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柏林会议时间 瓜分非洲的历史书

导语:柏林会议时间 瓜分非洲的历史书

目录导航:

  1. 柏林会议时间
  2. 非洲国家领土是谁分的
  3. 20世纪初欧洲哪个国家统领非洲
  4. 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是在
  5. 中古非洲有封建社会吗
  6. 1883到1903年大事记
  7. 世界现代史两册目录
  8. 19世纪初占领非洲最多的国家
柏林会议时间

1884年11月15日。

柏林会议(1884~1885),帝国主义列强在柏林召开的瓜分非洲的会议。

会上,英、法、德、比等国在刚果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利用列强间的矛盾,施展外交手腕,在会下同各国代表进行紧张的交易,使它们分别同他控制下的“国际非洲协会”签订协定,承认其对刚果盆地的主权,以“刚果自由邦”的名义,正式成为比利时国王的私人领地。

1884年11月15日。

柏林会议(Berlin Conference;德语:BerlinerKongress),指1884年11月15日由德国首相俾斯麦主持,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的列强瓜分非洲的会议。

与会国包括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15个国家,它们分别是:作为东道主的德意志帝国、以及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美国、意大利王国、西班牙、葡萄牙王国、奥斯曼帝国、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典和挪威。时间长达104天。

非洲国家领土是谁分的

瓜分非洲(Scramble for Africa),是指有关列强瓜分(Partition)非洲的事件,有关对非洲的殖民史可回溯到1880年代之前,包括迦太基和早期欧洲人的殖民。(参见非洲史、对非洲的殖民和殖民主义)

从188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新帝国主义时代,由于欧洲各国对于非洲领土所有权的争执,有关对非洲的殖民(或称在非洲的竞赛)的争论白热化。

19世纪末,可以看到这样的转变,从“非正式”的帝国主义控制到以武力和经济优势的直接控制。企图调停这些竞争的,如柏林会议(1884年-1885年),与会的有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未能确实的建立竞争的主张。不间断的纷争迫使得同盟形式的建立——英法协约,三国协约,三国同盟——而且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非洲出现数理边界的现状,归咎于1884年召开的柏林会议。19世纪末,西方国家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大幅提升,社会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建立垄断市场,而非洲尚有89.2%的土地尚未被占领。

增加市场份额的欲望,使列强对非洲的看法发生了改变。1876年至柏林会议前夕,英、法、德、比等列强不但在非洲占领的殖民地面积由10.6%增加到15%,而且德国、意大利和比利时等国也加入争夺瓜分非洲的行列。各方瓜分非洲的过程中,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有鉴于此,1884年11月15日至1885年2月26日,英、法、荷、西、葡、意、奥匈、丹麦、美国等15国在柏林召开会议。会议参加国希望向非洲当地居民“提供学习的机会”,“促进非洲土著和文明相结合”,使非洲人民“享受到比较过去更多的和平、健康和财富”。讽刺的是这场事关前途的重要会议,竟然没有一位非洲代表参加。

会议不顾非洲人民的利益,依靠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非洲争端中达成一致。会议参与国确立了“有效占领”原则,签署了7章38条的《柏林会议总议定书》,字里行间传递出占领整个非洲的信号。

各国与会代表,忽视非洲当地地形地貌等自然边界,也未顾及部族、宗教、语言、传统习惯和民族矛盾等人文边界,粗暴地用红铅笔在地图肢解了非洲。例如埃及和苏丹的一段边界是以北纬22°为界,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之间,用南纬22°作为700公里的边界。

柏林会议后,列强瓜分非洲进入了高潮。至1912年,非洲96%约2573平方公里的土地,遭到列强侵占,只有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保持着名义上的独立。非洲众多殖民地中,法国占35.9%,英国占29%,德国从寸土皆无的非殖民地国家,在不到10年间拥有250万平方公里殖民地,是本国领土面积的6倍。原本融为一体的非洲,被列强瓜分得支离破碎,产生了50个国家,留下了恰似伤痕的数理边界。

