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清史为什么还没修出来 为什么清朝已灭亡一百多年《清史》还没修好

导语:众所周知,清朝的历史不在二十四史之内,中国历来有代代更替的传统。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清史馆花了十几年时间编辑《清史稿》,但该书没有定稿,因错误较多而受到批评。新中国成立后,董向中央提出重新编修清史的建议,但由于当时条件不足

众所周知,清朝的历史不在二十四史之内,中国历来有代代更替的传统。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清史馆花了十几年时间编辑《清史稿》,但该书没有定稿,因错误较多而受到批评。新中国成立后,董向中央提出重新编修清史的建议,但由于当时条件不足,没有正式进行。

我们今天看到的清朝历史记载是从哪里来的?

一方面来源于《清实录》,即《清代实录》。它是对皇帝的行为、言行、奏折、圣旨、经济、军事、政治等的一系列记录。也有一些地方志,包括省、县甚至是一座寺庙,比如《灵隐寺志》。然后就是一些文人写的书,清代文人写的书太多了。编纂《文艺志》时,仅书名就列了几十万字。当然,国外有很多记载清朝历史的国家。毕竟,随着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尤其是晚清时期,一些史料会被记载在外国人的书中,无论是战争还是贸易。

那么,清朝灭亡了100多年,为什么官方的史书还没有编撰出来呢?

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上任第三年就要写清史,但一直没有正式写,原因有二:

第一,历代都写史书,大部分都设立了国家历史博物馆,有一个总经理和许多历史学家和记录者。总经理的统一协调和指挥可以保证史书的统一。然而,在民国时期,学者们在国内编纂历史。这造成了大量的重复,以及分散和不团结。而且每个学者的学术水平也不统一,所有的文稿都放在一起,内容参差不齐,不完整。

二是由于清史稿未完成,存在人为美化清朝的情况,南京民国政府后来想修改此书,但国家不稳定,战争持续,最终未能实现。

就这样,民国三十八年,清史没有编撰,只完成了一个稿,名叫《清史稿》。

编撰清史有多难?

首先,清朝的史料太多了,有国内的,有国外的,有满族的,有宫廷的,也有地方的。一方面要彻底梳理,另一方面要判断真假,筛选内容,给出一个单一的类别,比如《清代诗文集》,可能不适合放在一个房间里。

其次,二十四史是传记史书,是文言文。编纂史书再用文言文是不合适的。另一方面,这个时候找一个能用文言文编纂史书的人是必然的。往往文言文几句话就能把内容表达清楚,一大段要用白话文写,更不用说编撰清史了。即使翻译明朝历史,字数也会增加几倍甚至十倍。

结果,清史编纂字数太多,写得越多,写得越多。这样一来,清史编了一半之后,就开始压缩字数,使得白话文不是白话文,文言文不是文言文,这无疑增加了很多时间。

除了巨大的工作量,客观性和严谨性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民国时期之所以没有完成编纂,与老老少少的存在有关。有些事情需要有一个最终的定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前朝往往需要几百年的时间来编纂。

幸运的是,2002年清史编纂委员会成立后,新《清史》的体裁体例研究工作开始,到2004年该书的总体框架基本确定。新《清史》由通史、志、传、史表、目录五部分组成,共92卷,3000多万字。本书采用“新综合”风格编写,将《二十四史》经典风格与当前国际章节风格相结合,其中通史采用章节风格,其余采用传统风格。

《通记》是整本书的核心。它区分了建立、入关、康熙统治和雍正改革、乾隆统一中国、清朝衰落、外国侵略和农民战争、清朝自强运动、最后衰落的卷册,描述了清朝兴衰的300年历史。《史记》记述了清朝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天文、历法、地理、人口、民族、法律、农业、手工业、商业、外贸、交通、金融、学术、西学、诗文小说、戏剧、书画等。传记共分22卷,收录清代各阶级、各领域代表人物传记3000余篇。历史表包括“31表”,除《清史稿》中的14表外,新增21表。《目录》是《清史》的重要创新之一,分为地理、生产、贸易和对外贸易、军事、民俗、建筑、艺术、宗教和肖像十大类,包括各种历史地图、绘画、文物图片和历史照片。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辛亥革命是哪一年 民国元年是哪一年下一篇:东山岛战役 东山岛战斗:蒋介石反攻大陆梦破碎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