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坦桑石形成的地质条件 刚果盆地主要地理特征及其成因

导语:坦桑石是一种由地质条件形成的矿石,主要存在于非洲的坦桑尼亚地区。它是在地壳深处长时间高温、高压下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结构和颜色。而刚果盆地是非洲中心的一个主要地理特征,是一个巨大的盆地地形,由于长期的地壳运动和沉积物的堆积,形成了盆地的特殊地貌。刚果盆地的形成与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地质构造密切相关。两者都是地质地理学研究中重要的课题。

目录导航:

  1. 坦桑石形成的地质条件
  2. 刚果盆地主要地理特征及其成因
  3. 谁知道埃塞俄比亚国家的地理地质
  4. 非洲为什么有那么多动物
  5.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的地质史
  6. 中生代的地质变化
坦桑石形成的地质条件

坦桑尼亚北部城市阿鲁沙附近、世界著名旅游点乞力马扎罗山脚下这一块长4000米、宽2000米的区域,也是坦桑石唯一的产地。

坦桑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以南,东临印度洋,西有马拉维湖,是东非大裂谷的核心区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质构造,都是让坦桑尼亚成为坦桑石唯一矿产地的有利条件,其他国家地区很难复制如此复杂的地理环境,因此不可能有其他大型的坦桑石矿区出现。

那么为什么整个坦桑尼亚只有这长4000米、宽2000米的区域可以诞生坦桑石呢?

两种可能性:

一是只有乞力马扎罗山脚下这一块区域的地质条件才能催生坦桑石矿石出现,坦桑尼亚其他地区没有相关地质条件。

▲坦桑尼亚矿区地理环境恶劣,开采设施往往跟不上,连现在唯一的矿区开采都困难重重,面对深埋地下的可能会有其他矿区,现有的勘探技术无法满足要求。

二是坦桑尼亚其他地区也有坦桑石矿,只是深埋地下,人类现有的勘探技术无法勘测出,而乞力马扎罗山附近的坦桑石矿,因为剧烈的地壳运动而被抬高至人类可以勘探开采的位置。

刚果盆地主要地理特征及其成因

原为内陆湖,因地盘上升和湖水外泄,形成典型的大盆地。是前寒武纪非洲古陆块的核心部分。由古老的变质花岗岩、片麻岩、片岩、石英岩等组成。

从盆地边缘向中央的岩层分布由老到新,依次为太古代基底杂岩、二叠-三叠纪砾岩、石灰岩和砂岩、侏罗纪卡罗系砂岩、洪积世和现代沉积。

地形周高中低,除西南部有狭窄缺口外全被高原山地包围。内部为平原,面积约100万平方千米,地势低下,平均海拔300~500米,从东南向西北倾斜,多湖泊,有大片沼泽。

金沙萨北的马莱博湖海拔305米,为盆地最低处。平原上刚果河及其支流具有宽广的谷地,排水不畅,河水漫出河床而形成大片沼泽。

刚果盆地:内部地形比较平坦,海拔在200米——500米,周围地势较高,且四周高中间低,气候主要是热带雨林气候,植被以热带雨林为主,盆地内部有刚果河呈弧形两次穿过赤道,注入大西洋,刚果河由于主要流经热带雨林气候区,使该河流量大,季节变化小,没有结冰期,也没有明显的汛期,该河流域面积大,支流多,且因周围地势高,致使刚果河水能丰富。

你好,刚果盆地是非洲中部的一个大型地理区域,包括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刚果共和国的大部分地区,总面积约为3,700,000平方公里。其主要地理特征如下:

1.地形:刚果盆地的地形主要为低平且多沼泽地带,地势平坦,海拔不高。

2.水系:刚果盆地内拥有庞大的水系,包括刚果河、卢卡亚河、乌班吉河等众多河流和湖泊。

3.气候:刚果盆地气候炎热潮湿,年平均气温在25℃以上,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

