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中国长城全长到底有多长?地跨十五省

导语:长城,是古代中国为抵御不同时期塞北游牧部落联盟的侵袭,修筑规模浩大的隔离墙或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虎山长城,长城遗址跨越北京、天津、青海、山西、内蒙等15个省市自治区,总计有43721处长城遗产,长城也是自人类文明以来最巨大的单一建筑物。1961年起,一批长城重要点段被陆续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长城是中国古代为抵御塞北不同时期游牧部落入侵而修建的大型隔离墙或军事工程的总称。长城从东到西绵延数千英里,所以它也被称为长城。现存的长城遗址主要是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虎山长城。长城遗址横跨北京、天津、青海、山西、内蒙古等15个省、市、自治区,共有长城遗产43721处。长城也是人类文明以来最大的单体建筑。自1961年以来,长城的一些重要路段被宣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12年,国家文物局完成长城资源认定工作,将春秋、战国、明朝修建的城墙、敌楼、护城河、关口、城堡、烽火台等认定为长城资源,并将其他具有长城特色的文化遗产纳入《长城保护条例》保护范围。根据鉴定结论,我国不同时代的长城资源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的404个县。经鉴定的数据如下:各种长城资源遗迹43,721处,其中城墙10,051处,壕沟/边沟1,764处,单体建筑29,510处,城门城堡2,211处,其他遗迹185处。墙沟遗迹的总长度为21,196.18公里。

历代长城

华北自古不安分。长城的修建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秦汉明时期。《延庆县志》记载:“古长城位于延庆以南二十余里,即延塞,用秦开辟一块地,设在上谷塞,从上谷西以北到辽宁以西。秦始皇是因为旧址而建的。到目前为止,永宁地区的遗址依然存在。”

唐朝长城没有修,是因为北方的突厥人已经平定,不再成为威胁;后金十六郡的废弃,使宋朝修筑长城变得毫无意义;元朝的统治者是蒙古人,他们只修一些屏障,只起到盘查路人和充当商业路站的作用;类似元朝,清朝直到灭亡才修长城。因此,实际上只有明朝第一期修复了长城,这也是今天看到的大部分遗迹。20世纪,只有长城战役勉强参加了另一场战役。在发展了远程投射热武器和随后的苏联/俄罗斯建造空军用和制导导弹之后,长城完全丧失了军事功能,现代中国的北方防御工作被侦察卫星和雷达网所取代。

春秋时期

主要项目:楚长城、魏长城、齐长城、赵长城

长城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诗经·潇雅楚辞》记载:“天子令我,城池在北。呵呵南中尴尬。”当时设防的目的是“防对方”、“拒胡”。齐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从现在的山东到米州的琅琊台,全长500多公里。但是由于诸侯国数量多,疆域小,小国的长城只有几百里,一些大诸侯国的长城也就三四千里。例如,赵肃侯十七年,在漳水和富水附近修建了长城,历史上称之为“赵南长城”。赵浩棋武陵修建的长城一代代延续,最后在高阙结束,史称“赵蓓长城”。《史记》记载:“齐宣王依山筑长城,东临大海,西至济州,千里为楚作准备”。秦昭王攻灭夷曲时,“于是秦有陇西、北地、,筑长城拒胡”。燕长城西起杨洋,东至襄平县。还有钟山长城和魏长城。

长城的名字始于秦始皇。所以人们提到长城,往往会联想到秦始皇这个名字。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云:“秦已与天下合,使蒙恬追三十万人到北方戎狄,收河南。建长城。因地势险要,用危塞,从临沂至辽东,绵延一万余里。”

长城

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成为中国唯一的政权,转型为帝国,统一中国。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领30万人攻打匈奴,占领河套,连接秦、赵、魏、燕国修建的古城墙,从临洮到辽东绵延数千里,从此被称为长城。在北方修建长城的时候,曾经用于各诸侯国之间相互防御的城墙都被拆除了。

秦长城大致可以分为西段和北段。西段从今甘肃省岷县出发,经洮河至临洮县,经定西县至宁夏固原县、甘肃环县、陕西靖边、衡山、榆林、神木,再向北转向内蒙古托科托南,到达黄河南岸。在北段,即黄河以北的长城,沿阴山西部的狼山,向东至大青山北麓,再向东经内蒙古的济宁、星河至河北的尚义,再东北经河北的张北、围场,再向东经抚顺、本溪,再向东南,最后朝鲜的青川河入海。

秦长城在抵御匈奴骚扰、保障中原生产生活稳定、培植北方土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秦始皇用30万人修建了长城,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这个沉重的建设工程也给当时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有人描述了齐梁妻子和孟姜女的民间故事。现在临洮附近,沿阴山、大青山,有秦长城残迹。

汉长城

西汉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入侵,继续修筑长城。从汉文帝统治时期到汉宣帝统治时期,从西面的大湾二十市到东面的朝鲜平壤南面的大同河口,修建了总长近万公里的长城。汉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随着最近在吉林省通化县发现11处秦汉长城遗址,秦汉长城东北边界进一步向北扩展。东汉也修建了长城,但规模较小。

