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探讨汉初郡国并行制成因:汉帝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之路 探讨汉初郡国并行制成因:汉帝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之路

导语:汉初郡县与国家平行生产原因探讨:汉帝国中央集权的形成以下文字材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大家快来看看!秦汉时代,作为中国数千年历史的一大重要转折点,其中的任何制度变化都会对后世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而汉承秦制之说,又是学界所公认的事实。 但不否认的一点就是,汉初的制度并非都是完全沿袭的秦制,甚至可以说汉初的某些制度与秦制其实是完全相悖的两种制度。但因为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到汉朝中期便形成了与之前秦制

汉初郡县与国家平行生产原因探讨:汉帝国中央集权的形成以下文字材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大家快来看看!

秦汉时代,作为中国数千年历史的一大重要转折点,其中的任何制度变化都会对后世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而汉承秦制之说,又是学界所公认的事实。 但不否认的一点就是,汉初的制度并非都是完全沿袭的秦制,甚至可以说汉初的某些制度与秦制其实是完全相悖的两种制度。但因为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到汉朝中期便形成了与之前秦制几乎一样的制度,所以才被学界认定为是汉承秦制。 那么汉初的制度与秦制到底是哪里不同呢?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即位秦始皇帝,因此这一年也被史学家认为是中国真正进入了大一统帝国时期。 在这之前虽然也曾有秦齐二帝并尊的局面,但这次的秦始皇帝之所以与二帝并尊不同,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秦始皇帝治下的中国是一个几乎完全贯彻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 然而可惜的就是,秦始皇建立的那个几乎完全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就只存在了十一年便土崩瓦解了。而在之后建立的大汉帝国,虽然也可以叫做帝国,但却是一个不完全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国家。 之所以说大汉帝国是一个不完全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国家,就是因为这个国家在当时施行的是郡国并行制。 在这个新制度下,虽然汉朝皇帝仍然是天下的最高主宰,但汉朝皇帝能够直接管辖和控制的领土却不到天下二分之一,而其他地区则都在一个个诸侯王的控制之中。 因此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就是,汉初为什么要施行郡国并行制?之后又是在什么时候才建立了真正的中央集权制度呢? 关于这两个问题,就需要再简单梳理一遍从战国到秦、西汉之时国家制度施行的整个发展轨迹: 第一阶段: 战国时期主要以七大诸侯国并存,内部施行郡县制度。 第二阶段: 秦帝国一统天下,秦始皇帝除保留卫国这一个诸侯国外,在全国范围内撤销其他诸侯国,一律设立郡县,归中央直接管理。 第三阶段: 秦二世皇帝撤销卫国这个最后诸侯国,秦帝国成为完全的由郡县制主导的中央集权制帝国。而后半年不到,秦帝国开始崩溃瓦解,三年后帝国彻底消失。 第三阶段: 由项羽建立以西楚国为实际领袖的后战国时代,主要是在原七国基础上建立十九个诸侯王国,并以西楚霸王为最高领袖。 