非洲较大的部族就有2000多个,语言超过1200种。单纯用几何线条划分边界,造成同一部族分布在多个国家,而部族、党派、宗教、地区之间存在着纵横交错的矛盾,导致社会动荡,影响了整个非洲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重新划界的呼声日趋高涨,并未得到重视。

是的殖民主义入侵后,非洲被瓜分的支离破碎,后采产生了50个国家。

在1885年的柏林会议上,英、法、德等殖民大国在谈判桌上,用红铅笔肢解了非洲躯体。笔直界无情地穿过许多部族的聚居区,他们根本未考虑非洲众多部族、宗教、语言、传统习惯及复杂的部族矛盾。殖民主义者大多是按经、纬线划分非洲边界(例如:埃及和苏丹边界的一部分就是沿着北纬22划定的,而南纬22度线则成了纳米比亚与博茨瓦纳之间700千米的边界线),也有用直线或曲线的几何方法划分非洲边界的,还有以河流、山脉等自然标志划分的。

据统计:非洲国家边界的44%是按经线或纬线划分的;30%的边界是用直线或曲线的几何方法划分的;仅有26%的边界是由河流、山脉等构成的自然边界线。这就是非洲的国为什么多直线的原因。 可见,非洲国家的边界是第三国强加的,是由外部大国简单、匆忙、粗暴划定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将一个部族划分在多个国家,或将敌对部族划分为一个国家。

20世纪初欧洲哪个国家统领非洲

第一阶段,16世纪到19世纪中期,这是欧洲殖民者对非洲大陆的初步蚕食阶段,先有西班牙对西北非沿岸,葡萄牙对南部非洲大陆两侧以及马达加斯加岛的侵占,后有英国和法国对几内亚湾黄金海岸,以及北非沿岸,埃及的占领。但是都没有深入非洲腹地,70%到90%基本上还属于非洲国家统治。

第二阶段,19世纪中后期到二战结束,这是欧洲殖民者对非洲大陆入侵的高潮和巅峰期,1884年的柏林会议,标志着非洲大陆完全从属于欧洲,是欧洲殖民主义最巅峰的象征,除了西班牙 葡萄牙 英法之外,比利时,意大利 德国也都参与瓜分非洲大陆的狂潮中,柏林会议确立了这些国家的非洲领地的正式占领。到了20世纪初,只有埃塞俄比亚 利比里亚处于独立状态。 90%以上的领土被占领。

第三阶段,二战后至1990年,二战后,非洲的殖民地开始逐步瓦解,首先德国意大利的殖民地脱离控制,而后由于英法受到严重削弱,在60年代到70年代,绝大部分的非洲国家已经脱离欧洲国家的控制成立了独立的政权,到1990年葡萄牙在非洲最后一块殖民地--西南非洲的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欧洲在非洲殖民统治的历史彻底终结

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是在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加剧。

列强对世界的瓜分,在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垄断组织的形成推动了列强对外侵略扩张。帝国主义各国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更加激烈,出现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亚洲更多的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被瓜分殆尽;拉丁美洲实际上成为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高潮,到20世纪初,亚洲除日本外都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的绝大部分成为殖民地,拉美除原有的殖民地外,其它宣布过独立的国家实际上也成为依附于英美等国的半殖民地,世界领土已经被瓜分完毕。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工业原料产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中古非洲有封建社会吗

中古非洲没有封建社会

非洲大陆绝大部分是从奴隶制社会直接被殖民的,也就是被帝国主义侵略,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封建社会。

资料参考:非洲是一个物产丰富和历史悠久的大陆。然而,自15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侵入非洲后,400多年的殖民统治给非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从16世纪至19世纪,西方殖民者将2000多万非洲黑人贩运到美洲当奴隶。这些奴隶受到非人虐待,绝大部分活不到15年就死亡。西方列强还用武力抢占非洲的土地和资源,进而完全瓜分非洲,建立起野蛮和残酷的殖民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3000多万平方公里的非洲大地上,除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之外的所有国家均沦为西方殖民地。殖民主义者和帝国主义者对非洲人民的杀戮和对非洲财富的掠夺,可谓罄竹难书。

