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李叔同妻子 弘一大师出家前给妻子的信:放下你 非我薄情

导语:弘毅大师出家前写给妻子的信:放过你吧,不是我薄情。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一下!点击下面的蓝色单词来抢购u盘高清:3800古画画廊、1200齐白石作品画廊、27G历代经典书法集、4100幅西方大师经典油画,都是临摹学习的绝佳素材!李叔同,名陶文,幼名程颐,学名广厚,名Xi·弗罗

弘毅大师出家前写给妻子的信:放过你吧,不是我薄情。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一下!

点击下面的蓝色单词来抢购u盘

高清:3800古画画廊、1200齐白石作品画廊、27G历代经典书法集、4100幅西方大师经典油画,都是临摹学习的绝佳素材!

李叔同,名陶文,幼名程颐,学名广厚,名Xi·弗罗斯特,别号舒同;出家后,法号响起,取名弘毅,后取名逸仙,生于天津,祖籍山西洪洞,民国初年迁居天津。因为他的母亲原本是浙江平湖的一个农家女孩,李叔同后来搬到了南方的上海,经常给自己讲浙江平湖的故事,以纪念他的第一个母亲。精通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诗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艺术家、美术教育家,中兴佛教南山法门著名僧人。

很多年前,我读到一段关于李叔同出家的话——

没有比西湖更适合告别的场景了,那里杨柳流转,水波荡漾。1918年春天,一个日本女人和她的朋友找遍了杭州所有的寺庙,终于在一个叫虎豹的寺庙里找到了出家的丈夫。

38岁时,他曾是西湖对岸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老师。他最近辞去了教职,离开了学校,在那里出家为僧。十年前,当他在日本学习时,他遇到了他的妻子。从那以后,他经历了许多团聚和分离,但这一次是最后的告别。她的丈夫决定离开这个熙熙攘攘的世界,皈依佛教。

几个人在岳寺前的湖素食餐厅吃了一顿相对安静的素食。丈夫把手表送给妻子作为临别纪念,安慰她说:“你有技术,回日本也不会失业。”。岸上的人看着渐渐远去的船,放声大哭。船上的人一次也没有回头。

这个可怜的日本女人可能至死都不理解丈夫的薄情寡义……是啊,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种情况更残酷更让人心碎的呢?我读到这里,不禁泪流满面。

那时候我还很年轻,我恨透了李叔同这个绝世天才,认为他是世界上最善变最自私的人。他所有的才能都在我的脑海里变成了浮云。从此再也没有会写诗、会作词、会书法、会画画、会篆刻、会音乐、会演戏的李叔同……只有一代名僧弘毅大师!

多年后,我读了一封李叔同出家前写给日本妻子的信:

1918年,农历正月十五,李叔同正式皈依佛教。刮了几个星期的胡子,他的日本妻子,一个深爱着他的日本女人,伤心欲绝,带着小儿子一路从上海来到杭州,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劝丈夫不要弃她出家。

今年是他们相遇后的第11年。然而,童叔叔下定了决心。甚至连他的妻子和孩子都不允许进入庙门。他的妻子别无选择,只能离开。她只是在紧闭的大门前伤心地问:“对世界的同情,为什么会伤害到我一个人?”他的妻子知道她无法赢回丈夫的心,所以她想最后一次见他。

一大早,在雾蒙蒙的西湖上,两条船面对面。

李叔同的日本妻子:“童叔叔——”

李叔同:“请叫我弘毅”。

妻子:“弘毅大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李叔同:“爱就是同情。”

很高兴在信佛学佛之后看到这封信。在过去,我无法理解或原谅。现在,虽然眼里有泪,心里却暖暖的。多年后,我终于体会到了弘毅大师的“爱”。他“没心没肺”在哪里,明明是“陶没心没肺却多情”?

多年来,在我心目中,李叔同是一个坚毅、无情、看破红尘、心死了的杭州和尚形象。多年来,我一直认为皈依佛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自我逃避。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出家前,他预留了三个月的工资,分成三份,其中一份连同自己剪下的一绺胡子交给了日本妻子,让她的朋友送她回日本。从这个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弘毅大师内心的温柔和愧疚,以及他的细心和体贴。

据说李叔同出家的消息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和猜测。

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最不能理解的是那些被他的诗打动的读者,尤其是那些多愁善感的女性读者,一度失去了寄托,可以说是苦不堪言。有一位女读者爱上了李叔同。他剃头后,她每天都来庙里求他还俗。

弘毅大师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他派人给女人送了一首诗,诗中有两句:“还一碗无情泪给你老公,恨剃前不相见。”

多么温柔仁慈啊!他没有责怪女人打扰别人,而是用遗憾的语气对她说:不是我拒绝接受你。只是我们见面太晚了。这辈子没有缘分,只是我们对你无情。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读完这首诗后,女子一定有些思绪和百感交集。即使她不甘心,也只会接受自己的命运。事实上,她哭着离开了,留下弘毅大师一个人。

