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安徽桐城派 安徽历史—安庆历史—桐城派简介

导语:“天下文章在桐城呼唤!”这是世人对清代乾隆时期桐城文章的赞誉。桐城派,又名桐城派、桐城派,以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奎、姚鼐而得名。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它因作家数量多、地域广、流传时间长而在中国文学史上罕见。桐城派文学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来自桐城的方以智、钱承志、戴名世,在古文

“天下文章在桐城呼唤!”这是世人对清代乾隆时期桐城文章的赞誉。

桐城派,又名桐城派、桐城派,以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奎、姚鼐而得名。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它因作家数量多、地域广、流传时间长而在中国文学史上罕见。

桐城派文学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来自桐城的方以智、钱承志、戴名世,在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初步反映了桐城派文学的一些特点,可以说是桐城派文学的先驱。

桐城派文论体系和古文运动的形成始于鲍方,并通过刘大奎、姚鼐发展成为一个突出的文学流派。方、刘、姚被誉为“桐城派三祖”。

方苞,本名高玲、王茜,出生于桐城一个士大夫家庭。早在少年时期,就有“以八文载程、朱之道”的志向。32岁时获得江南乡村考第一名,39岁进入中学,恰逢母亲生病,未能参加宫廷考试。这位44岁的老人因与家乡始祖戴名世文字狱案有牵连而入狱,在被大学生李光地等人解救后被特赦出狱。方苞继承了明代散文家归有光“唐宋派”的古文传统,提出了“义与法”的主张。“义”指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封建正统的基本观点;“法”是指表达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的形式技巧,包括结构、组织、修辞等。他认为“义”与“法”是一体互补的,即内容和形式必须统一。方苞还主张文章的语言要“雅”,剔除杂质,营造清真、典雅、朴素的风格。他认为学习古文要以《左传》《史记》为典范,要学习《左传》《史记》的精髓,必须从唐宋八大家散文作家入手。方苞虽然推崇古文,但也反对“求古求职经”和形式上模仿古文的倾向。这些命题具有实用性,便于人们掌握正确的古文写作方法。它们是唐宋以来古文运动创作经验的总结,在文学批评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方苞的“正义与法”理论为桐城派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有刘大奎、沈童、沈等一大批弟子,其中刘大奎成就最高,是桐城派文学的中坚力量。

刘大奎是桐城人,字刚,字耕南,号海丰。他勤奋阅读,擅长写作。我年轻的时候在北京读书,在鲍方门做礼拜。方苞读到他的文章时大吃一惊,认为自己不如他:“如果你是一个花蕾,你可以数出来!刘胜,一个城市的儿子,是一个国家的学者。”可见方苞对刘大奎是多么看重。刘大奎晚年致力于教学工作。曾任皖南彝县谕,后主持歙县政治学院。他在枞阳老家渐渐老去,一生写了很多作品。刘大奎对方苞“义法”说的补充和发展,集中体现在对古文的艺术探讨上。在肯定文章的思想性放在首位的同时,他认为文章的艺术性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并指出文本“具有一定的美而非一定的规律”,因此必须注重艺术的体现,刘大奎提出“气”、“音节”、“句子”是文章的构成要素的理论。“气”是指语言的气势,“神”是气的本质,是最本质、最独特的风格,是作者性格的艺术体现。他认为文章的“气”虽然很难看到,但可以在音节中看到,而“音节不准,但字准”。从文章的文字和篇章出发,可以观察文章的空气,看到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和挫折,这无疑是对中国诗歌韵律理论中的理论及其在散文领域应用的总结。刘大奎认为,古汉语“义律”的奥秘应该从大家熟悉的古汉语阅读中引入:“积词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一起读,看音节;唱啊唱,我骄傲。”这是桐城古代作家学习和写作的秘诀,也是后人传承桐城语法的必经之路。

刘大奎弟子众多,其中姚鼐最为出色。姚鼐名姬川,名孟谷,房名Xi宝轩。弟子称他为保先生,清代桐城人。姚鼐年轻时非常好学,拜刘大奎为师学习古文。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官至刑部郎中。曾在山东、湖南乡试中担任副主考,在四库全书馆任修印官三十八年。《四库全书》完成后,他辞官回乡,投身教育,精读。他先后在扬州、安庆、歙县、南京等地的书院讲学,弟子遍布南方各省,扬名天下。作为桐城派的第三代鼻祖,姚鼐发展了方苞的“义法”说,提出了“义、孝、言、章”相统一的思想,使桐城派的文学理论有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和完备的理论。他的另一大贡献是提出了独创的阴阳刚柔论,这是中国古代散文美学理论和文体特征的重要命题。姚鼐认为阴阳变化是作者性格、气质、品德的表现。用阴阳刚柔的哲学概念来解释文章风格的起源和散文的风格特征,无疑是一个创举。除了教学,姚鼐还选编了《古汉语字篆》一书,作为弟子学习古文的范本。

继姚鼐之后,直到本世纪初,卓立先后出现了梅曾亮、关同、方、、曾国藩、、、薛福成、,以及林纾、姚永朴、姚永盖等文坛大家。桐城派的文章大多具有不可低估的艺术魅力,成为一代人的正宗文学。具体来说,论文观点清晰,逻辑性强,语句简洁,见解深刻;游记文章的写作中有许多生动的笔,可以把握特点并加以渲染,使一山一水一木一石充满生机,都可以表达对世界的感叹;传记的文字生动,情感见诸文字;编年史,叙述中肯,流畅清晰。平易近人、清新易读是它的整体风格特征。其中,方苞的《狱中杂记》、左钟毅的《大众故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是最受欢迎的散文。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白话文学应运而生,给桐城派以致命的打击。但林纾仍在鼓吹“尊孔读经”,逆时代潮流而动,反对新道德、新文学,被斥为“桐城谬论”,自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批判对象,桐城派古文运动自此结束。但是,兴起于200多年前的桐城派,不能归为反动派而一概否定,正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所言,这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的散文流派,应该得到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魏武青虹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吟咏合肥的诗词下一篇:克绍其裘 安徽历史—安庆历史—枞阳县章氏家族大禄公派源流概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