非洲人民同侵略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武装斗争,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加纳、阿尔及利亚、几内亚、马里、苏丹、肯尼亚、索马里以及南非和东非的其他许多国家都爆发过反抗侵略者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一次大战后,非洲人民又燃起了反对帝国主义和争取独立斗争的火焰。东非的阿比西尼亚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曾震动了整个世界,北非的埃及也赢得了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非洲各国人民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蓬勃发展并取得重大胜利。50年代末,非洲独立国家从二战前的3个增至9个。在60和70年代,非洲的独立运动如日中天,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团结合作,互相支持,使绝大多数非洲殖民地先后获得了独立。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和1994年南非白人种族主义统治的垮台,标志着除大洋中的个别小岛外,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枷锁。

非洲国家的独立为非洲地区的发展和振兴创造了条件,同时壮大了发展中国家的力量,给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以沉重打击。现在,非洲国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1883到1903年大事记

1883年8 月法、越签订第一次《顺化条约》

1883一1884 日本“秩父事件”

1883一1885 法马(达加斯加)战争(第一次)

1883一1903 俄国“劳动解放社”

1884年6 月法、越签订第二次《顺化条约》,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

1884年12 月朝鲜“甲申政变”

1884 年日本“加波山事件” 英国第三次国会改革 英国“费边社”成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出版 法国废除《列•霞白利法》

1884一1885 瓜分非洲的柏林会议 德国侵占第一批非洲殖民地

1885年2 月喀土穆战役 保加利亚秘密中央革命委员会建立。

1885年4 月朝鲜“巨文岛事件”

1885年12 月印度国民大会党成立

1885 年思格斯整理出版《资本沦》第二卷

1885一1886 年英缅战争(第三次),英国吞并缅甸

1885一1896 年越南勤王运动

1885一1900 年苏丹马赫迪国家

1886 年美国劳工联合会(劳联)成立

1886一1891年 罗马尼亚-奥匈帝国关税战

1886一1944 德国共产党领导人台尔曼

1887一1889 法国“布朗热事件”

1887一1913 越南黄花探领导安世起义

1888年 第一次国际妇女大会 “西班牙-菲律宾协会”成立 巴西废除奴隶制

1889年5月德国鲁尔工人大罢工 意埃(塞俄比亚)订立《乌查利条约》

1889年7月 第二国际成立

1895一1898 古巴独立战争

1896年1 月《英法协议》签订,瓜分东南亚势力范围

1896年3 月阿杜瓦之战,埃塞俄比亚军打败意大利侵略军

1896年7一8月 第二国际伦敦代表大会

1896年10 月埃(塞俄比亚)、意签订《亚的斯亚贝巴条约》

1896一1897 克里特岛起义(第二次)

1896一1898 菲律宾独立战争

1897 年土希战争

1897年12月 菲、西(班牙)签汀《破石洞条约》


1 1883到1903年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
2 在1883年,峰火山爆发导致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遭到严重破坏;1885年,柏林会议决定了非洲的瓜分,导致了殖民主义的全面发展;1898年,美西战争结束后,美国夺得了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等领土;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导致多国在中国进行了武装镇压;1903年,美国发动了巴拿马运河革命并成功控制了巴拿马运河。
3 这些事件引起了全球关注,其中柏林会议决定的非洲瓜分和美国夺得的领土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是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据历史记载从,1883年到1903年发生的十大重大历史事件中排名第一的是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排名第二是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排名第三是中国内地爆发义和团运动。


