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表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表

导语: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一,现代民俗变迁的基本脉络现代民俗的变迁是现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社会的转型是一致的。现代民俗的变迁涉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和层面。从礼仪、消费、服饰、饮食、居住、旅游、节日、红白喜事等八个方面进行归纳,可以窥见现代民俗变迁的基本脉络。1.礼仪习俗的变化:鸦片战争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会礼仪和礼仪,包括称谓和

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现代民俗变迁的基本脉络

现代民俗的变迁是现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社会的转型是一致的。

现代民俗的变迁涉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和层面。

从礼仪、消费、服饰、饮食、居住、旅游、节日、红白喜事等八个方面进行归纳,可以窥见现代民俗变迁的基本脉络。

1.礼仪习俗的变化:鸦片战争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会礼仪和礼仪,包括称谓和见面仪式,仍然主导着社会。

人与人相遇,要鞠躬,要交,要跑,要拜,要打招呼。

鞠躬是一种互相问候的姿态,但在封建时代却成了一种尊敬和臣服的礼仪,以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跪拜主要是给长辈的。最隆重的是送个三膝九叩的大礼,同行一般用鞠躬和拱手。

还有“大人”、“主人”、“老婆”、“老太太”等一套称呼。

但新中国成立后,在沿海贸易区,受西方平等观念的影响,一是在新知识分子中,逐渐采用握手作揖的方法,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等称呼取代了以前的称呼。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明确祭祀孔子时,“除拜跑礼外,改为三鞠躬,祭祀服为便服。”很快,社会活动中实行的拜、献、迎、交等旧礼仪被明确废除,取而代之的是改用鞠躬礼。

同年8月17日,民国政府公布了《礼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新礼仪的法律地位。

鞠躬和鞠躬,用“先生”和“君”的名字,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总之,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的礼仪习俗,逐渐成为中国惯常的“文明仪式”和“文明礼仪”,反映了社会礼仪习俗的进步趋势。

此外,交谊舞、生日聚会、同事宴请在城市的流行,都体现了现代传播习俗的新变化。

2.消费习惯的变化: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和新商业在中国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对传统消费习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直接导致了消费习惯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的道光时期,享受洋货逐渐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但仅限于通商口岸、富裕官僚之家等少数地区。到19世纪末,随着贸易港口数量增加到70多个,各行各业都在消费洋货。甚至在云南交通偏远的地方的商店里,也可以看到许多外国商品,包括各种哈拉、哔叽、羽毛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

此外,还有赛马、赛艇、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小吃、西式饮料、业余戏剧俱乐部、公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西方生活方式。都影响了中国消费模式的变化,使中国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此外,以上海为例,色情消费和娱乐消费也成为商人和富人消费模式中的重要内容。

3.服饰习俗的变化:中国的服饰习俗历史悠久,每个时代都有五颜六色的服饰。

在清朝,中国的服饰主要是长袍和中国长袍,而女人穿旗袍。

民间谚语说“孔雀翎,马蹄袖”。

服饰的特点是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对服装的赞美,这与现代人平等的要求和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是不相容的。

因为这个原因,一些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装。

20世纪50年代,香港和广州的一些人模仿外国人的服装,更多的中国商人穿外国服装。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提倡“便民服务”。

20世纪初,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西装。

1903年,胡任教的广西梧州中学允许学生在元旦期间“穿洋装”和“孔孟”。可见穿洋装的学生不在少数。

当时留学生穿的洋装比较多。

清朝灭亡后,出现了“服饰热”。在大同大邑,人们“倾向于换衣服换帽子,而且不多”。在偏远的城镇,“文武装,毡冠,皮鞋,短衣,完全欧式”。

另外,国外的衬衫、毛衣、裤子、纱袜、胶鞋、皮鞋等。逐渐普及。简而言之,中国服装中的西方因素正在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是现代中西服饰结合最典型的标志。

从广义的服饰民俗来看,服饰与服饰是有机统一的。

比如纹身、化妆、发型、饰品、裹脚等。

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人来到中国,首先看到的是长辫子的男人和裹着小脚的女人。“多年来,整个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可笑、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须、编辫子、斜眼、奇装异服和女性毁容的脚,长期以来为漫画家提供了题材。

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长袍,女人裹着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服饰。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的服装形象发生了显著变化。

首先,来中国的传教士中,有一部分是先鼓吹天祖的。

改革派率先反对缠足,主张放足。康有为1883年在广东南海县成立缠足社,1896年在广州成立缠足社,1897年梁启超等人在上海成立缠足社,很快传遍东南沿海地区。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也颁布了禁止缠足的圣旨。

1901年,慈禧太后发布诏书,建议禁止缠足。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临时总统孙中山下令内务部建议各省禁止缠足。

从反对传统道德和争取妇女解放的角度来看,缠足运动具有反封建的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辫发是清代男性的形象象征,但它是汉族被满族习俗同化的结果。在外国人面前,它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民族象征。在现代,这个民族符号已经成为“落后”、“不文明”的象征,与文明世界短发的世界潮流背道而驰。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在为光绪皇帝写的《请理发换元》一书中,公开要求清政府“理发”、“换衣服”,一般开明人士也呼吁剪辫子。

1911年,清政府允许官员和民众自由理发。

辛亥革命爆发后,辫子陆续被剪掉。

当时甚至出现了很多理发店,而不是很多“理发师”。

连袁世凯都剪掉了辫子。

民国的建立带来了短发的流行。

4.饮食习俗的变化: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到了清代,川菜、粤菜、鲁菜等具有地方风味的菜系和小吃逐渐形成。

