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中国古代是如何计时的?从上古开始浅谈中国古代的时间制度

导语:年表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密不可分。在当今信息丰富的社会,小到十分之一秒,大到宇宙学、天文学、物理学等超大型计时方法。但人们常常会想,中国古代常见的计时系统是什么?一般只能认小时和小时,以下是模糊概念。我们甚至怀疑没有精确的计时系统,为此我们感到自卑。人类知道时间是渐

年表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密不可分。在当今信息丰富的社会,小到十分之一秒,大到宇宙学、天文学、物理学等超大型计时方法。

但人们常常会想,中国古代常见的计时系统是什么?一般只能认小时和小时,以下是模糊概念。我们甚至怀疑没有精确的计时系统,为此我们感到自卑。

人类知道时间是渐进的,当意识到时间的存在时,至少要知道有类似的时间段。所谓时间段,就是自然现象中肉眼可以观察到的时间规律,比如白天黑夜,每天黎明,夜晚,永不停歇。发现这个规律之后,最直接的时间概念,也就是有一天,就会产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必然是可以量化和计算的,那么一天的时间可以量化吗?一天的时间是恒定的吗?这必须产生量化的数据单位,可以区分一天来衡量。

无数天结合起来,就发现了季节、年等自然循环时间。结果,产生了基本上完整的定时系统。全人类都是如此。年、月、日。日历就产生了。

一般来说,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一月大概有三十天。玛雅历法将八月和一月分为二十个黄金。比较特别。

中国的始祖伏羲,在十月,也就是十月,一月三十六,创立了阳历。女娲时期,观察到十月阳历与天文不符,所以年末加五天,共计365天,日历进一步改为十二月,一月三十,年末五天。久而久之,就是传说中的“女娲补天”。

这样,《女娲补天》可能会被一些朋友反驳。放心吧,以后有机会我会写一篇详细的关于这件事的文章。本文重点研究时间系统。

《尚书·尧典》:“九家和睦,与民和。人民是清楚的,所有国家都是团结的。李玟总是与变化着的时代和谐相处。是命xi他,秦若苍天,科学历似日月星辰,敬人为天。分为西河中、、、顾。尹斌出日本,在东部工作。日本和中国,星鸟,尹中春。觉民分析,鸟兽滋生尾巴。住在南极的沈明溪叔叔,叫送货地址。静音对日本,平治对韩国。永远,火花,和仲夏。觉民饮,鸟兽Hige。分生与次生,宅西土,曰梅谷。陈印那日,平秩西成。到了夜里,星星都空了,陪着尹。绝敏仪,鸟兽毛披风。沈是的叔叔,住在北方,叫游渡。阴在一日,等量齐观。白昼短,星辰长,正是隆冬。爵齐敏,鸟兽剪头发。」

当这段话谈到姚笛时,政治稳定后,姚笛派人去测量天文学,制定历法和颁布世界。

也就是说,中国历法从一开始就离不开天文学,时间系统的设计也不是人为有意设定的。比如一年要500天,不符合一年365天的周期性。但除了年、月、日的时间不是人为设定的,量化还得靠人工设计,尤其是小时间单位。如果你想像姚笛一样颁布世界上所有人都知道的历法,你必须首先有一个所有人都知道历法的文化现象,那就是所有人都知道天文学。其实是一样的。

顾的《日知录》说,“天文学为大家所知已超过三代”。这不是顾严武的废话。三代以上,大家都可以通过山水等生活环境作为坐标来观察天文,进而推算历法。

姚笛时期著名的《罢工之歌》也可以证明普通人在生活中可以自由使用时间观察的概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田而食,下沉而饮,帝力对我来说是什么?”“热门歌曲”

年、月、日:

干部和部门年表。

所谓分支分支断代法,就是将十个分支、十二个分支组合成六十组数据进行断代。相信大家都很熟悉。

《世说新语》中记载的干志,始于黄帝,夏商朝皇帝多使用干志。比如孔嘉,帝辛,太武,武定。

太岁年表。

太岁,也就是木星。古代天文学家将周日分为十二次,即“星龄,或玄一、党家、谪楼、大梁、石神、鹌鹑头、鹌鹑火、鹌鹑尾、寿星、火、木剖”。木星在周日以正反向运行,周期约为12年,所以木星会分为两部分。

