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北京大型菜市场 为什么砍头要在菜市口 北京菜市口闹鬼传闻大盘点

导语:  看电视和小说时朝廷要斩犯人,大多都会想到地点会在菜市口,一顿好饭一碗酒,午后黄泉路上走。  把刑场设置在菜市口是有一定的目的,最早就是忽必烈把名族英雄文天祥处死在这,很明显是想通过公开砍死代表头目要起警告作用。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今,哪里流动的人最多?菜市场啊!古代的城里人也

  看电视和小说时朝廷要斩犯人,大多都会想到地点会在菜市口,一顿好饭一碗酒,午后黄泉路上走。

  把刑场设置在菜市口是有一定的目的,最早就是忽必烈把名族英雄文天祥处死在这,很明显是想通过公开砍死代表头目要起警告作用。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今,哪里流动的人最多?菜市场啊!古代的城里人也是要去买菜吃的,城里土地紧张,地皮也是很贵的,哪有那么多菜园子?处置罪犯主要还是要他做个典型,除了付出应有的代价,还要给广大人民带来教育效果,这就需要人多,看到的人多,回去讲的时候听众也多,菜市场就是理想的地点。

  再者菜市场都不会离城市中心太远,也方便官府押送犯人。这些判了砍头的犯人都是穷凶极恶之人,百姓恨之入骨,平时不敢惹,这都到了去见阎王的节骨眼了,再不骂几句,打几下,也没出气的机会了,正好这有卖菜的,称斤鸡蛋,买棵白菜,跟着众人使劲的扔几下,也不费多少钱,还能出口憋了很久的气。

  要是犯人越有名,越是平时吃人饭不做人事的贪官奸臣,打着更带劲,更有成就感。菜市场地方宽敞,人流量大,都是官府可以通过此事惊吓教育的对象,最大程度的达到杀一儆百的目的。元朝在这里砍了宋朝大臣文天祥,慈禧也在这人多的地方处死“戊戌六君子”,都是威慑世人,稳定自己的社会统治,菜市口成了吓人的代名词!

  菜市场是个十字路口,方便犯人家属收尸。你要是放在其他行政部门,普通老百姓没去过,也不容易打听到地方。再有就是杀人这不吉利的事也不可能放在城里,皇族能答应?他们更害怕沾了晦气,正好城门外菜市口来往的人多,可以冲走煞气。

  还有一点,菜市口在皇城布局的死门上。封建社会是很重视迷信的,从官府到具体行刑的人,都害怕杀死的犯人鬼魂回来报仇,这些人活在是恶人,死后当然就是厉鬼,宁可信其有,谁不怕这事会找上自己?在死门这个位置上杀了人,会消除他们的煞气,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菜市场一般都是门面房,白天开张,晚上都门一锁都回家了,冤魂野鬼也吓不到人。这也是选在这处决犯人的一个因素。

  关于北京菜市口的灵异传说

  传说:有这么一家裁缝铺子,就住菜市口,由于手艺好,生意很旺盛。时间久了就远近都出了名。有一年,夏景天儿,菜市口外砍死了一个乱X。当天晚上,裁缝铺掌柜的睡着正香,突然发现屋里有人走动,心里一想,八成闹贼。可又一想,这贼就让他闹吧,反正我这屋里一件值钱的东西都没有。就眯缝着眼睛瞅着,这贼摸索了一会,倒也懂事出门随手把们给关了。

  第二天,掌柜的起床看看丢没丢什么东西,一收拾发现自己的针线笸箩不见了。就在这时外头有人喊:掌柜的快出来看看吧。掌柜的出门跟众人到荒郊一看,昨天那个斩首的人,脑袋和身子连在了一起。而且脖子上有一串细细的线痕,旁边就扔着裁缝铺的笸箩!

