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曹操墓图片 “曹操墓”横空出世,由“曹操墓”看曹操为人,和曹操的一生

导语:2009年底,“曹操墓”横空出世。2009年12月27日,曹操高陵“西高穴大墓”在河南安阳得到考古确认。“西高穴大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在安阳市的西北大约30公里。2010年6月11日,国家文物局将安阳西高穴“曹操高陵”列入“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算

2009年底,“曹操墓”横空出世。2009年12月27日,曹操高陵“西高穴大墓”在河南安阳得到考古确认。“西高穴大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在安阳市的西北大约30公里。2010年6月11日,国家文物局将安阳西高穴“曹操高陵”列入“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算是中国考古学界对安阳西高穴“曹操高陵”的认同。6月12日,央视直播对该墓的再次挖掘。

可是,对该墓是否真是曹操墓,一直争论不休。从事魏晋南北朝历史研究的张国安博士在其著作《颠覆曹操墓》中称该墓很有可能是曹操孙子的墓葬,研究盗墓史的倪方六在其博客中称挖掘出的所谓“曹操头骨”的真身疑是盗墓贼,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巍则表示就现有成果看无法就该墓是否为曹操墓做出最终结论,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前所长徐苹芳则断言该墓不可能是曹操墓。当然,还是有不少人认同该墓为曹操墓的,这里面声音最强烈的是河南一方和考古队。

双方的争论,不亚于三国争战。人们对曹操墓如此关注,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说有关。《三国演义》里,曹操是以“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的形象出现的,那么曹操的“奸”,最能通过哪件事情看出来呢?为《三国演义》做点评的毛宗岗给了我们答案

“曹操平生无真,至死犹假,则分香卖履是也。临死无真,死后犹假,则疑冢七十二是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曹操一辈子奸诈,不露真相,至死还假,证据就是临死安排妻妾分香卖履而不安排家国大事,安排七十二疑而不明确真正的坟墓。第七十八回,《三国演义》写曹操临死前遗言

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嘱毕,长叹一声,泪如雨下。须臾,气绝而死。

毛宗岗引用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话对此评价说曹操“平生奸伪,死见真性”,意思是说曹操伪装了一辈子,临死现了真性假。其实,“七十二疑冢”并不是《三国演义》原创,早在北宋,王安石就写了一首诗

“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邱。蝼蚁往还空陇亩,麒麟埋没几春秋。”

这里的“八九邱”“埋没”“麒麟”等词语暗喻曹操的七十二疑冢,虽然不知何据,但它却是中国古籍中最早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记载。其后,南宋诗人范成大在《揽辔录》里又记载说:“过漳河,入曹操讲武城,周遭十数里。城外有操疑冢七十二,散在数里间。传云操冢正在古寺中。”范成大则直接提出了“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更有意思的是,从元代开始,有些学者还以实地的考察见闻,来证明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并非虚传。如元代学者纳新《河朔访古记》记载说:“城外高邱七十二所,参错布置,岿然相望,世云曹操疑冢。”清代学者傅洪泽在《行水金鉴》里也记载说:“西望群山,东望林木,有曹操疑冢、铜雀台。此水往东更宽,水发汪洋,地湿难行。”这类出于史志的记载,更让人相信“七十二疑冢”的说法。

清代时期曹操墓绘图

综合各种说法,曹操“七十二疑冢”位于邯郸市南30公里处的磁县磁州镇的南部及西南部一带,那里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土丘100多处。不过,对曹操“七十二疑冢”的有无,若有,具体方位是哪里,人们一直有争议。在清代,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又有了三种新的说法:王士祯认为曹操疑冢已经被发掘,康熙时有一部《坚瓠续集》认为曹操墓在漳河水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有一篇《曹操冢》,说曹操墓在许昌城外。

关于曹操陵墓,还有一种说法。在曹操的故乡今安徽亳州城南,有一座庞大的曹氏宗族墓群,人称“曹四孤堆”。有关专家认为这里很有可能是曹操归葬亳州的墓地。《三国演义》里“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是不符合历史的。曹操墓不但没有七十二个假身,而且其位置是可以根据历史记载进行考察和测定的。曹操本人生前曾经对自己陵墓的位置有所安排,据《三国志》所载之曹操遗令说

据此,曹操墓实际上就在曹魏邺城西门豹祠之西的地势较高和开阔的平原上。而且,据《晋书》记载,魏文帝曹丕也完全遵照其父遗愿安葬了曹操,以从“先帝俭德之志”。曹操主动公布了陵墓的地点,说明没有设置疑冢的主观动机。同时,先前被普遍认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的磁县墓群,经考古发掘,被确认为是北朝墓群,与曹操墓无关。

《三国演义》写曹操遗言建疑冢,是为了刻画曹操的“奸雄”形象。《三国演义》写曹操一生,有假无真,人们见到的只是一个假曹操。写死曹操是假的,是为了突出活曹操亦是假的,正所谓“不独假曹操是假,即真曹操亦是假”。元陶宗仪《辍耕录》引宋人俞应符《题曹操疑冢诗》说