第四阶段: 由刘邦建立以汉国为实际领袖的汉帝国时代,主要是以汉国和另外七个异姓诸侯国为主,并以汉皇帝为最高领袖。这里刘邦所建立的帝国和项羽建立的后战国时代区别并不大,都是以一个主要诸侯国为最高领袖,其余诸侯国则为仆从国。 第五阶段: 由刘邦逐步将大汉境内的异姓诸侯国改为同姓诸侯国,从而加强了汉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其实第五阶段和第四阶段是同时存在的,因为异性诸侯国和同姓诸侯国并非是同时消失或者同时撤销的。 通过以上的五个阶段我们就可以看到,完全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的历史中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毕竟秦帝国的完全土崩瓦解便已经证明了这个制度至少是不适合那个时期的。 所以当刘邦在汉五年正式登基称帝之后,便实行了有悖于秦制的郡国并行制。而这个制度也算是综合了由秦始皇建立的完全中央集权制度和项羽建立的霸主分封制度的优缺点,毕竟无论是太过集权还是太过分封都不能让社会真正稳定下来。 但可惜的是,至少在汉五年汉帝国刚刚建立之时,刘邦还只能按照当年项羽那样,分封七个异姓诸侯王。虽然相比当年项羽的十九个诸侯国已经少了很多,但其实本质上并没有改变什么。因为当时的汉朝皇帝和之前的西楚霸王除了名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因此刘邦为了避免重蹈项羽的覆辙,便对郡国并行制进行了重新修正,但这个过程却着实有点漫长,下面我们就具体描述一下这个过程。 汉五年刘邦刚刚登基称帝,随即确立了除汉中央之外的七大诸侯王: 韩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楚王韩信,梁王彭越,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 虽然今天的我们都会给这些诸侯王冠以异姓诸侯王,但这只是为了和之后的那些同姓诸侯王进行对比。事实上,最初就只有这些异姓诸侯王,并没有其他所谓的同姓诸侯王。 而所谓的同姓诸侯王,其实正是刘邦为了修正郡国并行制所想出的权宜之计。换言之就是,当年的项羽之所以会失败,其中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他没有分封自己的同姓亲人,因此导致了之后天下皆叛的局面。 于是刘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决定用自己的亲属作为诸侯王,从而去制衡那些有可能叛变的异姓诸侯王。 但天下就那么大,如果刘邦贸然废除某个诸侯国去将自己的亲人设为诸侯王,显然是会容易引起无法预计的动乱。 于是刘邦便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先废除一个异姓诸侯国然后再设立一个异姓诸侯国,这样不仅能打破诸侯国不可废除的规矩,还能让各诸侯国无话可说。 所以在汉五年末,刘邦便以燕王臧荼的军队擅自进入代地为由,将其视为谋反: 汉五年秋七月,燕王臧荼反,上自将征之。《汉书·高帝纪》 燕国素来贫弱,自然无法抵抗刚刚战胜项羽的汉军。 因此不过数月,刘邦便顺利灭掉了燕王臧荼。 而后刘邦便让群臣开始商议立谁为诸侯国,之后群臣便举荐和刘邦关系亲密,且有独自灭国之功的太尉卢绾当王。看到群臣们如此举荐,刘邦便欣然同意,于是燕王就这样从原本和刘邦毫无关联的臧荼换成了与刘邦关系非常亲密的卢绾。 面对这样的结局,诸侯各国也深知是燕王臧荼理亏,而且之后刘邦立的也是异姓诸侯王,自然大家都没法质疑。 见到诸侯如此平静,刘邦便随即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步计划,真正建立和自己血脉相连的同姓诸侯国。 刚好这时南方也传来了消息,说是楚王韩信要反: 六年冬十月,人告楚王信谋反。《汉书·高帝纪》 虽然并没有直接证据,但刘邦还是以这份告书为理由,在前往楚国之后缉拿了楚王韩信,并将其贬为了淮阴侯。 自此,刘邦在接连废除掉两个诸侯国后,便开始全面建立同姓诸侯国。 