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星城十里建湘路 星城十里建湘路 长沙半个世纪的印记

导语:湖南路建在兴城十里之内,标志着长沙半个世纪。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文/四木 长沙市的建湘路始于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它北起伍家岭,南至天心阁的城南路,是和当时湘江边上的沿江大道并行,贯穿于长沙市区的第二条南北纵向市政主干道。 确切的讲,建湘路并不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才有的,早在七十年代以前,建湘路的实体道路早已存在。追溯这些道路的历史,可以让人们深刻感受到长沙市区的沧桑巨

湖南路建在兴城十里之内,标志着长沙半个世纪。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文/四木 长沙市的建湘路始于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它北起伍家岭,南至天心阁的城南路,是和当时湘江边上的沿江大道并行,贯穿于长沙市区的第二条南北纵向市政主干道。 确切的讲,建湘路并不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才有的,早在七十年代以前,建湘路的实体道路早已存在。追溯这些道路的历史,可以让人们深刻感受到长沙市区的沧桑巨变,和这座历史名城厚重的历史文化。 *陈先枢供图 长沙市的建湘路从南到北十里长,它整合了多条贯穿市区南北向的道路而成,分别由当年的北长路、北站路、经武路、东站路、天心路所组成。各路段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有一时期又分为三段,分别叫建湘北路、建湘中路、建湘南路,不过现在它还是叫建湘路。你若一路走来,定能收获不少奇闻轶事和历史典故。 「 ”建湘”路名,源于湖南建湘瓷厂 ∨ 建湘路,路名大气、直白。建湘者,建设湖南也!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有很多人名就叫「 ”建湘”,如周建湘、李建湘、王建湘等。当然,七十年代长沙市把这多条南北纵向道路冠名为建湘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道路的起始点最北端,有一家长沙市曾经最着盛名的国有大型企业——湖南建湘瓷厂。 这是一家成立于1954年的老牌国有企业,上世纪七十年代是它的全盛时期,以生产日用陶瓷产品而蜚声于海内外。该厂产品瓷质洁白晶莹,造型美观新颖,其中「 ”海鸥”四十五头西餐具、十五头茶具,曾四次荣获国家银质奖,产品畅销美国、加拿大、东西欧、中东、东南亚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家和长沙市政府挣回了大量的外汇。用湘瓷老职工的话说这是泥巴变黄金的生意。 *陈先枢供图 这样的企业在长沙市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又处在建湘路的起始点上,因此将这条贯穿于市区南北向的道路冠名为「 ”建湘路”也就顺理成章了。 半个世纪过去,风云跌宕,辉煌过后的湖南建湘瓷厂,虽然还有其名,但其厂房地盘已成了伍家岭君悦香邸楼盘。企业也从生产经营实体型转为了贸易型,其影响力已是名落孙山,只留得一段建湘路路名让人们还间或想起这家城北的陶瓷企业。 粮一库里走出了湖南笑星杨五六 ∨ 七十年代以前的建湘路北段,当时在城北是很气派的,就是现在从伍家岭到经武门这一段。其路辐和现在芙蓉北路也差不多,中间有绿化带,只不过现在的路辐增加了辅道,两边的人行道更宽了,那时候这段路叫北长路、北站路。 路段很偏僻,沿途除了一些住家户就是企业单位。