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节度使 唐王朝十大节度使中哪位节度使拥兵最多 战斗力最强

导语:唐朝十大节度使一般说的是唐玄宗时期天宝年间的十大节度使,节度使最早出现在唐睿宗时期,只是到了天宝年间,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逐渐形成尾大不掉的节度使制度。其实最开始,节度使权力并不大,大多数只是统领一镇的军事,而且有不少是文臣来担任,任期不会太长,不会形成太大的势力,但渐渐的,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基本上到了军、政、财等各个权力都

唐朝十大节度使一般说的是唐玄宗时期天宝年间的十大节度使,节度使最早出现在唐睿宗时期,只是到了天宝年间,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逐渐形成尾大不掉的节度使制度。

其实最开始,节度使权力并不大,大多数只是统领一镇的军事,而且有不少是文臣来担任,任期不会太长,不会形成太大的势力,但渐渐的,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基本上到了军、政、财等各个权力都握在手中的地步。很多文臣得以从边将入相,比如张说、萧嵩等。752年,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杜绝出将入相的可能,就建议李隆基重用蕃人为节度使,理由是他们骁勇善战、在朝中没有势力,而且给点好处就能成为死忠粉。李隆基愉快的接受了这个建议,也由此,安禄山得以势大,最终酿成安史之乱。

当时在边陲重镇设的是九大节度使外叫一个经略使,这就构成了十大节度使:

平卢节度使,治所在营州,统兵37500人;

范阳节度使,治所在幽州,统兵91400人;

河东节度使,治所在太原府,统兵55000人;

朔方节度使,治所在灵州,统兵64700人;

河西节度使,治所在凉州,统兵73000人;

陇右节度使,治所在鄯州,统兵75000人;

北庭节度使,治所在北庭都护府,统兵20000人;

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城,统兵24000人;

剑南节度使,治所在益州,统兵39000人;

岭南五府经略使,治所在广州,统兵15400人。

以上统兵都是按照各镇的需要设定,可以看出,东北部的范阳节度使统兵最多,是北庭、安西、岭南等节度使的四倍左右,其次就是西边的河西、陇右节度使,统兵都在7万以上。我们知道这些边镇之间多是要进行联络和传递消息的,也因此,为了便于管理,经常出现一人统管数镇的情况。比如王忠嗣曾身兼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真正是劲兵重镇都在他手中,统兵267700人。次之的就是安禄山,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统兵能达到183900人。其他比较着名的节度使还有安思顺、哥舒翰、皇甫惟明等。

这些节度使中拥兵最多战斗力最强的自然是王忠嗣。大唐时期出过不少名将,多数都喜欢建立战功以达到平步青云的目的,像王忠嗣这种以人为本的名将很少,但王忠嗣的结局却实在不怎么好,被奸臣冤枉以至于暴卒。倘若王忠嗣能够早出生一百年,或许结局会好些。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四姑娘还是说说王忠嗣吧 。

王忠嗣原名为王训。其父王海宾也是名将。714年,朝廷派薛讷反击吐蕃,在武阶开战,当时王海宾是先锋,因为有人嫉妒他的战功,导致王海宾寡不敌众而被杀死,而大唐最后是得胜而归。九岁的王训被李隆基接入宫中收为养子,赐名忠嗣。长大后的王忠嗣有其父风范。在733年,曾率数百精兵斩杀吐蕃数千人,得到大量羊马;在攻取新城时,王忠嗣一人单枪匹马闯进吐蕃阵地,杀死数百人,扰乱了吐蕃军的阵营,最终唐军大获全胜;742年,王忠嗣在桑干河三次大败奚怒皆,令唐军扬眉吐气。等等。

王忠嗣几乎是战无不胜的,也因此成为四镇节度使,获封清源县公。王忠嗣不仅战功赫赫,更是一位难得的好将领,他爱惜自己的部下,同时不愿意以国家的力量来成全自己的功名,也就是说有些仗为了国家的安定他就义不容辞的去打,而有些没有必要的仗他就不愿意去打。而正是这种性格让他过早地失去了生命。

李隆基想要攻占石堡城,当时王忠嗣是持否定的态度的,因为失去的远大于得到的,石堡城地势险要,强攻的话会牺牲掉很多士兵的性命。但是李隆基却不去考虑其中的得失,非要攻城。747年,李隆基命令董延光攻城,又让王忠嗣分一部分兵来接应董延光,王忠嗣答应的很勉强,这让董延光心里很不高兴。李光弼看到后劝说王忠嗣如果攻城失败了,很可能会受到连累。但是王忠嗣始终不愿意牺牲那么多人的性命来成就自己的功名。

