符合自然,还要体现审美属性,这与画家的审美理想和道德观念有关。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从整体气势和各种空之间的关系来把握自然景观,表现出对自然中的和谐、变化甚至朦胧美的向往。

“思”和“景”也是山水画特殊的审美要求产生的。两者都讲了山水画创作立意过程的要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对自然界复杂的现象进行筛选,分清主次,进行取舍和总结,即所谓的“删画大物”;第二,一定要依附于具体的意象来发挥想象和联想,也就是所谓的“凝聚物”;第三,根据自然景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变化,寻找其美,创造出“真”的艺术形象,即所谓的“制度时间因素,求美创真”。

“笔”和“墨”是中国画造型的特殊艺术语言。郝静对它们进行了严格的定义,并首次提出将“墨”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来讨论。他强调,钢笔的使用不仅要遵循传统规则,而且要改变,使之充满运动感。这是他说的:“虽然规则依法,但操作灵活,质量不好,像飞一样。”。然后他提出了“笔势说”——肌、肉、骨、气四势。强化,指着笔,破了意,意为笔达不到;肉指笔的丰满;骨指刚强有力的笔;齐,指笔的魅力。这些观点与唐代书法的观点是一致的,也是不同的,这与水墨山水画中笔触的变化和书法方法的出现是分不开的。郝静把“墨”放在与“笔”同等重要的位置,标志着水墨山水画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一种新的审美观念诞生了。他自豪地宣称:“有了阶级,自古就有能量;如昏墨戳,我在唐朝。”他具体解释说,墨“由高到低有气无力,味浅味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也就是说,要求用墨的浓淡变化来表现物体的阴阳起伏和不同的色调,去掉巧妙的装饰,崇尚自然,达到用笔无法收到的艺术效果。

正是从笔墨的角度,他敢于扭转前人评价过的名家案例。被誉为“画圣”的吴道子,批评“笔胜于象,恨无墨”;被誉为“全国第一山水”的李思训,批评它“虽灵动秀丽,却失墨色甚多”;不受前人重视的张震称赞他:“韵味十足,笔墨不多;真思出众,不贵不艳;从古至今,没有这个东西。”至于王维,他赞之为“万历笔墨,高清神韵”,为后人赞王维开了先河。由此可见,郝静是一位具有独立思考意识的景观大师,无法跟随他人。他独立而独特的山水精神,一直影响着后世许多人,如近代的关同、董菊、、武门、黄。

3.“四品”与“两病”论所蕴含的山水精神。

前人对绘画的成败进行了评价,虽然没有具体说明就进行了评分。另一方面,郝静定义了“上帝、奇妙、古怪和聪明”四个范畴。神器产品,一般来说,是那些随意、朴实无华就能得心应手、自然自然的画。这和唐人所说的“夷”有些相似。妙品,意为画前精心构思,体会万物的气质,符合其外貌特征,充满妙词妙墨。这似乎包括唐代的“神与妙”。郝静对这两种古怪而又巧妙的产品持批评态度。前者只重用笔的变化,忽略了物体的本质特征,与物理学相悖;后者只注重小技巧,做作,华而不实,这是他最讨厌的。

“四品”的构想还未完成,他继续探讨山水画失败的两个原因——看不见的病和看得见的病。有形的病是指比例不当等形象相似的问题,无形的病是形象完整的问题。他认为最可怕的是看不见的病,不能删,和死的东西差不多。绘画病说最早是郝静提出的,后人有很多模仿者。比如宋代的郭有“三病”之说,汉代的韩卓有“常见病”之说,元代的饶自然有“十二忌”之说,明代的李开贤有“四病”之说,清代的邹一贵有“避六气”之说,沈宗潜有“五俗”之说,大学士也有。

通过对毕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水墨山水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山水画理论家。毕所蕴含的山水精神不仅是其创作经验和美学理论的体现,也是中国早期水墨山水画的理论体现和总结,在中国绘画美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4.结论。

自六朝以来,山水画一直用绿色装饰,用线条填充。水墨山水画开始出现在盛唐和中唐,开创者有张干、王维、王洽等人,但整个社会尚未形成风气。到了五代,水墨山水画日趋成熟,经过郝静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理论上的“笔墨”,更加注重对水的运用。笔墨结合的绘画更有助于表现大自然风云变幻的气象,这是绘画美学上的一种拓展,明显有助于消除技法上的生硬笔迹。郝静倡导的大山大水画风对北方山水画派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元代瓷器 元代瓷器有什么特别的?下一篇:白发大结局 容齐死后无忧登基容乐成皇后 白发大结局 容齐死后无忧登基容乐成皇后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