1. 1883到1903年间发生了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2. 1883年,印尼的克拉库洛火山爆发,造成了至少36,000人死亡;1898年,美国同西班牙签订《巴黎条约》,获得菲律宾、关岛等领土;1900年,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1901年,美国总统麦金利遭到一名无业游民枪击身亡;1903年,巴拿马从哥伦比亚独立。
3.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大事记,比如1885年德国宣布对东非进行保护,标志着德国的殖民帝国开始形成;1896年召开了第一届现代奥运会;1902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发起了“平衡外交”政策等等。

战争爆发 1883年10月,法国政府任命孤拔为远征军总司令,统一指挥在越南北圻的法国陆、海军。12月初,北圻法国侵略军完成了进攻清军的准备,战争一触即发。

在越南北圻的清军,分为东、西两条战线。东线主帅为新任广西巡抚许延旭,驻谅山,所属50余营,两万余人,分驻北宁、太原、高平、谅山等地。左路统领提督黄桂兰,率部13营,防守北宁;右路统领道员赵沃,率部12营,先驻太原,后移防北宁。西线主帅为云贵总督岑毓英,战争开始后率20营出关入越,进驻馆司。新任云南巡抚唐炯奉命出关统领入越滇军,迟迟不进,驻守边境上的新安所。黑旗军统领刘永福和吏部主事唐景崧,率黑旗军12营、桂军两营、滇军3营,守山西。清军在数量上占优势,在地势上也处于有利地位。但多数士兵系临时招募,缺乏训练,部队员额不一;武器装备落后于法军,火炮数量少,新式的后膛装线膛开花炮更少;步兵仅部分使用较先进的步枪,且子弹缺乏;部分官兵士气不高,粮饷供应不足,部队纪律甚差,战斗力不强。其中唯刘永福善于用兵,唐景崧尽职尽心,他们率领的军队,将士用命,兵勇效力,屡创法军,士气高涨,是抗法战争中的一支生力军。

山西,位于河内以西近百里,城垣紧靠红江南岸,分内外两城,内城砖石所垒,外城堆土而筑,城围约20里,距河岸约5里。该城系滇军之前哨,北宁之犄角,红江中上游之战略要地,控清军东西线之主要通道。

法军为占领北圻,把第一个攻击目标选在山西。当时,山西由刘永福、唐景崧率黑旗军等部5000余人扼守,黄佐炎率越军2000余人配合作战。12月11日,法国侵略军头目孤拔率兵6000人,分水、陆两路,从河内出发,进攻山西。水路有舰艇12艘,民船40余艘,载陆军3200余人,溯江西上,陆路有陆军2600余人,沿红江南岸,直扑山西。14日约9时,法军在城东北登岸,用舰炮摧毁了清军沿岸炮台,登陆步兵迅速展开,向黑旗军阵地接近。黑旗军依托河堤阵地,奋起还击,使法军遭受严重损失。下午,刘永福调来东门的黑旗军主力,迂回到法军的左侧,插入法军舰队与步兵之间,使其两面受击,孤拔见势危急,令法军转入防御,集中所有炮兵,向迂回的黑旗军轰击,黑旗军伤亡较大,被迫撤退。下午4时,法军向坚守河堤的黑旗军发起攻击。黑旗军顽强扼守,以排枪射向敌人,在短短的1个多小时里,毙、伤法军200余人。15日深夜1时,唐景崧组织桂军和滇军实施反击,企图夺回城北河堤阵地,激战4小时,三进三退,未获成功,便将城北守军撤至外城,依托土围,分段坚守。16日午后,法军向城西运动,从城北、城西同时攻城,企图夺取城西滇军的据点。刘永福判明情况,率黑旗军主力增援西门。16日拂晓,法军多次攻击北门和西门均未得逞,北门守军伤亡较大,弹药告竭。法军进攻西门的炮火最猛,西门墙崩楼毁,滇军无坚守之阵地,形势危急。刘永福、唐景崧率部竭力坚守至夜,退出山西,转至兴化。17日,法军攻占山西城,大规模屠杀居民,惨不忍睹。山西首战失利,使清军失去了威胁河内的前哨阵地,丢掉了控制红江的的战略要点,北宁陷于孤立,滇、桂两军联系中断,为东、西两线清军协同作战增加了困难。