果然,董延光后来将攻城失败的原因归于王忠嗣延缓出兵。而李林甫也来添了一把火,找来王忠嗣之前的部下诬告王忠嗣早年就曾想尊奉李亨为太子。李隆基最忌讳的就是这个,于是把王忠嗣抓捕起来审问,如果不是哥舒翰用自己的官职来证明王忠嗣是被冤枉的,王忠嗣差点就被折磨死了。最终在748年,王忠嗣被贬为汉东郡太守,结果到了第二年,王忠嗣就暴卒了。实在令人扼腕。

倘若王忠嗣没有被诬陷,还是好好的保卫边疆,那么,安禄山想要造反就会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那个本事成功,当然,以李隆基晚年的昏庸来看,安禄山造反是迟早的了。

“安史之乱”的罪责肯定由李林甫、杨国忠、唐玄宗这三个人来背负,而唐王朝灭亡跟郭子仪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所以平乱之后,一定要“铁腕收兵权”。如果没有军阀割据,也就没有了“五代十国”。

“节度使制度”有好有坏,这个要联系实际背景来讨论。

节度使分布图:

大唐经历太宗高宗两朝,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兼并空前盛行,蓄奴之风大起,“均田制”开始瓦解。权贵之家没有个上万亩地,没有个三五千家奴,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土豪。

想穿越去看看开元盛世和天宝风流的各位“穿客”们,要谨慎上道。

唐玄宗就是土地兼并的大头头,他先建“十王宅”,再建“百孙院”。

李唐多子多孙,再精励图治,也不可能向自己的儿孙开刀。

一纸干巴巴的“限田令”,根本无力解决当前社会的土地矛盾。

“均田制”的崩溃导致了“府兵制”的衰败。

而此时,因“文成公主”远嫁而带去中原技术和中原文明的吐蕃强势崛起,曾经以“开疆拓土”而闻名的唐王朝就此陷入“战略守势”的窘境。

文成公主出嫁吐蕃:

当敌人来烧杀抢掠时,后方才向前线运兵,而敌人早就跑得无影无踪。

宰相张说改革兵制,“府兵制”转向了“募兵制”。募兵制也逐渐解决了无地农民的去向,父子从军,国家供养。藩镇就地募兵,他们指挥灵活,反应快速。

这种“守外虚内”的国防策略在当时来说,是进步的。 “均田制”衰败所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发酵,由于损失了大量的自耕农,国家的赋税也逐渐减少,中央无法供养如此庞大的军队,所以就给了各藩镇财权,让他们自己募兵养兵。

自此,“节度使制度”的弊端便开始显现出来了。这些士兵“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兵为将有”,自古以来就是大忌。

再者,中原调零,“守外虚内”的国防策略,也使国家进入了一种内轻外重的危局。

兵力最多,打仗最厉害的是王忠嗣

王忠嗣,原名王训,其父王海宾战死沙场后,改名为忠嗣,收养在宫,与太子李亨感情深厚。

开元十八年,王忠嗣率三百骑兵奇袭吐蕃赞普,杀敌数千,吐蕃赞普仓皇而逃。

王忠嗣剧照:

开元二十六年,王忠嗣在盐泉城以弱击强,大败吐蕃军,吐蕃全军覆没,横尸原野,洮水为之不流。

同年,王忠嗣与奚、契丹在桑乾河进行会战,三战三捷,打得奚、契丹联军全军覆没,从此契丹三十部尽数降唐,几十年不敢作乱。

此战后,大唐北部靖平。 名将之死,因在于唐玄宗欲废太子,他必先敲掉太子的外援。

唐玄宗的前半生是精励图治,后半生是守住帝位。只要有谁威胁到他的帝位,他就毫不留情的杀死。

玄宗和贵妃:

前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据都是亲儿子,照样被杀,何论王忠嗣?

天宝五年上元夜,太子李亨出宫游玩为名,密会妻兄韦坚,而韦坚密会皇甫惟明。

李林甫称韦坚身为内戚,结交边将。

李林甫立即上奏,就此掀开“韦坚案”。唐玄宗趁机大怒,利用“韦坚案”将太子一党的韦坚、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贬官,宰相李适之被罢相,贬为太子太保。

心机算尽,终是自毁长城

王忠嗣威望卓着,玄宗想拿下他,又怕他手下的军队哗变。

王忠嗣四镇的的兵力达到了惊人的二十多万,唐玄宗非常忌惮。经过一系列安排,王忠嗣先被人诬告谋反下狱,玄宗下令处以极刑,却哥舒瀚死谏救王,玄宗感于其诚,网开一面。

王忠嗣被贬一年后,“忧郁”而死。而哥舒瀚因为冒死相救的缘故,被陇右旧部所接受,顺利地当上了陇右节度使,玄宗完成了军队和平交接的布局。

正史上说他被李林甫和董延光所害,这个值得商榷。皇帝把李林甫用作一把刀来铲除政敌,当李林甫死后,再将李林甫鞭尸,一时朝野称贤。

想想这些帝王之心,真得让人心里发冷。 一代名将,没有倒在沙场上,却倒在了权力斗争中,让人心痛不已。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亭榭

