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虽说"七品芝麻官"微不足道 虽说"七品芝麻官"微不足道 但即墨县衙的规模 绝对让你想象不到

导语:虽然《芝麻官七件》不值一提,但即墨县政府的规模绝对让你无法想象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了以下文字资料。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即墨,因墨水穿城而得名。相对于年轻活力的青岛,即墨就像是饱经沧桑的老人。 历史上的即墨古城有两座,分别位于今天的平度和即墨境内。平度的即墨古城,在古岘镇大朱毛村一带,这是最早的即墨城邑,一般称为"故城",是春秋时期齐国的重要城邑,田单火牛阵就发生在这里。 汉代以后,即墨邑撤消,分别设

虽然《芝麻官七件》不值一提,但即墨县政府的规模绝对让你无法想象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了以下文字资料。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即墨,因墨水穿城而得名。相对于年轻活力的青岛,即墨就像是饱经沧桑的老人。 历史上的即墨古城有两座,分别位于今天的平度和即墨境内。平度的即墨古城,在古岘镇大朱毛村一带,这是最早的即墨城邑,一般称为"故城",是春秋时期齐国的重要城邑,田单火牛阵就发生在这里。 汉代以后,即墨邑撤消,分别设立不其、皋虞、壮武三县。 至隋代,在此基础上重建即墨县,治所设在今天的即墨古城。现在位于新建即墨古城中的即墨县衙,就是隋代的县衙原址,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 此时的即墨县,所辖面积甚大,包括今天的青岛市区、城阳区、崂山区、即墨区,以及平度和莱西的部分村镇。如果没有十九世纪末德国人的殖民规划,现在的青岛市核心似乎应该在即墨,称作即墨市胶澳区更妥当。 县制和知县的由来 历史上,县制的由来,出于秦代。据司马迁《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秦国尚武,征伐了新的疆土,设置为"县",这是关于县的最早记载。当时实行郡县制,郡的长官称为"守",县的长官称为"令",作为地方的主管官员,比如咸阳令、长安令等等。 宋代《云麓漫钞》卷十记载,"唐制,县令阙,佐官摄令曰知县事"。唐代,在县令出缺或者暂时没有县令的情况下,由县里的其它官员暂行县主的职责,称为"佐官",因为是代理县令,即称为"知县"。至今仍可见到的日本"某某县知事",也是从这里来的。 实际上,在有宋一代,朝廷也经常派遣官员空降,代行作为县长官,管理一县行政事务,称为"知县事",简称知县。这与直接任命官员担任县官不同,它把地方管辖权由朝廷官员代理,是暂时代替的性质。 宋代知县虽然是文官,除了处理地方政务,还可以兼管军事,在当地驻有戍兵的情况下,知县可以兼任兵马都监或监押。所以有时候知县还需要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 元代,县的主官称谓改为"县尹"。进入明代,"知县"称谓由暂摄,正式成为一县官长,官阶为正七品。实际上,县令并非官吏职级的最低,在他之下还有八品、九品,知县按照管理的辖区大小之别,大约也就相当于今天的处科级,不过按即墨县辖,实在不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大小。 清代入关之后,继承了明代的官吏制度,县官在民间有了"七品芝麻官"的俗称,其实好多后来做出伟大业绩的官员,都是由芝麻官逐渐历练出来的,实在不可小觑这小小知县。 县衙三堂各有不同作用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官邸衙署自然也有限制。