刚果盆地的成因主要与地质构造演化有关。在古生代晚期,非洲大陆东部开始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碰撞,形成了东非裂谷。在随后的地质演化中,东非裂谷逐渐向西扩张,刚果地块被拉伸成为一个巨大的盆地。此外,刚果盆地的地质历史也与非洲大陆内部的隆起和沉降有关。隆起和沉降的作用下,刚果盆地逐渐形成了低平的地形和丰富的水系。

谁知道埃塞俄比亚国家的地理地质

非洲东北部内陆国。

东与吉布提、索马里毗邻,西同苏丹交界,南与肯尼亚接壤,北接厄立特里亚。

以高原山地为主,中部隆起,四周低下。

高原占全国面积的2/3,平均海拔近3000米,大部地区属海拔2,500-3,000米的火山熔岩高原,素有“非洲屋脊”之称。

年平均气温13℃。

最高峰达尚峰高4,620米。

东南部为较低的索马里高地,东北沿海有狭长平原。

东非裂谷带斜贯中部,谷地深陷,有成串状分布的湖泊群,多火山和热泉。

热带草原和亚热带森林气候为主,兼有山地和热带沙漠气候。

年降水量从西部高原的1,500毫米,向东北、东南递减到100毫米。

沙漠和半沙漠约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非洲为什么有那么多动物

首先,最直接的就是跟经济有关系,非洲绝大多数地区都是欠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对土地的开发程度就相对较低。以几内亚为例,80%的土地都是处于未被开发状态。非洲这些未开发地多以森林、山地或是荒漠为主,森林和山地脚下平原草地都很适合野生动物生长,这些未开发地的动物都是处于最天然的自然食物链下的,很少被人类人为的破坏。

第二,进入21世纪已来,非洲的欠发达导致非洲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大陆,人类也越来越注重保护非洲的自然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各世界性的组织,不管是公益性组织还是盈利性组织,加上非洲各国政府,严厉打击偷猎行为,都很重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尤其是动物,虽然很多物种也濒临灭绝了,但大多数物种被保护起来了,包括大象、长颈鹿、角马、羚羊、盒马、犀牛等大型动物。

非洲有丰富多样的动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地理位置和气候:非洲地处赤道附近,拥有丰富的阳光资源,这种稳定的气候有利于动物生存和繁衍。此外,非洲横跨一系列的经纬度,拥有多样的生态环境,从茂盛的雨林到干旱的沙漠,这种栖息地的多样性使得各种物种能够进化和繁衍。

2. 进化历史:非洲被广泛认为是人类的发源地,也是灵长类动物进化的摇篮。在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早期灵长类动物逐渐演化成多种多样的物种,包括猴子、猿类,以及最终的人类。这种漫长而复杂的进化史使得非洲动物能够适应和进化,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

3. 隔离和保护:非洲大陆相对隔离,较少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隔离导致了独特和专门物种的进化,如长颈鹿和非洲象等。同时,人类对非洲动物的隔离和保护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许多机构和个人积极参与非洲动物保护工作。

综上所述,非洲之所以拥有丰富的动物资源,是由于其地理位置和气候、进化历史以及隔离和保护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非洲野生动物面临威胁,但仍有许多保护工作正在进行,以保护和保存这些标志性的动物。

非洲之所以拥有众多的动物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1.丰富的生态系统:非洲地广人稀,拥有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包括草原、丛林、沙漠、湿地等。
这些生态系统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地和资源,各种动物能够在这些地方找到适合它们生存和繁衍的条件。
2.气候条件:非洲大陆位于赤道附近,气候温暖,雨量充足。
这种气候条件有利于植被的茂盛生长,提供了大量植物可作为动物的食物来源,吸引了众多动物种类在此繁衍生息。
3.生态链的平衡:非洲动物种类繁多,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平衡。
各种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以及食腐动物等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每个环节都对整个生态系统起到重要作用。
这种平衡的生态链有助于维持动物群体的丰富多样性。
4.地质历史:非洲是古老的大陆之一,其地质历史演化造就了丰富独特的动物群落。
长期的隔离和孤岛效应,使得许多动物种群独立进化并形成特定的适应策略,进一步促进了动物多样性的增加。
总而言之,非洲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动物,是由于丰富的生态系统、适宜的气候条件、生态链的平衡以及地质历史的影响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非洲野生动物多是因为非洲的环境气候好,条件特别适宜野生动物生存。

