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方伯谦 方伯谦之死是一桩冤案吗?还原真实的方伯谦

导语:说到方伯谦,看过电影《吴佳风云》和电视剧《北洋水师》的观众应该不陌生。是一个怕死的船长。第一,他在丰岛海战中逃跑,导致运兵船高升号被日本军舰击沉,1000多名中国官兵壮烈牺牲;后来是大东沟海战,和邓世昌撞吉野形成鲜明对比。方伯谦再次逃跑,导致舰队陷入混乱,中国再次被日本打败。这次海战的失败,直接导致了整个甲午战争的失败。从这个角度

说到方伯谦,看过电影《吴佳风云》和电视剧《北洋水师》的观众应该不陌生。是一个怕死的船长。第一,他在丰岛海战中逃跑,导致运兵船高升号被日本军舰击沉,1000多名中国官兵壮烈牺牲;后来是大东沟海战,和邓世昌撞吉野形成鲜明对比。方伯谦再次逃跑,导致舰队陷入混乱,中国再次被日本打败。这次海战的失败,直接导致了整个甲午战争的失败。从这个角度来说,方伯谦和祁山、汪精卫一样有罪。他逃避战争的罪恶形象已经确定。

但是,在历史学家眼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自从方伯谦因“领乱船”、“临阵退缩”等罪名被清廷斩首后,人们世世代代为他诉苦。第一,他老婆去北京告他。1896年,一位知情人以“袁海文淑柯”的笔名写了他的回忆录《袁海文淑》。这位知情人透露了方伯谦战役鲜为人知的细节。据专家研究,笔者极有可能是北洋海军“济源”号船上的一名海员,亲身经历过海战。此外,北洋水师“”号军舰的管家卢·也记录了他在甲午战争中的亲身经历。他的手稿被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被命名为“卢氏吴佳杂记”。这两部作品都揭示了方伯谦的“冤屈”。20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宫档案对外公开,甲午战争期间大量电报流入研究者之手。于是,史无前例的方伯谦导致了史无前例的中日战争。

挂白旗是作弊

先说方伯谦。

方嘉和四个兄弟住在福建省的后关县。他在方伯谦长大。他的父亲是一名私立学校的老师,所以他从小就知道书和礼仪。1867年,15岁的方伯谦考入福建船政学堂,成为福建船政学堂第一名驾校学生,开始学习海军。1871年毕业后,、刘、、林太正、、叶祖等。,登上建威训练舰进行练习,并进行中国近代海军史上的第一次航行。向北航行到天津,向南航行到新加坡、槟城等港口。

1877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欧学生出国深造海军专业。与颜、(后改称严复)、萨镇兵、叶祖、刘等一起被发配。,在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驾驶;他先学理论,然后去军舰实习,一年半后毕业。毕业后,方伯谦首先被派往英国犹太战舰印度洋实习,然后他经历了在世界各地各种海洋中的航行。李鸿章在表扬令中写道:“(方)精通行军打仗和一切保卫方法”。可以说,方伯谦是一个有专业背景的海军人才。

如此训练有素的方伯谦是如何在丰岛海战中“逃跑”的?

图为“济源”号巡洋舰方伯谦(舰长)画像。黄海海战,因临阵脱逃罪被当着军队的面斩首。然而,学者们不断质疑这一刑罚。

据《中国近代史系列甲午战争》记载,1894年,东校党领导的农民起义在朝鲜爆发,清廷作为主权国家出兵帮助朝鲜暴动。1894年7月22日,北洋水师提督(海军司令员)丁·派“冀元舰”率领“威远”、“光义”两艘军舰,护送爱仁、费鲸等运兵船到朝鲜雅山。24日,北洋战船陆续到达,济源舰舰长方伯谦指挥两栖战士用小轮船将马匹、大米等军用物资运上岸。殷刻(35: 00)时,他派魏的远航船只向仁川发送军事情报电报。

威远舰抵达仁川后,突然得知7月23日,日军违反与中国抗叛协议,私自闯入朝鲜王宫,武力入侵首尔,中朝电报中断。威远舰舰长林拜访了停泊在仁川港的一艘英国军舰舰长罗,了解到一个重要信息——日本舰队明天将在雅山攻击中国军舰。

威远立即赶回雅山报道。方伯谦觉得形势很严峻,有打中日战争的可能。他知道运兵船高升号明天要去雅山,他的力量很弱,所以他必须在日军之前撤退。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甲午战争初期,李鸿章一直倡导“不自寻烦恼”、“避战护舰”的策略。从这个角度来看,方伯谦从雅山撤退是可以理解的,无论是服从命令还是在战场上机动。方于是命令军舰上的水兵下船帮忙,并迅速卸下了军费。

