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揭秘黄袍加身的三大疑点 如果他不是造反为什么带黄袍呢

导语:很多读者关心的是穿黄袍是什么感觉。让我们和读者一起了解一下,给你一个参考。陈桥兵变第二天凌晨,也就是先德七年正月初四,著名的“陈桥兵变,加黄袍”故事终于拉开帷幕。据司马光《宿水文姬》记载,这天凌晨,还在睡觉的赵匡胤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看见一大群

很多读者关心的是穿黄袍是什么感觉。让我们和读者一起了解一下,给你一个参考。

陈桥兵变

第二天凌晨,也就是先德七年正月初四,著名的“陈桥兵变,加黄袍”故事终于拉开帷幕。

据司马光《宿水文姬》记载,这天凌晨,还在睡觉的赵匡胤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看见一大群人闯进了房子。这些人乱七八糟地冲向自己的床,控制不住自己。他们直接对自己吼道:“将军们没有主人,我要让太尉做天子。”

天哪,这是什么情况?赵匡胤当时是瞎子!你拿着朝廷的工资又不是亡命之徒,那你为什么“无主”?

这些人根本不允许赵匡胤反驳,所以他们把赵匡胤拖出了房子。这些人脱下赵匡胤的衣服,穿上一件崭新的,刚刚裁剪好的皇家龙袍!

就像十年前,赵匡胤完全变成了郭为。他终于复制了郭威的一切,被动的加冕穿衣,被动的接受了各位将领的崇拜,看着他们跪地叩击自己,听着他们呼喊着自己万岁。

新的皇帝终于诞生了!

以上是史书中记载的赵匡胤陈桥、黄袍人叛变的大致过程。现在,我们简单回顾一下这件事的整个过程。

正月初一,北方出现紧急军事形势,赵匡胤奉命带兵出征。

正月初二,慕容赵岩率领先头部队出发,与此同时,北京开始流传“理货是天子”的谣言。

正月初三,赵匡胤战争期间,天空中出现了“第二天打起来”的奇怪景象,这也变相应验了赵匡胤同一天的说法。于是,当晚所有将领哗变,决定去求皇位。

正月初四,赵匡胤醒来时,他“被动地”穿着黄袍,直接从一个掌管兵权的大臣变成了一个全新王朝的皇帝。

仅仅四天,赵匡胤就完成了政权更迭的壮举。它的速度和效率真的让人瞠目结舌,千古独一无二!

在这场政变的整个过程中,赵匡胤似乎是无知和被忽视的。他似乎无辜受委屈,完全是“被迫”登基的。

但是,如果你仔细看看这件事,你会惊讶地发现,这是一部蓄谋已久、计划周密的戏剧,而赵匡胤本人就是这部戏剧的总导演!

那么,这部剧会有哪些历史问题呢?

疑虑重重

任何历史学家都不反对政变的过程和结果。

唯一的论点是,对赵匡胤来说,所谓的“陈桥政变”是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迫登基的闹剧,还是他策划了很久、自己导演的贺岁片?

虽然从结果来看,大家都选择后者。毕竟皇位不是馅饼,不可能跌空。但是,这个矛盾也在这里。因为所有证据都被赵匡胤暗中销毁,所以无法证明《陈桥兵变》是赵匡胤编剧、导演的贺岁剧。

我们唯一能提出的就是这个案子的三个问题。

怀疑一,北方真的有军事形势吗?

追根溯源,赵匡胤陈桥兵变的导火索是契丹和北汉的联合入侵。换句话说,如果契丹和北汉没有入侵,赵匡胤就不会被命令出去,更不用说发动陈桥政变了。

那么,契丹和北汉联合入侵有没有军事行动?

从史料上看,无论是《旧五代史》、《宋史》、《资鉴》、《续资编》,还是《契丹敌国志》,都清楚地记载着,在咸德七年正月,北汉的确实与契丹联合,共同入侵了大周帝国。

当然,这个时候敌人进攻是完全有可能的。毕竟北汉和契丹在政权交接不稳定的情况下互相利用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历史的真相真的是历史书上的那些记载吗?

在这些书中,《旧五代史》是赵匡胤编撰的一部书;《宋史》是赵恒在宋真宗编撰的一部著作。其他《资同治鉴》和《续资同治鉴长辨》都是后人对前代书籍的“重印”。毕竟已经半个多世纪了,记录下来还是不错的。谁来寻找证人和物证?