  菜市口斜对过儿有个鹤年堂,刀伤药出名。每次行完刑,夜里总有人拍门买刀伤药。后来,到鹤年堂买刀伤药也成了老北京的一句骂人俗话了。老铺现在应该已经拆了。

  午门斩首的真实解读

  “午时三刻,把犯人推到菜市口斩首示众”是我们在看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的时候经常听到的一句最经典的台词,只要是古装戏就会有,也是出现最多的,在我们大家的印象中,“菜市口”就成了犯人砍头的地儿了。

  但是经过学者们的考证,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推出午门斩首”其实是一个错误了几百年的说法。

  要想知道“推出午门斩首”这个说法是不是正确的,首先就要弄清午门究竟在哪里。据史籍记载,元代以前,都没有发现有“午门”这一称呼。一直到1367年,朱元璋在南京当上皇帝后开始修筑宫室,他把皇城的南门命名为“午门”,这是“午门”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但它是皇城之门而不是宫城之门。

  《明会典》中这样记载:“吴元年,作新内正殿,曰奉天殿,前为奉天门……周以皇城。城之门南曰午门、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北曰元武”。到了1377年,朱元璋又在南京改修大内宫殿,决定把阀门称作“午门”,这才是皇宫的正门以“午门”为名的开始。朱棣迁都北京正式修建宫殿时,一切都仿照南京皇宫建制,其宫门的正门,也沿称“午门”,从此直到清代,始终未变。“推出午门斩首”之说中的“午门”,应是皇宫的南门,也就是紫禁城的正门。

  “午门”又被称作“五凤楼”,分上下两部分,下为墩台,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俗称“明三暗五”。这五个门洞各有用途:中门为皇帝专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轿可以从中门进宫,又通过殿试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可从中门出宫。

  东侧门供文武官员出入。西侧门供宗室王公出入。两掖门只在举行大型活动时开启。此外午门还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归来,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这样看来,午门是个很重要的场所,把如此重要的地方作为杀人刑场显然不合情理。

  既然不合情理,为什么还会有“推出午门斩首”这样的说辞呢?有两种原因。其一,是在封建社会,皇宫是封建权力的象征,是国内的最高政治中心。普通人不可能了解皇宫内的生活以及发生的事情,因而许多有关宫廷方面的故事,引起了普通人很大兴趣。

  那些流传下来的宫廷掌故,往往夹杂了许多似是而非的成份。其而,是小说传奇等文学作品的渲染和传播。自明朝以前,从没有过“推出午门斩首”的情节,明朝以后,就逐渐见到并且日益增多。《说唐后传》是我国成书较早的一本演义小说,叙述的是罗通扫北和薛仁贵东征的故事,其中就有多处关于推出午门斩首或枭首的情节。

  《封神演义》及《说岳全传》内也有提及午门或推出午门斩首的故事。这些小说成书时间大约在明代中期,后来清代大量的才子佳人小说、公案小说及杂剧之内,关于“推出午门斩首”之说越来越多,就屡见不鲜了。这说明此类情节的产生和流传,仅仅是在明清两代。

  然而,“推出午门斩首”这一说辞不存在,不代表午门就从未发生过行刑的事例。明朝历史上确实是有不少官员曾被拿在午门问罪,也确曾有不少官员死在午门之外。

  明朝时,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帝的尊严,便以“逆鳞”之罪,施以“廷杖”之刑。“廷杖”就是用大棍子打屁股,行刑时用麻布将罪犯从肩膀以下绑住,使其无法动弹,再把他双足用绳索绑住,由壮士四方牵拽握定,只露出臀部和腿部,接受廷杖。

  先由军校打三下,作为开场,然后,上百名军士一边呼喝壮威,一边轮流执杖施刑。打完,再用厚布将人裹起,几个人一齐用力,将其抛起,掷到地上。经过此刑的人,能活下来的很少,不死也落个终身残疾。而“午门”就是这种酷刑的实施场地。

  明朝创造了一个同时廷杖人数最多的记录。正德年间明武宗同时廷杖过一百零七位大臣,时隔不久,嘉靖皇帝就打破了这个纪录,同时廷杖一百二十四人,其中十六人当场死亡。廷杖制度说到底依旧是封建集权制度发展的产物,是封建皇帝铲除异己,巩固统治,满足自己虚荣心及统治欲的表现。

  在当时封建的观念下,杀人被认为是凶事,在一般情况下,皇帝是不会让这种不吉祥的杀人之地靠近自己的宫室的。所以自古以来,刑人之地不仅不在皇宫大内的门口,而且一般是要在都城之外,一般都在人多热闹的街市。《礼记·王制》所说的“刑人于巿,与众弃之”就是说将犯人在街市斩首然后抛弃在那里。清代北京斩人就常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古代大侠为什么出手如此阔绰 大侠给的金叶子又是什么东西下一篇:宋朝人的生活惯于“雅致”之称 宋朝文人偏爱“慢”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