英国探险家威廉·林赛在蒙古戈壁沙漠深处发现了一处保存相对完好的长城遗址。经调查研究,长城遗址极有可能建于汉代,经过数次修缮和继续修建,实际上是长城的一部分。

北方长城

北魏、东魏、北齐、北周修建并扩建了长城。太昌八年,北魏修建长城,从河北赤城向西至内蒙古自治区婺源县,太平贞军七年,从北京居庸关至山西河曲县。

北齐时期,建筑规模最大。从天保三年到天保八年的六年间,长城大修了五次。天宝五年“庚申十二月,皇帝北巡大树岭,望山河,长城必起”。天宝六年,北方的文宣帝被“付了180万元修建长城”和“东临大海”。天宝七年“长城东起西河至秦戍至大海,前后所筑皆三千余里,车守十里,重点置州镇,有二十五里”。天宝八年,"长城筑重城,从牯鹿坝到东边吴歌驻军,全长四百余里"。鹤庆二年三月,“齐赵四空骑两万步,筑张勋城于鸡冠,犹筑长城二百里,有守军十二人”。北齐天统元年,"若羡陆北屡犯,必有所虑。图书馆堆起来守东拒海,随山弯两千多里。与此同时,200英里内有危险,要么开山建城,要么在湖泊和山谷中设置障碍,建立50多个防御工事”。今天,北京通州区有北齐长城遗址,是通州区的文物保护单位。

北周大象元年,“鲁国人民修长城”,东魏武定元年,修长城,东至高珊,古北口。

隋长城

从581年开始,隋文帝和杨迪皇帝先后六次下令在陕北和宁夏修筑长城,以保卫突厥,前后共雇佣了128万人。607年,长城修建期间10天内死亡近60万人。611年农民起义爆发,隋朝以夏河灵州为北界,河套被突厥占领。

隋文帝统治时期,为了防突厥,丁壮在冬季多次被征去修筑长城。公元585年,隋文帝让司农邵青崔钟芳出3万元“筑长城于中国北方灵武,东起大江,西至随州,用七百里的棉墙扼住壶口”。在杨迪皇帝统治期间,夏季两次大规模招募和建造劳动力。此时的防御对象还包括西北的吐谷浑。《记》载大冶三年七月:“渐人修长城一百余万,玉林以西,何姿以东,止于十时,死者十五六岁。”在北魏、北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从东起何姿河,经朔方、灵武,到达禹谷以东的隋代长城,基本连成一线,并加以补充。隋代的建筑工事在史料中比较常见,建造周期短,其地面遗迹至今也很少见到。

张越长城

唐朝没有说建长城,即使在后突厥时期,穆西康是最厉害的武术家,武则天也没有建过长城。唯一可以考证的历史是,唐朝开元年间,张说,在桂北修建了一小段长城。这一段长城全长位于河北省,规模比隋长城小得多。修建长城的具体时间大约在713年到730年之间。《旧唐书》和《资同治鉴》中没有记载张硕修建的长城,只有《新唐书》和《全唐诗》中有记载。长城的这一部分可能是为了抵御契丹、Xi或后突厥。而唐朝抵御后突厥的北方防御体系,主要使用三科投降城及其军镇。公元720年以来,一直没有后突厥入侵唐朝边境的记载。

宫奉命来此,声震极俗,遂凿山立亭障,塞鸡啼轭,守涪陵奔,盖楼之路,离鲁龙口甚远,绵延千里,过一方。修完塞子,人们来到这一天。

《全盛唐·卷三一二·唐·幽州巡抚·河北·郭艳·郑雯·张弓·情歌》

北面90里有长城,建于开元。

《新唐书·贵州河北路39卷》

辽金长城

辽朝防守高丽和女真。统治者修建长城是为了保卫蒙古高原上的游牧部落。统治者修建的长城在历史上被称为金街壕或金边堡。

明长城

明代,从明太祖的洪武到明神宗的万历,经过20年的大规模建设,从西至甘肃的嘉峪关,东至辽东的虎山,建成了全长8851.8公里的长城。这也是现在看到的长城的大部分。

晋冀内外长城:位于晋冀之间的外长城,基本上与莫南蒙古的省界重合,通常被认为是明朝中后期北疆的国界。然而,葛指出,明朝对长城以北领土的统治不稳定,管理时间相对较短,效率低下。明初,为了对抗北元和后来分裂的鞑靼和瓦拉,明军多次出击,沿前线修筑长城。城市的重要部分用夯土和石头填充,并为驻军设立敌人的车站、堡垒和通道。同时沿边境建立长期世袭的兵役守卫制度,让他们世世代代守卫边疆。明朝唐太宗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后,在山西、河北沿太行山修筑内长城,作为第二道防线。

长城内外两段汇聚在西边的偏头关。

从西到东,从忻州市偏关县老牛湾,沿晋蒙边界,经偏关县老营堡向东北转向平鲁区、朔城区、朔城区、清水河县、呼和浩特市、右玉县、朔州市、左云县、大同市阳高县市区

内长城有1600多公里长。从西向东,从忻州市偏关县老营堡角码头开始,沿山西省朔州市和忻州市的边界线,向东南转入平陆区,然后经过神池县、朔城区、宁武县、原平县、山阴县、代县、应县、樊氏、大同,直至阜平县、涞源县、黟县、涞水县、张家口涿鹿县、河北省保定市,进入门头沟区 回到张家口市怀来县,然后进入北京延庆县西南的八达岭和居庸关,在那里四海野和长城相遇。

内长城向南在大同市灵丘县牛邦口分叉,沿河北山西交界,沿太行山,止于长治市历城县东阳关。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的原始版权受到侵犯,请通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皇帝称号是从何而来的?为何以前叫王呢?下一篇:朱棣和朱元璋的关系 朱棣是朱元璋的什么人 朱棣到底是不是朱元璋亲生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