25日凌晨4点,方伯谦卸完货,命令主播回家,打算在路上遇到高升号后掉头返回威海。7点左右,当舰队接近丰岛海域时,突然发现一艘军舰快速驶来,这是日本联合舰队的第一支游击队。旗舰“吉野”在最上面,“浪速”在房子后面,“秋金洲”在中间。方伯谦命令济源和光义准备开战。7点55分左右,双方距离约3000米,吉野首先向中国军舰开火,开始了丰岛海战。

这三艘日本军舰吨位较大,总计1.1万吨;高速,最高22.5海里,最低18海里;枪的种类很多,120 mm以上的有73门,吉野12门,波速8门,秋金洲10门,大部分都是新的快枪。而中国的济源只有2355吨,速度设计为15海里,实际速度只有12.5海里。船上的12支枪中,只有3支在120毫米以上。

敌强我弱,实力悬殊。战后不久,广B因为被波速舰的左舷炮高速射击而退出战场。可惜他在途中搁浅了。光义号的日本船追击秋瑾岛,掉头与吉野、苏朗一起围攻济源,济源一敌三。

据《海的故事》记载,在激战中,日军船炮击中济源舰指挥所,大副沈寿昌头部中弹:“与它并肩而立,脑浆仍溅,衣服也溅”,又一枪击中前堡,第二卫戍柯胸口被刺穿而亡,第三卫戍黄断臂,第六军功勋和旗长刘中弹身亡。主席台和炮台共造成13人死亡,40多人受伤。这时,方伯谦还站在主席台上,发号施令,发了40多发子弹,大部分打在了波速上。根据吉野船的航海日志,波速船被射进水中,船体倾斜,行驶速度减慢。

战事正酣时,济源舰突然在西南海域看到一缕黑烟,知道是高升号运兵船被姜草舰护送到了雅山。冀远立即升起旗帜告诉江草:“我已经开始战斗,所以你必须迅速返回。”可惜当时烽烟铺天盖地,济源和江草擦肩而过,高盛和江草没看到,反正也没回复。日本军舰跑得很快,被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

日本船只转向追逐高升号。济源趁着这个喘息的机会,清理了以前的炮台,搬出了尸体,调试了枪支。炮手发现前炮旋转底座坏了,无法瞄准,后炮可以稍微动一下。方伯谦命令测量员和炮手保存炮弹,他们必须在开火前观察瞄准并听命令。他要求每个人冒着生命危险,等敌人靠近后再开枪,不允许轻举妄动。

中午,吉野追上了济源。方伯谦很平静,炮手等待着船长的命令。

令官兵们困惑的是,突然,方伯谦下令升起白旗和日本国旗,但没有停下船。这种行动使吉野认为冀原已经投降,于是停船抛锚。谁知道,方伯谦突然把弓转到了右边,与此同时,他突然用后枪开了四枪。

据吉野上尉吉野·河原说,这四发炮弹都来自济源150毫米后方主炮。第一枪毁弓,第二枪毁领奖台,第三枪最厉害。它击中了吉野号船的右舷,穿透了钢装甲,穿透了发电机,然后又穿透了机舱。幸运的是,弹头没有装载炸药,这使得吉野幸运地避免了报废。

图为克虏伯在济源舰上的150 mm后主炮。1894年7月25日中午,方伯谦指挥这把枪,击伤了日本军舰吉野。

因为当炮兵开火的时候,冀远从来没有停过船,但是吉野已经停了,所以两艘船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开,最后一发炮弹也因为距离而没有命中。甲午战争的著名专家齐说:“如果没有受重伤,它的速度和战斗力都比济源高,为什么不追呢?如果方伯谦没有欺骗敌人,它可以不逃跑地拦截船只,更不用说炮击了。”。然而在电影《甲午战争》中,功劳却归于爱国水手的自发行动。众所周知,军队是最注重军衔和指挥的群体。没有首长的命令,士兵怎么敢擅自行动?一个士兵即使不服从命令,队长对连续四枪是否无动于衷?