至于李叔同为什么要出家,我年轻的时候很困惑,一直在问问题。现在,我觉得没必要问了。读一读他写给他妻子的信,你会完全理解的。

他的学生丰子恺曾解释:他是如何从艺术升华到宗教的?当时人们大吃一惊,以为李先生受到了刺激,突然“逃进了空门”。

但我能理解他的心,我觉得他出家是理所当然的事。我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三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无忧。精神生活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是宗教。

《生活》就是这样一栋三层小楼。

懒得走楼梯的人住在一楼,也就是会过上好的物质生活,衣着光鲜,尊荣富裕,有一个孝顺的儿子和一个孙子,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有这种人生观的人在世界上占大多数。

其次,如果你乐意走楼梯,爬二楼玩,或者长期住在里面。这就是专注于学术文艺的人,他们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知识的研究上,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文艺的创作和欣赏上,这种人世界上还有很多,即所谓的“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

还有一种人“对生活的渴望”很强,脚力很大,对二楼不满意,于是又走楼梯,爬上三楼。这是一个虔诚的人。他们在生活中是认真的,满足“物质欲望”和“精神欲望”是不够的,所以他们必须探索生活的现实。

他们认为财产的后代是万物相隔,学术文艺是暂时的美,甚至自己的身体也是虚幻的存在。他们拒绝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调查灵魂的来源和宇宙的根源,从而满足自己的“生命欲望”。这就是信教的人。世界上只有三种人。

虽然我用三层楼作为比喻,但我并不是一定要从一楼到二楼再到三楼。从一楼一直走到三楼的人很多,不需要留在二楼。还有很多人连一楼都住不上,却一口气跑上三楼。

然而,我们的弘毅大师一个接一个地走了过来。弘毅大师的“生命欲望”非常强烈!

他的生活必须彻底结束。早年孝顺母亲,疼爱妻子,定居一楼。专心学习艺术,发挥才华的中年人正在向二楼进发。强大的“生命欲望”无法让他满足于二楼,于是他爬了三层楼出家,修炼净土,学习戒律,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也不足为奇。

做人就像喝酒;酒量小的喝了一杯花雕酒就已经醉了,酒量大的喝花雕酒就太弱了,必须喝高粱酒才能尽兴。文艺如花雕,宗教如高粱。弘毅大师是个酒鬼。他不喜欢喝雕花。他必须喝高粱。我只能喝雕花,却很少喝高粱。

但喝雕花的人,却能相当理解喝高粱的人的心。因此,弘毅大师从艺术到宗教的升华一直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也就不足为奇了。艺术的最高点接近宗教。二层扶梯的最后一个顶点是三层,所以弘毅大师从艺术到宗教的升华是必然的。

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楼”理论一扫世人对破产、隐逸、幻灭、失恋、政治失意等的估计。这是由李叔同出家的原因推测出来的,既现实又鼓舞人心。我觉得丰子恺应该最了解他的老师。

从普通人的眼光来看,我一辈子都无法理解弘毅大师的心性和境界。

林语堂说:“他曾经属于我们这个时代,但他最终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出了红尘。”

张爱玲说:“不要以为我是一个骄傲的人,我从来没有——至少,我在弘毅大师庙的墙外是那么卑微。”

赵朴初评价他为“世人眼中无尽珍宝,一轮圆月闪耀天心”。

事实上,他不想成为一个稀罕物和一轮明月。他只是为了自己的心。

他出家不仅是为了成为绿宗的第11位祖先,还与虚云、太虚、尹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弃家毁业不是这个原因,不用多说。他不想要那些假名。真正的人,活了63年,在俗里活了39年,在佛里活了24年。他遵守戒律,吃苦耐劳,传授禅理,普及众生。然而,他被命名为“21岁的人”:一事无成的人变老了,一文不值。

弘毅大师去世时,有两件小事让人深思。

第一,写在他去世前夕的“悲喜”帖子,无论是这句话本身,还是他写的墨宝,都让人看到了一个和尚在生死关口前的良好心态,悲喜交加,耐人寻味。

第二,他告诉弟子火化后在骨灰盒的架子下放一碗清水,以免把路过的昆虫和蚂蚁烧死。

活着的时候可怜虫子的命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是修道士的普遍要求。然而,当你快死的时候,你应该记住不要伤害世界上的生物。这种心态的细腻,不是真正慈悲的人是享受不到的,这才真正让世人尊重!

电影《一轮明月》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清晨,西湖烟波浩渺,两条船相望。紫雪:“童叔叔——”:“请叫我弘毅。”紫雪:“弘毅大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李叔同:“爱就是同情。”

以前只知道唐诗“还王之珠以泪洗面,恨不遇而嫁。”我敢肯定“还一碗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这句话比“无奈”这句话要仁慈一点!

同情是因为理解。

爱是同情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康熙之子 同为康熙之子 胤G当皇帝 而他一生守陵还曾因失职被废下一篇:伊州歌 100首千古传诵的七言绝句 首首眼熟 似乎小时候都背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