法军攻占山西,由于伤亡较大,兵力不足,不敢轻率进攻北宁。1884年2月,法军1个步兵旅、两个炮兵队和1个工兵队到达越南,使法国总兵力增加到1.7万余人,陆军少将米乐接替孤拔为法国远征军总司令,孤拔返回海军舰队。米乐的总司令部驻河内,加紧了进攻北宁的准备。

北宁是清军在北圻据守的战略要地。南可拒河内,北可屏蔽谅山,西接山西,东近海阳,为北圻之枢纽,系中、法两军必争之地。山西失陷后,北宁清军受到来自海阳、河内、山西三个方向法军的严重威胁,清廷十分惊恐,急令前敌主帅、广西巡抚徐延旭添募营勇,增补军械粮饷,出关督率防军严密扼守,以固边疆门户;令两广总督张树声选得力将领,统带劲旅,驰赴镇南关(令友谊关),以实后路,命云贵总督岑毓英,迅速率兵出关,拒守兴化、宣光、临洮。左宗棠令前福建布政使王行榜招募定边军8营,出关入越。清军力图固守北宁,阻止法军继续向滇、桂边界发展,并相机收复山西和河内。

北宁守军由左路统领广西提督黄桂兰、右路统领广西道员赵沃共同指挥。经过1年多的准备,工事不断加强,兵力逐步增加,到战役开始前,总兵力已达58营,2.4万余人。总指挥部设在北宁城中。1884年3月7日,法军对北宁发起了进攻。8日上午9时许,法军攻占扶郎,清军外围防线被突破,北宁侧后受到严重威胁。12日,法军水陆并进,兵分3路向北宁进攻,清军不支,弃城而逃,退守太原、谅江一带,当日晚法军进入北宁城。13日继续追击清军,连夺太原、谅江、郎甲等地。北宁战役历时5天,清军伤亡1000余人。

北宁战役是中法战争初期阶段的主力决战,清军的失败,使法军实现了控制红江三角洲的战略目标。消息传到国内,朝野大哗,清廷为之震怒。慈禧太后改组了以恭亲王奕欣为首的军机处,撤换了军机大臣,委任礼亲王世铎和醇亲王奕环管理军机处,庆郡王奕劻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重新任命了西南前线的重要官员。令湖南巡抚潘鼎新为广西巡抚,统领桂军;前福建布政使王德榜署理广西提督(未授任);起用原广西提督老将冯子材,速赴关外统军作战。

法军在山西、北宁之战后,1884年4月6日,法军舰长、海军中校福录诺在香港交给前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德国人)一封信,要他转交李鸿章,其主要内容是:1、要求中国同法国订立条约,规定法国与中国西南各省的通商章程和税关规则;2、中国应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3、中国应立即将驻法公使曾纪泽调离巴黎;4、法国准备向中国索偿军费,且谋占地为抵押,如中国及早与法商议,法国尚可对此相让。清朝廷本无抗法之坚定决心,北圻战场的失败,更加动摇了抗法保边的信心,遂在4月30日的谕旨中说:“出师护越,越不知感,法又为难,兵连祸结,亦非万全之策。”于是,任命力主妥协的李凤苞代替曾纪泽为驻法公使,令李鸿章为全权代表与福录诺在天津谈判,5月11日签订了《中法简明条约》。其主要内容是:1、中国南界毗连北圻,法国约明无论遇何机会或有他入侵犯情事,均应保全助护。2、中国南界既经法国予以实在凭据,不虞有侵占滋扰之事,中国约明将所驻北圻各防营即行调回边界,法越所有已定与未定各条,均置不理。3、法国既感中国和商之决,并敬李大臣力顾大局之诚,情愿不向中国索偿赔费,中国亦宜许以毗连越南北圻之边界所有法、越与内地货物听凭运销,并约明日后遣其使臣议定详细商约税则务须格外和衷,其于法国商务极为有益。4、法国约明,与越南议改条约之内,决不插入伤碍中国威望体面字样,并将以前与越南所立各条约关涉东京者尽行销废。5、此约既经彼此签押,两国即派全权大臣,限3月后,悉照以上所定各节,会议详细条款。