唐朝节度使当中,权势最重者,当属四镇节度使王忠嗣。

王忠嗣是名将之后,父亲王海宾玄宗初期一员猛将,在武街之战中是唐军取胜的关键。是役唐军歼灭吐蕃一万七千人,是玄宗时代的第一场大胜仗。可惜的是,王海宾在此役中战死。唐玄宗对他的死非常惋惜,当时年轻的王海宾有一个九岁的儿子,名叫王训,唐玄宗由于怜惜王海宾之死,便下令收养王训于禁宫内,这就是后来大唐帝国的名将王忠嗣。

王忠嗣聪颖好学,及至长大成人后,雄姿英发,史称他“雄毅寡言,严重有武略”。由于他是将门之后,唐玄宗经常召他前来讨论军事,王忠嗣对答如流,显示他深厚的军事素养,每每令唐玄宗折服,对他说:“你日后必将成为一员名将。”

开元十五年,二十三岁的王忠嗣追随河西节度使、兵部尚书萧嵩前往与吐蕃作战的前线,担任兵马使,开始他漫长的戎旅生涯,先后升迁为左领军卫郎将、河西讨击副使、左威卫将军。但是政治的诡谲变化使他防不胜防,在遭人陷害之后,他一度沉沦,被贬官为东阳府左果毅。他之所以能东山再起,乃是得益于鄯州都督杜希望的大力举荐。

杜希望当时正准备攻打吐蕃占据的新城,上书朝廷称:“王忠嗣的军事才华横溢,如果此次出击要确保胜利,那么我非要用这个人不可。”最后朝廷同意将王忠嗣调到杜希望的麾下。

杜希望果然是慧眼识英雄,他率军挺进新城。王忠嗣复出战场后,表现不负杜希望所望,他不仅作战勇猛,而且富于谋略。唐军在经过一番苦战后,终于攻克新城。朝廷对新城之战的有功将士进行表彰,王忠嗣战功最着,被授予左威卫郎将。经此一役,王忠嗣声名鹊起,成为大唐将领中的后起之秀。

公元738年,陇右节度使杜希望率部进攻吐蕃,在黄河西岸筑盐泉城。吐蕃以三万人马,向盐泉城展开反扑。首战唐军失利,全军上下弥漫着失败的情绪。此时,左威卫郎将王忠嗣挺身而出,主动请缨。

杜希望同意王忠嗣作一次冒险的突击。王忠嗣集合自己的队伍,以视死如归的精神,冒着密集的箭雨,果敢地向吐蕃阵地发起进攻,虽然在人数上远居于劣势,但战场上有时更起作用的是无畏的勇气。吐蕃的战斗队形大乱,被砍倒了数百人。杜希望乘机展开反攻,大破吐蕃军。战后,王忠嗣被升迁为左金吾将军。

天宝元年初,朔方节度使王忠嗣率军北伐,与奚部落的军队战于桑干河,三战三捷,大破敌军,俘获甚多,耀武漠北。

在灭突厥之战中,王忠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元742年,王忠嗣率朔方兵团攻打突厥的“右厢”部。王忠嗣对突厥的第一次打击,大获全胜,突厥的西部力量被摧毁殆尽。突厥西叶护阿布思、西杀葛腊哆、默啜可汗的孙子阿史那勃德支等重要人物,悉数向王忠嗣投降。同时归降的还包括一千多帐落的突厥部众。

公元744年,王忠嗣再度出击。

朔方兵团进军神速,直抵萨河内山,进逼突厥东部兵团。突厥东部兵团由阿波达干等十一个部落军队组成,突厥军队既要与王忠嗣大军对峙,又要分兵防止拔悉密、回纥、葛逻禄军队的偷袭,更加削弱其战斗力。王忠嗣的大军一路势如破竹,以凌厉的进攻,一举击破突厥东部兵团。

在大唐军队以及拔悉密、回纥、葛逻禄等军队的联合打击下,曾经盛极一时的突厥灰飞烟灭。

由于在对吐蕃、奚与突厥的战争中,均有优异的表现,王忠嗣身兼朔方、河东双料节度使,成为大唐帝国边疆最重要的将领之一。王忠嗣在边防上的杰出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节度朔方、河东期间,在北方数千里边陲地带,从朔方到云中的要冲之地,都修筑城堡,拓疆数百里,时人认为他是自中唐以来北方战线上最杰出的将领。