即墨一县,虽然管辖地域广大,但县衙规模并没有多大,老县衙建筑总面积两千五百平米,包括了大堂、二堂、三堂,以及牢狱、县庠、粮仓等功能区。如今有幸得以保留的,只有一堂、二堂、三堂等中轴建筑,配套设施虽然均已不存。残存中也可一窥往昔风貌。 民谚有云,"衙门口儿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即墨县衙门前,是一条平整的石条铺成的官道,沿着石板路,很容易就能找到县衙的位置,因为在过去,这里就是一座城市的政治、经济和中心。商铺、学官、神庙,乃至社会贤达,都集中在这个区域。 县衙大门呈"八字形",墨灰的色调,彰显着法律的严苛和官吏的威武。门口还有提醒,叫做"诬告加三等、越诉笞五十"。告诉要打官司的人,不能越级,不能诬告,否则要受惩罚。 老县衙仅存的建筑结构,一二三堂,各有其不同的作用,也是严格按照封建时代建筑标准和等级制度设立的。 正堂是诉讼、审讯的场所 进入县衙大门,首先看到的建筑就是大堂,高悬匾额"即墨县正堂",也就是老百姓所称的"公堂",县太爷审理案件、乡民打官司的地方。门口立柱上,还有一对楹联,上联是"堂外四时春和风甘雨",下联是"案头三尺法烈日严霜",甚合官府气氛。 大堂是一间近似正方形的大厅,构造简单,没有花哨装饰,只在左右两侧各有一间长形房间,被称为"耳房"。耳房与大堂相连,形似大堂的"两只耳朵"得名。实际上在耳房内,确实有听审、待审的功能,只不过在即墨县衙的耳房还发现了地库,不知作何用途。 除了东西耳房,大堂内以两根内部立柱为基准,用红色栏杆将堂内划分为三个部分,加上东西耳房,合称"五间房"。这种格局,就是县衙大堂的标准设计,另外有极少数的县衙由于级别和所辖的关系,可以设置"七间房"。 除了房型设计,建造面积也有严格的限制,因为面积也是封建官员品阶的象征,什么样的官阶享受多大面积、多高屋脊,是绝对不能逾越的红线。超过限制在当时是大罪,严重者甚至要处以极刑。 大堂内迎面可见,无过于一座人高的屏风,红彤彤的太阳光芒四射,上悬挂三个匾额,中间是"忠爱"二字,提醒官员们,作为地方父母官,要"忠于皇帝、勤政爱民",左右分别为"清正廉洁"和"执法如山",则是要求做好官吏应尽的本份。 县太爷升堂也有规矩 进入大堂,中间是县太爷的位置,座位上方匾额为"明镜高悬",是许多影视剧都会看到的。这里是县太爷办理公务、发号施令和办案审判的地方,也是县里重大活动的规定场所,迎送上谕、接待上级以及举行各种庆典、祭祀,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每逢升堂,两旁衙役列队,刑名师爷就位,县太爷由屏风东侧绕进大堂入座。公案上签筒、笔架、惊堂一应俱全,最重要的象征权力的知县大印,也在这里放置。左右还放置各种型号的笞杖。准备完毕,县太爷开始传唤原被告上堂,一般程序是"朱笔点名,刑书唱名,皂役唤名"。 太爷的公案前方地面,左右各嵌一块长石板,专供打官司的双方使用。原被告上堂需要下跪陈述事情,原告在东、被告在西,都要跪在石板上。长石板因此得名"跪石"。可以想见,当时的百姓大多单衣薄裤,跪在这样的硬石板上何等难受。 当然,按照封建社会的礼法规矩,"士农工商"国之四维,士人排在最前面,对待功名在身的秀才、举人等,可以享受特殊"礼制"待遇,上堂作揖不跪。但是也并非没有法治,当明确士人有罪时,可以将其功名革除,失去功名的士人与平民百姓一样,只能在跪石面前接受审问了。 二堂是办公、会客的地方 与冰冷、威严的大堂相比,二堂的气氛缓和了许多。虽然也有严肃的氛围,但是有了些亲切感和人性化。二堂院内的绿植明显增多,更有些数百年树龄的古木,都是历代即墨县令的邻伴,如今树木仍然尚在,见证着过往的历史。 二堂坐北朝南方位,在堂前东西两侧,设有配房,东配房称为"会文馆",西配房称为"会武馆",这与古代"东庑出相、西庑出将"的传统是一致的。它的主要作用,是办理公事的文武衙差所在的地方,也用来外来办公的相应文武官员。 