《中法简明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法战争第一阶段的结束,宣告了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占领。清政府的这种忍辱求和的软弱态度,助长了法国侵略者的气陷,导致了更加严重的后果。(参见《国防历史》(中),王中兴、刘立勤编著,军事科学出版社.

世界现代史两册目录

以下是世界现代史的两册目录示例:

第一册:

第一章 世界现代史的背景

· 大西洋世界的崛起

· 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

· 欧洲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 文化和思想的发展

第二章 20世纪的初叶

· 一战后的欧洲和世界

· 经济大萧条

· 二战爆发和纳粹的崛起

第三章 世界大战与冷战的起源

· 世界战争的爆发和扩大

· 联合国的成立

· 冷战的起源

第四章 欧洲和世界的分裂

· 德国的分裂与统一

· 东欧的革命与剧变

· 中东的冲突与战争

第五章 全球化与多极化

·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 国际政治的多极化趋势

· 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第六章 21世纪初的世界

· 美国全球霸权的挑战与应对

· 中国崛起与东亚地区秩序的重塑

· 全球性挑战与国际合作的新需求

第二册:

第七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1918-1939)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与破裂

· 大萧条与全球经济危机

· 国际联盟的成立与运作

第八章 大战后的世界秩序与冷战的起源(1940-1949)

· 联合国的成立与运作

· 大西洋联盟的建立与扩大

· 冷战的起源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第九章 从大西洋主义到多元文化主义(1950-1980)

· 经济全球化的新阶段

· 社会政治变革的新趋势

· 文化多元化和全球交流的新阶段

第十章 全球化、多极化与国际秩序的重塑(1980-2000)

·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

· 国际政治的多极化趋势与大国竞争的新态势

· 国际秩序的重塑与全球治理的新需求

第十一章 21世纪初的世界秩序与全球挑战(2000-至今)

· 美国全球霸权的挑战与应对

· 中国崛起与东亚地区秩序的重塑

· 全球性挑战与国际合作的新需求

以下是世界现代史的两册目录示例:

第一册:

第一章 世界现代史的背景

- 16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概况

- 工业革命和社会变革

- 科学技术的进步

- 文化与思想的发展

第二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世界

- 大国关系与国际秩序

- 经济与贸易的发展

- 社会与文化的变化

- 科学与技术的的发展

第三章 一战前的国际关系与国际冲突

- 大国关系与国际秩序的变化

- 欧洲的国际冲突

- 美洲与非洲的国际关系

- 亚洲的国际关系与冲突

第四章 一战后的国际关系与国际冲突

- 国际联盟的成立与运作

- 二战前的世界经济与贸易

- 大萧条时期的国际冲突

- 战争的威胁与避免

第五章 二十世纪的科技、文化与思想

- 科技的发展与影响

- 文化的变革与多样性

- 思想的流行与影响

第二册:

第一章 二战后的国际关系与国际冲突

- 联合国的成立与运作

-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影响

- 冷战时期的国际冲突

- 和平时代的国际合作与冲突

第二章 二十世纪的科技、文化与思想

- 科技的发展与影响(续)

- 文化的变革与多样性(续)

- 思想的流行与影响(续)

第三章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经济

-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与风险

第四章 现代国际秩序与大国关系

- 美国的主导地位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 大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 国际合作的挑战与机遇