但实际上木星运行的是11.8622年而不是12年,所以每个周期会跑出12次多一点,86年后还会多一次。这种情况叫“超时间或超时间”。

太岁运行到十二星,有特殊的名字,如鲲墩,池芬若,佘提格,山葵,,罗,敦其,,浣潭,左哥,,大元仙。《尔雅·石天》说:“太岁在子曰昆遁,太岁在丑曰赤粉若,太岁在殷悦摄鹄……”你什么意思?木星运行到恒星年龄叫坤遁,运行到恒星年龄叫赤粉若,以此类推。

也就是说,太岁年表法和分支纪元法有一个基本的对比关系。久而久之,十二星太岁这个名字就被当成了分行的别称。屈原在《楚辞》中写道“孟辎取甄,而庚寅我下凡”,屈原采用年表法,在取葛,孟辎为,屈原生于阴年阴日,也是他的骄傲。

同时还发明了十个控制分支的岁名,称为“睢阳”。也就是说,冯伟、程萌、柔照、强尼、朱勇、屠呦呦、张尚、石光、宣祥、赵阳。《尔雅·石天》:“年在甲,年在乙,年在丙……”

当然,还有其他版本:

十大天干

甲:冯岩乙:段蒙丙:游昭丁:吴强戊:屠呦呦

一、朱、尚恒信、赵、、桂

陆地分支

孩子:困而丑:红而健:照片拍摄者:蒂格毛:山陈余:智旭司:大荒野

下午:敦一卫:申:管探友::严茂海:大元贤

因为睢阳对应的是旬干,睢阴对应的是十二分支,所以基本可以算是分支年表。例如,北宋末年司马光的《资同治鉴》就采用了年谱的格式,其年谱就是年谱法。比如今年,冰神年,年在冰月柔照,年在沈约郎滩,所以冰神年可以换成柔照郎滩年。

前面说了,年的运行不是十二年,而是11.8622年,86年后会超过陈一次。然后,在颛顼历中,西汉武帝元年是C太岁,历以超越陈的方法改为定州。汉成帝末年,刘信重编三系历,将始元年改为C,将始二年由易游改为C绪。东汉士人没有使用超陈法。所以太岁的年份和太史甘志的年份一样。)是在王莽之后才开始实行真枝年表的。汉元和二年,朝廷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分支年表,然后就通过了。

至于月和日,基本都是采用分支。其中,年法中的历月与当前历月同步,但名称不同。但是干部和支部的月份不同步,只和节气同步。

纪大时间:

对于大时间,按照古代六历的规则,如果19年有7个闰月,那么19年就是一年中最小的单位,叫做章。十九年为一章,一章有七次飞跃,四次为一期,二十次为一期,六十次为一元。一块钱是4560。

到了宋代,邵雍提出了“慧远韵诗”的理论,规范了大时制。

一元是十二会,一会是三十,一会是十二,一命是三十年,一年是十二月,一月是三十,一天是十二。

间隔为12和30的二元关系。我可以画一张表,看清楚关系。

一元

暂时

易云

产生

一年

一月

一天

元素

一个

会议

12

运输

360

30

世界

4320

360

12

129600

10800

360

30

129600

4320

360

12

129600

10800

360

30

当...的时候

129600

4320

360

12

根据邵雍的理论,从天体形成到虚空粉碎的总量是12.96万元,一元是12.96万年,占16,796.16万年,大约是一个大冰期。现在是第八次比卦,大概64776元。

按照邵雍的时间系统,今年是第2302届世界经济协会第三年。

姬晓时间:

至于小时间的时间系统,也就是不到一天,古代没有固定的规律,可以说不是专门制定的,而是根据自然特征来计时的。在《礼记》中,一天分为朝代、白天和晚上。这和现在的上午、中午、下午二分法很像。看起来很严谨。分了,鸡先啼,昏,大昕,燕巢,昏,日出,太阳边,见太阳,赶太阳。它具有很强的自然性和实用性。

汉代,根据《淮南子》,昼分十五节。“天从叉谷出来,在咸水池里沐浴,吹着扶桑,这叫晨光。当你登上扶桑的时候,你会在一开始就这么做,这就叫明明。至于曲A,就是丹明的意思。至于曾泉,就是跳蚤吃的意思。至于桑野,就是带吃的意思。至于衡阳,就叫墙角了。至于昆吾,叫中心。至于鸟次,就是小回报的意思。至于愁谷,就是喂。至于女性管教,叫大回报。至于深层次的危险,它叫做高倩。至于石莲,意思是下湾。至于悲伤的春天,拦住它的女儿,让它的马休息,意味着挂一辆车。至于豫园,就是黄昏的意思。至于梦谷,就是无意识的意思。」