从伍家岭起,路的东西两边有一些住家户和商业网点,路东就是菜地,属郊区国庆大队,路西往南是粮一库的地界,高大的围墙一直延伸到潘家坪路口,足有四五百米的距离。 *陈先枢供图 粮一库的大门大概就在现在芙蓉北路开福寺路口的位置,大门口的警卫都是荷枪实弹站岗值守,戒备森严。六十年代我还是细伢子的时候和老姐去建湘瓷厂,经过这高大的围墙下,感到异常寂静和森严。 说起这粮食一仓库,在七十年代的伍新地区算是一家规模很大的单位,属国家粮食局储备局,看管着老百姓「 ”民以食为天”的口粮,在长沙市举足轻重。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一名叫杨志淳的职工,也就是后来誉满三湘演艺界的「 ”杨五六”。 杨五六自幼喜爱表演艺术,文革前,年轻的杨五六考入市青少年宫长沙市歌舞团,成了一名舞蹈演员。文革伊始,歌舞团解散,杨被下放到粮食一仓库当了一名库管员。 1971年春,长沙市企事业单位贯彻执行中央「 ”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精神,搞千里野营拉练活动。我所在的单位被编入城北区野营拉练一团,在长沙县北乡、望城一带拉练行走了半个多月,同时拉练一团还随团组织了一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拉练团走到了哪里便在哪里搭台,为当地群众演出。 为了充实演出节目,拉练团要求各单位组织节目送审,我单位推荐我拉京胡为另一名职工伴奏《智取威虎山》选段,以作为一个节目,而审查节目的艺术总监就是杨五六。 年轻的杨志淳 当年的杨五六已近三十岁了,中等身材,头戴一顶当时流行的灰色新四军帽,穿一件青色老旧的上海式小棉袄,腰间扎一根宽牛皮皮带,着黄色军裤,穿黄色解放鞋。论穿着打扮,杨并不扎眼,但举手投足间总是表现出一种文艺范。 杨五六看了我们的节目后认为水平不行,便把我们淘汰了。杨到底是专业演出团体出来的,他在宣传队的表演让我们感觉就是与众不同。整场演出,杨的节目表演占了一半,有单口相声,独舞、双人舞、独唱等,每场演出都认真敬业。这个宣传队由于有了杨五六,提升了整台节目的品位和质量,受到沿途老百姓的热烈欢迎。 文革结束后,杨五六重归专业艺术团体,并迎来了他的表演艺术高峰,实在是意料之中的事。若干年后,我们才知道当年审查我们节目的主力演员兼艺术总监便是大名鼎鼎的「 ”杨五六”杨志淳。 潘家坪,曾是长沙县政府的代名词 ∨ 走过粮一库的高墙便是潘家坪路口,这里有湖南省外贸专营出口农副产品的公司,对外出口鸡、鸭、蛇、猪、牛等,只要走近那条外贸的铁路专用线,便能闻到一股动物的臊味。曾几何时,外贸系统也是盛极一时的单位,改革开放后,市场一放开,顷刻辉煌不再。 潘家坪路口 四木供图 跨过外贸铁路专用线,没有两步路就是当年长沙县政府驻地,因此,潘家坪在早几十年前就是长沙县政府的代名词。直到1996年2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长沙县政府驻地才由潘家坪迁至星沙镇,结束了四十余年长沙县政府机关蜗居潘家坪弹丸之地,有县无城的历史。 唐家巷只剩下两颗百年老樟树 四木供图 潘家坪路口往南走一点点就是唐家巷。当年的唐家巷早已不在了,成了锦绣华天公寓楼,仅剩下两颗百年大樟树才能让上了一点年纪的人记起那里原来叫唐家巷。唐家巷附近原来还有一大单位,那就是长沙市人汽公司北厂,管理着长沙市城北区上百台公共汽车的运营和维修保养。 三角岔铁路,城北多家单位的运输专线 ∨ 继续往南走就是横亘在建湘路的两条铁路,老长沙人都叫它三角岔。两条铁路都从东边的长沙北站相距百米的不同位置,向西边麻园岭福寿桥的方向驶去,形成一个三角形地带,因此叫三角岔。 1984年长沙火车北站三角岔,即现在的芙蓉北路铁路道口。图片右上角可看出,当年钉有三角岔的街巷牌。 三角岔铁路是城北伍新地区多家单位的铁路专用线,担负着毛家桥煤栈、湖南动力机厂、湖南人造板厂、建湘瓷厂、粮一库、省外贸进出口公司,面粉厂等企业大宗物资的列车编组运输。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经济发展,三角岔铁路的运输日益繁忙,时不时火车来了,将建湘路上的车流和人流阻断。 