汉六年,随着楚王韩信被废除,汉廷便在原楚国地区首次设立了同姓诸侯国,由宗室将领刘贾担任荆王,刘邦四弟刘交担任楚王。同时汉廷还在东方重新设立齐国,并由皇长子刘肥担任齐王。 接着到汉七年,随着韩王信的叛逃,皇帝刘邦一方面令樊哙率军平定代地,一方面又以自己的二哥刘喜为代王,设立第四个同姓诸侯国。 不过同年又因为代王刘喜在遭到匈奴入侵的情况下,弃国而逃,于是皇帝刘邦又以皇三子刘如意领代国。 自此,汉初四大同姓诸侯国正式设立,从而与剩余的五大异姓诸侯国形成了制衡之势。 到这时,汉初除了汉中央政权外,同时存在的诸侯国有以下这些: 燕王卢绾、梁王彭越、长沙王吴芮、淮南王英布、赵王张敖、齐王刘肥、代王刘如意、楚王刘交、荆王刘贾。 总的来看,虽然诸侯国越来越多了,但是汉中央对于地方的实际控制力却在逐步加强,尤其是以刘姓为共同利益的诸侯国对其他异性诸侯国的威慑力越来越强了。 所以说为什么刘邦要设立同姓诸侯王,就是因为同姓诸侯王对掌握全国局势和制衡异姓诸侯王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而后九大诸侯国与汉中央相对太平的过了两年,到汉九年,局势便又开始发生了动荡。 首先是赵王张敖被汉政权公然废立: 九年......春正月,废赵王敖为宣平侯。徙代王如意为赵王,王赵国。《汉书·高帝纪》 汉九年,因皇帝刘邦在途径赵国都城邯郸之时遭遇赵国臣子的反叛,引发赵国朝局动荡。首先是原赵王张耳旧部遭到清洗和撤换,接着是赵王张敖被废为宣平侯,并由代王刘如意改任赵王。 于是,第五个同姓诸侯国正式设立。 至于此时还存在的代国,因为没有实际代王掌管,所以还是由汉廷任命的代相国陈豨代替代王行政。 但这时却发生了一个变故,那就是代国从原来的同姓诸侯国开始向异姓诸侯国发生转变,而如果一旦让其转变成功,则刘邦之前的努力就很有可能会彻底失败。 十年冬十月,淮南王、燕王、荆王、梁王、楚王、齐王、长沙王来朝。《汉书·高帝纪》 汉十年冬十月,除赵王刘如意一直在长安外,其他七位诸侯王均来长安朝见皇帝刘邦。 而代国因为没有代王,所以是当时唯一一个没有代表到长安来朝见皇帝的诸侯国,而这或许也正是预兆了代国将要反汉。 十年....夏五月,太上皇后崩。秋七月癸卯,太上皇崩,葬万年。《汉书·高帝纪》 同年五月,太上皇后崩逝。 两个月后,太上皇驾崩。 虽然这两个人的死在历史上看并没有什么奇怪之处,并且也没有任何记载可以将他们二人的死指向后来发生的大动乱,但他们死去的两个月后,汉帝国确实发生了一场自建国以来最大的动乱。 并且这场动乱,也是直接决定了后来汉帝国内部的诸侯格局: 九月,代相国陈豨反。《汉书·高帝纪》 汉十年九月,汉帝国「 ”北境最高军事统帅”,拥有「 ”边兵皆属”权限的代相国陈豨公然反汉,并自立为代王。 于是,汉帝国便拉开了长达数年的诸侯大混战。 虽然这场诸侯大混战看似就是由代相国陈豨反叛引起的,但正所谓无风不起浪。若不是刘邦迫不及待的清除掉其他异性诸侯国,以至于让原本的同姓诸侯国代国因为没有君主而失去了控制,这场诸侯大混战还会发生吗? 不过总的来说,这场大混战最后的赢家确实是汉廷,所以此次的大混乱对于汉帝国而言也可以说是因祸得福了。 具体这场大混战是如何进行的这里就不详细说了,总之通过这场大混战,汉庭对各异姓诸侯国进行了几乎彻底的扫荡: 首先是梁王彭越: 十年秋,陈豨反代地,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征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史记·彭越列传》 如上记载,为了镇压陈豨叛乱,汉廷命梁国出兵,熟料梁王彭越居然称病,并拒绝主动率兵出征,而是派遣了麾下大将领兵。 再根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记载,率领梁兵出战的正是「 ”以梁将军初从击韩信、陈豨 、黥布功”的武原侯卫胠。 卫胠是在汉八年受封列侯的,因此表面上还属于梁王彭越大将的卫胠,其实已经成为汉廷的人了。 所以本身就对梁王彭越严重不满的刘邦,便趁梁兵倾巢而出的情况下,以梁王彭越谋反为由,正式对梁王彭越动手: 十一年....三月,梁王彭越谋反,夷三族。诏曰:「 ”择可以为梁王、淮阳王者。”燕王绾、相国何等请立子恢为梁王,子友为淮阳王。《汉书·高帝纪》 汉十一年三月,梁王彭越谋反,被汉廷灭三族除国。