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导弹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导语:导弹发展的历史是怎样的?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导弹的起源与火药和火箭的发明密切相关。火药和火箭是中国发明的。南宋时期,不晚于12世纪中叶,火箭技术开始用于军事,出现了最早的军用火箭。13世纪,中国的火箭技术传入

导弹发展的历史是怎样的?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导弹的起源与火药和火箭的发明密切相关。

火药和火箭是中国发明的。

南宋时期,不晚于12世纪中叶,火箭技术开始用于军事,出现了最早的军用火箭。

13世纪,中国的火箭技术传入阿拉伯地区和欧洲国家。

18、19世纪火箭武器进步不大。直到1926年,美国才第一次发射了不受控制的液体火箭。

20世纪30年代,电子学、高温材料和火箭推进剂技术的发展为火箭武器注入了新的活力。

20世纪30年代末,德国开始研究火箭和导弹技术,并建立了大型生产基地。1939年,它发射了A-1、A-2和A-3导弹,并很快将开发这种小型导弹的经验应用于V-1和V-2导弹。

1944年6月至9月,德国向伦敦发射了V-1和V-2导弹。二战后期,德国首次在实战中使用V-1和V-2导弹,从欧洲西海岸隔海轰炸英国。

V-1是亚音速无人武器,射程300多公里,战斗机等反[/k0/]措施可以轻松对付。

V-2是液体导弹,最大射程约320公里。由于可靠性差,撞击点散射过大,只对英国起到骚扰作用,作战效果不大。

然而,V-2导弹在未来导弹技术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先锋作用。

二战后期,德国还研制了“莱茵之女”等数枚地面空导弹、X-7反坦克导弹、X-4有线制导空空导弹,但未投入使用。

弹道地对地导弹是发展最快的导弹类型。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和苏联用德国装备组装了一批V-2导弹进行试验,并开始提高其射程和制导精度。

50年代出现了一批中远程液体导弹。这些导弹的特点是使用大推力发动机和多级火箭,射程增加到几千公里。核弹头的威力达到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吨TNT当量,成为威慑性武器。

但由于氧化剂还是液氧,制导系统精度不是很高,导弹还是在地面发射,地面设备复杂,发射准备时间长,生存能力不高。

所以这些导弹只是解决了存在的问题,并不是有效的战斗武器。

20世纪60年代,采用可储存的自点火液体推进剂或固体推进剂,制导系统采用高精度惯性器件,发射方式改为井下发射或潜艇发射。

这些变化简化了武器系统,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生存能力,使导弹成为可以在实战中使用的武器。

从那时起,导弹技术的重点是发展多弹头导弹。一枚导弹携带几枚甚至十几枚弹头,每枚弹头都可以瞄准自己的目标。

这样在不增加导弹数量的情况下,可以大幅增加弹头数量,增加突破反导防御系统的概率,增加单次攻击幸存的弹头数量,提供打击更多目标的可能性。

多弹头分导的技术基础是高精度制导系统和小型核装置的成功研制。

1970年,美国首先在“民兵”三型导弹上搭载了三枚弹头,然后美国和苏联在新研制的远程导弹上采用了这一技术。

随着进攻性导弹精度和侦察能力的提高,从固定基地发射的导弹越来越难以保证自身安全。

采用加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生存能力低的问题。

机动发射效果更好,一些较小的导弹多采用机动发射。

大型多弹头导弹重量大,在陆上机动发射时会遇到很多困难。

有的国家转而研制单弹头小型洲际导弹,便于机动发射。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50年代初,导弹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从二战中德国V-1和V-2导弹的作战使用,各国认识到导弹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

战后不久,美国、苏联、瑞士、瑞典等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恢复了导弹理论研究和试验活动。

英国和法国也分别在1948年和1949年恢复了导弹研究。

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导弹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中远程液体弹道导弹和各种战术导弹,陆续装备了部队。

1953年,美国在朝鲜战场上使用电视遥控导弹。

但这一时期的导弹命中精度低,结构质量高,可靠性差,成本高。

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战争的需要,导弹进入了性能和质量全面提高的发展时期。

战略弹道导弹采用高精度惯性器件、可储存自点火液体推进剂和固体推进剂,采用井下发射和潜艇发射。发展了集束多弹头和分导多弹头,大大提高了导弹的性能。

巡航导弹采用惯性制导、惯性-地形匹配制导、电视制导、红外制导等末制导技术,采用高效率的涡扇喷气发动机和高比功率的小型核弹头,大大提高了巡航导弹的作战能力。

战术导弹采用了无线电制导、红外制导、激光制导和惯性制导,发射方式也向车载、机载和舰载发展,提高了导弹的命中精度、生存能力、机动性、低空作战性能和抗干扰能力。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导弹进入了全面更新阶段。