至于怎么分夜,淮南子没有记载。如果像白天一样分成十五段,当天有三十段,那么现在一段大概是48分钟。

然后,十二个小时用共同的名字固定下来,那就是午夜。丑时:公鸡打鸣,又名野鸡。印石:平旦。石矛,日出。时机:吃饭时间。时间:在角落里。中午:中午。还没有:太阳。沈石:喂食时间。统一时间:每日输入。寂静时间:黄昏。石海:由人民决定。

汉代以前,有一种缺失的刻制。所谓漏刻说:“过去黄帝造漏水观,用制分昼夜。此后,由于明廷官员的任命,胡家在就职。方法总是百分钟分昼夜。冬至白天漏四十个小时,晚上漏六十个小时。夏至白天漏60小时,晚上漏40小时。春秋分两部分,每天50分钟,晚上。天亮之前,亮了两个半小时,过了两个半小时就晕了。夜减四分之五,以利昼漏,称为昏厥。漏刻时损耗随气体增加。冬夏之间,昼夜长短二十分钟。每四分之一都是一支箭。冬至互起,箭四十一支。有白天,有工作,有学校,有学校,有晚上。晚上有A,B,C,D,E。有星星在隐隐旦。每支箭都有自己的编号,所以保存在不同的时间,这样更有效。”《隋书·田文志》

也就是说,用一个可以漏水的容器,用一天漏水多少来记录时间,每个周期都不一样。划分不同的缺失版画系统。古代大多是100小时制,即一天分为100小时。但是由于季节的变化,昼夜的时间也会发生变化,比如夏至昼长夜短,冬至昼短夜长。为了方便生活,历代对每年不同的季节和月份的省略有不同的制度。

《洪范传》:“冬夏之差一百八十多天,昼夜之差二十分钟。”二比九之后,损失会增加一会。为悼念皇帝,日夜切换到一百二十个时辰,寻也睡也废。要王莽偷,并且做到。光武之初,也是在《阿岭》中加减100分钟编的,叫《长赋漏货》。永元十四年,霍蓉说:“九日官历率有片刻增减,与天不对应。或者时差两分钟半,还不如错过了夏历。”是一封写给夏历的信。按日黄道,每差二度四分,是一个增减的瞬间。带着四十八支箭,魏晋终于过去了。

宋何承天在于月蚀,日平衡,日月考验,知识移六度旧。冬至那天,它的影子特别长,所以已知冬至会老四天。上一代春分日长秋分日短,相差半小时。都是因为天气不好,所以才这样。造漏方法的探讨。春秋时期,昏旦每天昼夜漏水55小时。齐与梁楚,不改。到监狱六年,汉武帝一天一夜花了100个小时,分配12个小时,得了8个小时,还多分。就是一天一夜整整九十六个小时,一个陈就整整一刻八个严。到大同十年,又转战180。据《尚书考令曜》记载,昼夜数为36顷,故为三。冬至白天漏四十八小时,晚上漏六十小时。夏至白天漏70小时,晚上漏38小时。春秋两季,白天漏60小时,晚上漏48小时。昏旦数各三次。席林祖衡为“漏经”,按亨廷顿黄道远近,为每日用箭率。在陈文帝田家中,他还命令他的情妇朱轼犯错误,把古代作为法律。周和齐跟随魏的错误。金、宋、梁大同,一百个日夜。

隋代初,使用的是殷、、的《漏经》。至黄凯十四年,兖州司马元崇失影。装上短影水平仪,均匀分布12天,设表,按照太阳阴影指示的铭文检查漏水断面。陈刻了十二个,彼此多少,只是前后,刻的也不同。第二,两两个点刻有箭头,这是本专栏的云。

在梁武帝时期,12小时制和100小时制同时使用,但是100不能被12整除,所以很难计算小时和小时之间的尴尬。所以才会有120,96,108的争议。

最后采用了一小时八分钟,一天九十六分钟的制度。一分钟相当于现在的15分钟。

一种特殊的夜间计时方法

在古代,是不允许有现在这么丰富多彩的。古代各大朝代为了不消耗体力保证第二天做好工作,遏制夜间消费,都采取了“宵禁”制度。所谓的宵禁意味着他们必须在七夕结束和石海开始时回家睡觉,并且不允许他们外出。有夜间巡逻。如果他们被抓了夜生活,他们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除了巡逻人员,还有守夜人可以在晚上出来。也就是晚上分五个小时,叫做“五更”。

京:现在是晚上7点到9点。二哥:石海现在是9: 00到11: 00。三晚:现在是午夜,从十一点到凌晨一点。四看:丑时间,凌晨一点到三点。吴庚:印石,现在是凌晨3点到5点。五点多天亮了,宵禁解除了。