公元745年,王忠嗣又兼任河西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当时大唐总计也不过设九大节度使,王忠嗣一个人竟然独占了将近一半的名额,于是乎 “控制万里,天下劲兵重镇,皆在掌握。”此时的王忠嗣,可谓是名符其实的大唐军界一哥。

可惜的是,由于李林甫的陷害,王忠嗣最终不但被剥夺掉四镇节度使之职,还被贬为汉阳太守,最后意外暴卒,死因不详,年仅四十五岁。倘若王忠嗣没毁于政治斗争,凭他的实力,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是绝不敢轻举妄动的。

唐代十大节度使一般指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前的十大节度使。天宝十大节度使控制着当时大唐全国绝大多数有战斗力的兵力,大唐朝廷在十大节度使以外还有一些军队,但战斗力较差,可以忽略不计。

十大节度使分别是:范阳节度使兵

力91400人,平卢节度使兵力37500人,河东节度使兵力55000人,朔方节度使兵力64700人,河西节度使73000人,陇右节度使兵力75000人,安西节度使兵力24000人,北庭节度使兵力20000人,剑南节度使兵力30900人,岭南经略使兵力15400人。

如果是中唐时期,实力最强的节度使就是安禄山了。唐玄宗时期确实有“十大节度使”一说,因为天宝年间唐王朝设立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

而这其中,安禄山一人就兼任范阳、平卢和河东三镇节度使之职,其军力完全有能力撼动整个大唐了,不然安史之乱也不会具有如此可怕的破坏力。

但如果是在唐末时期,那么最强的节度使应该就是朱温了。他的势力发展到唐末,已基本控制整个中原,人力物力和疆域都是诸蕃中最强的。

大唐时期的十大节度使,我认为是郭子仪的战斗力最为强悍。如果不是急躁的唐肃宗急于收复长安和洛阳,“回銮两京。”而是听从郭子仪郭令公的建议,先暂弃两京不顾,令李光弼等帅军从今天的山西一线,直捣安史叛军的老巢范阳,那么安史叛乱势力就会迅速的土崩瓦解。但是没有如果,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之久,盛唐的繁盛,从此成为过往陈迹!而郭子仪,在艰险的局势中,最终消灭了安史叛乱势力,单骑智退了吐蕃的来犯之师……最终让本拟入土的唐王朝,又延续了143年的寿命。所以,我认为,唐朝十大节度使中,郭子仪的战斗力最为强大。

谢邀,我是风情,“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学习历史、借鉴历史,学会经世致用。何谓经世?致力于国家,致力于社会谓之经世;何谓致用,以我之所学,化我之所用谓之致用。

我想题目中所说的肯定就是玄宗年间李隆基设立的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即天宝十节度使,时代不同,权利也不同,风情就默认你说的是玄宗年间的十位节度使,在此期间,最强的节度使肯定是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无疑,今天风情就给大家一一介绍这十位节度使。

河西节度使

天宝年间,河西节度使为王倕、皇甫惟明、王忠嗣、安思顺、哥舒翰。管辖地区为凉州,旗下部队有:经略军、静塞军、威武军、清夷军、横海军、高阳军、唐兴军、恒阳军、北平军,领兵九万一千四百人。

陇右节度使

天宝年间,陇右节度使为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管辖鄯州,旗下部队有:临洮军、河源军、白水军、安人军、振武军、威戎军、莫门军、宁塞军、积石军、镇西军、绥和守捉、合川守捉、平夷守捉,领兵七万五千人。唐天宝十三年玄宗又将鄯、廓、洮、河四州划入陇右节度使管辖范围,部队新增宁边、威胜、天成、振威、神策、金天、武宁、曜武八军,领兵九万余人。

剑南节度使

天宝年间,剑南节度使为章仇兼琼、郭虚己、鲜于仲通、杨国忠,管辖益州,旗下部队有:团结营、天宝军、平戎军、昆明军、宁远军、澄川守捉、南江军及翼州、茂州、维州、柘州、松州、当州、雅州、黎州、姚州、悉州等州郡军队,领兵三万一千人。

安西节度使

天宝年间,安西节度使为夫蒙灵曜、高仙芝、王正见、封常清,管辖龟兹城,旗下部队有: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军队,领兵两万四千人。发生于唐建中二年的四镇之乱就是此节度使李惟岳挑起的,此次叛乱更是将唐德宗逼出长安,即奉天之难。