为了提高战略导弹的生存能力,一些国家开始研究小型单弹头陆基机动战略导弹和大型多弹头铁路机动战略导弹,增加潜艇导弹的射程,加强战略巡航导弹的研制。

研制和应用“先进惯性参考球”制导系统,进一步提高导弹命中精度,研制机动多弹头。

以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为例,自1957年8月21日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枚SS-6洲际弹道导弹以来,世界上一些大国已经研制出20多种陆基洲际弹道导弹。

在过去的30年里,它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在此期间,战术导弹的发展出现了广泛更新的新局面。

反舰导弹、反坦克导弹、防空导弹等几类导弹发展较快,占70年代以来装备发展的各类战术导弹的80%以上。

面对尖锐激烈的国际斗争环境,为了维护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保卫自己,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研制导弹。

经过20多年的努力,1966年10月27日进行了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1980年5月18日成功发射了洲际弹道导弹,1982年10月成功发射了潜艇导弹。

1999年8月2日,一种新型车载远程地对地战略弹道导弹发射升空。

中国研制并装备了不同型号的中远程洲际战略弹道导弹和其他战术导弹。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导弹问世以来,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发展迅速。

导弹的使用,增加了战争的突然性和破坏性,扩大了规模和范围,加快了进程,从而改变了过去常规战争的时间空观念,给现代战争的战略战术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导弹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集成,它的发展依赖于科学技术和工业技术的进步,同时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导弹技术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此外,导弹技术是发展空间技术的基础。

自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世界各国已成功研制出150多种运载火箭,进行了4000多次航天发射。

低地球轨道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83.6公斤增加到10010多公斤;火箭的飞行轨道已经从最初的近地轨道发展到太阳系的深空轨道。

以运载火箭为支撑的航天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是人类对外部环境和资源的先进管理,是开发比地球大得多的新新疆地区的综合技术。它不仅为人类利用和开发Tai 空资源提供了技术支持,而且为现代人类文明的三大支柱,包括信息、材料和能源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给世界各国带来了

因此,当今世界的空间技术领域已经成为拥有先进技术的大国竞争的重要场所。

纵观世界空间技术的发展历史,几乎都与液体弹道导弹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人造地球卫星运载火箭,由SS-6液体洲际弹道导弹改装而成。后来在此基础上逐步研制出“东方”、“联合”、“能源”等运载火箭,在航天活动中取得巨大成功;美国发射了第一枚人造地球卫星运载火箭,也是基于“红石”液体弹道导弹。后来又在液体弹道导弹的基础上研制出“雷神”、“宇宙神”、“大力神”、“德尔塔”等一系列运载火箭。

早期西欧国家联合研制的“欧洲”火箭也是以英国“蓝光”液体弹道导弹为基础,80年代成功研制出“阿丽亚娜”系列运载火箭。

同样,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也是在液体弹道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展望80年代末,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的国际形势、新的军事科学理论、新的军事和工业技术成果必将为导弹武器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未来的战场将高度立体化、信息化、电子化、智能化,新的武器将投入战场。

为了满足这种情况的需要,导弹正在向更高水平的精确制导、机动化、隐身化、智能化和微电子化发展。

洲际弹道导弹在战略导弹上的发展趋势是:采用车载机动发射,提高生存能力;加强和固定发射井,提高反核打击能力;提高命中精度直接摧毁固体点目标;采用高性能推进剂和先进复合材料,提高“推进-结构”水平;寻求反拦截对策,对导弹采取相应措施。

90年代末,21世纪初,美国和俄罗斯服役的一些洲际弹道导弹性能将有很大提高。

战术导弹的发展趋势是:采用精确制导技术,提高命中精度,减少附带损害;携带多种弹头,包括核弹头、多种常规弹头和特殊弹头,以提高作战灵活性和杀伤效果;它既可以攻击固定目标,也可以攻击移动目标;提高机动性和快速反应能力;采用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功能,小型化,提高可靠性;采用新型发动机,提高导弹的机动性和突然性;实现导弹武器系统的系列化、模块化和标准化;简化发射设备,实现侦察、指挥、通信、发射控制和数据处理一体化。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蒋介石唯一一次到延安被何事震撼又连连摇头下一篇:摸金校尉撬棺盗走宝物揪走头上珠翠却未动女尸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