而后在燕王卢绾和相国萧何的提议下,将原梁国一分为二,分别由皇五子刘恢担任梁王,皇六子刘友担任淮阳王。 同年,刘邦又以皇四子刘恒为代王。 接着到同年七月,淮南王英布也反了: 秋七月,淮南王布反。《汉书·高帝纪》 相比梁王是被迫谋反,淮南王英布则是主动谋反的。 其实不反也没办法了,毕竟当时的异姓诸侯国总共就没几个了,到了这时如果英布再不作出改变,可就真没机会了。 而之后淮南王英布在反汉期间,也确实取得了很不错的战果,他不但击杀了荆王刘贾,还击败了楚王刘交,从而基本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 但可惜的是,面对汉帝国中央军的全力进攻,孤立无援下的英布最终还是战败了。 于是同年刘邦便又开始针对原淮南国和荆国地区进行重新规划,并以皇七子刘长为淮南王,以原废代王刘喜之子刘濞为吴王,控制原淮南国地界和荆国地界,从而稳定局势。 同时北境也传来了捷报,代王陈豨被杀,持续两年左右的陈豨之乱基本结束。 接着燕国又发生动荡,于是刘邦便趁着北境大军还在的情况下,令其立刻进攻燕国,而后成功逼走燕王卢绾。 于是之后刘邦又以皇八子刘建为燕王。 十二年...夏四月甲辰,帝崩于长乐宫。《汉书·高帝纪》 再如上记载,从淮南王英布之乱和代王陈豨之乱平定到刘邦病逝,其实也就几个月的时间。 而再看刘邦死时还存在的诸侯国: 齐王刘肥、赵王刘如意、代王刘恒、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楚王刘交、吴王刘濞、长沙王吴芮 虽然看似此时的诸侯国更多了,但却是以同姓诸侯国居多,最后也就剩下了一直对汉极为尊重的长沙王吴芮这个异姓诸侯王了。 可以说,刘邦的目标基本是完成了,那就是以血脉为连接的同姓诸侯国几乎完全取代了曾经那些不可靠的异姓诸侯国。 但很显然,相比秦帝国那时的中央集权制度而言,到刘邦死去的汉帝国,其实依然还只是一个不完全中央集权制下的国家。 另外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以皇帝刘邦为首的汉中央,虽然从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是以消灭异姓诸侯王为主要计划,但更多的还是走一步看一步。并且刘邦设立同姓诸侯国的目的,也是为了制衡异姓诸侯国。 而到汉十二年勉强撤销掉有实力的异姓诸侯王后,距离刘邦去世也就不到几个月了,所以刘邦就算想再撤销同姓诸侯王,他也来不及了。 至于刘邦到底有没有想过撤销同姓诸侯王,从汉五年的七大诸侯国发展到汉十二年的十大诸侯国,虽然诸侯国数量增加了,但本质上诸侯国的范围并没有扩大,因此诸侯国的实力反而是在逐步削减了。所以从这点上看,刘邦也是在有意识的限制同姓诸侯国的势力。 而后随着孝惠帝和吕后的相继执政,大汉帝国境内诸侯国数量便进一步增多。 但还是那句话,诸侯国整体范围并没有扩大,因此随着诸侯国的越来越多,其实诸侯国自身的实力是随之减少的。 所以到文景之时,便由贾谊和晁错等人相继提出了削藩的政策。 最后到汉武之时才有了所谓的针对诸侯国最有效政策推恩令的出台,并一举消除了诸侯割据之患,从而建立了真正与秦帝国一样的中央集权制度。 总的来说就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也有一代人遇到的问题。 就像汉武之时的推恩令虽然非常有效,但也只能在他那个时代用,而如果让刘邦用,恐怕还不到半年的时间汉帝国就不复存在了。 因为从战国之时就开始存在的各大诸侯国,虽然经过秦帝国的颠覆,看似消除了,但十几年的时间根本改变不了什么。只有从项羽到刘邦,再到汉帝国初期的数位领导者的努力之下,才能勉强真正消除所谓的诸侯割据。 但是最终,还是要由汉朝后续有为之君进行不断修复和更正,从而让汉帝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得以真正形成。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中国清朝服饰特点 中国清朝服饰特点 清朝服饰的特点下一篇:百家姓中任氏来历及典故 百家姓中任氏来历及典故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