朔方节度使

天宝年间,朔方节度使为王忠嗣、张齐丘、安思顺,管辖灵州,旗下部队有:经略军、丰安军、定远军、东受降城、中受降城、西受降城、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领兵六万四千七百人。

河东节度使

天宝年间,河东节度使为田仁琬、王忠嗣、韩休琳、安禄山,管辖太原府,旗下部队有:天兵军、大同军、横野军、岢岚军、云中守捉及忻州、代州、岚州三州郡兵,领兵五万五千人。

北庭节度使

天宝年间,北庭节度使为来曜、王安见、程千里、封常清,管辖北庭都护府,旗下部队有:瀚海军、天山军、伊吾军,领兵两万人。

平卢节度使

天宝年间,平卢节度使为安禄山,管辖营州,旗下部队有:平卢军、卢龙军、榆关守捉、安东都护府,领兵三万七千五百人。

岭南经略使

天宝年间,岭南经略使为裴敦复,管辖广州,旗下军队有:经略军、清海军,直辖广管诸州、兼领桂、容、邕、安南四管诸州郡兵,领兵一万五千四百人。

评价

从兵力来看,陇右节度使最为强盛,从地理位置来看剑南节度使地处良田沃土的蜀地之中,从战斗力来说以北庭节度使最为强盛,各有千秋,在各自的管辖的地区犹如土皇帝一般,从此之后天下多征战,内地要州刺史皆授以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也标志着盛唐由盛转衰,逐渐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十大节度使兵力数量分布揭示了吐蕃、突厥、契丹——谁才是大唐的劲敌

十大节度使的兵力数量,很多人都回答了。没有什么好说。但从唐玄宗天宝年间十大节度使的兵力分布,可以看出谁才是大唐真正的劲敌:

防备突厥:河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三个,合计兵力19.27万人;

防备吐蕃的有:河西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三个,合计兵力17.89万人;

防备契丹:范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合计兵力12.89万人。

安西节度使职责是震慑西域,北庭节度使是制约天山和中亚地区,岭南五府经略是震慑岭南和越南。

表面上看,突厥是唐朝的劲敌,其次是吐蕃,然后是契丹。但突厥、吐蕃和唐朝的边界线大大长于契丹和唐朝的边界,加上后突厥汗国、吐蕃国的疆域和人口都不是契丹所能相提并论的,因此在实质防守能力上,唐朝防守契丹比防守突厥、吐蕃要厚重得多。

辽朝人所画的契丹出猎图

唐朝攻打突厥以结盟为主

在李世民时期,唐朝击败东突厥,主要是靠以薛延陀为主的铁勒汗国结盟,双方夹击东突厥汗国;

李治时期,唐朝能够击败西突厥,在于西突厥的分裂为十姓部落,西突厥可汗仅仅拥有一小块土地,即便是一统西突厥的阿史那贺鲁,也只是一统了几个月的时间,根本不能形成一致行动;

李隆基时期,在其父亲唐睿宗开耀二年公元682年所建立的突厥汗国,就逼迫武则天承认了他的可汗之位,到了唐玄宗时期,唐朝才和后突厥汗国达成和平——已经无力击败突厥。

唐朝击败突厥,并非仅仅依靠自己的军事力量,更多依靠的是和突厥一样的游牧民族的铁勒、回鹘等盟友。

唐朝防备吐蕃——以守为主

唐朝对于吐蕃基本没有遏制的能力:

松赞干布时期的吐蕃,只是西藏高原的政权,之后不断扩张,占据青海,盛世时边境西到勃律、大食,东到陇山、四川、南诏国。

基本上吐蕃和唐朝就是在安息四镇、河西、陇西三个地方的争夺战,盛世时,唐朝和吐蕃以陇山为边境,甚至趁唐朝内乱之际,攻破长安,扶立唐朝皇帝。

你攻我守,这就是唐朝对吐蕃的基本方略。相对于唐朝积极打击突厥、契丹,唐朝对于吐蕃是非常的无奈。

唐朝马匹数量与周边民族交战曲线表

唐朝防备突厥以和亲为主

我们一般都觉得突厥的强大是五代十国时期,甚至是北宋时期才开始的。但唐朝和契丹和亲的次数是最多的:

唐朝和外族和亲的公主,史料记录的一共有20位:

皇帝女儿3位——太平公主差点就成为第4个,宗室女4位,具有皇室血统的异姓女7位,异族将领女儿3位,姓氏不明女3位。

其中,嫁给回鹘6位,契丹4位,奚3位,吐谷浑3位,吐蕃2位,拨汗那1位,突厥1位。

回鹘汗国从来都是唐朝的盟友,双方不但没有发生战争,回鹘汗国还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因此唐朝从来不用防备回鹘——同样后突厥汗国夹在了唐朝和回鹘汗国之间。