如果火车停下来等站内信号,那是让行人最郁闷的事了,因为你不知道还会要等多久。特别是上班高峰期,很多走路的上班族因为害怕迟到单位扣奖金只好铤而走险,从火车下面钻过去。有一次,一位中年妇女刚钻到火车下面,火车便启动了,吓得她大叫着从车轮下滚出来才捡回一条命。 现在的三角岔铁路口已变成鸳鸯井路口了 四木供图 2012年8月30日,运行百年的长沙老火车北站正式关停,随后建湘路上的两条三角岔铁路也被废止,车流和人流才通行顺畅。 长沙最早的客货列车编组站——老火车北站 ∨ 潘家坪路口的对面是长沙火车北站的地界。火车北站始建于清末,1911年正式投入运营,1935年迁址改建为长沙北站,这里也是最早的客货列车编组站。1958年停办客运业务后,专职办理整车、零担,集装箱运输及专用线整车货运业务。2000年以后,拥有存车和编解列车约15条股道、6条货运线、6万多平米的货物仓库,年货运吞吐量380万吨。 老长沙北站大门 在历经百年后,长沙火车北站于2012年9月开始拆除,位于长沙捞霞开发区的火车北站也于同年1月8日正式开通运营。 当年长沙火车北站的地界位于建湘路的东面,北起潘家坪路口,南至经武门道口,全长1.5公里。由于是货物集散地,北站的对面,也就是建湘路的西边,遍布有大大小小的运输公司和搬运公司,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物流装卸产业,如当年长沙市第一运输公司就在下麻园岭巷子里。正对着北站大门的是长沙市搬运公司铁路运输处和长沙市北区搬运站,这样的搬运公司拥有板车搬运工都是数千人。 田汉在留芳岭找到了灵感,创作出《秋声赋》 ∨ 继续往南,在接近湖南日报社的湘春路口时,有一条小街叫留芳岭。所谓的留芳岭就是一小土坡的地形,原名叫牛坊岭,为了雅致一点,后来人们才改成「 ”留芳岭”。 留芳岭这条小街的东路口在建湘路上,西路口在蔡锷北路上,东西不到一里路。在这条看似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街上,却让上世纪的剧作家田汉先生在这里找到了灵感,并于1941年创作了以留芳岭为故事背景的话剧《秋声赋》。有人评论田汉先生的话剧《秋声赋》依然是一出「 ”乱世佳人”,比琼瑶的《情深深,雨蒙蒙》更文艺,更深刻。 留芳岭路口 四木供图 《秋声赋》的故事梗概是:小知识分子徐子羽与妻子秦淑瑾关系日益紧张,前女友胡蓼红的突然到访,让这个家庭的关系更加微妙,胡蓼红拿着手枪逼徐子羽离婚……,由于日军的炮火日趋激烈,第二次长沙会战在即,胡蓼红终于放下个人恩怨,在留芳岭投入了战争孤儿的救助工作。留芳岭见证了这样一代热血青年轰轰烈烈的家国情仇,让这样一条普通的小街变得不寻常了。 从经武路到小吴门,冷清的街道变得热闹 ∨ 当年的建湘路越过湘春路口就进入了经武路的地界。经武路的东边从北往南是四煤栈,西边是湖南日报社,荷花池路口和省疾控中心,四五百米走过去便到了松桂园。不过当年这段路是一段弧形弯道,不像现在的芙蓉路是拉直了的。 我的家原来就在经武路上,具体地点正好是现在松桂园路口偏南一点的路辐上。建湘路从伍家岭始,自北往南到我家刚好五里路,我家处在十里建湘路居中的位置。昔日的建湘路沿着笔直的芙蓉路,在我家靠南一点的地方向西转了一个弯再向南而去,这才向人们展示出它的本来面目。现在每当我经过这里的时候,总有一种回到故园的亲切感。 建湘路从芙蓉路上拐进去,直向小吴门 四木供图 当年从我家到小吴门刚好一里路,五六十年代基本都是住家户,两边的街道冷清。但一到小吴门路口,顿时就显得热闹起来,车辆也多起来了。印象中文革前的小吴门路口是这样的:经武路往南越过路口是东站路;中山路往东,越过路口是一个下坡加一个弯道,然后是京广铁路。 小吴门路口西南角上有一家很大的中药铺叫国药局。国药局的墙面为深灰色,高大的门楼上方外墙上有南极仙翁拄拐杖提葫芦的浮雕。国药局里面左边是捡药的柜台,右边是一个很大的玻璃宝笼,里面装着一只标本老虎,儿时看到这样的标本老虎还真有点害怕。后来国药局拆迁了,搬到了中山路船山学社的对面,叫劲松药店,标本老虎也搬到那家药店了。 小吴门路口的东边有一个很大的茶馆叫五福茶馆,规模比松桂园茶馆大多了。