一小时分为八个四分之一,一刻钟大约是十五分钟。所以在古代,据说有一个罪犯背叛了死刑,中午四分之三被斩首。中午三分钟,相当于现在11点45分,是阳最重的时候,也就是说罪犯死的时候连鬼都不会做。

点,特殊时间下更。

点,古代用铜壶滴水计时,以下漏点命名。有一个特殊的时间叫“点”,分为五点,现在差不多24分钟。晚上两点,相当于半夜11点48分。

那么,雕刻以下呢?下面刻的是“汉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区和福建、广东的闽南语区仍在使用,如“下午3: 10”,意思是“15: 50”。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保存着大量的“古汉语”。原因是因为古代中原汉人居住在岭南,与中原人长期分离,他们的语言与留在中原的人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字”下面的划分不明。根据《隋书·吕丽志》的说法,秒是古代的时间单位,下面的秒是“突然”;如何皈依,书中没有说清楚,只说:“秒薄如芒;突然像最好的蜘蛛丝”。

把一个小时分成120分钟、96分钟、108分钟的不同算法,为了计算方便,一般把一个小时分成120分钟,和现在的一样。根据古代度量衡单位的一般习俗,分、秒、矩、分、纤维和沙。以此类推,小时间量往往用十进制计算,也就是说,一分钟等于一百秒,一秒等于一百微,一微等于一百纤维,一纤维等于一百沙。

因为点数的基数不同,很难准确比较今天的分分秒秒,一般以120点计算比较好。但是下面的秒和今天的秒制不一样,很难准确的对比现在的时间系统和古代的时间系统。一般来说,可以在某个时刻说。

古代时区

时区是一个新概念。1884年,西方人周游世界后,伦敦被划分为零度经度,即所谓的东经到东经,西经到西经。零子午线在中国被称为本初子午线。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子午线被称为子午线,长安通常被视为本初子午线。在古代,虽然发现不同的子午地方有日出日落的先后顺序,但时区并不是以政府的名义颁布的。所以当地人用自己所在地方的太阳时作为小时来计算。

民国时期,中国分为五个时区:长白时间、中原时间、龙树时间、新西藏时间和昆仑时间。

以中原时间作为颁布的国际标准时间。中原时间现在是东八区的北京时间。

中原时区:东经120度为中央子午线。

龙树时区:东经105度为中央子午线。

新西藏时区:东经90度为中央子午线。

昆仑时区:以75 E为中心子午线。

长白山时区:中央经线为东经135度。

民国后改为全国统一使用北京时间。跨越五个时区的中国,使用的是同样的标准时间,在世界时区体系中还没有跨过这么大的时区体系。

周制

我们现在用的休假制度是周制,周期七天。每个周五都不能坐以待毙。假期的快乐冲淡了上班或上学的心情。

但在中国古代,休假制度并没有采用周制,而是采用了旬制。所谓的十天休息,每个月分为早、中、晚,大概是十天、十天。每个十天休息的最后一天差不多是九次休息,一次休息。

周制是巴比伦的七曜历,一般认为是唐代摩尼教传入中国的。并造成一定的影响。七曜历认为金木有水、火、土、日、月的循环,有一个曜日,叫做某个曜日。

这种称谓方式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至今仍在日语中使用。对比关系如下:

月瑶日:星期一

消防姚日:周二

水瑶日:周三

黑曜石日:星期四

金耀日:周五

土瑶日:周六

黑曜石日:周日

特别是七个obsidian的主日历来自巴比伦,由摩尼教传入,但七个obsidian的文化或称谓并非来自巴比伦,而是归中国所有。

周日起源很早,易经上有“七日来来去去”的说法,《黄帝内经》中出现了“九大行星挂在郎身上,七个obsidian四处活动”的七个obsidian。

但有人说,中国现存最早的历书,苗族的七曜历,是最早使用七曜历的,比易经早,比巴比伦早。

七淫,又名七府、七草、七瑶。指太阳、月亮、黄金、木头、水、火、土。

《顺典》:“郑于于衡”。

鸦片战争后,西方人大量在中国生活和工作,按照自己的习俗在星期天生活。1872年6月,上海《申报》发表社论说:“西方国家星期天休息制度有益于生活,中国也应效仿。”。但是,当时中国人只停留在理解星期天的阶段。

1907年,终于决定用周休制代替旬休制,但在中国,它被称为一周而不是礼拜。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始于秦皇终于清,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发展史下一篇:汉语为什么被称为“世界最难学的语言”?世界上最难学的十大语言排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