因此,在唐朝的敌人中,契丹以和唐朝四次和亲成为唐朝和最多和亲对象。

在契丹首领李尽忠、孙万荣起兵反对武则天称帝,并一度攻入河北之后,唐朝在717年开始了和亲契丹。

其中三次和亲是契丹大贺氏家族,最后一次是遥辇氏家族。

契丹族明确记录的是三个姓氏统治时期:

从619年到735年,是大贺氏统治时期,经历了13位可汗,持续116年;

从735年到906年,是遥辇氏统治时期,经历了8位可汗,持续171年;

从907年到1218年,是耶律氏统治时期,经历了20位皇帝或太后,持续312年。

有意思的是,因为大贺氏投靠唐朝,被耶律氏先祖泥礼所杀,泥礼不自立,反而立遥辇氏为可汗,结果171年后,泥礼后裔取代遥辇自立。

吐蕃王国全盛时期版图

综述

从实力、疆域而言,契丹根本不能和突厥、吐蕃相提并论。但唐朝在防备契丹上是最看重和最严密的。这还是安史之乱之前的盛世唐朝时期。

唐朝,靠盟友击败突厥,靠防守和吐蕃争夺,靠和亲安抚契丹。正是因为大贺氏过渡投靠唐朝,才被耶律氏先祖所杀而立遥辇氏。

不服从中原,看来是耶律氏家传的观念!也难怪耶律氏能够率领契丹占据中国历史一部分。

节度使这一职官,为唐睿宗时正式设立,是由北周和隋朝的总管、都督演化而来。设置节度使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战略要地的控制。自唐代开始设立节度使以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常调整。大家通常所讲的“十大节度使”,是指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地方军政长官。

不过,设立节度使的初衷,原本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但由于各地方军政首脑握有重兵,便开始尾大不掉,拥兵自重,成为了割据势力。大家所熟知的安史之乱,便是由此产生的。

至于说这十大节度使中,哪位节度使的兵力最多,是比较好统计的。我们不妨将相关数据汇成图表,先来了解下各地的设兵情况:

在上图中,大家已经可以清晰的看出十大节度使的分布范围和设兵情况。为便于观察,我们再将其绘制成柱状图:

通过柱状图可以发现,当时范阳节度使设兵最多,有9.14万兵力,岭南五府经略使兵力最少,仅1.54万人。不过,此时还不能断言驻守在范阳的安禄山兵力最多,因为:当时有一人兼任数职的情况。只有再具体弄清由谁控制着哪些地方的兵力,才能最终了解谁手中掌握的兵力最多。

大家可能都比较倾向于安禄山,认为他是安史之乱的发动者,是最大的地方割据势力。其实,安禄山、史思明虽强,但还真不能算是领兵最多的节度使。安禄山势力达到巅峰时,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手中握有超过18万兵马,可谓兵强马壮。

不过,可能大家忽略了另一位人物——王忠嗣。此人当时身兼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麾下兵力比安禄山还多出了八九万,顶峰时可达近27万。

所以,题主第一个问题比较好回答,当时佣兵最多的是王忠嗣。那么,谁又堪称是战斗力最强的人物呢?我个人更倾向于哥舒翰。

哥舒翰当时身兼河西、陇右两地节度使,手下兵马近15万,并不比安禄山差多少。而且,哥舒翰是一位真正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作战也极为勇猛。尽管他曾在安史之乱中败于安禄山,但这其实是受朝廷干扰所致。

早年间哥舒翰曾受王忠嗣赏识,被不断提拔。后来安史之乱时,哥舒翰临危受命,在潼关抵御安禄山。就当时形势来讲,安禄山叛军气势正旺,哥舒翰采取坚守策略,不与之正面交锋,已经基本稳定住了局势。

可惜,朝廷一见得胜,便反复催促哥舒翰出兵与叛军对阵。最终,哥舒翰在一群只会纸上谈兵的宦官、权贵们的胁迫下,无奈出城,结果兵败被俘,之后又遭杀害。结果,潼关失守,吓得唐玄宗一路狂奔,险些在马嵬驿被杀。

唐朝节度使以安禄山为最强,在他起兵反唐前,被唐玄宗任命为一人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个大藩镇的节度使,麾下逐渐积累6万余精锐兵力,由于唐朝的独特募兵制度,使得安禄山这批武装力量完全是他的私人士兵,全部人只听令于他,连皇帝老儿都调不动。安禄山的军队战斗力很强,起兵造反后迅速改陷了唐朝两京,大多数唐军在安史之乱初期节节败退。