二堂正厅的设置,与大堂的规制同样,也是"五间房",一间大厅搭配东西耳室。此处的耳室与大堂耳室有所区别,无论装饰、功用都精致许多。 东边耳房称为东厢,也叫茶室,主要用于县太爷办公间隙在此喝茶小憩,也是与幕僚、衙署们临时商议对策和解决办法的地方。西边耳房称为西厢,也称招房,这里是处理往来文书、草拟文件的地方,及时雨宋公明在落草之前,办公室就在招房。 一般来说,二堂作为衙署的后堂,是县太爷处理日常公务的地方,明代称二堂为"退思堂",《左传·宣公十二年》载,"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意思是在朝廷为官,要忠心耿耿报效国家,辞官隐退时,要反思己过,弥补以往过失。"退思堂",也就是常思己过的意思了。 清代统治者因为是关外来客,特别注重收拢民心,采取恩威并济的方式,治理地方刑罚与调处相结合。规定,由于婚姻、土地和经济债务引发的纠纷,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民事案件,都移至二堂来审理,由县太爷晓以利害、宣讲伦常道德,对双方规劝调解。二堂的氛围虽然紧张,却没有大堂的严苛威严,也适合做这样的调处工作。 三堂是县太爷的内室 二堂后边有个侧门,直通县衙的三堂,只有县令本人才能从此通过,这里也是县衙前厅和后宅的分界线。跨过这道门,就是县太爷的私人领地。县太爷和他的家眷们,就居住在这里。 与大堂的威严、二堂的规整相比较,三堂就是温馨当头了。三堂的设置非常简单,就是一排外观井然的房舍。按照规矩,东侧卧房是县太爷和夫人的,西侧的卧房是家里人住的,中间的房舍,相当于客厅,一般是工作闲暇的休息和活动场所。 据统计,从齐威王时即墨三大夫开始,至到清宣统年间封建社会结束,有文字记载的,共两百多位县令在即墨做官,这些官员除了即墨本乡本土,更多来自天南海北,生活习惯和品位不同。很多到任时,随行带着家眷,还有许多住家佣人仆役等等,对于住房的需求很大,所以很多时候,三堂的几间房舍,居住条件还是很紧张的。 据史料,有一些不宜公开的案件,也会拿到三堂来单独询问,但毕竟是内宅,这样的情况非常少数。 县衙虽小,比想象的更全面 《儒林外史》写道,"想这新年大节,老爷衙门里,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帖子来?"这里提到的老爷衙门,就是县衙。由此可知,在过去,一县之大,地广人多,单凭县太爷一个人的力量,再加上师爷、幕僚,肯定是不够用的。所以才有了"三班六房"的配属。 县衙中,有四个编制,是必须由朝廷选任的,有些都是应届的优秀毕业生直接补缺。这四个位置是国家正经的官员,分别是知县、县丞、主簿和典史,遇到小县,只有知县、主簿和典史。他们构成了一个县的主要领导班子。 至于师爷、幕僚等等,都是县太爷自己找来的,当然工资也得他自己出,朝廷是不管的。四大班子之下的,是吏、户、礼、兵、刑、工六房,他们分别对应上级直至朝廷的各部,具体处理县衙的基本事务。 衙役则属于三班,可不是早、中、晚三班倒,而是皂班、壮班和快班三个不同的岗位,分别处理站班、治安、征缴等任务,其他办事人员有禁卒、门子、仵作等,红楼梦里给贾雨村出主意,献上《护官符》的就是葫芦庙里的和尚,后来做了门子,这些人统称为衙役。 所有的"三班六房",是县衙里人数最多的群体,但他们并不在朝廷正规的官员编制,所以,拿不到国家的俸禄和工食补助银,只能依靠县里日常的一点微薄补贴,所以好多人靠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以补其收入之低微。 更多原创文章,请关注: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外甥是先皇帝宿亲是指历史上哪件事 外甥是先皇帝宿亲是指历史上哪件事下一篇:历史上金章宗完颜璟是庸才吗 历史上金章宗完颜璟是庸才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