悬挂白旗显然是方伯谦的“智取”。

济源船就这样驶回了威海。据清朝官方“甲午甲午战争”记载,“船上血肉横飞,三军惊骇望之”。立即把战斗情况向丁汇报。但是,丁不仅不理解,反而严厉批评打“白旗辱国”。因为济源舰一敌三败,护舰成功。不久,清廷仍电报称:“当时掌管驾济源的方伯谦在雅山会战,久战,炮伤敌船,仍有效,写下李鸿章敕令赏之”。

甚至敌人也钦佩方伯谦奸诈的战术。1895年2月12日,当北洋舰队向日军投降时,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藤友恒知道方伯谦已经死了。他遗憾地说:“雅山之战(指丰岛之战),方伯谦海军很强,为什么要杀它?”

不把方伯谦赶出去,你就无法保护自己

丰岛海战后,日本船只频繁绕过朝鲜西海岸增援军队,准备进攻平壤。同时,清政府为了加强在平壤的驻军力量,派兵增援平壤,丁率领北洋舰队护送刘胜秀的第八营军到朝鲜大东沟。方伯谦还率领济源全体官兵,于9月16日凌晨2点左右跟随船队,以大连湾为锚,护送招商局运兵船,下午到达大东沟、镇远,10艘船停泊在港外。在平原和广炳坡口岸。军队夜间在朝鲜登陆。

9月17日,丁催促部队迅速卸下装备,并让船只中午起锚返回旅顺。没想到,北洋舰队的行踪被日本海军发现了。此时平壤城已被日军攻占,与步军合作的日本联合舰队12艘军舰被释放。在指挥官伊藤友恒的带领下,他们杀气腾腾地扑向北洋舰队。同日12时50分,在黄海巡航的日军在大东沟洋拦截北洋舰队,著名的黄海海战拉开帷幕。

战斗中,致远舰率先进入敌船,可惜下午三点半沉没。没想到,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济源船又逃了。

吉野等看到济源向西航行。“鉴于雅山之战,他们不敢诱敌,不敢追击。”。而此时,济远航舰其实已经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了。据《元海故事》记载,“济源原炮炮板熔化,钢饼钢圈破损无用,船上各处通讯管道也破损。副都督杨守,杀将军,杀七人,重伤十余人。”按照李鸿章护船精神,“没有战争,只好护船西行”。

根据1894-1895年甲午战争的记载,致远沉没后,从上午12点50分到下午3点30分,济源参战近3个小时。在此之前,大约在战后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轻战舰朝勇号和杨威号被日军舰艇俯冲下来,起火。他们已经离开战场,前往朝鲜的大路岛附近。这说明第一批离队的船只是朝勇和杨威。后超火,举火,致远船沉,据陆《吕氏前后杂记》,“尤胆小,仓皇而逃”。鲁是的管轮,应该维护,但是。在文章中,他透露广佳带走了吴敬荣“战后,他在大东沟战役中失去了理智,广佳带着厕所被枪杀和被风吹走而逃”。这说明作者的立场是比较客观的。

图为北洋海军定远装甲舰官兵。军装依然是中国勇者水的经典服饰,与现代战舰不协调。

这些珍贵的史料都说明,纪远绝不是第一个离队的人。

第二天一早,方伯谦率领济源回到旅顺。天亮后,除了广佳搁浅之外,北洋舰队的船只也陆续返回旅顺。

根据《晚清海军史料》,黄海被调查,战斗持续了5个小时。定远、镇远船上大小炸弹200余枚,死亡10余人;靖远被枪击数十次,死亡2人;100多人在涞源中弹,从后方鱼雷舱到前方烟囱座被烧坏,死亡10余人;平原被枪毙20余处;广汽被打了几枪;济源被枪击70余处,7人死亡,13人受伤。可以看出,济源舰是战斗后重伤撤离的战场。

回到旅顺港后,方伯谦向码头代理人召公描述了海战的概况。召公急电李鸿章。据方伯谦介绍,李鸿章向军部如实汇报了海战情况。

舰队回港后,丁也给李鸿章发电报了比较具体的战况,大致和说的一样。然而,李鸿章在给丁的回信中,却明知故问:“为什么先回去?”注:这并不是问季圆为什么先回去,而是要指出方伯谦为什么先回去。

结果,方伯谦临阵脱逃的说法在军队里传开了。但方伯谦问心无愧,并不这么认为。

但由于有嫌疑,坚持要丁检查济源的损坏情况,丁不同意上船检查。丁因战受伤请假,刘顶替他,于是“皮球”被踢给刘。认为刘既是同乡,又是老同学,能主持公道。不料,刘也不理他。方伯谦气愤地说:“军队没有秩序,队伍不完整。是谁?”然而,丁和刘不免心虚。黄海海战失利,指挥不当,他们要负主要责任。为了避免为自己平反昭雪,刘于9月19日上午紧急命令率一艘远航船只前往三山岛,将滞留的船拖走。