第五章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发展

- 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与影响

- 社会进步与人权保障的挑战

- 环境与气候变化的全球议题

- 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目录

出版前言

序一 用“现代化”的视角解读现代世界史

序二 现代世界史的标准著作

序三 历史教科书的黄金标本

致中国读者

第十版序

第五版序

大事年表及地图、图表目录

导论: 地理与历史

第1章 欧洲的兴起

1.古代:希腊、罗马、基督教

2.中世纪初期:欧洲的形成

3.中世纪盛期:世俗文化

4.中世纪盛期:教会

第2章 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动乱,1300—1560年

5.14世纪的灾难

6.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7.意大利以外地区的文艺复兴

8.新型君主国

9.新教改革运动

10.天主教的改革和改组

第3章 经济重建和宗教战争,1560—1648年

11.大西洋的开放

12.商业革命

13.社会结构的变化

14.天主教西班牙的战争:荷兰人和英国人

15.法兰西的解体与重建

16.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德意志的解体

第4章 西欧日益强大,1640—1715年

17.大君主和均势

18.荷兰共和国

19.英国:内战

20.英国:议会的胜利

21.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1643—1715年:专制制度的胜利

22.路易十四发动的战争:《乌得勒支和约》,1713年

第5章 东欧的变化,1648—1740年

23.三个衰老的帝国

24.奥地利君主国的形成

25.普鲁士的形成

26.俄罗斯的“西化”

第6章 科学的世界观

27.科学文明的先知:培根和笛卡儿

28.牛顿之路:万有引力定律

29.关于人类和社会的新知识

30.政治学说:自然法学派

第7章 争夺财富和争夺帝国的斗争

31.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

32.18世纪的世界经济

33.《乌得勒支和约》后的西欧,1713—1740年

34.18世纪中期的大战:《巴黎和约》,1763年

第8章 启蒙时代

35.哲人及其他

36.开明专制制度:法国、奥地利、普鲁士

37.开明专制制度:俄国

38.三次瓜分波兰

39.新的骚动:英国的改革运动

40.美国革命

第9章 法国革命

41.背景

42.法国的革命和改组

43.革命和欧洲:战争和二次革命,1792年

44.非常共和国,1792—1795年:恐怖统治

45.宪政共和国:督政府,1795—1799年

46.专制共和国:执政府,1799—1804年

第10章 拿破仑时代的欧洲

47.法兰西帝国体系的形成

48.大帝国:革命的传播

49.大陆封锁体系:英国和欧洲

50.民族运动:德意志

51.拿破仑的倾覆:维也纳会议

第11章 工业、思想与争取改革的斗争,1815—1848年

52.英国的工业革命

53.各种“主义”的出现

54.堤坝与洪水:国内方面

55.堤坝与洪水:国际方面

56.自由主义在西方的突破:1830—1832年的革命

57.西欧资产阶级的胜利

第12章 革命和秩序重建,1848—1870年

58.巴黎:西方社会革命的幽灵

59.维也纳:中欧和意大利的民族主义革命

60.法兰克福和柏林:自由德意志问题

61.新欧洲的各种“主义”:现实主义、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

62.波拿巴主义: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年

第13章 大民族国家在全球范围的强化,1859—1871年

63.背景:民族国家的观念

64.加富尔与1859年意大利战争:意大利的统一

65.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与奥匈二元君主国

66.沙皇俄国的自由化:亚历山大二世

67.美利坚合众国:美国内战

68.加拿大自治领,1867年

69.日本与西方

第14章 欧洲文明,1871—1914年:经济与政治

70.现代“文明世界”

