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为什么叫无锡 为什么叫无锡

导语:无锡地名的来源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古越南语的地名,另一种是源于锡山出产铅和锡。无锡是江苏省的地级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素有“太湖明珠”之称。历史上曾经隶属于不同的朝代和地区,现在辖五区两县级市,总面积4627.47平方公里。

为什么下面的文字信息叫无锡是边肖为大家整理发布的?我们来快速看一下!

无锡地名的来源有两种解释。

第一个是现在流行的。

根据这种说法,周秦时期锡山出产铅和锡,到了汉代就枯竭了,所以得名无锡。

辛莽时期,锡又生产出来,县名改为“幽锡”,东汉初改为无锡。

这种说法可以在唐代陆羽的《惠山寺书》中找到:“山东峰,周秦之间铅、锡大量生产的时候,到了汉族这边,所以创建了无锡县,属于会稽。

从光武到孝,锡果已尽,舜帝更是无锡县,属吴军。“这个说法,历代无锡地方志都有记载。

第二种说法认为无锡是古越南语地名之一。

这种说法是一些地名学家、语言学家和历史地理学家在总结前人的学术成果和调查江浙地区大量地名后得出的结论。

他们认为“无锡”和其他江浙地区的许多地名一样,如福郊、余杭、句容、姑苏等,都属于“奇头式”地名。虽然冠首字写法不同,但古音相同或相近,都是古越南语的字,没有实际意义。

此外,无锡是江苏省的地级市,简称“xi”,古称吴昕、梁溪、金桂,素有“太湖明珠”之称。

无锡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平原。

长江以北,太湖以南,京杭大运河穿无锡而过。

境内以平原为主,零星分布低山残丘;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热量充足。

无锡辖五区两县级市,总面积4627.47平方公里。

扩展数据:

无锡的历史沿革:

无锡是江南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文字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末年。

11世纪末,父亲的长子塔伯让位给三弟李稷,与二弟钟勇会合,东渡江南,定居梅里,建城立国,自称“吴钩”。

今天无锡有泰伯堂。

商朝末年,周灭商朝。因为泰伯无子,封第五孙为,建吴。

泰伯的后裔张州,名安阳侯,惠山区的阳山又叫安阳山。

周元王三年,越国亡吴,无锡归越国。

周先旺三十五年,楚国被灭,无锡归属楚国。

秦二十四年,秦灭楚,设会稽郡,属无锡。

秦始皇派王坚去无锡。

汉高祖五年,无锡县初设,属会稽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年,王莽改名为攸县。

东汉建武元年改无锡郡。

三国时,无锡县西边分屯田,任命一名打桩电农队长。

西晋太康元年,重新设置无锡县,属毗陵县。

唐代无锡属于江南路的江南东路。

宋代无锡隶属于浙粤之路常州。

南宋时期,良渚路分东西,无锡属于良渚西路常州。

镇远年,无锡升州,隶属江浙行书省常州路。

明朝洪武元年,州降为郡,隶属中书省常州府。

清雍正二年,无锡分为无锡和金桂两县,同城管辖,隶属常州府。

宣彤第三年,清朝被推翻,在原金桂郡部设立锡金军政处,管辖原无锡、金桂两县;同年5月,锡金军政权被撤销。

民国元年,锡、金二县合并,改称无锡县,属苏长岛。

民国16年,废除江苏长岛,无锡县划归江苏省直属。

民国23年至26年,任无锡行政监察区专员公署驻地。

抗战时期,无锡四乡先后建立了西贝、董熙、太湖、吴楠、城西等抗日民主政权。

1938年4月23日,无锡解放,无锡分为无锡市和无锡县,市县同城。无锡隶属于苏南人民政府。

1953年,江苏省成立,无锡市为省辖市;无锡县多次变更,曾隶属常州特区、无锡市、苏州特区。

1958年8月25日,苏州特区无锡县划归无锡市领导。

1962年,无锡县划入苏州特区。

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制度,将原属苏州地区的无锡县、江阴县和原属镇江地区的宜兴县划为无锡市。

从1987年开始,江阴、宜兴两县被取消,改为江阴、宜兴。

1988年,马山区在包括马尾区在内的马山镇成立。

1995年6月,无锡县被撤销,原辖锡山市成立。

1995年3月,无锡市和无锡县的行政区划进行了部分调整,形成了无锡新区。

2000年12月,撤销西山市,设立西山区、惠山区;取消了马山区,马山区行政区域和西山市部分城镇合并为无锡郊区,郊区更名为滨湖区。

2015年10月,崇安区、南昌区、北塘区撤销,梁溪区合并;无锡吴昕区成立,锡山区洪山街和滨湖区江西、王庄、朔方、梅村、新安街划归吴昕区管辖。

参考来源:百度百科-无锡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baike/283269.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南通靠江边的苏通大桥在哪里 南通靠江边的苏通大桥在哪里下一篇:不吃早餐等於慢性自杀 吃得不对 不吃早餐等於慢性自杀 吃得不对 不如不吃 如何吃出健康早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