小时候记得有次去茶馆找我父亲,他带我去买了几个包子回家,刚出笼的热包子用干荷叶包着,到家里打开,包子还散发出荷叶的清香。 前方是八一桥 四木供图 1968年前后,小吴门路口将东边拐角和东南拐角的临街建筑全部拆除,改建为两栋高层建筑,五福茶馆一并拆除。这两栋高层在小吴门风光了一时,没两年,东边的那栋九层高楼便樯橹灰飞烟灭,只留下东南角上小吴门北货商店这栋建筑,后改为瑶家山寨。这回拆除是为了建八一跨京广线桥,把中山路与八一路拉直联通,八一跨线桥1975年通车沿用至今,事实证明这样的规划决策才是正确的。 被日军摧残的湖南旅社与老火车站 ∨ 建湘路走过小吴门路口向南就是昔日的东站路。东站路的路段是小吴门到浏城桥。因为有长沙老火车站在这条路上,从小吴门到火车站这四五百米的距离。街道两边几乎全都是旅社,规模最大的要数火车站对面的湖南旅社。 *陈先枢供图 我之所以要提湖南旅社是因为这旅社是有历史的,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已存在。抗战时期长沙会战打响,日本鬼子的飞机轰炸长沙火车站,也把湖南旅社炸毁了,有一对新婚夫妇住在旅社未来得及撤离,被炸得血肉横飞。这是日本鬼子对长沙人民所犯下滔天罪行的铁证。 80年代的湖南旅社 摄影/罗斯旦 长沙火车站于1936年随着粤汉铁路的全线通车,在原车站位置扩建的,1944年被日本鬼子炸毁。抗战胜利后,又在原址重建,沿用至1975年,平均每年发送旅客三百万人以上。 长沙老火车站的搬迁,对于长沙市的城市建设和规划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解决了五一路主干道东边不通的交通现状,奠定了市区东扩的基础,促进了长沙市的经济发展。 长沙市的马掌店,都集中在浏城桥附近 ∨ 建湘路走过火车站向浏城桥方向是一个上坡和弯道,右边还保留了一些低矮的六七十年代的建筑,现在大多被一些机电产品经销商租作铺面。 改革开放初期的八十年代,政府的主导构想是要把从经武路开始的建湘中路,和建湘南路打造成机电产品一条街。左边则是一片钢筋水泥建筑,全然找不到一点当年的痕迹了。当年左边的一些房屋建筑是一些木材加工作坊,我岳父曾于五十年代在这里的一家锯木社工作过,一直到七十年代末,我结婚做家具的木头还是在这里的带锯作坊里加工的。 机电产品经销商的商铺 四木供图 但浏城桥附近最有特色的经营是马掌店。在快到浏城桥路口的上坡地段上,左边一联有四家马掌店。这马掌店是一个原始古老的行当,也是当年长沙经济落后的见证。 左前方是当年马掌店的地方 四木供图 五六十年代,市区的物流运输主要靠人力和畜力搬运,汽车很少,因此马车还是有一定市场的。常年在公路上运输的骡马四个蹄子需要钉上马掌抗磨,否则,骡马的四个蹄子会因为磨损受伤而不能工作。 小时候细伢子好奇,每当经过此地,总喜欢凑上去近距离观察一阵。这马掌店有四根比碗口还粗的树桩埋在地下,另外还有两根与马身等长的木头分别连接两根埋在地下的树桩上。树桩的高度与马身齐平。 马被牵进这四根树桩形成的巷道后,马掌师傅要用宽厚结实的马带将马与树桩上的横杠牢牢地捆在一起,使其不能动弹。然后抬起马的蹄子,将磨损厉害的U形马掌铁去掉,用锋利的皮刀将马掌上不平的茧肉削平,再钉上新的马掌。 新马掌铁一公分厚,钉进去的铁钉不能垂直钉进马的肉掌内,那样马会痛得发烈的,而要向外从马蹄指甲上飘出来,再把铁钉扭弯牢牢地固定在马掌上。钉过马掌的马跑起来格外精神,特别是那清脆的马蹄声有节奏的刺激着马,让马跑起来特别欢快。 记忆中长沙市的马掌店都集中在浏城桥附近,其它地方好像都没有。到七十年代,马掌店衰落并销声匿迹了,而马掌店前面的东区搬运站,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成了长沙市第五运输公司,后迁到市区以外的五里牌去了。 定王台书市,原是「 ”平地一声雷” ∨ 建湘路走过浏城桥就进入了天心路的地界,从这里一直到天心阁的城楼下都叫天心路。浏城桥现在建成了立交桥,桥的西南角上是定王台书市。 定王台书市大楼 四木供图 没有建书市之前,这里有一条很霸气响亮的街名,叫「 ”平地一声雷”。