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古代皇帝到底有没有微服私访?为何私访往往没有效果?

导语:本文探讨了中国古代官员微服私访的情结及其实际效果,指出微服私访并非解决信息差的最佳途径,而官员应该“虚心学习”、不偏不倚地审查信息来做出正确判断。文章呼吁政府官员关注民生、做好本职工作,才能真正与人民保持密切联系。

中国古代官场和社会都有微服私访的情结,这对政府和人民都是好事,社会上流传着很多类似的故事。一个典型的事件是,清朝官员常林在担任江苏巡抚时,听说常州县令腐败暴虐,就穿着便服来常州私访。在茶馆里,他说服酒保说出了知县的全部经过,却被赶到现场押送到县政府的县政府人员当场抓住。知县高高地坐在法庭上接受审判,常的脸上蒙着毡帽,但他拒绝下跪。知县心中疑惑,低头揭开毡帽,原来是总督大人,跪在当场求饶。自然的结局就是常林依法办事,免去知县印职。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直到近代,银幕上反腐作品中的正面人物都有独宿夜宿、微服私访的壮举,吸引了观众的追捧。但是微服私访真的有用吗?一般认为微服私访可以促进真实信息的上传,让上级官员知道真相,让光明驱散底下的黑暗。真的能查出真相吗?

古代官场奉行严格的回避制度,官员不可能是籍贯、亲属所在省份的官员,甚至不可能是风俗人情相近地区的官员。但是中国各地的风俗人情差异很大,古代社会流动性小。所以,一个带着外国口音的陌生人来到这里,还是挺显眼的。就长林的故事而言,他是一个在北京长大的满族官员。一来到江苏,就能指导酒保抖出父母的丑闻,简直是奇迹。

其次,官员可以脱下官服,但很难褪去官威和官风。古代衙门讲究的是官的威信和格调,官员总是有着与常人不同的风度、风度和格调。等级越高,官位越长,特殊味道越浓。康熙乾隆都喜欢出巡,都标榜自己曾经私游,惩恶扬善。但史书记载,他们虽然没有穿龙袍,也没有隆重的仪式,但也是成群结队的乡绅,根本不是微服私访。再具体到常林,虽然不是皇族嫡系,但也是远房宗室,住在省长的位置上。他的举止与常人自然不同。

总之,当官的都是在大街小巷和农村与人微服私访。而他们要调查的信息,审讯的案件,甚至当地家长和官员的劣迹,都涉及到特定的个人和现实利益。因此,官员很难从知情人群中获得有用的信息。更糟糕的是,他很可能得到了干扰信息,甚至是错误的信息。

清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对微服私访的效果表示怀疑。乾隆年间,著名官员舒鸣被任命为太平天国知府,喜欢微服私访,调查悬案。有一次,他乔装下乡,路过一个小庙,发现庙里的老和尚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迎接。舒鸣大吃一惊,和尚微笑着说:“谁不知道政府里的地方官?”舒鸣问:“你知道我为什么来吗?”和尚说:“不就是为了某个人或者某个案子吗?”舒鸣再次感到惊讶。老和尚跪下磕头认罪,说:“今天这个案子我在这里等大人。老实老实的大人太喜欢微服私访了。就算是王,又有谁没有亲人朋友呢?谁不记仇?大家都知道大人喜欢私访,所以请亲戚朋友刻意在路边等着。遇到大人就装作不认识,说一些对自己这边有利的话。遇到原告的成年人,自然会听到很多原告的好话,被告的坏话,反之亦然。成年人如果碰巧遇到当事人的敌人,就不会听到好话;如果你遇到了党的恩人,你会得到相反的信息。这样拜访能得到真相吗?”听了明的话,他沉默着回来了。

纪晓岚讲的故事是虚构的,但它讲的是事实。官员在私人访问中接触到的信息是有限和片面的。与此同时,官员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受访者识别他们的真实身份。利益相关方必须尽最大努力将自己的利益和有利于自己的言论强加给私下访问的官员。所以,官员隐姓埋名访问信息是真的,但不是真相就不好说了。

其实来访的官员也知道微服私访是无效的。往往一个官员穿着便装,刚走出衙门,被检查对象和衙门就知道他的去向,开始安排“接待”工作。

清朝末年,候补知县李阳谷前往贺州,私访一宗命案真相。李阳谷扮成商人,挤上客船,来到贺州。但刚落地,就有两个人跪下来对他说:“李大人,道台的大人物在这里等了很久了。为什么伟人来晚了?”李阳谷惊讶地问:“我是商人,在官场上我谁都不认识。你弄错了吗?”一个仆人笑着说:“李师傅虎子,谁不知道?这一次,难道不是巡抚下令调查贺州命案吗?这件事不忙。请进入道台屯门稍作停留。”覆水难收。,李阳家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身份,并表明自己是来收私债的,不想麻烦政府。他们见李阳家承认,就逼着他留在道台衙门。虽然李阳谷坚持不说真实目的,但贺州官员心知肚明,并没有戳穿,只是招待,轮流招待。李阳家只好在政府办公室住了几天,然后执意要走。贺州的官员们不再坚持,向李阳谷摊牌:“我知道你的事情很久了,为什么要坦白?”有3200白银的荣誉权。”李阳谷无话可说,立即动身前往成都。

像李阳谷这样的官员还是不错的。一方面,他们想调查真相;另一方面,他们没有机会吃饭和打牌。同时,不少官员以微服私访为由,以权谋私,吃了原告和被告,最后离开。这种微服私访完全背离了与政府和人民沟通、惩恶扬善的初衷,成为官员依靠舆论搞腐败的工具。

可惜中国古代,官民差距太深,百姓对官场腐败怀恨在心。因此,他们急切地期待着青田大师的私人访问,以清理他们周围的黑暗。人们一直追求微服私访,少数官员根据人们的喜好摆出微服私访的架子。追求微服私访的舆论,本质上是对人治的呼唤,希望政府官员能解决自己所有的问题,把个人幸福建立在能不能遇到一个好官员的基础上。这可能比官员得不到真实信息更危险。

既然不能对微服私访寄予过高的希望,那么如何解决信息差的问题呢?官员如何才能知道真相,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舒鸣的故事之后,纪晓岚指出,审判的关键是“虚心学习”,“相信别人,也相信自己,没有什么是真的”。官员对微服私访获得的信息和证据有天然的信任,容易有先入为主的看法。这时候就更难接受其他证据了。因此,官员应该“虚心”,摆脱偏见,不带任何偏见地仔细研究材料,仔细审查信息,做出判断。清朝的袁守定说得更形象:“凡是对一个字打官司的人,都要洗干净胸膛,空空。他不站着看风景,他不准备东西,他只要求细节,他感到自满。如果有办法先靠它,存对错之心,先入为主,引你突围,自鸣得意,转错。”推而广之,只要官员不偏不倚,就能最大限度地杜绝冤假错案、乱政事。

有一种观点认为,微服私访在获取信息方面非常有效,可以保持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密切联系。但是,政府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的方式有很多,所以没有必要私下拜访他们。天天说调查研究的人不一定是知道真相的人;总说人民疾苦的人,不一定是真正关心人民的人。只要一个官员不与人民隔离,不专事朝政,他与人民的联系就很难断绝,也没有必要用微服私访等行动来拉近官民关系。

总之,清官不一定是微服私访,微服私访也不一定是好官。有为民做事的心,做一个好官,远比有微服私访的排场重要得多。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baike/3888.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官渡之战胜利的第一功臣,许攸最后怎么没善终?下一篇:岳飞被杀的时候 他的部下为什么没有人出手救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