安禄山长期派心腹在首都长安驻守,刺探朝政,他也多次利用回朝参见唐玄宗的机会,观察朝廷虚实。当时唐玄宗一心享乐,李林甫、杨国忠这样的奸佞小人把持朝政,且受到唐玄宗的宠信。当时正直而有才华的人在朝廷中、军队中屡屡碰壁,不受重用,奸佞小人处处得势。安禄山看到了唐朝当时外强中干的现状,他野心勃勃,焉能不反?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分别是河西节度使、范阳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安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平卢节度使、岭南经略使。

  1、范阳节度使

  范阳节度使,临制奚、契丹,治幽州,统辖经略军、静塞军、威武军、清夷军、横海军、高阳军、唐兴军、恒阳军、北平军,管兵九万一千四百人。天宝时节度使为裴宽、安禄山。

  2、平卢节度使

  镇抚室韦、靺鞨,治营州,统辖平卢军、卢龙军、榆关守捉、安东都护府,管兵三万七千五百人。天宝时节度使为安禄山。

  3、河东节度使

  防御突厥,治太原府,统辖天兵军、大同军、横野军、岢岚军、云中守捉及忻州、代州、岚州三州郡兵,管兵五万五千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田仁琬、王忠嗣、韩休琳、安禄山。

  4、朔方节度使

  扞御突厥,治灵州,统辖经略军、丰安军、定远军、东受降城、中受降城、西受降城、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管兵六万四千七百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王忠嗣、张齐丘、安思顺。

  5、河西节度使

  断隔吐蕃、突厥,治凉州,统辖赤水军、大斗军、建康军、宁寇军、玉门军、墨离军、豆卢军、新泉军、张掖守捉、交城守捉、白亭守捉,管兵七万三千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王倕、皇甫惟明、王忠嗣、安思顺、哥舒翰。

  6、安西节度使

  安西节度使,又称四镇节度使、安西四镇节度使,抚宁西域,治龟兹城,统辖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管兵两万四千人。天宝时节度使为夫蒙灵曜、高仙芝、王正见、封常清。

  7、北庭节度使

  北庭节度使,防制突骑施、坚昆,治北庭都护府,统辖瀚海军、天山军、伊吾军,管兵两万人。天宝时节度使为来曜、王安见、程千里、封常清。

  8、陇右节度使

  备御吐蕃,治鄯州,统辖临洮军、河源军、白水军、安人军、振武军、威戎军、莫门军、宁塞军、积石军、镇西军、绥和守捉、合川守捉、平夷守捉,管兵七万五千人。天宝十三载又于鄯、廓、洮、河四州西境增置宁边、威胜、天成、振威、神策、金天、武宁、曜武八军。天宝时节度使为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

  9、剑南节度使

  西抗吐蕃,南抚蛮僚,治益州,统辖团结营、天宝军、平戎军、昆明军、宁远军、澄川守捉、南江军及翼州、茂州、维州、柘州、松州、当州、雅州、黎州、姚州、悉州等州郡兵,管兵三万九百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章仇兼琼、郭虚己、鲜于仲通、杨国忠。

  10、岭南五府经略使

  绥静夷僚,治广州,统辖经略军、清海军,直辖广管诸州、兼领桂、容、邕、安南四管诸州郡兵,管兵一万五千四百人。天宝时裴敦复为五府经略使。至德元载改为节度使。

 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抵御叛军进攻,军镇制度扩展到了内地,最重要的州设立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较次要的州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以扼守军事要地。于是在今陕西﹑山西﹑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出现不少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大小军镇。后来又扩充到全国,到元和年间形成四十八藩镇的局面,藩镇分布以唐玄宗时期,划分天下州县的十五道为依据。

  关内、京畿二道节度使有7个、防御使有3个,山南东西二道节度使有3个、都防御使有1个,剑南道有节度使有2个,江南三道有观察使有8个,淮南道节度使有1个,岭南道有节度使有1个、经略使有4个,河南、都畿二道节度使有6个、都防御使1个、观察使2个,河北道节度使有6个,河东道节度使有3个。

节度使是唐朝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为有着朝廷赐予的旌节,所以称官名为‘节’。

原本节度使只是一个地区的军事总管,但是由于均田制被破坏加上唐朝边疆由进攻转向防御需要不断抵抗吐蕃突厥的进攻。

节度使逐渐掌握了军、政、财权,成为一个地方三权合一的集团领袖。

加上边疆地区需要各地紧密的配合,于是经常会有一位将军兼任多地的节度使,掌握强大的军事集团。

唐朝一共设置了十位节度使在不同的地区,而这些节度使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实力表现,这些节度使大致形成了东西两部分以维持政治均势。