元陶宗仪《辍耕录》引宋人俞应符《题曹操疑冢诗》

认为七十二疑冢之设置,正是曹操奸诈欺人之举。

《三国演义》里,曹操最大的特点就是“奸”。从《三国演义》的回目上可以看出曹操的“奸雄”形象:第二十回“曹阿瞒许田打围”,第二十三回“祢正平裸衣骂贼”,第二十四回“国贼行凶杀贵妃”,第七十八回“传遗命奸雄数终”,这里的“阿瞒”“贼”“国贼”“奸雄”,都是用来称呼曹操的。“七十二疑冢”则典型地表现了曹操的奸诈。《三国演义》淋漓尽致地描写了曹操的奸诈。

曹操奸诈的段子,在《三国演义》里不胜枚举,现在仅举杀华佗一事进行讨论。《三国演义》描写华佗为曹操治头风病,建议实施外科手术

佗曰:“大王头脑疼痛,因患风而起。病根在脑袋中,风涎不能出,枉服汤药,不可治疗。某有一法:先饮麻肺汤,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方可除根。”操大怒曰:“汝要杀孤耶!”佗曰:“大王曾闻关公中毒箭,伤其右臂,某刮骨疗毒,关公略无惧色。今大王小可之疾,何多疑焉?”操曰:“臂痛可刮,脑袋安可砍开?汝必与关公情熟,乘此机会欲报仇耳!”呼左右拿下狱中,拷问其情。

最后,华佗死于狱中。这件事情上,曹操表现出来的奸诈多疑,有似于遗言设置“七十二疑冢”。

其实,历史上,曹操杀华佗不是因为奸诈多疑,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是封建社会专制者的习惯性动作而。《三国志》和《后汉书》都记载了华佗之死。曹操请华佗为他治疗头风顽症,华佗用针扎胭俞穴位,效果很好。后来,曹操想把华佗留在身边做他的私人医生,华佗却以收到家书,想回家小住几天为借口,请假回家,到家后又托词妻子有病,一直不回。华佗回家后,曹操曾经多次写信催他回来,还曾命令郡县官员将华佗遣送回来,但是华佗还是不肯回来。曹操大怒派人前去查看,如果华佗的妻子果真病了,就赐给四十斛小豆,并放宽期限;如果华佗说谎,就拘捕押送他回来。于是华佗就被交付许县监狱,审讯后本人认罪。

曹操雕像

荀彧替华佗向曹操求情,曹操不理,将华佗处死了。曹操后来说:“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曹操认为华佗能治疗他的头风,想借此“自重”。据《后汉书》分析,华佗久假不归,是要挟曹操给他官职。但是,向来赏罚严明的曹操,又怎会给一个他眼中的私人医生高官呢?当然,曹操杀华佗,从根本上说还是华佗触犯了其权威。

历史上的曹操,不但没有“七十二疑冢”暗寓着的奸诈多疑,而且是一个襟怀坦荡、大度豁达的人,他有着待人以诚以信的一面。曹操阵营有很多降将,曹操对待他们充分信任,赏罚一视同仁。张辽、徐晃、张郃三人都是降将,与曹操嫡系乐进、于禁一样得到重用,都位列曹营五子良将。

曹操像

官渡一战大破袁绍后,从缴获的战利品中发现书信一束,都是许都及军中诸人暗通袁绍准备将来卖身投靠的“效忠信”。有人劝曹操逐一对点姓名,收而杀之。曹操说当时袁绍强大,他自己尚且不知道能否自保,何况是众人呢!曹操命人把所有书信一把火烧掉,不查不问,对那些当初想背叛他的人,像以往那样任用。此事在《三国志》及裴注引《魏氏春秋》中均有记载。古往今来的政治家,襟怀如此旷达者,有几人呢?

“挟天子以令诸侯”则是曹操“奸诈”的最重要“证据”。《三国演义》里,以敬奉的名义,把天子挟持到许昌,借此号令异己,暗行逆之事。对此,很多学者已经为曹操“平反”。吕思勉先生在《三国史话》中认为曹操挟天子并没有使他占到很大的便宜因为汉献帝当时并没有号召力。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挟天子以令诸侯”和“奉天子以令不臣”分而论之,说“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三国演义》的说法,“奉天子而令不臣”才是曹操的初衷。

曹操雕像

联军讨伐董卓时,各路诸侯为了自保而拥兵不前,曹操率先全力进攻董卓。单凭这一点,曹操对朝廷的热情奉献就超过当时的很多霸主。当时,并非所有人都把汉献帝看成是香饽饽汉献帝被董卓余部挟持,全无皇家权威,漠然无视者有之,趁火打劫者有之,落井下石者也有之,很少有人想奉迎汉献帝。当时袁绍有条件奉迎天子,但是他为了私利却没有这样做。曹操前后两次排除困难并最终把皇帝接到自己身边,使朝廷得到最起码名义上的尊重。