所以在这种不断的“转载”下,前朝的真实历史要么被掩盖,要么被修改成现在的样子,成为了我们既定的历史。

至于《契丹国志》这本书,看名字挺唬人的。这是一本敌国的历史书。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

这部所谓的《契丹国史》,是南宋为辽编撰的史书。其主要内容均抄自旧《五代史》、《宋史》、《资同治鉴》等书,版权略有改动。

总之,现在记载北汉与契丹联合入侵的书籍,全部出自《宋史》和《石矛录》,是对本书的补充和说明。而对于这个“卢”,我们也不得不说。

由于《宋史》中的信息不准确,我们可以通过查看其他信息找到不同的答案,《辽史》是专门为契丹人写的。

根据《辽史》的记载,这次所谓的“汉辽联合军事演习”并没有提到什么。相反,《辽史》记载了另一件事。

原来,今年春节,赵匡胤穿着黄袍的时候,辽人真的没有闲着。当然,人家不是在打仗,而是忙着平息内乱。

根据辽史。穆宗传记记载:

辽耶律靖九年十二月,在“三绝眠王”的英明领导下,辽王与前宣徽的死敌、萧大干起义军,最终被耶律靖镇压。后来耶律靖上了天,忏悔了,向上帝和他的祖先报告了叛乱,让他们自乐。

12月,吴茵去了北京。陈赓、燕王、倭寇、前宣辉、海斯和萧大干等。彼此反抗。辛思,拜天地,祖考,告反党。丙申召群臣议时事。

十年前的正月春,在周颠之前,他们都检查过赵匡胤废李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辽史》。第六卷:论穆宗

也就是说,在赵匡胤“陈桥兵变”的时候,辽国忙得不可开交,入侵后周,也就是后周主动提出要一块地,辽国来不及拿。

相反,这个联盟的另一个北汉,你应该忘了他。如果你的“亲爱的爸爸”不玩,你就借给刘军十个胆,他就不会单独来了!

另外,从大臣们的表现来看,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这次联合出兵很奇怪,充满了疑惑。

当赵匡胤穿黄袍的消息传回北京时,文武官员面面相觑,束手无策。范雎丞相只能握着王普副丞相的手,大声呵斥道:“操之过急送他,是我辈之罪!”后来由于丞相抓得太紧,指甲夹在王普的肉里,差点出血,最后王普痛得哭了。

从他们的模范表现和这句话可以看出,他们对辽军南下的消息应该有所怀疑,但还没来得及证实,他们就赶到赵匡胤出兵,导致了今天的大悲剧。

疑二,黄袍哪里来的?

什么是黄袍?黄袍是世界的象征,是你君临天下的证明!所以在皇权专制的时代,除了皇帝本人,别说穿黄袍了,就是没东西收藏几件就活够了,就准备加入九族了!

由此可见,因为龙袍不好找,普通人不可能拥有。所以加郭威黄袍的时候,是因为少了,所以我们找了个破黄旗,凑合着用了。

那么,问题来了。赵匡胤的这件龙袍是哪里来的?

请不要告诉我这件龙袍是“两个太阳”留下的,还是士兵连夜赶制的。

明代岳梦泉的《青雪亭杂语》一诗是对此事最好的注解。

陈桥哗变急了,很难退出。

黄袍不是一般的东西。相信军队的人偶尔会得到。

由此可见,对于赵匡胤来说,如果这件黄袍不是事先准备好的,他自己大概也不会相信。而他要用这个东西干什么,结果不言而喻。

怀疑三,赵家的反应。

据史料记载,当赵匡胤穿黄袍的消息传到北京时,赵匡胤的母亲杜氏老太太一点也不惊慌。她反而不慌不忙地说:“我儿子心里有很大的野心,他今天真的做到了。”

另外,杜太太笑着沉着地补充道:“我儿子的生活很奇怪,大家都说极其昂贵,何必担心呢?”

