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南京之战中几位立功战将没有战死沙场,为什么会被拥挤人群踩毙?

导语:1937年12月7日,日军完成了对南京的战略包围,开始缩小包围圈,向内进攻。经过四天的激战,守军防线一次次向后移动,有效阻挡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当然可能还是会有一些零星的局部战斗,有些还是很激烈的,但是

1937年12月7日,日军完成了对南京的战略包围,开始缩小包围圈,向内进攻。经过四天的激战,守军防线一次次向后移动,有效阻挡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当然可能还是会有一些零星的局部战斗,有些还是很激烈的,但是总体来说已经无法抵抗了。12月11日晚,卫戍区最高司令唐生智将军接到蒋介石亲自打来的电话:“如果形势不能长久,相机可以撤退,以便组织反击。”

1937年12月12日17时,警备区总部召开师以上将领会议,安排撤退。首先,唐生智简要说明了目前的战局,问大家能不能继续坚持下去。会上没有一个将军发言。这些将领心里可能会说:“早就知道你坚持不了。想死守南京的是你们的指挥官唐。现在我们问能不能留着,谁敢说骂人死这种大话?”唐生智随后出示了蒋介石命令驻军撤退的电报,即参谋长周兰分发了油印的撤退命令和总参谋部的突破计划。

卫戍司令部突围计划的基本精神是,大部分从正面突围,一个与本部从下关渡河。但书面命令下发后,唐生智作了口头指示,规定87师、88师、74军、教导兵团“有渡口时可渡河集结滁州”。这大大降低了命令的严肃性,也为不执行命令创造了借口。结果,除了粤军的66军和83军,大部分从正面突围的部队都没有按照命令执行。以口头指示为基础的部队,必然会在敌人尚未到达的地方坚守下关,以便迅速而安全地渡河,向北撤退;许多没有被命令撤退的部队撤退了,因为他们发现友军正在撤退。虽然接到命令不知道撤退计划细节的旅团也认为,既然上级要部队撤退,那他们一定准备了大量下关渡河的工具,所以都守住了下关。

决定下关渡河的部队和师长,大多没有在命令规定的时间开始撤退,而是在会后立即调兵撤退。一些单位在收到订单前就已经撤回了。比如卫戍二兵团负责坚守五龙山要塞掩护其他部队撤退突围,最后应该撤退。但12日下午,许率领其41师、48师从周家沙、黄泥塘码头最早乘其预控民船到江北,再经安徽赴江西整风。乌龙山要塞的部队从徐部撤出后,当晚也销毁了枪支,撤至江北。有的将领只叫自己的部队撤退,或者回去安排撤退就离开部队,先到达下关,和警备司令部、三十六师一起乘渡船到江北。比如71军军长王敬久,87军师长沈法造,根本不回指挥所;教导队队长桂永清,回到富贵山地下室指挥所后,告诉工作人员撤退,即离开参谋长邱清泉,去处理文件等。,并独自去下关;第二旅旅长胡启如更早得知了撤退的消息。会议结束前,他打电话给三团团长,以奉命联系36师为由,代理旅长一人前往下关。

因为城中很多部队沿着中山路撤退,一江门左右大门被堵死,只有中门可进,各部门争相争抢,很多人因为被压死被踩死。例如,教导队第一旅第二团团长谢·英勇抗击日军对广华门阵地的多次冲击,却在一江门门口被拥挤的人群踩死。一些将领,如83军156师师长姜立,见城门挤不下,就用绑腿把下城从城门东侧吊起。

下关的局势更加混乱,所有部队都失去控制,争相越境。由于船少人多,有些船因超载而沉没。大多数官兵没有船可乘,他们拆下门板和其他东西做木筏过河。他们中的一些人因为水流湍急和控制不好而死亡。

由于五龙山要塞驻军的撤离,原本停泊在草薮峡和三叠洞的“文天祥”鱼雷快艇中队也于12日晚赶赴大同,12月13日凌晨,日军山田支队不战而屈人之兵占领了五龙山;日本海军舰艇通过封锁到达下关河,日军第16师也乘船到了八卦洲附近的河边。大批正在渡河的中国陆军官兵被日本海军和第16师的炮火以及船只的碰撞夺去了生命。宪兵副司令员小山岭在渡江途中牺牲。与此同时,日军师团已由中山门、广华门、中华门、水西门进入南京;镇江古天支队已渡过长江,向扬州进发;郭琦支队已经到达江浦,正向浦口进发。已经渡到江北的中国军队已经沿着金浦路向徐州方向撤退。

12月14日,唐生智根据中国大本营的指示,宣布撤销南京警备司令部驻临淮关,撤回江北警备部队调往第三战区。南京保卫战基本结束。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目的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成果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目的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成果下一篇:辛丑条约主要内容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辛丑条约的内容特点

文章评论