非洲不像中国,分一年四季,非洲生物的活动,是按照旱季雨季来的,非洲的旱季雨季是北京是旱季,上海就是雨季了(当然也有部分地区是终年不下雨的沙漠,部分地区是常年雨水丰富的雨林),所以像角马这种迁徙的动物,就是跟着雨水走,雨下到哪里,哪里就是雨季,植物茂盛,食物充足。但是,即使是旱季,也不是一点雨不下,况且,地表存留的水,也可以维持动植物的生命,所以不迁徙的生物,在旱季依然可以生活。旱季类似秋天,虽然叶子不长了,但是果实成熟了啊,还有木薯等吃块茎、块根的作物,不吃草的动物在旱季根本不愁吃的,狮子这种食肉的动物,旱季守着水源,总归要有动物来喝水,也可以有食物来源。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的地质史

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曾有过不同资料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到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今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

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其南北两侧是已被分裂开的原始古陆(也称泛大陆),南边称冈瓦纳大陆,包括今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南亚次大陆;北边的大陆称为欧亚大陆,也称劳亚大陆,包括今欧洲、亚洲和北美洲。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一个高原。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开始向北向亚洲板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

到了距今8000万年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整个地势宽展舒缓,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其间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湿润,丛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随着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推进,并不断向亚洲板块下插入,青藏高原在对此上升阶段中形成。青藏高原的形成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其抬升过程不是一次性的猛增,也不是匀速的运动,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其上升速度曾几度达到停止,但有时也非常迅速。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曾达到每年7厘米,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今天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风化为主,而边缘仍在不断上升。

中生代的地质变化

答:中生代是显生宙的三个地质时代之一,可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中生代介于古生代与新生代之间。由于这段时期的优势动物是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因此又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地质上:中生代中、晚期,各板块的漂移加速,在具有俯冲带的洋、陆壳的接触带上俯冲、挤压,导致著名的燕山运动(或称太平洋运动),形成规模宏大的环太平洋岩浆岩带、地体增生带和多种内生金属、非金属矿带。中生代气候总体处于温暖状态,通常只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差异。
板块:古生代时的盘古大陆分裂成南北两片。北部大陆开始分为北美和欧亚大陆,但是没有完全分开。南部大陆开始分为南美,非洲,澳洲和南极洲,只有澳洲没有和南极洲完全分裂。
古生代末期,联合古陆的形成,使全球陆地面积扩大,陆相沉积分布广泛。中生代中、晚期,联合古陆逐渐解体和新大洋形成,至中生代末 ,形成欧亚 、北美、南美、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印度等独立陆块,并在其间相隔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极海。
在中生代期间,各大陆逐渐移动到接近今天的位置。劳亚大陆分裂为北美和欧亚大陆,南方的冈瓦纳大陆分裂为南美、非洲、印度与马达加斯加、澳大利亚和南极洲,只有澳大利亚没有和南极洲完全分裂。印度在新生代时期与欧亚大陆碰撞、聚合,形成喜马拉雅山脉。

中生代的地壳运动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发生于三叠中晚期的印支运动和发生于侏罗纪的燕山运动。

古生代到中生代的三叠世,我国一直处于相对的南海北陆的古地理局面,但是在三叠世的中晚期发生的印支运动改变了这一古地理形态。

运动使华南地区明显海退,上升为陆地,秦岭海槽褶皱成山。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baike/605022.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曹操祖籍是哪里 曹操的故乡在今天哪里下一篇:南宋为什么会被蒙古灭掉 南宋怎样才能战胜蒙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