可见任何一个儿子发兵造反,母亲还在家里说笑。所以杜夫人的表现只有一个解释:取代后周不是一两天的事,连她母亲也不是什么秘密。

因此,对于这段历史,郑跃,一个著名的人,曾经写过一首诗《宋太祖》,赞美:

我妈知道她儿子有兴趣,但是别人不用心。

历史学家也背负着骂名,后人也会发现。

此外,赵匡胤对家庭的妥善安排也强化了这首诗的观点。

原来赵匡胤临战前,曾秘密举家迁居,安置在城中定国寺。由此可见,如果赵匡胤不想做惊天动地的事情,他为什么要转移家庭?他只是单纯的看到了过去的教训,害怕自己的家庭步郭威家的后尘,被北京皇帝屠戮。

所以,上述历史虽然是野史对后世的注释,但有些东西是不可信的。但是,从赵匡胤一家在兵变后安然无恙的表现来看,赵匡胤确实做了一些防患于未然的安排。

至此,通过分析这三大疑点,赵匡胤究竟是“被迫”登上王位,还是导演并上演了一场闹剧,人心有所属,我就不在定性上细说了。

当然,无论历史有多么可疑,赵匡胤登基已经成为事实,而且再也无法改变。

后周咸德七年,黄袍加身之后,意气风发、刚出炉的赵帝立即颁布了他的第一条圣旨:“百姓听令,你贪财养我,那你就必须听我的命令。”

大家一听,立刻刷了一下膝盖,回答赵匡胤:“我听话。”

很好,这就是你想要的。赵匡胤看到将领们完全服从自己后,立即与将领们订立盟约,颁布了著名的《盟约三章》:

第一,我们都是邵皇帝和太后的臣子,不能欺负他们。

第二,周朝文武百官都是我们的好同志,不许欺负他们,更不许杀一个人。

第三,军队入京后,不许拿人民的针和线...

服从我命令的人,事成之后会得到奖赏,不服从的人会消灭九族!

至此,听完这些话,大家的回答也很开心,就一个字——诺!

因此,赵匡胤命令武装部队返回。

在大军出发之前,赵匡胤第一次偷偷派两人回京为自己做两件事。

所谓“私事”是指赵匡胤派布布种子的副手楚昭辅潜入开封府,在大部队之前保护他的家人。对了,他跟他们说:皇上轮流做,今天他来我家拿了个超级六合彩!

由此可见,这件事很好办,甚至是一个美差。

想一想,在当时那个社会,上门报喜说自己中了头奖的人,可以得到很多赏钱,更何况是一个说“九五之尊”的使者,并不能保证你的人生一帆风顺,大有金票...

所谓“公事”,就是赵匡胤要派一个官员回京,告诉三位宰相,还有韩桐、小皇帝和他的干妈。现在我在赵匡胤的身份已经不是以前的我了,你的身份也必须随之改变!

很明显,这是什么样子的?赵匡胤让这个人独自去宫里,然后告诉现任君主柴宗训:“快把你小子弄下来,因为这个位置已经被取代了!”

要得到这个任务,想象一下。就算柴宗训再怂,他也别无选择,只能拿下这个新皇帝,就能直接砍掉这个信使的脑袋。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这样一个不讨好自己,甚至导致自己死亡的倒霉大师?

你也别说,真有这样的人!

这个人就是大唐国父尉迟敬德。

当时,在改变中国历史的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敬德亲手杀死了李元吉,并故意砍下他和太子李程健的首级。后来,当他看到这个血腥而凶残的尉迟敬德时,李世民沉思了一下:“这个形象还行!好吧,亲爱的尉迟敬德同志,请去皇宫保护我的父亲。”

当然,李世民的“保护”令只是一个优雅的声明。它的真实内容是什么?这真的是司马昭的心,每个人都知道。

当然,逼宫的人毕竟是尉迟敬德,中国二门大神之一!问问赵匡胤现在的爪牙,谁有这个黑人的能力和魄力?

最后,赵匡胤的目光落在一位将军身上。这位将军虽然很年轻,官位却很卑微,而且之前一直默默无闻,赵匡胤清楚的知道,这个人绝对不会辜负他的期望,他一定能够做好!

铁的事实证明,赵匡胤确实没有看错,而且这个人有过人的勇气。他不仅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还在不久的将来独自深入敌占区,完成了一个更加骇人听闻的壮举!

此人是北宋名将潘美。当然,如果你喜欢民间的言情,也可以在将军的名字里加上“仁”字。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北宋为何严重缺马?原因到底是什么?下一篇:如果这个皇帝多活十年,满清都不可能入关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