曹操是始终尊重朝廷的。袁绍一度想立刘虞为帝,曹操拒绝,并明确提出:“诸君北面,我自西向。”意思是说你们立你们的新帝,我还是忠诚于西面的汉献帝的。孙权曾经上表劝曹操称帝,曹操不听,说:“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这一系列的言行,虽然有权谋的成分,但是也说明曹操心中还是有朝廷的。袁术龟缩寿春称帝,刘备固守益州称帝,孙权偏安江东称帝,曹操早早地统一了中原,俗话说“得中原者得天下”,最有能力称帝的就是他,然而,他却始终未称帝。虽然他也说过自己做周文王为后代称帝铺路的话,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曹操对汉朝是尊重的。

曹操画像

《三国演义》渲染曹操诛杀董承、伏完、伏皇后等情节,把曹操写“国贼”,将董承、伏完等人的死写成“为国捐躯”,第六十六回直接在回目里写“伏皇后为国捐生”。《三国演义》的描写基本符合历史,但是,抛开同情弱者的思维,深入地想一下:董承等人动手于前,曹操反击于后,难道曹操非得乖乖地把头伸到他们的刀下,才算是忠臣吗?假设曹操不进行灭绝性反击,政权落到董承等人手中,汉献帝就会拥有实际权力吗?东汉的败落就是败落在外戚、宦官的手里,目睹着天下如何大乱的曹操对此一清二楚。诛董承、杀伏完的同时,曹操也规定了自己的外戚一律不得干涉朝政。

退一万步说,曹操真的把权力还给平庸一生的汉献帝,那很可能汉朝在曹丕称帝之前就早早地告别历史舞台了。从196年被曹操迎到许昌,汉献帝一共做了25年皇帝。就当时的形势看,要是没有曹操捍卫着朝廷的地位,汉献帝会坐龙椅那么久吗?曹丕称帝毁了曹操一世“英名”,让曹操落了一个“奸臣”的名声。可是,以今天的眼光看,曹丕称帝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有利于中国的统一。要说篡位,怎么没人指责汉室是从秦朝那里“篡”来的呢?《三国演义》是典型的以汉室为中心,这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历史观。

《三国演义》借“七十二疑冢”刻画曹操的“奸雄”本性,历史却证明曹操是一个大英雄。曹操凭着自己的远见卓识,结成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终于统一了北方,发展了生产,与孙权、刘备鼎足而立。后世对曹操颇有好评。《三国志》称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唐太宗说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鲁迅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毛泽东对曹操推崇备至,他说:“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

当然也有很多对曹操的负面评价,例如,明代思想家顾炎武说过

孟德既有冀州,崇奖跅驰之士,观其下令再三,至于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于是权诈迭进,奸逆萌生。”

立场决定态度。站在封建正统的立场上,曹操就是一个“奸雄”;站在历史贡献的立场上,曹操就是一个英雄。毛泽东说得好:“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在曹操墓的认识问题上,也有一个立场问题。站在曹操是“奸雄”的立场上,罗贯中就把传说中的“七十二疑冢”写进《三国演义》。站在经济开发的立场上,就会在证据牵强的情况下,迫不及待地宣布安阳西高穴大墓为“曹操墓”。

据安阳西高穴大墓考古队公布的现有证据看,仅凭“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及墓室内一男二女尸骨等所谓的六大非直接证据,难以断定这墓就必然是曹操墓。此外,所谓刻有“魏武王”的材料是从盗墓者手中追回,来源就更不可靠另外,“魏武王”不是曹操的专有称呼,除曹操外,历史上还有三人叫“魏武王”。在质疑声里,有关方面就筹备巨资建设与曹操相关的旅游与遗址项目,大力进行围绕着所谓安阳西高穴“曹操墓”的经济开发,其立场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安阳西高穴“曹操墓”的横空出世,反映了文化过度市场化和学术浮躁的弊端。但是《三国演义》里的“七十二疑冢”的描写,却是成功的文学创作,体现了我国文学担当时代责任的优秀传统。对曹操的评价,都带着时代的烙印。唐朝以前,人们对曹操的历史评价并不低。两宋直至明清,大臣篡位之事虽未出现,但柄权弄奸、媚事敌国的权臣却并不鲜见,在民族战争频发,民族矛盾越来越突出、尖锐的背景下,夷夏之辨的观念空前强化。所以曹操在这一时期被冠以奸臣的帽子。

曹操墓墓道

《三国演义》将曹操写成了奸雄,体现了当时的社会伦理观念。从济世之才”“治世之能臣”到“乱世之奸雄”,再到戏曲舞台上的白脸奸贼,最后到《三国演义》登峰造极的刻画,曹操奸臣的形象逐步被定格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三国演义》经久不衰,具有永恒的经典魅力,除了其成功的文学创作之外,与其担当民族责任,倡扬民族伦理,鼓励民族价值观是分不开的。当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可是,站在今天的视角上,我们有必要揭开《三国演义》的文学面纱重新给曹操定位,重新认识曹操。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

参考资料·《三国志》

本文系作者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慈禧来了 此家族富了400多年,十二代传人都是首富,慈禧来几天便弄得破产下一篇:光绪元宝鉴定 终于整理全了!光绪元宝江南造鉴定的基本知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