鸦片战争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没有明显改变,但随着西方文化的进一步渗透,一些西方饮食逐渐传入中国,19世纪中叶以后,西式饮食在一些沿海贸易城市开始流行。

1876年,葛注意到上海虹口开的西餐厅有“中国人也想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厅陆续开业,口碑也越来越好。

翻翻这一时期的《大公报》,经常可以看到“品生楼”、“德艺楼”等“饭堂”的广告,说是专门做“英法菜”,“请有一个熟练的洋厨来微调西餐”。

北京的西餐厅档次较高,如“六国大酒店、德昌大酒店、长安大酒店,都是西式大餐”,让政府、商界各行各业的人经常出入。

1911年后,吃西餐在一些大城市变得流行。

海昌太盛在宋彬支竹词作中写道:“繁才求一尝清香,西味先尝,刀剑炫目,壶菜干净,我爱香槟。”。

总之,在“洋”的时尚中,西式食品越来越受中国人的欢迎,如啤酒、香槟、奶茶、汽水、冰棒、冰淇淋、面包、西式糕点、蛋糕等。

说明西式饮食引起了中国饮食习俗的巨大变化,丰富了我们人民的日常生活。

5.生活习俗的变化:中国和西方的生活习俗差异很大,既有城市化,也有不同的习俗。

皇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但它与民居的等级明显不同。

北京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窑洞,南方的天井庭院,西南少数民族的吊脚楼和土楼,北方草原的毡包,都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典型形式。

一般来说,平房是中国的主要传统民居,这主要与中国土地辽阔、建筑材料和技术落后有关。

到了近代,由于受到西式建筑的影响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在一些通商口岸,中国人开始建造西式或半西式房屋,出现了“胡(1)胡(2)仿西式”的趋势。

邓秦子在《中国风俗史》中说“晚清的园林亭阁也是指西式建筑,大同、大邑几乎就是一切”。

在天津,小洋楼逐渐取代了北方的四合院,成为当地居室建筑的新潮流;在沈阳,“建筑雄伟,认识法国和欧洲西部,所以广阔的建筑与云相连,美好的日子高高在上,绵延数十里”;在青岛,“城里的房子大多是欧式建筑”;在汉口,“土地一寸寸,天密,中西工厂厚,角比奇;上海除了大量建造西式建筑外,还有受西方建筑风格影响的中式民居——里弄。

受上海的影响,汉口、南京、福州、天津、青岛等地也在租界、码头、商业中心附近修建了巷宅。

此外,随着西式建筑的引入,钢材、水泥、机制砖、建筑五金、自来水、电灯等也得到广泛应用。

现代中国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6.旅游习俗的变化:旅游习俗与交通运输息息相关。

在传统社会,交通工具主要是马车、牛车、肩带、木船、骑马、骑驴、骑骆驼等。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多使用动物的力量,人力或自然力,速度慢,活动范围小。

交通落后必然导致社会落后。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火车、轮船、电车、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的引入,逐渐导致了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转型。

当人们旅行时,他们突然从“当地人”变成了“中国人”。

汽车兴起后,打破了“不接吻就给予和接受”的陈腐观念,“男女坐在一起永远不过分”。

传统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7.节日习俗的变化:中华民族的节日习俗是独特的。现代元旦仍然沿袭着自古以来形成的民间节日习俗,如元旦、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但这些节日是以传统历法为基础的,是封建农业文明的产物,具有传统民间信仰的色彩。所以他们的落后也很明显。

清末,有改历的诉求。1910年,梁启超写了《关于改阳历的讨论》,主张用阳历代替阴历。

民国政府成立后,为了与国际历法保持一致,于1912年1月2日断然宣布国家改为阳历。

改日历后,必然会导致岁时的度假习惯发生变化。

首先,人们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有意义的新节日和纪念日。

民国初年,除了民国建国日和国庆节,还有革命烈士节、国耻日、植树节等。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国际妇女节、儿童节、国际劳动节、学生运动纪念日、教师节等。

尤其是受西方习俗的影响,圣诞节和情人节在城市也很受欢迎。

所有这些都为中国的节日和季节习俗增添了光彩。

8.婚丧习俗的变化:婚礼是一种标志和庆祝婚姻的民间形式。

汉族近代的主要婚姻形式仍然是封建包办婚姻。

受男女平等观念和西方婚俗的影响,在五六十年代,少数与外国人接触密切的士大夫出现了以西方仪式结婚的现象。"前天是春福的大喜之日,举行了仪式."。

光绪年间,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婚姻不在乎家庭地位的现象,西方婚礼逐渐产生了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明婚姻在大城市和沿海贸易港口开始流行。“光绪之交文明婚姻盛行,大都市商埠提倡,大陆逐渐流行”。

文明婚姻,除了婚礼地点不在教堂,也不需要牧师负责结婚,很多仪式都是从西方仪式移植过来的。虽然中国传统婚礼有一些内容,但精神和形式基本上是西方化的。

总之,“文明婚姻”在近代通商口岸和沿海城镇的流行,毕竟反映了中国婚俗的变迁,代表了晚清婚俗变迁的正确方向。

参考://ghundamo.bokee/view.b?diaryId=13868061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世界无烟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世界无烟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下一篇:八年级作文后门山游记800字 八年级作文后门山游记800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