只是唐玄宗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削弱了西部节度使的实力使安禄山得以一家独大,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那么在安史之乱爆发时,在这些节度使中毫无疑问的是安禄山拥有最强大的军事实力。

一:军队数量之比。

在这十个地区的节度使中,安禄山一共担任了统兵3万7的平卢节度使、统兵9万的范阳节度使、统兵5万5的河东节度使,总共拥有接近20万的部队。

而当时实力最强的拥护唐王朝的将军哥舒翰只担任了统领7万5的陇右节度使和统领7万3的河西节度使,总共只有十五万军队。

而其他几位节度使手下的兵力加起来也不过十万左右。并且没有谋反心思的安思顺统领着6万4的朔方节度使最后还被诬陷谋反被处死。

所以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军队数量最多的便是安禄山。

二:军队战斗力与军队凝聚力。

安禄山担任河北三镇节度使已经有着十年之久,在这期间安禄山培植自己的势力。

各个集团的利益盘根交错,最终形成了以安禄山等人为首的地方军事集团。

而其他的节度使都是隔几年便换一次,在当地势力中没有很好的树立自己的影响,难以将地方军队很好的凝聚发挥最佳的战斗力。

并且安禄山的军队在经常性地对游牧民族地作战中得到了很好地锻炼,极大地增强了军队地战斗力。

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安禄山无论是军队数量还是军队质量抑或是军队地凝聚力都是唐朝玄宗时期最强的一位节度使。

唐代十大节度使一般指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前的十大节度使。天宝十大节度使控制着当时大唐全国绝大多数有战斗力的兵力,大唐朝廷在十大节度使以外还有一些军队,但战斗力较差,可以忽略不计。

十大节度使分别是:范阳节度使兵力91400人,平卢节度使兵力37500人,河东节度使兵力55000人,朔方节度使兵力64700人,河西节度使73000人,陇右节度使兵力75000人,安西节度使兵力24000人,北庭节度使兵力20000人,剑南节度使兵力30900人,岭南经略使兵力15400人。

从兵力上说,范阳节度使兵力最多,高达91400人,73000人的河西节度使和75000人的陇右节度使次之。

在实际运行中,天宝年间的藩镇中,形成了实力最强的两大集团。以范阳节度使和平卢节度使为中心的东师,以河西节度使和陇右节度使为中心的西师。平卢节度使是从范阳节度使拆分出来的,本是一家,安禄山兼任两家节度使。河西节度使和陇右节度使都是对吐蕃作战,战略方向一致,两家节度使也经常一人兼任。

范阳平卢总兵力近13万人,河西陇右总兵力14.8万,双方也都是精锐边军,实力相当。

东师的代表人物,自然是大名鼎鼎的安禄山。天宝中后期,西师的代表人物是兼任河西节度使和陇右节度使的哥舒翰。两人当时也被视为同等级的人物,享受待遇也基本相同,安禄山被封东平郡王,哥舒翰则被封西平郡王。

最后说下安史之乱中各家节度使大致的情况。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乱。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但河东镇安禄山仅能控制少部分兵力。安禄山起兵前,派人劫持杀害了太原留守杨光翙,让河东军主要兵力暂时陷入混乱,无力威胁自己。

安禄山快速占领了河南河北大部,进入东都洛阳,逼近潼关,边军入援需要时间,唐朝廷仓促招募的新兵毫无悬念被安禄山击败。安禄山未攻下潼关,河西陇右军为主的边军入援关中开往潼关前线,已经重病在家的哥舒翰并启用出任主帅。朔方军通过山西地区进入河北,打了几个胜仗,安禄山后路一度被切断,处境困难。

天宝十五年六月,哥舒翰率领的20万潼关大军,在河南灵宝被叛军少量兵力一战打的全军覆没。河西节度使和陇右节度使大部兵力在灵宝覆灭,西师一战被东师全灭。随后唐玄宗李隆基放弃长安逃往四川。

河西陇右军覆灭后,唐朝朝廷掌握的主要兵力中,岭南经略使规模太小在偏远南方,安西北庭是小镇兵力少,且相距遥远,剑南节度使在和南诏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实力未恢复,河东镇小部分参与了安禄山叛乱剩下部分在混乱中需要重建,朔方军是朝廷唯一掌握的大规模重兵集团。

后来平定安史之乱,朔方军起了最大的作用,杜甫诗中说过独任朔方无限功。郭子仪则是此时的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的地位之所以重要,来自于他掌握着大唐最后可依靠的重兵集团朔方军。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经略使 唐王朝十大节度使中哪位节度使拥兵最多 战斗力最强下一篇:麦城是现在的哪里 关羽的墓穴在哪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