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瓦罐坟 活埋老人的习俗真的存在吗

导语:瓦罐墓在民间传说中有记载,摒弃了活埋老人的习俗。这个传说暗示了史前部落中老人可能被遗弃。从古至今的中国文化中,都有一个把孝放在一切美德之上的传统,孝是中国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一种美德。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孝”一直扮演着非常

瓦罐墓在民间传说中有记载,摒弃了活埋老人的习俗。这个传说暗示了史前部落中老人可能被遗弃。

从古至今的中国文化中,都有一个把孝放在一切美德之上的传统,孝是中国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一种美德。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孝”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孝文化在中国一直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尊孝诚”甚至成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一个古老的家庭,如果有宝藏”也成为了当代人的普遍观念。

但是,根据传说,秦朝有这样一条法律,叫做60岁,或者60岁下葬。它规定,如果家里有一个60岁还没死的老人,必须扔到山上,任其自生自灭。是真是假已经无从考证了。到目前为止,这种法律只在一些野史和杂书中发现过。

《野史》中的“瓦罐墓”

唐、朝鲜、湖北等国的《隋·礼》中提到,云南一些地方流行“瓦罐坟”的习俗。墓室挖在地下,四周是青砖,顶部有砖用以发放券,留有出入口,形似瓦罐,故名。

父母到了60岁,孩子会把父母抱到附近的山上,挖一个类似瓦罐的洞,把父母放在洞里。家里的孩子每天都会来送饭,饭后盖个砖。日复一日,砖会越砌越高,直到坟墓关闭,老人不再得到它。

孝顺的孩子送饭时,会和老人聊天,互相聊天,几天后才添砖加瓦。然而,那些不孝顺的人,会急切地把米扔进去,然后添砖加瓦。

清夜明珠编著的《石悦编》记载了宋仁宗废除瓦罐葬俗的意图。

相传宋朝时,开封府附近出现了一个妖怪,经常半夜出来害人。人们无法忍受。宋仁宗想找人把妖怪收起来,就交给了包拯。经过半个多月的寻找,包拯终于在瓦罐坟里找到了一个认识这个妖精的老人。

在老人的带领下,包拯带走了妖精。因此,包拯最后一次扮演宋仁宗,并说服老人虽然不能工作,但他们的经验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希望宋仁宗废除瓦罐坟的习俗。

真假难辨

在崇尚儒家思想的古代社会,孝道是基本规范之一。在任职期间抛弃年迈的父母自杀,显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道德和儒家精神。

因此,很多历史学家并不认同“瓦罐墓”的存在,其中顾颉刚先生明确反对,理由有三:第一,古达生产力低下,医疗卫生条件差,普通人很难活到60岁。其次,抛弃父母不符合当时儒家“仁”的主流思想。第三,根据现有古籍记载,“瓦罐墓”。

相反,按照胡适的说法,这种习俗可能早在秦始皇时期就存在了。因为当时的生产力非常落后,很多人根本吃不饱饭!而年纪大的人,因为失去了劳动和生产能力,成为了所谓的“食米者”。为了节约粮食,瓦罐坟的习俗应运而生。

此外,2000年以来,在川陕鄂豫交界的汉水流域中游及其支流发现了大量古“死窑”。这些古老的“死窑”被发现形状规则,隐约留下人工痕迹,有方形开口和平坦的洞穴,正好可以容纳一个人,可以躺下或蹲下。与野史记载的瓦岗墓十分相似。

这不仅印证了民间丧葬习俗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也为在亚洲国家广为流传的“弃老改尊老”故事找到了依据。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史料搜集和检索中,研究者们从很多地方提炼出了一个关于弃旧习俗的传奇故事,其内容大同小异:妖怪出现,皇帝不认识,把不认识的大臣一个个杀掉;一位大臣认出了土瓮坟里他家的妖怪,皇帝认为老人还是有用的,于是废除了土瓮坟的习俗。

然而,朝代和人物大不相同,包括秦朝的秦始皇、宋朝的包拯和元朝的包拯。胶东半岛和日本也有类似的传说,都指向中国部落时代抛弃旧习俗的可能。

但是这种习俗只存在于民间传说中,在正史野史中没有记载。而且早在先秦时期,活得比较久的人都是六十多岁,孔子是73岁。说明这种习俗在封建时代不太可能出现。

瓦罐坟的习俗是,孝子要把60岁以上的父母安置在村外预制好的瓦罐坟里,每天送一顿饭,加一块砖,砖挡住坟窗360天后埋葬父亲。在他们看来,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会离开人群,自愿死亡。

目前在四川、陕西、安徽等省交界的汉水流域中游地区发现了大量古代人工洞穴,怀疑是瓦罐墓,但无法获得证据。

目前发现的疑似“瓦罐墓”都是在一个危险隐蔽的悬崖边上,一般是长方体空,宽约1米,长约2米,高约0.8米,狭窄局促空,在里面人类根本无法自由活动,只能默默等待死亡。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屈原墓 屈原祠在哪里下一篇:湘夫人赏析 《九歌·湘夫人》赏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