方伯谦无话可说,即使火起锚起。而济源通用汽车外籍成员(总工程师)哈福门却认为船炮都不好。万一日军不能防守敌人,他就为北洋水师德国人汉纳根和李鸿章的副官作战。汉纳根不听,哈福门辞去总教练,坚决拒绝出海。

济源号冒着极大的风险找到了广佳。由于广佳触礁非常严重,济源花了很大力气,但还是拖了下去,只好在9月23日上午将广佳官兵运往旅顺口。

就像济源远船官兵营救船一样,丁与李鸿章密切联系,互通电报,列举了第一次出逃,带领混乱队伍的罪名。

这是因为李鸿章和他的淮军亲信面临着来自北京的巨大压力。

早在雅山失陷的时候,交战各派大臣都是出于愤怒。9月11日,光绪皇帝的亲信大臣、翰林院学士文演了一出戏,揭露李鸿章为丁打掩护,斥责丁“置叶志超大军生死于不顾”

同时,在李鸿章掌管的天津军械局,日本间谍石川五一被抓,石川住在官员刘芬的家里,刘芬是李鸿章的侄子,张世杭的“书办”(秘书)。甲午战争期间,朝廷经常抄官员的奏章给李鸿章。这一次,有一个特务在他身边,李鸿章脸色铁青。为了清理身上的秽物,他亲自按照政令组织了行刑。石川西法射,刘芬一中法斩。

但官员们仍然不满意,继续发动攻势,这是李鸿章不下台绝不罢休的标志。9月16日,黄海海战的前一天,光绪皇帝终于给了李鸿章一道圣旨。他以“永远无法快速到达第戎,以至于长时间不灵”为由,“掏出三眼花翎,砸碎黄袄,以示薄刑”。

对于李鸿章来说,这种所谓的“薄刑”,意味着朝廷对他已经失去了信任和依赖,将来一旦真的出了什么事,更重的刑罚就会成为现实。因此,当丁通过的电报得知黄海海战失利的消息后,他立即感到问题的严重性,惊慌失措,不得不与丁合演“借刀杀人”剧,寻找替罪羊,以增援丁的防线,保护自己。

问题是,为什么是方伯谦。

我前面说过,方伯谦从小聪明,学习很多,在战略战术和各种海军技术方面造诣很深。他成为管带后,一次又一次的被表扬。有一次他连升三级,不可避免地引起同龄人的嫉妒。此外,根据方伯谦妻子的帝王形象,方伯谦诚实坦率,不擅长奉承,直言不讳,在同事间关系紧张。比如和丁有个人恩怨的。

图为《英国画报》1894年黄海海战中致远沉没的想象画面。方伯谦指挥的济源船也遭受了重大损失,但方伯谦命令其离开舰队,使济源成为第一艘返回军港的船只。他的自作主张导致了“逃避战争”罪。

北洋水师衙门刘公岛风景优美,人们在这里从事房地产开发——建造别墅。方伯谦去过国外,别墅是用国外的方式建造的,所以很多人租他的房子。丁也学会了盖房子,但是他盖的房子很土,没人租。丁常茹出生在安徽省的一个乞丐。15岁时扔掉狗棍,加入太平军程学启部。后来随程雪琪叛逃,加入淮军。别说高科技海军,他对现代陆军了解不多。只是因为他是李鸿章的亲信,所以才获得了这个高官。相反,学的是中西合璧,无法理解丁·不专业、专横的作风。《于海文淑》里有记载,“丁梅想用居高临下的压力来控制人。党每不让,侃侃辩论,丁每屈”。因此,方和丁积累了很深的恩怨。另外,1884年方伯谦和汉纳根修建旅顺口堡时,方伯谦每座堡只要几千两银子,汉纳根几万两。财务曝光后,无力充实自己的腰包,还和方发生了争执。

9月24日凌晨,正当部队官兵酣睡之际,42岁的方伯谦在旅顺金山下被斩首。

方伯谦被斩首后,济源官兵闻讯痛哭,军中有许多愤愤不平的人。文写《悼辽东赋》,抨击李鸿章假公济私,害,认为“指三字不正,损长城”。

方伯谦的才华和个性使他成为同事中的“第一椽子”。所谓木显于林,风必灭之。而这种人,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上,还是很常见的。而且历史上总有一个传统——面对集体失败时,总能挖出一小群“汉奸”,他们无法正视制度的失败。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小李飞刀李寻欢 排名第二的上官金虹为什么躲不过第三的小李飞刀下一篇: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41个典故:春秋战国典故汇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