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湖广填四川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湖广填四川简介

导语:湖广填川,指清代大规模移民。据说移民中有湖北、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历了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因此,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吸引外来移民,其中湖光兴省人口

湖广填川,指清代大规模移民。据说移民中有湖北、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历了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因此,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吸引外来移民,其中湖光兴省人口最多。以成都为例,清末的《成都纵览》曾这样描述“今天的成都人都是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浙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历史背景

四川移民

据《四川通志》记载:“汉唐以来,蜀国有很多牙齿,用烟花相向。明末兵后,定口瘦如晨星。”

根据康熙二十四年的人口统计,经历过大规模战争的四川省,人口有九万多。清朝康熙时期经历了兵荒马乱,四川盆地终于平静下来,一批新的地方官员开始上岗。

在这些胸怀大志的官员眼里,四川并不知道它有多富饶肥沃。

然而,当他们骑马坐车来到新的官邸时,他们发现传说中的天府之国是如此荒凉、破败和千疮百孔。

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怀着极大的焦虑给康熙皇帝立碑,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

他说:“我很荣幸被皇帝任命为四川最高地方官员,我来到这个饱受战争蹂躏的地方,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现在站在满目疮痍的前天府,别无选择,只能加税,这让我觉得很尴尬,浪费了吃饭睡觉的时间。我等下官是皇上派来的,但我忠诚报国,为朝廷效力。

经过几天的思考,我认为要重振四川富庶土地的名声,只能吸引移民开垦土地,重建家园。似乎没有其他最好的办法。”“明清史料,书中之书”。

张总督在奏章中也提到了一些移民的方法。

比如,可以命令与四川相邻省份的地方官员,将因战争而离开家乡的四川原有人口查出来,进行登记,然后四川“派官员去接”。或者直接由政府发布移民政策,通过行政手段把人口密集的省份的人转移到四川。

康熙皇帝,坐在紫禁城的龙椅上,也在为全国的征税和重建而苦苦挣扎。

他先后接到四川地方官员的奏章,召集有关部门听取有关汇报,正式发出了名为《康熙三十三年招人填川书》的书信,下令大规模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向四川移民。

移民措施

统一后,清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填川”政策。主要是鼓励外省移民进入四川垦荒。如果规定谁要进四川就把地亩给永久占用。

各省的穷人,把他们的妻子带到蜀国,可以归化。招人入蜀的优惠政策,与各级官员的政绩和升迁,以及屯田招人的奖励密切相关;对税收政策给予额外的优惠。

康熙给移民发了一封信,规定五年后才征税。永远不要给繁殖群体。

它还规定,移民原籍地和他们在四川定居地的当局应配合转移和核实,并安排他们的户口登记和融入嘉宝。这些政策为移民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陕南移民

陕南包括陕西省的汉中、安康、商洛。清初,这里还分布着相当规模的古林,被称为“南山老林”和“巴山老林”。这里人少,大部分田地荒芜,呈现出一派“虎迹,狼蹄,人多,地千里。黄茅白芦”的大部分荒凉景象。陕南四面环山,地势封闭,也未能幸免战乱之苦——明末张、李自成农民运动的兴衰,明政权的垂死挣扎,清初三藩之乱。

虽然明代大量流民前往秦巴地区开荒谋生,人口增加,但经过明末清初数十年战乱,人口锐减。陕南比四川苦。

据《读史纪要》记载,明万历四十六年汉阴县共有670户3576口人。明末农民起义,清初吴三桂反清运动,陕南都是人口锐减的大战场。嘉庆嘉荫县志:明末的汉阴县,“破朽者只有十余人”,“土著不多,十一二人”。陕南本来人烟稀少的地方,此时都变成了极其荒芜的地方。山山水水稀少就不用说了,哪怕是河谷。从康熙初年陕南部分郡县的户数不难看出:汉阴4、旬阳4、镇安2、商南1、杨珊2、平利1、白河1。由此可见清初陕南的萧条荒凉程度。据移民史专家曹介绍,陕南大约70%的人口不是死于战争就是移民。人口锐减严重影响了陕南山区的发展进程。为了避免土地短缺和增加税收,清初朝廷采取了一系列优惠经济措施来增加战乱地区的人口。