它西起古家巷,东至建湘南路,原在定王台后面,于1997年拆迁后建为住宅区和解放中路立交桥。 据清光绪《善化县志》载:高井,城东墙根,定王台左,井可见底,水注旁穴,投瓮入汲,翁然有声,俗称平地一声雷。此地有一大井,一日忽然爆震,井壁突然常状,泉源遂绝,深仅三米多,周宽数米,窟中绿草如茵,投之以石,其声轰然如雷,故名「 ”平地一声雷”,又称「 ”雷打井”。街以井名,文革中曾改名「 ”红光街”。 当年平地一声雷街道 摄影/罗斯旦 过浏城桥路口,天心路的东边有多处铁匠铺,一走到这里,叮叮当当的锻打声便不绝于耳。不过这样的铁匠作坊我可不敢去看热闹了,记得小时候我经过这里时被飞溅出来的铁屑打中。当时我正好是赤膊,飞溅出来的铁屑立马在我的胸口烫掉一块皮,痛得我嗷嗷直叫地跑开了。 老长途汽车东站与天心路的变迁 ∨ 走过定王台书市,继续往南,在东边芙蓉区黄金珠宝城一带,是原来长沙市老长途汽车东站的位置。这个汽车站是1954年从小吴门搬迁过来的,经过二十余年的经营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长途客运旅程不断延伸。后于八十年代初迁往五里牌阿波罗商业广场后面,后又搬迁至远大路张公岭。长途汽车东站的频繁搬迁标志着城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再次见证了长沙市的发展变化。 曾经的长途汽车东站的位置 四木供图 建湘路走过工农桥的路口就是天心阁的北大门,从北大门向南,沿着天心公园的围墙一直走就到了建湘路的最南端城南路口,也就是天心古阁的城楼之下。而东边则是近年修建的长沙简牍博物馆。 日前经过天心公园的北大门,突然发现建湘路工农桥路口,立着一块路牌,上面赫然写着「 ”天心路”三个大字,这让我心头为之一震,心想,这里的建湘南路都几十年了,为何现在又是天心路呢?难道是我记忆错位? 在附近找到一七十多岁的老先生,询问后才知得,工农桥路口至城南路以前确实是叫建湘南路,为配合天心古阁和长沙简牍博物馆的周边环境,因此,这段路还是恢复原来的天心路路名,工农桥路口的北面依旧叫建湘路。 这一段建湘路又恢复了天心路的路名 四木供图 天心阁位于老长沙城的中心,自明代以来,天心阁被视为古城长沙的标志,素有「 ”潇湘古阁,秦汉名城”之美誉。雄踞于古城墙之上的天心阁,始建年代不详,现存资料中最早有记载的明万历41年善化县知县唐源的《分地方申详》一文和明崇祯年间俞仪的《天心阁眺望》一诗,距今近五百年历史。 天心阁近代屡遭战火,1852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攻打长沙城,西王萧朝贵身先士卒,跃马挥剑,不幸中弹罹难于城楼之下。 现今古阁城楼之下还有一组太平军魂的雕塑,仿佛重现了旗鼓雷鸣,刀枪舞动的古战争场景,表现了太平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向人们展示了一曲悲壮地颂歌,发人深思。 天心阁 四木供图 抗战时期,三次长沙会战,天心阁都是前线守军的指挥所,直打得城外的鬼子丢盔弃甲,最终滚回东洋。 ∨ 雄伟的天心阁屹立城头几百年,见证了天下兴亡,沧海桑田。长沙市的建湘路到这里也到头了,但它前进的步伐却始终未停止。建湘!建湘!建设湖南的豪气未停止,长沙人恰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精神未停止。建湘路十里长街,南北向半个世纪,留下一路发展轨迹,留下一串回忆的印记。 *绘图/四木 END 本文由城市记忆CityMemory独家发布,作者 | 四木,编辑 | 城小忆,文中小标题及部分图片为编者所加,未注明出处图片均源于网络。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宋江的招安战略到底是对还是错 不招安 宋江的招安战略到底是对还是错 不招安 梁山的结局会怎样下一篇:中国十大时尚摄影师 陈曼当属第一 中国十大时尚摄影师 陈曼当属第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