71.基本的人口统计:欧洲人口的增长

72.19世纪的世界经济

73.民主的进步:法兰西共和国、英国、德意志帝国

第15章 欧洲文明,1871—1914年:社会与文化

74.民主的进步:社会主义、工会和女权运动

75.科学、哲学、艺术和宗教

76.古典自由主义的衰落

第16章 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1871—1914年

77.帝国主义:性质和原因

78.美洲国家

79.奥斯曼帝国的解体

80.非洲的瓜分

81.帝国主义在亚洲:荷兰人、英国人和俄国人

82.帝国主义在亚洲:中国与西方

83.日俄战争及其后果

第17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84.国际上的无政府状态

85.武装对峙

86.俄国的崩溃与美国的干涉

87.奥地利帝国和德意志帝国的崩溃

88.大战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89.巴黎和会,1919年

第18章 俄国革命和苏联

90.背景

91.1905年革命

92.1917年革命

93.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94.斯大林:第一个五年计划和清洗

95.共产主义的国际影响,1919—1939年

第19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民主政治、反帝国主义以及经济危机

96.1919年以后民主政治的进展

97.德意志共和国和洛迦诺精神

98.亚洲的反帝运动

99.大萧条:世界经济的崩溃

第20章20世纪30年代的民主与独裁

100.美国:萧条和新政

101.英法民主政体的试验和调整

102.意大利法西斯主义

103.极权主义:德意志第三帝国

第2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104.民主国家的弱点:战争又起

105.轴心国家胜利的时期

106.西方和苏联的胜利

107.和平的基础

第22章 冷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建

108.冷战展开的十年,1945—1955年

109.西欧:经济重建

110.西欧:政治重建

111.世界经济的重塑

112.共产主义世界:苏联和东欧

113.共产主义世界:毛泽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23章 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后殖民国家

114.南亚独立国家的产生

115.东南亚独立国家的出现

116.变革的拉丁美洲

第24章 从帝国到民族国家:“二战”后的非洲与中东

117.非洲的革命

118.中东的动荡

119.波斯湾的革命和战争

120.发展中的世界

第25章 共存、对抗和新的全球经济

121.对抗和缓和,1955—1975年

122.全球经济的崩溃和复兴: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

123.冷战再起

124.毛泽东之后的中国

第26章 对苏联式共产主义的国际反叛

125.苏联危机

126.中东欧共产主义的垮台

127.苏联的垮台

128.苏联和东欧之后

第27章 变动中的现代世界

129.冷战结束后的西欧

130.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国家与经济

131.现代文化中的智识与社会转型

132.21世纪的国际冲突

133.21世纪的社会挑战

19世纪初占领非洲最多的国家

法国。

法国占的面积最大,但英国的殖民地人口最多,也就是最富庶的地区。

法国和英国是较早的殖民国家,当这两个国家开始瓜分世界时,当时的老牌殖民国家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已经没落,而德国、俄国、奥地利、日本、美国这些国家还没有发展出发达的资本主义,军事力量还不够强大。

所以18——19世纪中叶,对非洲的瓜分也主要在英法间展开,法国摄入非洲较早,摩洛哥、阿尔及利亚是最早的一批非洲殖民地,特别是拿破仑战争之后,英国成了海上霸主,法属印度的大部分都被英国占领,法国迫切需要在非洲建立大片殖民地弥补失去印度带来的损失.

并且法国和英国在殖民地占领问题上方针不同:英国主要占领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而法国则注重领土面积的大小,因此,虽然法国占领的非洲面积略大于英国,但就经济价值讲,法属非洲不如英属非洲。

19世纪占领非洲最多的是法国。

法国是殖民时期在非洲占有土地最多的国家。

从1830到1960年,法国人在非洲惨淡经营了一个多世纪。,殖民征服的目的是为了掠夺,而掠夺方式又取决于生产方式。

法属非洲经济殖民化的历史进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依据法国资本有计划地卷入非洲经济生活的规模和程度,以及殖民地在法国外贸中所占的位置,可以将法属非洲经济殖民化的进程划分为3个不同阶段。

在1830~1920年近一个世纪中.法国并无太多的经济企图,没有投入可观的力量开发非洲。

1920~1945年,由于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法国加强了对殖民地的经济同化。1945~1960年,是法国开发非洲的高潮阶段,但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给法国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画上了句号。

法属非洲经济殖民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是由法国的资本特性和法属非洲当地的特性所决定的。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baike/577071.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共和元年的真实历史是怎样 为什么西周历史是空白的呢下一篇:唐代八大宗派及创始人 隋朝为什么没有祖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