顺治六年朝廷颁布《填海造地令》,顺治十四年住建部颁布《填海造地意见及处罚规则》,明确规定对填海造地有功者给予奖励,填海造地金额和户籍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员的依据。康熙年间,垦荒条例进一步修订,规定了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移民开垦荒地。这些慷慨的招贤纳士的土地政策,以及陕南适宜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地,对于人口密集地区没有土地或者土地很少的农民来说,无疑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与此同时,东南各省,尤其是湖广地区,也受到灾害的束缚,饥荒持续。受害者成群结队地逃离,渴望找到合适的土地定居。在内拉外推的推动下,继“湖广填川”的延续,最终促成了清代“湖广填陕南”的移民浪潮。当然,陕南成为清代重要移民地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清初陕南税收低,地租极轻,对农业发展水平高、经济发达、赋税重的地区的无地或无地农民极具吸引力。当然,朝廷除了采取优惠的经济政策吸引移民外,还采取了强制移民的政策。顺治、康熙两朝,朝廷两次强行下海,使得福建、广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居民迁往内地。

移民历经千辛万苦进入秦巴山区,从东到西,先从平原,再进入深山。乾隆时期,移民基本上填满了汉水流域和秦巴山区的旧林区,陕南的移民趋势在道光时期大致结束。

在这场移民浪潮中,上述湖南长沙吴氏家族的一些后裔也成为了这支移民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吴尚熙一个人来了陕南。进入汉阴延平后,他立即回到家乡,吸引其他吴的四大房子。从第21年到第34年,长沙吴家的五处房屋陆续迁移到陕南,历时十四年。到咸丰年间,吴后裔在陕南“定口见三千余人”。直到现在,吴仍然是当地最大的姓。陕南吴门人口的繁衍和增长,其实是清代中后期陕南人口爆炸性增长的一个缩影。

汉水流域和秦巴山区在从甘龙到道光的一百年间接收了大量移民,导致当地人口中移民比例非常高:“没有一两个土著人”。清初朝廷的征垦屯田、强迁海政策,使汉阴县人口由万历3570人飙升至清代道光12.33万人,成为“百年十九客无土著”的“五方”,根据各种文献资料,陕南游客占总人口的比例大致为80-90%。来到陕南定居的客家人主要来自南方省份,以湖广为最多。据萧研究,河谷盆地的宝城、南郑、勉县、城固、西乡、石泉、汉阴、商州、安康人口从康熙的41.6万增加到道光的211.7万,其他山区县人口从原来的8。到道光初年,移民数量已经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陕南许多山区被大面积开垦,耕地面积大幅增加,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超过历史任何时期。他们的耕作方式、养蚕、茶叶、苎麻、纺织等农副产品都是南方移民开发山区的典型例子。习惯于水田耕作的南方移民,并不满足于在坡地上种植旱作物,而是利用自己原有的耕作经验,在定居地修建水渠和堰,用饮用水灌溉,种植水稻。这种情况已经蔓延到整个陕南。吴敦品,吴家的第三代孙,迁居陕西,现居后泉县,他的家谱仙德禄写的《素质、美貌与公共行为》一文介绍:

当时堰上平地少,秦海关又不熟悉沟排水的方法,所以没雨就没田,没田就不干了。龚是为了杨和他的家人的人类语言的利益,疏通和堵塞排水,储存和排水时,他们在池塘深处。杨以闲,渠以昌,不数年,堰坪山麓皆耕为田...若汉阴之南治水,余吾绍,吴百年哉。

新吴先人来到堰平,面对的是整个山坡。原本稀缺的堰平,并没有给他们留下更多适合种植的土地,而当地人则靠天气吃饭。他们在下雨的时候种植,但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放弃土地。你可以想象当时的艰辛,但是吴的祖先克服了很多困难,带领当地人民修筑沟渠,开垦土地,年复一年地修建梯田,因地制宜地在海拔500-600米的山坡上嫁接南方的稻田。梯田建设始于乾隆时期,历时100多年,已有250多年的历史。吴先民用汗水和智慧开垦了一万亩梯田,谱写了波澜壮阔的百年移民垦荒史,成为清初湖广移民迁徙陕南的历史缩影。

“亩金有沃土,野乐乡在山中。好在有五种,食物不只是米饭。”湖广移民的大量涌入,不仅促进了陕南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使陕西更倾向于“南北方,南北方”,成为南北文化交融的地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神秘的草原国家回鹘是消失的 回纥人后来都去哪里了 神秘的草原国家回鹘是消失的 回纥人后来都去哪里了下一篇:李煜怎么死的 南唐后主李煜为什么会被宋太宗杀死?只因宋太祖死的过于不明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